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混凝土制品工艺学
混凝土制品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混凝土制品质量检验技术规程一、前言本规程是为确保混凝土制品质量,规范混凝土制品检验,保障建筑工程安全而编制的技术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生产和使用混凝土制品的企事业单位,包括但不限于混凝土块、混凝土管、混凝土板、混凝土砖等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和使用。
三、质量控制要求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1)水泥的质量要求:水泥的种类和标号应符合设计要求,生产日期应在6个月内,且未过期。
应对水泥进行试验,检测其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强度等指标。
水泥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遮阳的库房内,避免潮湿和高温。
(2)骨料的质量要求:骨料应符合设计要求,经过筛选、清洗后方可使用。
应对骨料进行试验,检测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吸水率等指标。
骨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避免受潮。
(3)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要求: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外加剂,生产日期应在6个月内,且未过期。
应对外加剂进行试验,检测其掺量、混凝土强度、流动性等指标。
外加剂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避免受潮。
2.混凝土配合比的质量控制应根据设计要求,合理制定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流动性、耐久性等指标符合要求。
在制定配合比时,应考虑原材料的质量、环境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
3.混凝土制品成型的质量控制(1)模具的质量要求:模具应符合设计要求,制作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且表面应光滑平整。
在模具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尺寸精度和角度度数的控制,以保证混凝土制品的几何尺寸和表面质量。
(2)混凝土搅拌的质量要求:混凝土应在搅拌机中充分搅拌,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流动性。
在搅拌过程中,应注意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搅拌时间,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混凝土制品成型的质量要求:混凝土应在模具中成型,成型时应注意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以确保混凝土制品的强度和表面质量。
在成型过程中,应注意模具的震动和压实,以保证混凝土制品的致密性和尺寸精度。
4.混凝土制品养护的质量控制混凝土制品成型后应进行养护,以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水泥混凝土制品工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编码:6-15-01-02水泥混凝土制品工(201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1说明为规范从业者的从业行为,引导职业教育培训的方向,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立足培育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建筑材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水泥混凝土制品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为依据,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有关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技能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对水泥混凝土制品工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内容进行规范细致描述,对各等级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五个等级,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权重表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次修订内容主要有以下变化:——随着职业范围和技术进步,水泥混凝土制品工的技能水平有很大提升,本次修订增加了一个质检员方向,职业技能等级由原来的四个等级增加到五个等级,增加了一级/高级技师等级。
——根据技术装备和标准的更新对相关技能要求进行了部分修改和补充。
钢筋骨架工中,加工钢筋和配件删减了“冷拉钢筋”部分;成型制作养护工中,成型方式增加了“径向挤压成型”部分,工作内容增加了模板安装、制品修饰等内容。
三、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有: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有:赵志刚、陈玉、唐振中、师海霞、张志远、沈冰、杨泓斌、张吟秋、黄俊强、李玉琳、刘亚平。
四、本《标准》主要审定单位有: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建联信认证中心、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建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alc工艺流程

ALC工艺流程概述ALC(Autoclaved Lightweight Concrete)是一种轻质混凝土,由水、石膏或水泥、矿渣、石粉、砂、膨胀剂等材料混合而成。
它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火性好、保温隔热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
本文将深入探讨ALC工艺流程,包括原材料准备、配料、搅拌、成型、蒸养和包装等环节。
原材料准备1.水:用于混合和凝固混凝土。
2.石膏或水泥:提供混凝土的结构强度。
3.矿渣:用作骨料,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石粉:作为细骨料,增加混凝土的稠度和流动性。
5.砂:提供混凝土的填充和支撑性能。
6.膨胀剂:用于控制混凝土膨胀和减轻其密度。
配料1.按照一定配方比例将原材料进行称量。
2.确保各种原材料的质量和比例准确。
搅拌1.将预先准备好的原材料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
2.启动搅拌机,使各种原材料充分混合。
3.搅拌时间一般为5-10分钟,直到混凝土均匀。
成型1.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模具中。
2.使用振动台将混凝土压实和排除气泡。
3.模具可以是板式,也可以是整块的,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4.对于墙体等特殊形状的模具,可以使用刨刀等工具进行修整。
