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三、各家综述 1.日本学者中同意把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或
民主主义思想理解的:波多野鼎、小泉信三、米田 庄太郎、平材初之辅、岛中雄三、汤川和夫等。 2.较多的注重社会间的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 善哉)波多野鼎、程逸樵、钟兆麟。 3.注意社会生活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善哉、加 田哲二、本田喜代治、孙本文、王守礼、龙冠海等。 4.有人注重社会行动,如高岛善哉、徐逸樵、钟兆 麟等; 5.注重社会理想(乌托邦)的有施存统和郭真等。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物史观。
1.历史的看法 2.阶级的看法
3.逻辑的看法
二、技术性方法 1.国别法 2.阶段法 3.学派法:如,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 4.人物法(思想家) 5.著作法(如《淮南子》、《太平经》。
三、礼治思想的原则 礼乐的核心思想——即宗法文化:“亲亲”、“尊尊” 1.亲亲 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 礼乱,国必乱。它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 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2.尊尊 尊其所尊,上下有序,安分守己,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稳定,缓和社会冲突。
四、礼与刑
西周礼治主要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礼不下庶人”。对于被
统治阶级主要用于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刑不上大夫”。但 也不是滥用刑罚,他们也注意“保民”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重 要。
巫觋主要通过强制的方式,就是通过“巫”
施咒语制服自然界的小鬼小神。 祭祀主要是通过讨好、顺应自然力,使其为 人类服务,是一种比较柔和的、理性的方式, 标志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全套精品课件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 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 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 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 是何 。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 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 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 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 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 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 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 《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 画殷商史事。 • 这里也显示了神权思想和 敬德意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商时期社会思潮总结
• 1、神权和专制思想
• (1)神权思想 •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 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有如父亲,下面的王是儿子, 众民更在其下,所以要听从上天,听于神示。王则自有天命。 • (2)王有专制的权力 • “予告汝训汝”, “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下民的言论权受到钳
2、《尚书》中《盘庚》
•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 “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 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 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従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 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 绥四方。” 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 “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王 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従 康。”……
盘庚迁都
•
殷墟宫殿复原图
大禾方鼎
商
续 2、《尚书》中《盘庚》
第一章 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
所谓指导性方法,即是一个方法论问 题,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具体研究的问题。
二、技术性方法 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要进行资料的收 集归纳,分析和研究,尚需一套具体的技 术性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区域法。第二,阶段法。 第三,学派法。第四,阶层法。 第五,群体法。第六,人物法。 第七,著作法。第八,观念法。
第三节 本书的“社会思想”定义 及其研究范围
一、定义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 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 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 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 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 展或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 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综合上述所列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 定义,并对中外学者的社会思想史论著的 内容加以分析,我们认为,概括起来,社 会思想的内容不外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 社会理想等几个方面。
