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初年的粮食问题
勤政的乾隆堪称仁君、圣君,若说他是昏君、暴君,也一点不冤

勤政的乾隆堪称仁君、圣君,若说他是昏君、暴君,也一点不冤绪论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又当了三年多实权在握的太上皇,时间长达六十三年四个月。
他不仅是实际统治中国时间最长的皇帝,查遍世界历史,也无第二人实际统治一个国家,时间如此之长。
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准噶尔之后,国家的疆域达到了1450多万平方公里,在他统治期间,全国人口翻了一番,接近三个亿,国家GDP总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乾隆励精图治、关注民生的程度在历史的帝王中极为罕见,但乾隆的统治又有着致命的缺陷;他的统治,从中国历史纵向看,达到了一个巅峰。
但从世界历史的横向看,却落后于时代。
乾隆深喑帝王之术,极其精明。
一方面,他兢兢业业,非常勤政,执政几十年来,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
大幅减免民间赋税、在关注民生、赈灾救荒等方面不余其力,在一些民生工程上更是亲力亲为,确实也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似乎是一代圣君、仁君。
另一方面,他又专制集权、固步自封、好大喜功、奢靡浪费。
在他任期内大兴文字狱,冤杀了不少无辜。
他的许多利民措施也没有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他统治时间日久,进入晚年后,官场上腐败盛行,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又像是一个昏君、暴君。
嘉庆25年清朝疆域图本文拟从上述两个方面,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圣躬勤政”,是夸大还是事实?“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其《檐曝杂记》卷一,有“圣躬勤政”一篇,记载了乾隆每天卯时起床,冬天天不亮就开始办公。
并举了许多他勤政的事例:上每晨起必以卯刻,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尽也。
这个描述是不是准确呢?我们综合各方面的史料,这个描述并不夸大。
乾隆相当于那种出生好、高智商、高情商的学霸型人物,这种人本来可以吃吃老本,偏偏他还比所有人都勤奋。
乾隆七十多岁时,曾这样评价自己:“朕临御五十余年,无日不以勤政为念。
今虽年近八旬,而惟日孜孜,罔或稍懈”。
像他这种人,你让别人跟他怎么比?那么他这种勤政,是做做样子,还是真正干实事呢?应当说,实事确实干了不少,并非面子工程。
中国粮策的故事

中国粮策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粮食政策的故事。
下面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
1. 齐桓公的"牧野之战":公元前685年,齐国国君齐桓公率军在牧野战胜了楚国,并让楚国割让南阳地区给齐国。
这个地区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为齐国提供了良好的粮食来源。
2.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十分重视粮食政策。
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筑水利工程、推行耕地均分制、提倡节约用粮等,有效地保障了蜀国的粮食供应。
3. 清朝乾隆时期的"屯田制":乾隆皇帝在位时,中国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乾隆实行了"屯田制",鼓励农民自愿在边疆开垦荒地,并提供给予土地、农具和种子的支持。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粮食供应问题。
4. 改革开放以后的"农田合同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并改善农民收入,中国政府推行了"农田合同责任制",即农民与国家签订粮食生产合同,按照约定的产量和价格交付粮食。
这一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提高了粮食产量。
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保障粮食供应而采取的措施,展示了中国古代及现代粮食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论康乾盛世之隐患[整理]
![论康乾盛世之隐患[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e2f3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d.png)
论康乾盛世之隐患——人口膨胀的成因及后果摘要:康乾盛世是清代268年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
但当时人口膨胀却成了盛世之累,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人口高速增长的成因有生产的发展,封建赋役制度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
它引起了生产力发展受到压抑,加剧了社会动乱,加剧了环境恶化的后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恶劣的影响。
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加深对当今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基本国策重要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康乾盛世;隐患;人口膨胀康乾盛世,严格地说是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庆四年(1799年),也就是说从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这一个世纪又十几年的时间。