蒸养1.将成型好的混凝土制品放入蒸养室。
2.蒸养室的温度和湿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3.蒸养时间一般为6-12小时,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充分固化。
包装1.经过蒸养的ALC制品首先要进行质量检验。
2.检查外观缺陷、尺寸偏差、强度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3.符合要求的制品可以进行包装,并在包装上标明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等信息。
4.包装要牢固可靠,以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损坏。
结论ALC工艺流程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和配比,确保混凝土制品的强度和稳定性。
不同环节的操作和参数设置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重大,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读者对ALC工艺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注意细节的把控,以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混凝土制品标准尺寸

混凝土制品标准尺寸混凝土制品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主要用于建筑物的结构、立柱、墙板、地基等构件,因此混凝土制品的尺寸非常重要。
混凝土制品的标准尺寸是建筑工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它主要涵盖混凝土制品的长度、宽度、厚度、重量等方面,下面将对混凝土制品的标准尺寸进行详细介绍。
一、混凝土制品的标准尺寸1.砖砖是一种常见的混凝土制品,它的标准尺寸为:长240mm、宽115mm、厚度为53mm,重量约为3.6kg左右。
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还有其他尺寸的砖,如240mm×115mm×90mm的砖,240mm×115mm×70mm的砖等。
2.混凝土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砖是一种常用的墙体材料,它的标准尺寸为:长390mm、宽190mm、厚度为190mm,重量约为14kg左右。
3.混凝土条形板混凝土条形板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材料,它的标准尺寸为:长2000mm、宽300mm、厚度为100mm,重量约为350kg左右。
4.混凝土梁混凝土梁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它的标准尺寸为:长6000mm、宽400mm、高300mm,重量约为1.8吨左右。
5.混凝土管道混凝土管道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用于排放污水等,它的标准尺寸为:直径为1000mm,长度为2500mm,重量约为2.5吨左右。
6.混凝土块混凝土块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用于做地基、墙体等,它的标准尺寸为:长440mm、宽215mm、厚度为100mm,重量约为12kg左右。
二、混凝土制品尺寸的影响因素1.生产工艺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工艺决定了它的尺寸大小,例如,混凝土砖的尺寸主要取决于砖模具的大小和加工精度。
2.用途混凝土制品的用途也会影响它的尺寸大小,例如,混凝土梁的尺寸大小取决于它所承载的重量和跨度。
3.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也是影响混凝土制品尺寸的因素之一,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住宅和商业建筑需要使用混凝土制品,因此混凝土制品的尺寸也会随之变化。
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技术规程

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技术规程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标准,规定了混凝土制品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混凝土制品在建筑、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应用,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技术规程的关键要点。
一、原材料准备1. 水泥的选择和储存: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水泥种类,并确保储存环境符合规定要求,以保证水泥的质量。
2. 骨料的选择和比例:根据混凝土制品的用途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骨料种类和比例,并确保骨料的供应和储存符合规范。
二、生产工艺控制1. 配合比的确定:根据混凝土制品的要求和设计强度,确定合理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满足要求。
2. 搅拌工艺和设备:根据混凝土制品的类型和规格,选择合适的搅拌工艺和设备,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 浇筑和养护工艺:根据混凝土制品的形状和尺寸,采取适当的浇筑和养护工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裂性。
三、质量检测与控制1. 混凝土强度和外观检测:对生产过程中的混凝土样品进行强度和外观检测,确保混凝土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2. 试验和监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对试验设备和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检验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生产过程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记录进行管理和保存,以便追溯和分析,确保质量控制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四、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1. 生产场所的安全和卫生措施:确保生产场所的安全和卫生达到规定的要求,预防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 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技术规程对混凝土制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了全面规范和标准化,确保了混凝土制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并且注重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遵守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技术规程,将能够提高混凝土制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促进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

