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与制度设计

合集下载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学校管理第二次小组作业2012-03-27管理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管理中人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阶段。

(1)西方1)工具人假设:人只是一种工具,任由管理者使唤,不能体现自我价值。

管理原则:任由管理者使唤,在暴力、强迫之下劳动着的2)经济人(实力人)假设: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来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管理原则: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监督与控制(任务管理);②管理人员的职能是知道生产,管理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③强调在奖励制度上实行金钱奖励和惩罚相结合(胡萝卜+大棒)3)社会人假设: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

因此,管理者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原则: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注意完成生产的任务,而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管理人员的职能不能只是指挥、计划、监督,更应该关注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成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实行奖励的时候要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提倡参与管理,让员工参与管理过程。

4)自我实现人(自动人)假设: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有着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才能的需要,希望能够有机会获得自身发展与成熟,“自我实现”是工作的最大动力。

原则:管理的重点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民呢能够成为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做一个采访者,去了解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奖励的方式上,提倡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在奖励(精神奖励);在管理制度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制度。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魏仁林1996年元月三十日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管理者有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存在如何认识人性,人的本质的问题。

这是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科学。

因为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对被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

其实人性之争,自古到今一直未有定论。

哲学上认为,人的本质是两重性的:一为自然实体,有其自然的属性,遵循生老病死的生理变化规律。

二为社会实体。

即人参与社会,社会活动与自然相处相存,人具有意识,并产生特有的理智活动。

人的社会属性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标志。

管理心理学上主要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劳动看法。

与哲学观点不同,但哲学上的人性观点对管理学中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笔者以为是一个基础作用。

管理心理学者认为,在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支触动人与机器的配合,而犯偏重机器而约束人的错误,最终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

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建设过程,它们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它表明了西方经济界对于人性看法的发展过程。

一,“经济人”假设1,什么是“经济人”“经济人”也叫“唯利人”、“实利人”,这是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已的私利,干工作就是为了经济报酬。

这是早期的传统管理思想。

它认为在企业里人的行为主要目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

泰勒称之为“经济人”。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弋,用“X理论”归纳了历史上“经济人”这一假设,其要点如下:(1),大多数人天生懒惰,尽量想少干一点工作。

(2),多数人胸无大志,甘愿受人指挥的去工作,自已不愿负任何责任。

(3),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为组织服务。

(4),工作的目的是为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本性。

2,相应“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经济人”假设的X理论认为可以不考虑管理对象的感情,只重视完成生产任务,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人性的假设及其管理方式的选择

人性的假设及其管理方式的选择
“Y 理论”假设的管理特点:(1)管理者 要侧重于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 件,使工作变得丰富而具有挑战性,使员工 能发挥个人的潜能与才能。(2)管理者的职 能并不只是局限于指挥、控制和协调,而是 要为组织成员成长提供环境条件,帮助其 消除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3)管 理方式主要是推行民主参入制度、目标管 理制度、提案制度以及制定发展计划等。 (4)在奖励制度方面分两类:一种是外在奖 励,即工资报酬、晋升等;一种是内在奖励,
即增长知识、精神鼓励等。 对其理论假设的评价:(1)“自动人”假
设产生于 20 世纪中期,它促进企业实行参 与决策、目标管理与弹性工时等管理措施,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2)“自动 人”假设强调人的成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对人性解放具有积极意义。(3)其在理论上 有一些不当之处,但一些管理主张仍值得 借鉴。
56 中国经贸导刊 009 年第 17 期
三、“自动人”假设即“自我实现人”假 设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 1857 年提出的。认为人除了社会性需求外, 还有一种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发挥潜能 的欲望。麦格雷戈称之为 Y 理论。内容特 点:人并非都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 性;人因工作而变得成熟,有独立、自主的 倾向;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并没有根本 的冲突,有机会的话,他会把个人目标与组 织目标结合起来;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 发展,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追求更高级 的需要。
而是重视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相协调,培养 员工之间的协调、归属感和安全感。(3)注 重 以 人 为 本 的 管 理 ,采 取“ 参 入 式 ”管 理 。 (4) 奖励制度:一是在实施控制和激励之 前,先了解员工的归属感及其社会需求的 满足程度;二是注重团体对个人的影响以 及团体奖励,培育集体精神,不主张个人奖 励。