它是清代268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
这最后的盛世已处于世界大势发生了空前巨变的大背景下,因此,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它对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这一时期的人口膨胀问题,可以说是盛世光环下的遗祸。
甚至在乾隆撒手人寰时,人口膨胀已成为他内心深处的遗憾。
本文将对康乾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以及对当今及后世产生的后果,进行简要分析。
一、康乾时期人口的高速增长及成因清代的人口再生产,在整个顺治朝和康熙朝前期约40年中,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曾一度处于萎缩状态。
康熙二十年(1682年)后,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趋于稳定,经济逐渐复苏,人口再生产也相应回升到明代的最高人丁数。
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进入康乾盛世时期,国家政局稳定,人口迅速增加。
进入18世纪以后,清人口的增长明显加快了速度。
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在册人数在我国人口统计史上首次突破1亿大关。
此后人口再生产的势头越来越猛,以平均高达20‰以上的年增长率急剧膨胀。
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相继突破了2亿和3亿。
①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从此奠定了现代中国庞大人口的基础,也使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人口问题。
康乾时期人口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统治者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推行的政治经济措施,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证。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书笔记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书笔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书笔记1. 引言在我国历史上,乾隆时代是一个盛世。
然而,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人们对于这个时代的评价却各有不同。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一书,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乾隆时代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本书进行深入阐述和总结,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2. 乾隆时代的经济繁荣乾隆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然而,这一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民的生活困苦等。
3. 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在乾隆时代,社会和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新兴的市民阶层崛起,这对传统封建社会构成了挑战。
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教育的普及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不过,这一时期也是封建思想对文化发展的束缚最为严重的时期,儒学的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我认为其中的得实际上也是失,而其中的失也可以看作是得。
经济的蓬勃发展固然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为封建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可能,但也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价值观念的混杂。
我们需要以一种全面的、深刻的、灵活的态度去看待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将其作为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的起点。
5. 总结通过本书的阅读和理解,我对乾隆时代的盛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一时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对于这一时代,我们需要以一种全面的、深刻的、灵活的态度去理解和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也能够为当下和未来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在知识上,这篇文章将会以序号标注的形式进行撰写,内容更全面、深入,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郭松义几年前,笔者曾就清代的粮食生产写过些东西。
i[1]若干年过去了,现在重新回顾,感到不但在内容上有不少需要补充,而且在论点上也有修正的必要。
另外,鉴于学术界对明代的亩产至今触及不多,故又向上追溯,写了明代一段。
因为课题的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尽管笔者作了较多的思考,但一定还有很多漏洞,祈盼方家不吝指正。