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一、引言混凝土制品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包括混凝土管、混凝土块、混凝土砖等。
它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
二、生产工艺1. 原材料的准备混凝土制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石子、水和添加剂等。
水泥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砂和石子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砂石。
在准备原材料时,应按照配合比准确称量,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配比的准确性。
2. 搅拌混凝土将准备好的原材料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进行搅拌。
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质和使用要求进行调整,但一般不得少于2分钟。
在搅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泥的用量和水的加入量,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
3. 浇注成型混凝土搅拌均匀后,应立即将混凝土倒入模具中进行浇注成型。
在浇注成型时,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密实度,以确保成品的质量和尺寸精度。
4. 养护混凝土制品成型后,应进行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保持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以促进混凝土的硬化和强度的提高。
养护的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质和使用要求进行调整,但一般不得少于7天。
三、质量控制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原材料是影响混凝土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生产过程中,应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的使用要求。
2. 配合比的准确性控制配合比是混凝土制品强度和质量的保证。
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原材料的性质,制定合理的配合比,并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原材料的称量和搅拌。
3. 混凝土的强度控制混凝土的强度是评价混凝土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生产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测,确保混凝土的强度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的使用要求。
4. 外观质量控制混凝土制品的外观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寿命。
在生产过程中,应对产品的外观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测,确保产品的外观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的使用要求。
水泥制品生产工艺流程

水泥制品生产工艺流程一、前期准备1.原材料采购和检验水泥制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沙子、石子等,其中水泥是主要的原材料。
在采购时需要注意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商的信誉。
检验主要包括外观、尺寸、密度等指标。
2.设备和工具准备生产水泥制品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设备和工具,如混凝土搅拌机、模具、震动器等,需要提前准备和检查。
二、生产工艺1.原材料的配比根据不同的水泥制品,对原材料进行不同的配比,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一般来说,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例为1:2:3。
2.混合原材料将配好比例的原材料投入混凝土搅拌机中进行混合,一般混合时间为3-5分钟。
混合后的混凝土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均匀性。
3.放入模具将混合好的原材料倒入模具中,并使用震动器震动,使混凝土内部排出气泡和缩短固化时间。
震动时间一般为1-2分钟,震动强度应适当。
4.固化将填充好混凝土的模具放置在固化室中进行固化。
固化时间和温度根据不同的水泥制品有所不同,一般为24小时以上。
固化室的温度应适宜,一般控制在20-25℃左右。
5.脱模固化时间过后,将模具放置在脱模机上进行脱模,脱模后的水泥制品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外观质量。
6.打磨和切割根据不同的水泥制品需要进行打磨和切割,以使产品的尺寸和外观达到要求。
打磨和切割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工具,操作时应注意安全。
三、质量控制1.原材料检验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要求。
2.生产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和工艺符合产品要求。
3.产品检验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外观质量、尺寸和强度等指标,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要求。
四、安全生产1.设备和工具检查对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2.操作规程对生产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和制定,确保操作安全。
3.培训和教育对生产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加强安全意识和技能。
五、环保措施1.废水处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6, 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

18 19 20 (六) 21 22
普通混凝土 混凝土拌合用水 轻骨料混凝土 砂浆 建筑砂浆 砌筑砂浆配合比