(一)社会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思想等专史 的关系(如经济史、政治史) (二)广义、狭义 1、广义:指哲学、逻辑思想之外的一切关于 社会的思想; 2、狭义:从社会视角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 生活,社会及社会模式的观点、设想。 (三)思想史的下限 以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为下限。
第二节 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
什么是“社会思想”或“社会思想 史”?中外学者曾做过大量研究,而对社 会思想的定义,国内外社会思想史专家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我们所见到的关 于“社会思想”的定义有六十多种。现择 其要者,作以介绍。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绪论一:社会思想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则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是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社会的构成因素: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又包括横向的社会结构,包括家庭(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民族,社区,群体;还有纵向社会机构,即阶级进行统治的机器—国家。
社会控制,社会化,社会变迁理论在社会学有重要地位。
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提高学习者个人文化素质2有利于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的自身特点3有利于为新时期人类共存共荣提供有世界意义的思路4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有利于破除中国社会学一味照搬西方之弊,在学术上推陈出新。
第一讲:孔子的社会思想一:复礼与正名社会背景: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价值失范,认同危机。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1复礼(1)何谓礼?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
复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2)礼的作用?1是实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维持社会秩序的措施2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维持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
3礼是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手段4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形式,是满足情感需要的重要保证。
2正名(1)正名含义:确定名分,明确个人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等级,然后确定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享受物质等方面的待遇(2)正名的具体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二:仁1仁的社会学内涵(1)仁即做人的道理,能尽人道即是仁。
人是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仁,人离不开社会这一共领域。
(2)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最基本要求是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第六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墨家社会思想)
一 墨子其人其书
名晢,春秋末战国初的鲁国人
墨子的社会思想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一:其学说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反对贵族阶级,提倡所有人都过一种无差别的生活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二,孔子的社会规范思想——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道且格。”
五伦: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包括师生),兄弟之礼,夫妇之礼,朋友之礼。
三,社会规范的核心——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节内部各种联系,维护贵族特权的欣慰规范。
三,周公旦的祭天、明德、保民思想
周公旦,姓姬名旦,周初大政治家,思想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儒家社会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之历史发展的估价,可以从1949年划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祖国大陆的研究,二是,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
后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支。其一为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其二为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研究。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晚期,面对乱世,庄子处事方法的最大目的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而不是改造社会,要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远世藏身
2 在宥(自在宽容)与天放(自然放任)的无治主义
《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对社会工作的意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对社会工作的意义如下:
1、提高学习者个人文化素质。
2、有利于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的自身特点。
3、有利于为新时期人类共存共荣提供有世界意义的思路。
4、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有利于破除中国社会学一味照搬西方之弊,在学术上推陈出新。