一、粮食亩产记录计算粮食亩产量,从方法上说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其前提必须有大量系统的数字资料。
遗憾的是在明清两代,这样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即使已经掌握的数字,也因各地的亩积或量器衡器方面的差异而难以做到精确划一,ii[2]出于如此等等情况,我们在计算明清粮食亩产时,只能根据现有条件,采取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作出大体匡估。
明清两代统共544年(公元1368一1 9 1 1年),其中明代276年(公元1368—1644年),清代268年(公元1644—1 9 1 1年)。
虽然那时的农业发展速度不像今天有现代化科技作后盾,可以十几年、几十年一大变,但是前后五百多年,毕竟不是个短时间,其中充满着治乱变化及诸如政府政策的调整、人口的增减、生态环境的改变、工商业的兴衰等等,都会对农业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反映在粮食亩产上,也会有升有降。
请先看一下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明清粮食亩产所持的看法,见表1。
iii[3]表1 有关学者对明清两代亩产的推算上述亩产数字,有的是照着这样的公式计算得出的:粮食耕地面积 =单产量由此得出的单产数字是每一单位耕地面积的单产量,而不是每一单位播种面积的单产量iv[4]。
也有的是根据当时记录的亩产量数字,再参照不同耕地的比例、复种指数等综合统计而成。
对于各人的计算方法,作者不想妄评,值得注意的是三组数字间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根据现有的资料,要得出完全相同的数字是不可能的。
但出入那么大,说明学术界对明清两代粮食亩产的看法并不一致,基于以上情况,我们也根据掌握的资料,试着作了一些评估。
乾隆的救荒措施及其实效性分析

在清朝皇帝中,乾隆是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其救荒措施亦可圈可点。
乾隆时期,推行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救荒措施。
一、乾隆时期的救荒措施1.鼓励垦荒,增加粮食产量。
从顺治开始,清朝皇帝就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但顺治时成效不大。
康熙曾对垦荒作出奖罚规定:视垦荒多寡对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进行奖惩。
雍正亦重视垦荒。
参照康熙、雍正的做法,乾隆也实行奖励之策:“天下之本农为重,各府州县衙,果有勤于耕种,务本力作者,地方官不时加赏,以示鼓励。
”(《清高宗实录》第2卷,第8页)乾隆时中国人口增多,大面积的荒地已被开垦,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乾隆为此非常担心,“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
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清史稿》第120卷《食货一》)据此,乾隆提出:要“尽地利而裕民食”(《清高宗实录》第764卷,第10页),又规定“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务令民沾实惠”(《清高宗实录》第123卷,第22、23页)。
除了开垦内地各省山头地角之外,乾隆还鼓励在边疆地区垦荒。
如新疆、西南、东北地区等等,同样实行奖励政策,如对新疆垦荒的奖励:每人一年获细粮15-18石,为官者议叙,兵丁赏一个月盐菜银;25石,奖励加倍;12石以上,定以功过各半;不及12石,为官者处罚[1]461。
为调动垦荒者的积极性,乾隆积极纠正垦荒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放宽垦荒起科年限,规定新垦田地不分年限,一律按三等九则起科,对山头地角,“垦地不成丘亩者,悉免升科”(王光谦《东华续录》乾隆卷四,田赋四)。
其次是禁止地方官虚报开垦数额,针对雍正时存在的官员弄虚作假、以少报多的现象,乾隆指出虚报开垦数额是“非徒无益,而且有害之事”(《乾隆实录》第5卷)。
因此,“凡造报开垦数目,务必详加查核,实系垦荒,然后具奏,不得丝毫假饰,以致阎闾之扰累,若不痛洗积弊,经朕访闻,必从重处分,不稍姑贷。
清代民国时期粮食产量探讨(你能想象当时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吗)

清代民国时期粮食产量探讨(你能想象当时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吗)古代粮食产量多少?一亩地多大面积?古代各地因为气候、土壤、年成等各种原因,各地平均亩产有很大的差异。
麦子是古代基本全国都有种植,南方主要是稻麦连作的耕作形式,北方旱作区,则是以豆麦为主。
小麦亩产量常常是七十斤、八十斤、一百斤。
清代鲁西南地区的小麦最高产量有超过三百斤的,多数在100斤上下,也有二三十斤的,当时高粱和谷子的平均产量要明显高过小麦。
1948年,渤海区三专署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谷子164斤、玉米133斤。
一、清代山东地区孔府档案中,记载有明确的亩产产量,可以作为参考。
(一)孔府的田有屯厂和官庄之分:屯厂土地大多质量较差,因此以750步为一亩,叫做大亩,一大亩相当于240步官制亩的三倍;官庄的土地比屯厂的质量高,多数是六百步成亩。
当时1官制亩相当于今天的0.9216市亩。
(二)孔府最常用的石斗为例,每斗小麦约等于17.4斤。
顺治十二年(1655年),邹县各庄小麦的平均亩产为8.7斗(合151斤)、6.45斗(114斤)、2.15斗(37斤);汶上县各庄小麦的平均亩产最高为胡成口庄7.49斗(合130斤),最低为高家庄3.96斗(合69斤,当年小麦遭到水淹)。
康熙十八年(1679年)到三十八年(1699年),毛家堂庄平均亩产最高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9.04斗(合157斤),最低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66斗(合31.26斤);下涧铺庄平均亩产最高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4斗(合69斤),最低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8斗(合31斤)。