(七) 建筑钢材及其连接件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0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GB/T 232-1999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230-91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GB 1499-1998 冷轧带肋钢筋 GB 13788-2000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 GB/T 701-97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 GB/T13013-91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699-1999 碳素结构钢 GB 700-88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94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 27-2001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试验方法GB2649-2655-1989 焊缝金属和焊接接头的疲劳试验方法GB/T26561981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钢材焊接接头 钢筋机械连接 镦粗直螺纹钢筋接头 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 钢筋锥螺纹接头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预应力混凝土用无涂 层七丝钢绞线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 18-2003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镦粗直螺纹钢筋接头 JG/T 3057-1999 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JGJ 108-96 钢筋锥螺纹接头技术规程 JGJ 109-96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2002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 5224-2003 预应力混凝土用高强钢丝和钢绞线BS 5896-1980 预应力混凝土用无涂层七丝钢绞线标准技术条件 ASTM A416/A416M–99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 JG/T 3013-94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2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形成原理
混凝土是胶凝材料(、掺合料)、水、粗细骨料及 各类化学外加剂按一定比例,经过均匀拌和、密实 成型及养护硬化后制成人工石材。 硅酸盐水泥是主要的胶凝材料;辅助胶凝材料如优 质粉煤灰、矿粉、硅灰等活性矿物掺合料,也是高 性能混凝土配制的。 胶凝材料水化硬化粘接粗细骨料---使混凝土具有 整体性----水化产物不断填充粗细骨料等固相组分 堆积后留下的空隙,与固相颗粒紧密粘接----不断 形成致密的内部结构---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得 以发展
(三)水泥浆体内水的存在形式 水在水泥水化及水泥浆体结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按水与固相组分的作用情况,可分为结晶水、 吸附水和自由水。 属于非蒸发水的主要是结晶水,而蒸发水则包括吸 附水及自由水。蒸发水量可近似作为浆体孔体积的 量度。 水泥浆体结构的主要变化反映在毛细孔及毛细孔水 的变化上。如水泥浆浓度低于一定限度,而且在常 温下保持水饱和状态时,水泥才能完全水化。若水 泥浆浓度过高,则多余水泥处于未水化状态。
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快硬水泥:
在常用水泥品种范围内, 以及集料品质相同时, 决定混凝土强度的是胶 空比或密实度
四、集料 (一)集料颗粒级配的影响 集料强度、密度、粒型、表面状态、级配等物理性 能,以及化学性能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仅次于水泥。 (如影响混凝土和易性、工作性、需水性、结构的 形成与发展、空隙率、强度、耐久性等) 颗粒级配表示各粒级集料在集料混合物中的数量配 合,有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之分。理想级配应是在 保证混凝土流动性及强度的条件下,水泥用量最少 的级配,或水泥用量相同时,获得最大流动性及最 小分层性的拌合物的级配。
(四)硬化水泥浆体的强度 硬化水泥浆体力学强度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两种观点区别在于凝聚结构的含义上,而就强度的 基本来源的解释系属于各种水化产物的微晶胶粒结 合构成空间骨架的论点(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等), 则毫无争议。 提高硬化水泥浆体的强度,就必须尽量增加化学键 结合的比例,同时提高其密实度。
3.1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形成原理
P49-P55内容(水泥工艺学、混凝土学) • 硅酸盐水泥矿物的水化过程 • 水泥石的相组成及物理过程 • 界面过渡区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形成原理
一、熟料矿物的水化简介 (一)硅酸三钙
水化放热速率和Ca C3S水化放热速率和Ca2+浓度变化曲线
3.3混凝土基本性能
3.3.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3.3.1.2离析与泌水 • 离析:通常表现为粗集料与砂浆分离(可能 的原因:1)浇注、振捣方法不当;2)集料 最大粒径过大;3)集料比例过高;4)胶凝 材和细集料比例偏低;5)与细集料相比粗 集料的密度过大;6)拌合物过于干或湿等) • 泌水:拌合物密实之后,凝结硬化之前,水 从拌合物内部迁出(常见的原因: ? )
3.2混凝土的基本工艺过程及其作用
一、混凝土制品的基本工艺过程
原料加工与处理
混合料的制备
制品的密实和成型
制品的装饰和装修
制品的养护
3.2混凝土的基本工艺过程及其作用
原料的加工与处理 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搅拌工艺 密实成型工艺 养护
主要对物料进行破碎、筛分、磨细、 洗选、脱水、预热或预反应,以达到 改善颗粒级配、减少粒状物料空隙串、 降低含水量、提高温度及洁净度、增 大比表面积以及提高活性等目的
2.2水泥的组成及特性
表1水泥熟料矿物组成及特性 水泥熟料矿物组成及特性
矿物 名称 化学式 代号 含量 (%) ) 主要特性 水化 速度 快 慢 水 化 热 大 小 强度 体积 收缩 中 中 抗硫 酸盐 侵蚀 中 最好
硅酸 三钙 硅酸 二钙 铝酸 三钙 铁铝酸 四钙
3CaO·SiO2 2CaO·SiO2
(二)水泥凝胶的孔结构
水泥浆体中孔的分类
T.C.Power研究表明,水化从水泥颗粒开始同 时向内和向外发展。约占45%的内部水化产物处于 原颗粒周界之内,而占55%的外部水化产物则占据 了原颗粒间隙的充水空间。也即1cm3 的水泥水化 后约占2.2cm3 的空间,其中1cm3 在原周界之内, 1.2cm3 则占据原充水空间
3.3混凝土基本性能
3.3.1.3含气量 • 引入均匀、稳定、封闭、直径≤200微米的小气泡 • 浇注、振捣时引入 • 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品种) 3.2.1.3 密度(容积密度) 3.2.1.4 凝结时间 凝结:塑性-刚性、硬化之前 假凝(?):硬石膏 速凝(?):C3A
3.3混凝土基本性能
用分段搅拌、轮碾、超声、 振动、加热等措施进行活化、 改善界面层结构及加速水化 反应,以促进结构形成并提 高混凝土的强度。
3.3混凝土基本性能
• • • • • • 3.3.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工作性 1、易于拌合和运输 2、拌合物质量均一、稳定、易于浇注 3、易于振捣密实、或自密实 4、在浇注、密实、振捣过程中不会产生分层、离 析 • 5、成型后混凝土表面易于修整 工程中常常描述混凝土为粘聚性、稠度、流动性、 可泵性、易密实性、可修整性、粗糙性等
(二)硅酸二钙 β-C2S的水化过程与C3S相似,但水化速率慢 得多,第二放热峰相当微弱,Ca2+ 过饱和度低, 成核较晚。所形成的水化硅酸钙与C3S差别甚微, 统称为C—S—H.