人性假设理论视域下我国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完善

人性假设理论视域下我国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完善
进和 完善进 行理 论探 讨 , 十分 必要 的。 是 关键词 : 人性 假设 ; 公务 员; 管理制度 中 图分 类号 : 9 C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6 5 2 1 ) 5— 0 5— 4 10 3 0 ( 0 1 0 0 1 0 事 间的交 往可 以满 足工 人 社 交 的 需 求 ; 与人 之 间 人
收 稿 日期 :o 1 O 3 2 l 一 6— 0
其 组织 与人 事 管 理 的 管 理 模 式 为 : 理 的 着 重 点是 管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 重视 教育 和培训 , 寻求 、 设计
和创 造工 人 能深造 学 习 、 施展 才 能 、 成 自尊 、 形 自立 ,
发挥 创造 性 等 有 内在 奖 励 的生 产 条 件 和工 作 环 境 ; 奖励 制度 重视 职工 内 部 的 激 励 , 在 奖 励 降 到 次要 外
工 士气 , 消极 怠工 给予严厉 惩罚 。 对 ( ) 社会 人 ” 2“ 假设 。“ 会人 ” 设 源 于梅 奥 等 社 假 人 组织 进行 的霍 桑 实 验 。该 理 论 认 为 , 人 是 社 会 工
人, 不是 孤立 的个体 ; 人 的工 作 动机 不 只 在 于经 济 工 利益 , 更重 要 的是工 作 中 的人 际关 系 和社 会 关 系 , 同
李 国胜
( 武汉 大学 ,湖北 武 汉 4 0 7 ) 302 摘要 : 西方 国家主要存 在经 济人假 设 、 社会人 假设 、 自我 实现人 假 设 、 杂人 假 设 和 文化人 假 设等 几种 人 复
性假 设理论 。 我 国主要 有性 善论 、 恶论和 马 克思主 义人 性 观 。在人 性假 设理 论 视 域 下 , 国的公 务 员管理 性 我

人性假设理论及其管理应用

人性假设理论及其管理应用

人性假设理论及其管理应用
《人性假设理论》是一种旨在提高劳动力绩效的动机理论,“人性假讻”是职业心理学家赫尔曼·亨特(Herman A.Hergert)等人反映员工个人行为的概念之一。

与制度驱动力理论(注意正式环境)不同,人性假设理论(非正式环境)关注的是工作状态,建立在认为无论何种情况,具有良好团队和管理技能的受教育人员均拥有良好的工作表现的理论之上。

人性假设理论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行为考虑个人劳动力,旨在激励员工、培养组织文化和维持工作的高水准。

当组织层面的变量(例如激励系统、报酬体系和心理安全)不满足员工的期望时,个人动机发挥起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组织应该确保每个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具有安全感,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强调共同努力的方式,确保多元文化等。

人性假设理论有助于改善团队成员的表现,激发员工的行动力,提升员工的绩效。

当组织专注于促进内在动机时,它可以提供明确的情景,重塑行为,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缓解工作压力。

对管理者来说,采用人性假设理设可以改善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和职业分工,增加组织回报,甚至提高绩效。

然而,它也存在众多局限性。

首先,它依赖于个体,任何员工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背景和过往经验,不太可能打破惯性行为。

其次,缺乏相应的评估指标,对管理者而言,如何衡量组织受益于人性假设理论却不明确,它试图从员工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逐渐取代传统的注重结果的方法。

总之,人性假设理设旨在表达组织认为,员工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期望和情境,利用自身资源,改变自己和组织的状态,以期促进职业发展和提高绩效,而此理论则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行为,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团队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企业效益。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即为管理中的人性观。

