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0课《散文两篇》导学稿(学生版)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散文诗两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散文诗,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体会散文诗的美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诗两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散文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散文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2)简介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4. 艺术特色分析:(1)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情感等方面分析散文诗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诗的美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六、课后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散文诗两篇》,谈谈你对散文诗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请举例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谈谈你的感受。
3.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散文诗,进行鉴赏分析,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语文必修Ⅰ粤教版第10课《散文两篇·我的家在哪里?》导学稿配套课件

眷恋: (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膀大腰圆:形容魁梧粗壮的人。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全文诵读,整体感知
(一)同学个人或分组接力朗读,最后一段 一起齐读。边读边思考:
1.题目为“我的家在哪里?”,题目为什 么加问号? 文章标题一般不加标点,此题加问号, 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家” 的深刻内涵 的思考。
人性之真、善、美是冰心老人一生的追求。 “有爱就有一切”;人性之真、善、美也是一 个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接下来让我们开 拓思维,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文学、 影视等艺术作品中,你能讲出多少表现人性之 美的故事? 自由发言。(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尤特”潮汕人民众志成城„„)
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调动了全部的 人生体验凝聚而成的佳作,是一个世纪老人在 认识了生命,领略了人生,遍尝了人生中的酸 甜苦辣之后对宇宙和人生获得的一种更冷静更 睿智的认识。她用她的笔将这一思索告诉了我 们:滚滚红尘之中,面对种种的名利诱惑,面 对人生的各种风雨,请不要忘记守住心灵的纯 净、未泯的童心。
(三)“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 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作者为何要在“家”前面加 上“灵魂深处永久”几个字? 提示:1.家里有谁? 2.家周围的环境、气氛如何? 【讨论、明确】 1.这个家里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有着父母之 爱和姐弟之情。 冰心说:“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 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 人,我也都爱了。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五)在最后一段中,作者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 有”,为什么这么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 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是指自己没有去追逐虚 名微利,一生坦荡,冰清玉洁。但在感情上却是富有 的,她一直拥有着纯洁、美好的情感和追求。文章用 排比句,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充满夺权、罢官、降级、 罚款的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痛恶,有利于强烈地抒发情 感。通过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鲜明的喜恶对照,反衬 出作者对童年所代表的人性的真、善、美的眷念、 追求。
八上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10.《短文二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并能顺畅的翻译。
3.能试着说出作品蕴含的复杂、曲折的情感。
【课前自主预习案】1.走近作家作品①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②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苏东坡全集》传世。
2.写作背景①《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友人的安慰。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却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②《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
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承天寺夜游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
他那在政治漩涡中破损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无障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只有从大自然美景中才能寻求精神的寄托。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
尺牍的文学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生。
4.字音弘( ) 颓( ) 与其奇者( ) 藻( )荇( ) 竹柏( ) 5.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 今: ) (2)晓雾将歇.(古: 今: ) (3)夕日欲颓.(古: 今: ) (4)念.无与为乐者(古: 今: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 今: )6.一词多义。
共:古来共谈(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欲:欲穷其林( ) 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寻:寻张怀民( ) 寻病终( )与:念无与为乐者(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句子翻译(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3)能够欣赏散文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知识。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3)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散文诗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散文诗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3. 欣赏散文诗的韵味和美感。
三、教学重点1. 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1. 散文诗的艺术手法和韵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激发学生对散文诗的兴趣和爱好。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散文诗。
(2)让学生总结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欣赏散文诗的韵味和美感。
(2)让学生谈谈对散文诗的感悟和体会。
5. 创作实践(1)让学生尝试创作散文诗。
(2)展示学生创作的散文诗,进行评价和交流。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们的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散文诗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散文诗,了解学生对散文诗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两篇具体的散文诗为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散文诗的特点。
第10课 散文两篇 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

第10课散文两篇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第10课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通过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云翳回溯惆怅作揖褂子璀璨眷恋答案yschuchnyucucnjun2多音字露巷抹膀答案lu/lxin/hnm/m/mbn/bn/pn/p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追溯/朔方2惆怅/绸缎3作揖/缉查4眷恋/誊抄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回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璀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膀大腰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慢条斯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5相生相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6无牵无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7朝思暮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回顾;回忆。
2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3形容人的身体高大粗壮。
4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5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6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7形容时刻想念。
15 散文两篇 导学案 学生用

第15课《散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版班级:八年级11班学生姓名: 家长签名: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扫清字词——给划线字词注音。
洗涤.( ) 牛犊()茸.毛( ) 凋.谢( ) 遏.制( ) 濒临()臼齿.( ) 蔓.延() 俯瞰.( ) 孤寂.()战栗.()星辰()兴味()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贵族世家,其祖父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
他2岁丧母,4岁失去双亲,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于1925年以前,他就预料到中国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预料到中国会发生的抗日战争,预料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命运主宰者的诞生!罗素晚年最关心的问题是核武器和世界人类的前途,他积极奔走各国,积极召开和平会议,反对越南侵略战争,还曾因这些而锒铛入狱。
即使如此,他在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的前途操劳着,从未有任何怨言。
三、文体知识(结合课本82页阅读提示圈画):哲理散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通过对形象性、哲理性的事物的描述,抒发作者思想和人生哲理。
四、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完成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按照“()”结构,阐述了作者的():对爱情的执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永久的生命》:本文以()为主要表达方式,列举了()和()两个生命个体现象,抒发了作者()五、再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永久的生命》在书上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批注各段段意。
六、精读《我为什么而活着》,研讨交流填空:1、第一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地表明了()。
“苦海”“绝望”是因为()2、罗素追求爱情是因为哪几方面原因?(在书上圈画)3.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书上圈画)4、作者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明明是痛苦辛苦的,为什么还说值得?(批注在最后一段)5、作者是怎样安排三种人生追求的叙述的?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字词进入新课二、再读文本,理性写作思路。
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 第10课《散文两篇霞》

1、请同学根据个人经历表达对主旨的看法?