乾隆年间,汶上县美化庄,平均亩产最高309斤,最低44斤,乾隆元年(1736年)到乾隆四十年(1776年)的平均亩产为104斤。
二、清末河南地区清末南阳府南阳县的有份资料说明,当时南阳的小麦熟年每亩的收成只有三斗(合52.2斤),如果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即开展多熟复种的耕作方式,加上别的作物,那么每亩的收成应该在6、7斗之间(约115斤)。
清朝的农业改革与粮食生产

清朝的农业改革与粮食生产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
在其统治下,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的农业改革和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清朝农业改革的背景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朝的一些政策和制度。
然而,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外族,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理解比较有限,清朝初期的农业生产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二、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整理清朝开始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土地所有权相结合。
清朝推行的“一亩三十五分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地位,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享受相应的产权。
土地整理是清朝农业改革的重要一环。
清朝通过土地整理,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清朝皇帝頒布了《康熙寶鑑土法令》,明确了土地归属、负责与权益的划分,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农田水利与灌溉体系的建设清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与灌溉体系的建设,通过修筑水利工程、开辟水源,改善农田的排灌条件,提高了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和抗旱能力。
清朝还在一些地区建设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长江流域的护江堤和南京江南水利等。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田提供了足够的水源,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农业技术的改进与推广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清朝推进了农业技术的改进与推广。
清朝鼓励农民采用新的农业工具和生产方式,引进了新的农作物种类和种植技术。
在农业技术方面,清朝广泛推广水稻和小麦等耐旱农作物的种植。
清朝还鼓励农民使用高效农具,如犁具、农机等,提高了耕作效率。
五、农业税收制度的改革清朝的农业改革还涉及到农业税收制度的改革。
清朝调整了农业税收政策,降低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清朝通过减轻农民的税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环境,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提高了粮食产量。
六、农业改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清朝的农业改革对粮食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初年的粮食问题
作者:白新良
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04期
近来,正在上演的电视剧《天下粮仓》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乾隆初年因为粮荒而导致的饥民四处流徙的惨状。
乾隆时期,在清朝号称盛世,何以情况竟然如此。
笔者查阅历史资料发现,这次粮荒,半是天灾,半是人祸,也就是说,最高统治者的错误决策导致了这次粮荒范围广,时间长,程度重,给广大人民也造成了一场极大的灾难。
清朝以农立国。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封建统治的巩固。
因而,入关统一,尤其是三藩叛乱平定之后,清朝政府一直极为重视发展生产,关心民生。
其一是劝垦田地,以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粮食资源。
与之同时,许多配套政策如兴修水利,提倡精耕细作,扩大高产作物面积,引进粮食新品种,禁止酿酒,禁种烟草,禁宰耕牛,限制僧道,禁止赌博等也相继跟上。
二是蠲免赈济。
凡遇灾害,皆根据受灾情况,分别蠲免或缓征部分或全部赋税。
灾情严重者,还蠲赈兼施,以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康熙时期,还发展成为大范围无灾蠲免甚至普免天下一年钱粮。
三是于丰年或无灾年份讲究秋贮。
一方面由各地政府动帑采买或者由地方绅衿纳粟捐监,以备歉年出粜;一方面提倡民间自行积贮,设立集体性的社仓、义仓,以备灾荒。
正是这些,帮助广大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社会经济也呈现了颇为繁荣的局面。
虽然如此,乾隆时期的新情况却使全国粮食形势更加严峻。
一是由于人口急剧膨胀而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减少。
据统计,三藩叛乱平定之初,全国人口约七千万,耕地面积为五百九十万顷,人均耕地八亩有余。