它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求、工作目标、工作态度的基本估计或基本看法。

它有如下基本内涵:(1)人性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人性假设则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看法与判断。

(2)人性假设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被管理者,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认识、看法和判断。

(3)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基础或前提。

对被管理者人性的认识和看法,决定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管理原则、方法与手段,管理者建立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均与他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4)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性假设的变化,管理手段在变,以至于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阶段。

2.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存在四种人性假设,也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

(1)“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实利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由此经济诱因才引发了人的工作动机,即人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这是传统管理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看法。

“经济人”假设说的代表人物是泰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在其《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对“经济人”假设的传统观点进行了综合概括,称之为X理论。

其主要内容为:1)人天生懒惰,厌恶工作,可能的话,总想尽量逃避工作,尽可能少工作。

2)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大志,无进取心,不愿负责任,宁愿接受别人引导与指挥。

3)人生来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与要求不关心。

4)人是缺乏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参加工作,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和措施为: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完成生产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人的感情和愿望漠不关心。

2)组织以金钱来刺激员工劳动的积极性、效率和服从,对消极怠工者则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人性假设和政治制度创设

人性假设和政治制度创设
பைடு நூலகம்
者施 “ 仁政 ”实行“ 治” , 德 。孟子把德治提升 为王道仁
政层次 “ 以德行仁者王 ” “ ,辅世长 民莫如德 ” 。在 “ 性
之善” 的假设上 , 演绎出“ 仁政” 的制度模式。
依靠 知识 和道德构 建理 想国 , 以实现 万世 不易之 正
义 。故柏拉 图的政治制度设 计主要依靠等级 人性 论 来建立美好的国家。 利 己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 。他认为 , 自 然状态是“ 人人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 。为了防范人的 ”


中西方人性假设的逻辑理路
荀 子对人性 的的理解与孟子 迥然相异 。他 对人
( ) 一 中国人 I假设的逻辑理路 生
性 的基本看法是 “ 人之性恶 , 其善者伪也 。也就是说 , ”
在 中国哲学史上 , 关于人性 问题 的探究可谓众 说
纷纭 、 由来 已久 。有孟 子的 “ 性善 说” 苟子 的“ , 性恶 说 ”告子 的“ , 性无恶无善 说” 还有董仲舒 的 “ , 性三 品
人胜假设和政治制度创设
■王莎 王树宝
摘要 : 人性的多样潜能和普遍的 自 利追求是 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 然而, 自由与幸福维 系于此 , 其最大的敌人
也潜藏于此。人类的历史根 系于人性。在现 实社会 中, 人性假 设则构 成 了政 治制度创设 的逻辑前提 。错位的人
性假设将 导致制度价值 的错位 , 而导致制度的无效。因此 , 进 合理的人性假设基础是政治制度创设 的根本 , 也是
人性论类 似于我国 的“ 三 品论 ” 性 。既然人性 存在着 不 同的等级 , 那么就应 该根据 其特点 , 司其职 , 各 据此 柏拉图推出了理 想国家的主题 : 。这种等级人性 正义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就是对人的本性所持的基本看法,例如《三字经》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一种人性假设。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对人的基本看法直接决定着管理的具体方式与管理方法,人性假设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理论基础。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很多学者都作过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Y理论”以及美国行为科学家埃德加•H•沙因(Edgar H.Schei)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一X理论—Y理论麦格雷戈认为,有关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的假设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来讲是极为重要的,不同的管理人员之所以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人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是不同的。

他经过长期研究后,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文,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并在以后的著作中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麦格雷戈将传统的人们对人性假设称为X理论,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的性恶论十分类似,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他的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生来都是懒惰的;缺乏进取心和责任心;以个人为中心;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习惯于保守,反对变革,安于现状。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必然会形成严格控制的管理方式,以金钱作为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主要手段,对消极怠工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以权力或控制体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