2、作者为何用“落霞”替换“黄昏”,强调的是什么?
1、学生阐释交流自身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将所学知识内化,充分表达自身的所知所感。
2、把握主旨: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对人害的生命表达了尊重与期盼。
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成为作品解读的内在参与者,深化所学知识。
1、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2、引起学生对日常事物的注意,发挥想象力。意识到平常的事物通过艺术手法可以被赋予多种含义。
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全文
找出切入点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思考:
(1)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
(2)“霞”在文章中的含义是什么,理解它的关键在哪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从科学层面介绍“霞”的形成:阳光透过天空飘浮物的散射作用于云彩上,形成的一种自然景观,强调其形成过程“云彩”的重要作用;
2、 引发对“霞”的自由联想。
学生从客观层面认识“霞”,用简洁的语言,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自由表达对“霞”的认识。
1、反复阅读,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思考、探索,最终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深入探究。
2、注意围绕“霞”这一中心,,围绕此解读全文,强调行文逻辑。
10《散文两篇·霞》
教学目标
1、在精读中深入分析“霞”的深刻含义,理解“霞”、“落霞”、“霞光”之间的关系。
2、探究小说命题的意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在反复阅读、细致分析文章辞句的基础上,理解“云彩”在文章当中的象征意义,把握“云彩”与“霞”的关联。
《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散文诗二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准确识记与散文诗相关的定义和基本特点,了解散文诗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欣赏散文诗的意境,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选取两首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作品进行讲解,分别是鲁迅的《朝花夕拾》和巴金的《繁星》。
通过对这两篇散文诗的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随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散文诗,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新课(1)鲁迅《朝花夕拾》讲解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朝花夕拾》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然后,选取其中的一篇或几篇散文诗进行深入解读。
例如,《朝花夕拾》中的《秋夜》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由、生命和幸福的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讨这篇散文诗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朝花夕拾》中散文诗的特点和价值。
(2)巴金《繁星》讲解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繁星》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作者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然后,选取其中的一篇或几篇散文诗进行深入解读。
例如,《繁星》中的《星》一文,通过对繁星闪烁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讨这篇散文诗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总结《繁星》中散文诗的特点和价值。
3.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活动。
选取《朝花夕拾》和《繁星》中的经典段落进行朗诵。
通过学生的朗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针对这两篇散文诗的特点和价值进行讨论。
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散文两篇》(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以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技能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霞》教学目标:1.理清文本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重点语句,培养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深化对自我人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文中重点句子进行讨论分析,细品其蕴涵的深邃哲思与人生况味。
教学过程:一.课前自主【作者名片】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生于福州,幼年时期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盈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背景资料】“冰心体”散文: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即宣扬以母爱、童真之爱、自然之爱为内容的“爱的哲学”思想,“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冰心散文的语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中西互化、新旧杂糅、取长补短、自由独创。
可以说,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冰心为发展散文和后来的散文创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金在1941年也曾深情地回忆道:“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
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
”冰心名言:①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②我的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③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④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写作背景】冰心八十高龄后仍笔耕不息,黄昏迫近但不伤感。
《霞》这篇晚年之作,情感高昂,意境深远,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氛,是近年不可多得的精湛短文。
短文看似即兴之作,实则思维轨迹长达近半个世纪。
冰心自幼爱霞。
霞在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冰心心目中,美丽奇妙,寄托着青春的憧憬。