(三)铝酸三钙或铁铝酸四钙+石膏+水 C3A 与水迅速反应。在硅酸盐水泥浆体的碱性 液相中迅速生成C4AH13 。在室温下数量迅速增多是 浆体瞬时凝结的主要原因。石膏、氧化钙同时存在, 快速生成的C4AH13 与石膏反应生成钙矾石。其中的 铝可被置换成含Al,Fe的形成高硫型的水化硫酸钙 (AFt相)。石膏耗尽C3A 时, C4AH13 又与先生成 的钙矾石反应成单(低)硫型水化硫酸钙(AFm 相)。当石膏掺量极少时,钙矾石转化成AFm后, C3A仍有余。此时,可形成C3A·(CS·CH)H12 固溶 体。
3.1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形成原理
图 水泥浆-骨料界面的微观结构模型 混凝土内部结构既水泥石结构,水化产物的类型、 结晶形态、大小及聚集形式等;还包括固相组分堆 积状态、孔结构及水泥石-集料的界面。 内因;原材料、配合比 外因:成型工艺、养护工艺
3.1.1混凝土内部结构概述
内部结构概述:表面胶结原理、多级分散原理 3.1.1.1表面胶结原理
3.3混凝土基本性能
3.3.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 • 1、用水量与高效减水剂的影响 • 2、集料配比与集料性质的影响 • 3、水泥与掺和料特性的影响 • 4、温度的影响 • 5、工作性的经时损失
3.3混凝土基本性能
3.3.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工作性的经时损失 • 1、自由水的迅速减少:1)水的蒸发、2) 水被固相颗粒吸附或吸收、3)水泥水化反 应结合了拌合水 • 2、表面水化产物改变了固体颗粒的结合状 态
图3.6硅酸盐水泥水化放热曲线形态 C3S、C2S、C3A、CAF及石膏同时存在 C3S:37-60%
F.WLocher认为的水泥水化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水泥加水拌和至初凝。CH晶体析出的同 时,CSH2与C3A生成钙矾石的细薄晶体。浆体呈现 塑性。 第二阶段: CH与钙矾石晶体增多,水泥颗粒表面 形成长纤维状C—S—H。他们的初步凝聚连接成多 孔的网状结构,浆体凝结。 第三阶段:钙矾石转化成AFm和C4(A,F)H13 。 C— S—H为短纤维,各水化物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更趋致 密。强度增长,形成“稳定结构”。
将合格的各组分按规定的配合 比称量配料并拌合成具有一定 均匀性及给定和易性指标的混 凝土混合料。应该将之视为混 凝土内部结构形成的正式开始。
使混凝土 结构进一 步完善和 继续硬化
利用水泥浆凝聚结构的触变性、对 浇灌入模的混合料施加外力干扰 (振动、离心力、压力等)使之流 动.以便充满模型.使制品具有所 需的形状.更重要的是使尺寸各异 的集料颗粒紧密排列,水泥浆则填 充空隙并将之粘结成一坚强整体。 (关键阶段)
C3S水化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Ⅰ——初始水解期或诱导前期。 C3S加水后急剧出现 2+ Ca 和OH 。(化学反应控制) Ⅱ——诱导期或静止期。反应速率极慢,水泥浆体保 持塑性。决定初凝时间。(成核过程控制) Ⅲ——加速期。终凝、初始硬化(化学反应控制) Ⅳ——减速期。水泥石或砼获得早期强度(化学反应 及扩散控制) Ⅴ——稳定期。水泥石或砼后期强度增长(主要是扩 散控制)
孔隙率的测定方法有蒸发水法、压汞法和计算 法等。压汞法同时还可测定孔容、平均孔径和孔径分 压汞法同时还可测定孔容、
使用较为方便。 布等参 数,使用较为方便。孔分布的测定方法还有气体吸 附法、溶剂取代法、X射线小角散射法、热孔计法、反相体 射线小角散射法、 射线小角散射法 热孔计法、 积排阻色谱法等。 积排阻色谱法
集料空隙率对水泥用量、混凝土密实性及其他性 能起决定性作用。集料的理论空隙体积与粒径大小集料的强度取决于岩 石的强度以及粒径的大小。 同时集料的表面特征包括 粗糙度、硬度及孔的持征, 对混凝土需水量、与水泥 石的粘结力及强度有较大 影响。
五、界面层(界面过渡区) 水泥浆体与集料、钢筋或玻璃纤维的界面是 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普通 混凝土,界面层常是导致破坏的薄弱环节, 因此适当增加界面的粘接力,是提高混凝土 强度并改善其性能的有效途径。 界面过渡区影响:砼强度、抗渗性、耐久性 等物理力学性能 界面层的粘结机理,尚较少研究,情况不同, 解释各异。一般可归纳为分子间力、机械咬 合力(如水泥浆进入多孔集料空隙)及化学 键(CaCO3、MgCO3、SiO2与水泥组分发生腐 蚀性界面)三种因素。
硬化混凝土性能 • 强度 普通混凝土界面区空隙率较高,是薄弱环节 S=S0e-kp S——材料强度 S0——材料本征强度,空隙率为0时的强度 p——空隙率,与初始水灰比及水化程度有关 k——所研究体系有关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