基于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Y理论,而这一理论与我国古代的性善论十分类似,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他的Y理论认为大多数人是愿意工作的,愿意为社会,他人作贡献;愿意对工作,对他人负责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表现的愿望;具有独创性和合理性。

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管理的方式方法必然也会不同,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不再是监督控制,而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员工的潜力,使员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达到自己的个人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1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维护、增进和分配公共利益的活动。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P328),它是公共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工具。

这里所说的制度是制度主义学派意义上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道德、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

制度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管理绩效的好坏,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益损。

而任何一项制度设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

可以说,一定的人性假设是我们进行公共管理制度研究和制度设计的前提。

因而探讨人性假设及其与制度设计的关系在公共管理制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的人性假设:利益人古今中外,人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在这一争论中,人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即“性恶论”和“性善论”。

在理论形态上,前者主要表现为“经济人”的理论假设,而后者主要表现为“道德人”的理论假设。

对这两种人性假设我们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首先,“性恶论”在西方源远流长,并且成为其主导的人性假设。

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性总是把人类拉向贪婪的私欲,逃避痛苦而毫无理性地去追求快乐”[2](P21)。

自近代以来,“经济人”假设作为“性恶论”的一种理论形态,在西方社会非常流行,并且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公设”。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又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学领域,并创立了公共选择学派,这使得“经济人”假设在西方影响更大、更广泛。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

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假定人的行为有自利动机;二是假定人们都能通过计算自由地依据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理性选择。

这种人性假设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多方面的批判:一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西蒙从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的角度来对理性最大化假设进行了批判;二是制度学派从人的社会性对单公共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与制度设计孙伯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摘要:“性恶论”和“性善论”这两种人性假设各有利弊,都具有片面性。

合理的人性假设是“利益人”假设。

它兼有“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合理之处,同时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是更为合理的人性假设。

公共管理中的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以特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不同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不同的制度设计,而不同的制度设计又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并塑造着不同的人性。

“利益人”假设是制度设计成功的前提;约束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的有机结合是制度设计成功的基础;科学的机制是制度设计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性假设;制度设计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8)01—0013—05收稿日期:2007-07-27作者简介:孙伯强(1979~),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维的“经济人”进行批判;三是借助人类行为的实验结果来对理性最大化进行了证伪工作;最后就是用所谓的“x效率”对理性最大化进行驳斥[3](P60)。

上述各方面的批评正说明“经济人”假设本身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经济人”假设的重大作用。

首先,“经济人”反映了经济市场中行为主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对人们在经济市场中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说是西方经济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和政策在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尽管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它对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类财富的增长产生了谁也无法否认的重大作用。

其次,同样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的公共选择理论虽然在现实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它却在理论上说明了政府本身具有自利性,存在着“寻租”的倾向,从而证明政府并不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充分条件,政府本身也会出现失灵。

最后,从性恶论假设出发的制度设计能够有效地约束人们特别是公务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公务人员腐败现象较少正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理论预设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与上述“性恶论”相对立的“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具有同情心,有利他的倾向,乐于行善。

这种人性假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而且影响深远。

如在《三字经》中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孟子明确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

基于这种人性假设之上的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主张通过教化使人变得道德高尚,乐于行善。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尊老爱幼”、“仁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统美德;同时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统治中也形成了诸如“人治”、“德治”、“孝治”等以“性善论”为人性假设的政治传统,这些政治传统曾经为我国古代辉煌文明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充分显示了“性善论”假设的积极作用。

但这种人性假设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其过于注重人性中“善”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性中“恶”的一面;过于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忽视了对人性中“恶”的一面进行有效防范和制约的法律制度的作用。

其最终结果通常是,人性中的善未能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人性中的恶也未能得到有效的抑制。

这说明单纯的“性善论”假设存在很大的不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只是对人性的一种抽象的假设,各有利弊,都具有片面性。

那末,合理的人性假设应该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认识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由此可见,人性必然是复杂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P286)。