她在《往事》中写道:“世间只有云霞最难用文字描写。
心里融会得到,笔下却写不出。
因为文字是最着迹的,云霞确是最灵幻的。
”【字词梳理】1.字音:云翳.()璀璨..()..()惆怅丢三落.四()抹.杀()落着落()抹抹.布()落枕()抹.墙()(注:用熟石灰把墙抹平整)露宿()露露.相()2.词义:云翳:璀璨:惆怅:相生相成:东方不亮西方亮:二.导入:思考:“如果要你们看着这么一幅美丽的霞光风景图写一篇文章,你们会怎样写?或者说当你们看到早上或晚上那美丽的霞光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回答: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自己感受很深的或者似懂非懂的句子标注出来。
(可以出声读,也可以精读。
)2.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3.问题导读,整体把握。
(1)本文的题目是“霞”。
霞,有朝霞与晚霞之别,作者主要写朝霞还是晚霞?为什么?(2)作者是如何由霞进而谈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呢?(3)模仿课文思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以某物、某句话为心灵的触点——展开相关或相似的联想——结合自身经历反思生活、感悟人生。
)四.细读课文,咀嚼品味朱熹说,读书要耐心涵泳,要反复“咀嚼”,体会文中旨趣。
培根《论学问》中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些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这是一篇血药细细品味的散文精品。
下面,请同学们就自己标注出的句子,作旁批,也就是将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写在书页空白处,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1.“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2.“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3.“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我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4.“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五.文章主旨生命的过程有艰难险阻,有挫折失败,但也有顺利坦途,有顺境成功。
在努力实践人生、创造人生的过程中,痛苦和快乐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经历,也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
就算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会使人留恋,惆怅,然而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这种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课文所要表现给我们的主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的。
六.拓展延伸(一)嚼出真味(齐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二)摘抄冰心作品中富含哲理的诗章句段。
(不多于5句)第二课时《我的家在哪里?》教学目标:1.感悟人性之美,学做真人。
2.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散文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一.课前自主【写作背景】《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在九十三穗高龄时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随笔。
细品本篇文风,毫无雕琢之痕、矫揉之态,而是于淡泊朴实中闪发着睿智的光辉,显示出厚重的力量,特别是文末一连串的“无”字句,无异于冰心老人一生情操和品行的概括,谁读了都会怦然心动。
【字词梳理】1.字音眷.恋()膀.大腰圆()作揖.()回溯.()中剪子巷.()巷巷.道()(通常指城市比较狭窄的街道)2.词义眷恋:慢条斯理:膀大腰圆:作揖:二.导入请大家欣赏电视系列剧《加油儿女》三段经典台词,看能不能说出剧名并分别说出这些台词分别是谁说的。
:他们要再不和好,我就吃一百个冰激凌,自杀!:他们要再不和好,我就玩一个月电脑,我累死自己!:(摸头发)我想把这玩意儿染成绿的,再交一个女朋友。
:你敢——:为什么小雪就能找狂野男孩,我就不能找我的野蛮女友啊?!:你要敢找野蛮女友,你就会发现你有一个又狂野又野蛮的老妈!!!(对夏雪):等你看见大猩猩后,你就知道你的两个弟弟长得有多么帅了!三.全文诵读,整体感知(一)学生个人或分组接力朗读,最后一段一起齐读。
边读边思考:1.题目为“我的家在哪里?”,题目为什么加问号?2.冰心老人为什么发出“我的家在哪里?”的疑问?她的家究竟在哪儿呢?【补充资料】“冰心在中剪子巷的家”的图片(略)及冰心《我的大学生涯》的一段话: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
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
(《我的大学生涯》) 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
3.冰心童年的家——中剪子巷的家具有怎样的特点?(二)齐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中剪子巷的人情特点。
四.品味感悟,重点探究(一)“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二)第2段对梦境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车夫“把我举上车去”,中剪子巷的人“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这样的梦境反映了什么?(三)“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何要在“家”前面加上“灵魂深处永久”几个字?提示:1.家里有谁?2.家周围的环境、气氛如何?1.2.(四)作者提到“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市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用意?(五)在最后一段中,作者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为什么这么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五.归纳主旨,体会人性之美(一)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请你用一句精炼的话语概括文章的主旨。
(二)齐读全文,体会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世纪老人冰心对童年的家的回忆,表达了冰心对儿时生活的家——中剪子巷无尽的眷恋,更表达了她对童年所代表的善良、平和、真诚、友爱的人性美的无限眷恋。
如果第一层主旨是人之常情,那么第二层主旨则是老人经历了一个世纪风雨后的人生历练。
正像徐志摩笔下的康桥象征着自然之美一样,冰心老人笔下的中剪子巷则象征着一种人性之美。
他们都将这一切珍藏在心中最温柔的角落。
六.提炼升华,拓展延伸人性之真、善、美是冰心老人一生的追求,“有爱就有一切”;人性之真、善、美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
接下来让我们开拓思维,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中,你能讲出多少表现人性之美的故事?七.课后储备,素材积累课后阅读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并写好摘抄与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