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23.1 复习笔记一、康有为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学术教育。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2)主要贡献①康有为是晚清思想界的巨人。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他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导演了悲壮的百日维新。
②他还将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变法救亡理论和大同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
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系统地展开了其社会思想主张。
2.社会变迁论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思想,同时又学习借鉴牛顿的天体力学和康德的“星云说”等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并创造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系统地提出了其社会变迁思想。
(1)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易发展的。
①根据西方近代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和研究,康有为指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与地不能截然分开,地球是绕日旋转的行星,地球只是诸行星之一,因此,地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则是作为整体的宇宙。
这对于否定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
②根据自然界变易进化的普遍规律,康有为提出由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圣人的治法也必须因时改变。
(2)康有为从多重角度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
他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变化的动力,社会发展变迁也是由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败的天然法则所决定的。
(3)康有为还从人性角度阐述揭示社会进化的动力问题。
①他认为,人类求乐免苦,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
②他还根据对世界历史的考察,论证了先进的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压力,是落后国家社会进化变迁的外在动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21.1 复习笔记中国社会思想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
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就是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诸多不同以往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随之涌现出来。
清初的社会思想自然承其惯性,表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富于批判的思潮,气象博大的内容,以及对新的社会规范的探求等特征。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清史稿•儒林传》有其传。
他的社会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理想社会构想(1)主要内容①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
②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
③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
④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且是议朝政的机关。
⑤实行井田制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2)主要特点①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理想的传统。
②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
③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
④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3)评价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他以此为标准所进行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则是入木三分的,反映了清代初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为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论人性与欲望(1)论人性①对于人性问题,黄宗羲企图建立“心与性一”的一元人性论。
a.他认为,人们只有“气质之性”,没有“义理之性”,只有“人心”,没有“道心”。
所谓道心和义理都是人们的气质之性和人心的派生物。
b.黄宗羲否认了“气外之理”和“心外之性”,因此否定了宋明理学家和心学家的人性论,只企图用气一元论来说明人性,认为人性是在与生俱来的人心中自有的。
②在人性的善与恶问题上,黄宗羲是一位性善论者。
a.他认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之性善是“不忍”,又以仁为核心,表现出仁义礼智等特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18.1复习笔记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
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
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1)论人性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
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①内容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
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5.1 复习笔记一、孔子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
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
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1)“礼治”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隋唐道教社会思想)

第十六章隋唐道教社会思想16.1 复习笔记一、隋唐道教简况1.发展状况(1)南北朝时期经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的改造,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宗教(即官方道教),并得到较大的发展。
(2)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信奉道教,据说其年号“开皇”,就是取自道教经典。
(3)唐代因为政治的原因而推崇道教。
终唐一代,从地位上而言,基本上是道教在佛教之上,而从发展速度而言,则道教又远远落后于佛教。
2.李唐尊道教的原因李唐所以尊道教,承认是老子的后裔,一方面是为了借助神权说明李氏建唐朝是“顺天命”的,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道教作为麻痹人民意志、维护既定的社会结构体系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工具。
3.评价唐代的道教是为李唐统治阶级服务的,而考察其思想内容,则是融合了道教的不同流派,并进一步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思想,呈现出三教混合的趋势。
二、无能子的欲望论1.个人简介无能子生活在衰败、动荡的唐朝末年,生卒年不可考。
因为故意不留真实姓名,而以无能子自称,显示出道家中人“大隐无名”的意趣。
《无能子》一书共有上、中、下三卷。
书中从道家立场考察了一些重要社会问题,是反映晚唐道教社会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2.欲望论的内容无能子认为,“天下人所共趋之而不知止者,富贵与美名尔”,人们为了追求富贵和美名,都在不知厌倦地奔波(1)富贵的实质就是物质利益。
所以,“所谓富贵者,足于物耳”,人们都“以足物者为富贵,无物者为贫贱”,于是就都“乐富贵,耻贫贱”,而那些在奔波中达不到因足物而富贵之目的者,就会因欲望不得满足而“无所不至”,采用不轨行为以图如愿了。
(2)美名就是人们给那些模范地遵守儒家纲常伦理的人加上的好名声,其实就其实质而言,这些社会规范都是所谓的圣人们有意崇尚而用来限制和愚弄人们行为的枷锁。
(3)继承道家的“贵生爱身”思想,认为名利这种东西很不必要,不仅因为它是身外之物,也因为有时候名利会累及生命。