《中国社会思想史》以时代与社会思想发展为逻辑线索,对从先秦至20世纪初中国历代思想家的社会思想作了系统的介绍与评价,使学生或一般读者能系统地了解中国社会思想史产生和发展的总体线索、基本内容。
丛书充分体现了作为社会学核心课教材的要求,重点突出了中国社会思想与西方社会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充分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内容全面、系统,史料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管仲的社会思想
管仲,管子,春秋齐人。为相四十余年,佐齐桓公“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而成霸业。 一、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思想 1.四民定业 2.四民阶层的互动对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二、论社会需求的层次 1.“四维” 礼、义、廉、耻。 2.重在实施 三、注重小群体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1.宗、邑、卒、乡、县(五属) 2.五(家)、轨、长、里、司、连、乡、旅、帅、军 3.符合现代社会学小群体功的思想原则,士气与战斗力受 小群体内人与人关系的影响。
三、愚民与无为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中,有“圣人”之说。他认为圣人治 理社会须两点:一是愚民,二是要无为。君子要“有所为有 所不为”。 1.“愚民”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常德不离,复 归于婴儿”。愚民政策之鼻祖。 愚民与自愚思想和无知、知止思想通之。 2.“为无为”(无为) 1)老子认为,圣人管理社会就是要“为无为”。如有谁想有 所为,必然是自食其果,而毫无作为。只有自己无所为,其 结果才能无所不为。 2)“无为”本质是一种以退求进、以无为求有为的策略。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 3)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主张在斗争中求生存,而是主张 在屈服和退避中求其安,具有消极一面。酷似印度甘地倡导 的不抵抗主义。 4)老子成为后来道家鼻祖
第三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 思想 一、夏之文字产生的意 义 1.甲骰、金文。野蛮 文字文明朝代的标志。 2.社:礼仪(殷礼); 文化(庄子:“礼以道 行”)
二、神权社会思想 1.宗教迷信 2.夏“服天命”。上帝为自然与社会之主宰。 上帝有惩罚之能力。 2.帝神的体系(殷人) 帝——下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 志)——天子——百姓。商代崇拜祖宗元神。 3.社会是神主宰下的社会 马克思:根源不是天上,而在人间(奴隶制理 想社会模式)。“神权社会”。
三、关于行为规范的思想(德——礼——孝思想体系) 1.德 “德为个人修养(《尚书盘庚》)。” 德——善(行为)(内在修养) 社会生活、社会角色——行为自控 2.礼 礼是完成德的行为规范。“礼”(《尚书》)是德之外化。 3 3.孝 孝为礼是具体表现(孝思想)。 殷人崇尚孝道的社会作用: (1)不忘礼先与血缘关系(氏族家长制) (2)超人于纯厚不作乱 (3)效忠殷王,俯首听命 国家:头脑国家:创新立国 躯干国家:学习头脑国家
第二节 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
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 一、宗法制背景 二、宗法制度 1.西周政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父死子继 2.周代宗法制的内容 天子—一嗣王——诸侯——别子大宗(大夫)—— 祢小宗(祢——小宗) 天子嫡长子继承制。 3.社会继替原则: 由身份(status)到契约(contract)或能力的。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物史观。 1.历史的看法 2.阶级的看法 3.逻辑的看法 二、技术性方法 1.国别法和社区法 2.阶段法 3.学派法:如,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 4.人物法(思想家) 5.著作法(如《淮南子》、《太平经》。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一、神话及其社会思想意义 1.神话(歌谣) 神话是自然现实对自然斗争,以 及社会生活的广大的艺术概括中 的反映。(高尔基) 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 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 力加以形象化(神话的性质)。 2.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反 映社会生活。
二、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产生 1.世界的产生(创世说)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神话。 屈原《天间》:女娲补天。 钟敬文、杨利慧等著作。女 娲泥涅人传说。女娲为婚姻 之神。感天而生神话(伏羲 为华胥氏在霄泽踩了原人的 脚印而生)。 女人地位高于男人的神话思 想。 2.人类之初 西方神话系统:希腊传说与 希伯来故事。
第四节 孔子的社会思想
生平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年。享年73 岁。曾做过委吏、乘田、司寇等 官。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影响 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李泽厚以 为参与塑造中国人形象。为中国 20世纪三次被批判的文化传统 的最大代表,在世界文化史上, 与穆罕默德、牛顿、柏拉图等媲 美。生在“礼崩乐坏”、“天下 无道”的时代。
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1.何谓“仁”? 仁(不等于仁人) 礼:人们制定的各种人与人关系中各角色之权利义务。 《论文》:“仁,亲也,从人二”,即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 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行为准则的有机总和。 克已复礼为仁。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克已就是从自己所处角色出发,处理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 (孟子:仁者,人也)。林彪的座佑铭。 2.孔子的“克已” 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 想和行动中的过程。如果自我克制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 就是“克已复礼”了。“仁人”就是克已复礼之人。压抑人 性。 3.评价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第三节 西周的“礼治”思想