而至乾隆初年,全国人口飙升至一亿四千多万,而耕地面积却不到八百九十万顷,人均耕地足足减少了四分之一。
正是这一情况,使得这一时期全国粮价一直上涨。
二是土地兼并剧烈。
受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打击,清朝初年,地主经济萎缩,自耕农数量颇多。
而至乾隆初年,据时人杨锡绂所见:"近日田之归于富户,大约十之五六;旧日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
"这样,地主经济的发展又使全社会半数以上的人沦为弱势集团。
平常年景,他们已是吃糠咽菜。
如逢荒年,则更是乞食无门,卖儿卖女已属司空见惯,寻常之事,一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举家服毒,人吃人的惨景。
面对这一形势,乾隆帝嗣位后,对于前朝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各项政策皆奉行不渝,有的地方还格外强调。
即以劝垦田地而言,乾隆五年(1740年)七月,他即再颁谕旨,劝谕全国百姓"开垦闲旷地土",规定:"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俾民有鼓舞之心,而野无荒芜之壤。
"在此同时,为了调动各地官员和广大农民垦荒种地的积极性,还将此作为官吏考课升黜的重要依据,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创定了不少具体政策。
这样,在清朝政府的鼓励下,全国垦田数量继续上升。
据《清高宗实录》各卷统计,从乾隆五年至三十五年,仅内地各省,增垦田地已不下二十万顷。
以蠲赈而言,也不遗余力,先后放宽报灾限度并加大蠲赈力度。
十数年中,蠲赈数额已逾千万。
其中,仅乾隆二年,畿辅、山东旱灾蠲赈花费即近二百万。
与之同时,还下令禁止贩米出洋,免除南洋各国进
口米税以扩大国内粮食数量,永远免征商贩米税以保证粮食流通。
按理来说,乾隆帝的这些政策,应使此前已经存在的问题有所缓解,至少也不会比以前更严重。
但是事实上,乾隆初年,全国范围内却出现了长达十数年的粮荒。
究其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乾隆帝的粮食积贮政策走过了头,以致人为地加重了灾害的程度。
乾隆帝嗣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全国情况的了解,先后命令各省按时奏报当地市场粮食价格,按年奏报各省人口数字和各省官仓贮存谷数。
通过各省汇奏,他发现,各地粮价一直上涨,全国人口也已高达一亿四千多万,因而对积贮备荒表示了高度的重视。
前此,全国贮粮大致常年保持在二千八百万石上下。
针对现实情况,乾隆帝制定了一个常年贮粮八千万石的"宏伟"计划。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按照他的设想,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通过纳粟捐监征集粮食三千二百万石。
所谓纳粟捐监,指的是绅衿子弟通过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米谷以取得生员资格,以便及早参加更高层次的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这种方式,乾隆以前,遇到战争、大范围自然灾害或者修治河工等大项工程,清朝政府始行举行,并非经常。
且其权力握于中央户部,交纳者只是现银,用以补充朝廷开支,保持收支平衡。
乾隆帝则变通其例,一是改临时性政策而为经常,二是将其权限由户部下放到各省,三是改纳银而为与原定银数等值的米谷。
当时,士子挤入仕途只有科举一途,全国每年应考童生,不下数十万人,不知要闯过几道关卡,始能如愿,而后才有资格参加岁试、科试,向举人这个目标冲刺。
在乾隆帝看来,有此捷径可走,谁不大喜过望,踊跃报名,而政府也可以分文不花,轻而易举地征集到几与黄金等价的粮食。
但是由于全国粮食紧张,实行三年,情况并不理想。
各省所纳粟数,"仅二百五十万石,合计尚不足十分之一"。
为了实现原定目标,从乾隆六年始,又放松捐监地区限制,降低捐监米谷额数,赴部、在省捐监,"悉听士民之便",纳谷数额也由原定的二百二十石减至一百八十石。
实行之后,所捐米谷又有三百五十万石。
五年之中,在全国粮食已颇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又凭空多征集了六百万石粮食,可以想见,这一政策对当时国内粮食市场造成了多大的冲击。
纳粟捐监政策推行并不顺利已经说明乾隆帝与民争食的政策遭到了挫折。
但是,乾隆帝并未醒悟,反而在继续其事的同时,推出了他的第二步征集粮食计划,即由政府出帑采买粮食四千八百万石。
为了落实这一计划,从乾隆七年始,他将这一数字分解之后摊派各省,限令完成。
在他看来,只要政府出得起银钱,各地粮食便可源源不断地征集上来。
在他的严旨督催下,全国各地,"处处积贮,年年采买,民间所出,半入仓庾"。
不少地区为了达到贮粮指标,不管丰歉,只买不粜,任听粮食在仓朽烂,致使大批粮食退出流通领域。
一些地区即使出粜,其间也是弊端重重,难于尽述。
这种掠夺式的采买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不但没有收到积贮备荒的效果,反而使下层民众尝尽了缺粮的苦头。
政策执行不过数年,全国人民已不堪忍受,先后于乾隆六至八年、乾隆十一至十三年爆发了两次遍及全国城乡的抗租、抗粮、闹赈、抢粮斗争。
其在城市者则或捣毁米铺,群抢粮食,或起而罢市,要求平粜;其在农村者则相率向村内富户强借抢粮,吃大户,"一邑中竟有抢至百案者"。
面对全国各地"塞署、罢市、抢粮、殴官"的局面,乾隆帝始觉事态严重。
经过征询各省督抚意见,乾隆十三年七月,乾隆帝被迫放弃了原先不切实际的采买计划,停止采买,在全国范围内以次平粜粮食一千多万石。
同时还规定,全国贮粮总额为三千三百七十九万石。
这一定额,虽比雍正贮粮旧额多出六百万石,但却比不
切实际的乾隆定额减少了一半还多。
乾隆十七年,他又规定,各省贮粮,如已达到规定数额的十分之三四,即不必急于买补。
这样,全国粮价开始下降,因为人为地过度采买而导致的全国粮价上涨、民食艰难的问题才算大致解决。
【收稿日期】2002年2月
【作者简介】白新良,1944年生,主要从事清史研究。
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著作有:《乾隆传》、《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康熙皇帝全传》(主编并第一作者)、《清史新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