“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4](P275)。

这说明人由于自身的需要而具有自利的倾向;同时,“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之外一无所得”[5](P5)。

这表明人在具有自利倾向的同时还具有利他的倾向。

因而,我们可以说,人性中具有两种潜在的倾向,即自利倾向和利他倾向,这两种倾向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这个人的行为有时表现为自利,有时表现为利他,或者表现为自利和利他的统一。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利益人”。

“利益人”既关心自己的利益,也关心别人的利益。

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相一致时他会成为利己和利他的统一体;当别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不一致时,他会权衡利弊,根据现实条件做出理性的选择。

可见“利益人”实际上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

它兼有二者的合理之处,同时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与现实中的复杂人性更为符合,因而也是更为合理的人性假设。

二、公共管理中人性假设与制度设计的关系公共管理中的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以特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不同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不同的制度设计,而不同的制度设计又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并塑造着不同的人性。

制度设计的成功与否与作为其前提的人性假设的合理与否密切相关。

人性假设合理则制度设计也会趋于合理,公共管理的效果就会较好;相反,人性假设不合理则制度设计就会偏离人性,公共管理的效果就会较差。

西方国家多以“性恶论”作为其制度设计的前提。

如柏拉图认为“国王的权力只有有所限制,他才能长久的保持着权力从而限制其他人”[2](P21)。

大卫・休谟认为“政治家们已经确立了这样一条原则,即在设计任何政府制度和确定几种宪法的制约和控制时,应把每个人都视为无赖———在他的全部行动中,除了谋求一己的私利外,别无其他目的”[6](P27~28)。

麦迪逊也说过:“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够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

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

”[7](P264)杰弗逊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的。

我们用制约性的宪法约束受托于权力的人们,这不是出自信赖,而是来自猜疑……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倾听对人的信赖,而是需要用宪法之锁加以约束,以防止其行为不端。

”[8](P22~23)由此可见,众多的西方学者和政治家们都认为“性恶论”是制度设计的人性基础。

正是基于这种人性预设,西方国家构建了以限制公共权力为特征的公共管理制度如宪政制度等。

这种制度设计遏制了人们“恶”的倾向,特别是使统治者利用公共权力“行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比较有效地防止了公共权力的异化,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利益。

“然而,虽然建立在这种人性假设之上的制度设计可能是一种合理的设计,但决不是完美的设计。

因为,制度设计并不仅仅只是防止‘恶’更重要的是追求‘善’,这正是建立政治秩序的终极目标。

”同时,“建立在性恶论的人性预设之上的制度设计,虽然充分实现了对权力的规范与制约,有效地达到了限制公共权力的目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肯定),但这种制度设计的背后所隐含的,正是对人性堕落、道德沦丧的警觉与无奈”[9](P90)。

可见,建立在单纯性恶论假设上的制度设计有很大缺陷。

由于强调性恶,它特别注重“惩恶”的制度设计,这样容易忽视“扬善”的制度设计,也就是说,在注重制度的约束功能时,容易忽视制度的激励功能,这样的制度设计肯定是有缺陷的。

并且过度的约束性制度设计会限制人们合理的自由,窒息人们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正如美国法律哲学家博登海默所说:“由于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危险,即人们在运用一些服务于有益目的的制度的时候,有可能超越这些制度的法定范围,所以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发生把管理变成强制,把控制变成压制的现象。

如果法律制度为了限制私人权力和政府权力而规定的制衡原则变得过分严厉和僵化,那么一些颇有助益的拓展和尝试也会因此遭到扼杀。

”[10](P403~404)此外,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制度设计由于其对人性所持的悲观态度而使得它对非正式制度在“限恶扬善”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利用。

这也必然会使这种制度设计存在不足之处。

与西方的性恶论相反,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是以“性善论”为人性基础的。

有学者认为这种“性善论”在政治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指出了人性的可变性。

如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强调了人性在后天的可塑性。

其次,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人性是可变的,所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保持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成为必要的手段,其作用要远大于法律的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