一、礼治与宗法思想的内在联系 1.宗法思想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 2.礼治思想为调解各种内部关系服务 二、礼的观念 殷商时形成了。经国家定社稷。通过礼来规定等级秩序之下 的各种名分。 三、礼治思想的原则 1.亲亲 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 礼乱,国必乱。 2.尊尊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关系。缓和社会冲突 四、礼与刑<江泽民:“以德治国”> 1.礼不下庶人 2.刑不上大夫
第二节 对于社会思想(史)的评价
一、社会思想是什么? 波格达斯: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人论及社会的思想。 波多野鼎:(1)广义的社会思想:是以社会问题对象的一切思想;(2) 狭义的“社会思想”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二、社会思想史是什么? 1.高岛善哉:社会思想史就是人类的社会行动和表现于生活的思想的 历史。 2.本田喜代治:社会思想史就是社会的思想史,也是思想的社会史, 是以思想着眼的社会史。 3.孔本文:注重社会生活及社会问题。 4.徐逸樵:社会思想史为社会思想家的思想或行为的记录,暗示社会 问题。 5.钟兆麟:社会思想史即是论述从古到今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经过。
第一节 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一、社会思想的产生 人类社会:200-300万年,(我爱你三百万年) (史前社会)中国明确史记:(西周共和元 年)。前841年,共同生活。 文明史:三千年。 劳动→人→社会(集体劳动)→人际关系 (互动)→社会思想萌芽。
二、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 思想 1.原始宗教: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 会的歪曲的反映(定义) 2.图腾崇拜:自然崇拜:日、月、地、 山、水、火…… 祖先崇拜: 灵物崇拜: 图腾的社会作用。 个案:鄂伦春族的“乌力楞”生产组织 (分肉) 美国社会学家波格达斯:在初民社会, “民众思想”是受制于“风俗的”。 3.原始道德观念 纯朴:蒙昧的道德观念(私有制)中包 含了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不合社会的 行为准则。
三、各家综述 1.日本学者中同意把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或 民主主义思想理解的:波多野鼎、小泉信三、米田 庄太郎、平材初之辅、岛中雄三、汤川和夫等。 2.较多的注重社会间的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 善哉)波多野鼎、程逸樵、钟兆麟。 3.注意社会生活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善哉、加 田哲二、本田喜代治、孙本文、王守礼、龙冠海等。 4.有人注重社会行动,如高岛善哉、徐逸樵、钟兆 麟等; 5.注重社会理想(乌托邦)的有施存统和郭真等。
第四节 周初大政治家、 思想、中国奴隶社会的“圣 人”。周武王弟弟,武王死 后,由周公辅政,实行分封, 营东都“洛”,为巩固周王 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社会思想,是在大变动中 产生的。思想见于《尚书》。
二、周公的三种社会思想 1.敬天 周公以天命思想来说明周王朝说话的合法性(受命于天)。 王权授予有德行的人。 2.明德(敬德) 德是伦理范畴,指人对规范的体会。周公德行,日的有二: (1)以德调查人际关系,等级次序;(2)利用宣扬德行来 柔化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3.保民 1)保民即:施德行(天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等。就是说, 不要激怒人民,社会才能稳定。“民之所俗,天必从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武王)。 2)周公认为,保民是天命的体现,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 来体现的。 3)强调人民之间与人关系不要互相残伤,虐杀,应相敬相让, 敬养寡弱。 4)对于不合礼治,不利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多加注意,防止 越轨行为发生。 5)周公的保民思想,就是怀柔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 统治。
三、对人民英雄的歌颂 1.女娲 补天。 2.羿 射落天帝的九个太阳之子。 为民除害。 3.大禹 治水。大公无私精神。 4.廪君
四、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 1.它是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的; 2.它是各不相关,没有系统的; 3.古代神话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较多。 4.只是隐约反映出一些社会生活、社会和社 会进化的思想,而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老子的社会思想
一、理想社会模式 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农民小私有 者利益。 1.表述 2.本质 3.社会背景 1)针对诸侯争夺民众的政策与兼 并战争; 2)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状况 启发; 3)设计一个理想乐园,以逃避现 实战争的避难所。 4.评价
二、寡欲、无知、知足 1.寡欲 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民的欲望 太多。主张“无欲”,即“寡欲”。 无欲——寡欲——俭——啬。 2.无知 要使人们寡欲,又必使人无知,无知才能无欲。只 有人们都无知识无智慧,才能寡欲。 知识:1)欲望对象;2)造成“不知足”;3)造成 1 2 3 “不知止”(以之为实现欲望的手段)。 3.知足 只有无知才容易知足,故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 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谓: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评价]本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信不足,有不 信)
第三节 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对象 二、范围 1.社会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思想等专史的关系(如经济史、 政治史) 2.广义、狭义 广义:指哲学、逻辑思想之外的一切关于社会的思想; 狭义:从社会视角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生活,社会及社会 模式的观点、设想。 3.思想史的下限 作为大学 的一门课程的社会思想史的下限,应是社会学的出 现(社会学史),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以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为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