(4)他认为接受名利的实体是“人之形质”,假如没有了“形质”—人的身体,一切的美名、富贵都将失去意义。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四章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24.1复习笔记一、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①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出身农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一边读书。
l843年,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而开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
l851年,他发动金田起义,屡败清军,在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故。
②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同是在农村靠做塾师为生。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他是最早的参加者之一。
1864年6月,天京陷落,洪仁玕于同年10月被俘,在南昌慷慨就义。
其著作主要有《资政新篇》等。
(2)主要贡献①洪秀全既是一位农民革命家,同时也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将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仁政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社会平等论和社会理想论。
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体现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早期著作和《天朝田亩制度》当中。
②l859年,洪仁玕到达南京,在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着严重政治危机的时刻,他向洪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全提出《资政新篇》,建议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学习西方“技艺”,全面改革朝政。
2.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1)理论依据①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②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2)主要内容①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摘取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出人间所有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等级都是不合理的,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②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③洪秀全还把基督教的平等、相爱思想与中国古代“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联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方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同时,致力于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研究,进而建构起我国的社会学理论。
我们要研究现实中国社会,就需研究和了解传统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材料,以之为现实服务。
①要将中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
②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就不能割裂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③要解读现代中国社会,就不能忽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淀积;
④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就不能不加强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
(2)从社会学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立场出发,
从社会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进行应用性研究方面考察则显而易见的是:
只有具备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研究,而中国社会思想史即是社会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之一。
二、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
1.美国学者
美国社会学教授波格达斯(Bogardus)给“社会思想”下的定义是:“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个人论及社会问题的思想。
”他认为社会思想重点是研究关于社会问题的思想。
但他强调社会思想是“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并不正确。
2.日本学者
(1)波多野鼎
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教授波多野鼎在《社会问题讲座》中,认为“社会思想”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社会思想,是以社会问题作为对象的一切思想。
②狭义的社会思想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他本人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2)其他日本学者
①20世纪20~30年代很多日本学者都将“社会思想”等同于“社会主义思想”。
②日本研究社会思想史的专家的其他说法
a.高岛善哉认为“社会思想史就是人类的社会的行动和表现于生活的思想的历史”。
b.加田哲二认为社会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理论以及理论的体系。
c.本田喜代治则认为“社会思想史就是社会的思想史,也是思想的社会史,是从思想方面着眼的社会史,社会思想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当时的社会以至一般的人类的社会的认识的集中点”。
3.中国社会学家
(1)20世纪上半叶
①孙本文
孙本文注重社会生活及社会问题两方面,他在《社会思想》一书的“凡例”中说:“本书取材标准,大致以有关社会生活之起源、性质、组织、发展与各种共同生活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者为主。
”
②徐逸樵
徐逸樵说:“社会思想史为社会思想家的思想或行为底记录,指陈社会思想展开底行程,暗示社会问题合理的解释。
”
③程伯群
程伯群说:“人类对于社会之问题常怀二种态度:第一种漠不关心,听其自然,第二种实地研究而求解决,前者称之为个人主义态度,后者称之为社会思想。
”
④钟兆麟
钟兆麟译波格达斯《社会思想史》所加的“译者弁言”说:“思想之类别可分为三:一为以人的活动为对象,一为以自然现象为对象,一为以思想本身的过程为对象。
前一种即是社会思想。
”钟兆麟认为社会思想的对象有几个要点:
a.人类社会活动之因素;
b.社会之起源;
c.社会之结构;
d.社会之进化;
e.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
f.社会病象之发生;
g.社会病象之诊治法。
⑤施存统与郭真
a.施存统著《社会思想史》和郭真著《中国社会思想史》二书则又认为社会思想有两种意义:
第一,社会上一般普通流行的思想;
第二,人们对于社会而发的思想。
b.施在统与郭真之说实际上包括两项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问题及其解决的思想;
第二,乌托邦思想,把关于社会生活的思想排除在外。
⑥王守礼
社会思想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产物。
(2)20世纪后半叶
①龙冠海和张承汉
a.龙冠海和张承汉认为人类生活乃群体生活,有群体生活自然有群体问题和社会问题。
b.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设计种种“理想”状态和方法,以适调社会环境,此即社会思想。
而人类的调适环境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思想史。
c.但他们又强调,社会思想主要方面则包括社会的起源与变迁、社会组织与功能、社会问题。
②杨懋春
杨懋春认为社会思想是指人对于他所在或所关心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及在此关系中所有各种社会活动所作的思考、所发的意见、所给的评断及所提的建议。
最后他高度概括出社会思想是个人对其所在社会所表示的关怀。
三、本书的“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1.社会思想的定义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3)社会思想的研究范围
在人类关于社会的所有思想中,社会思想研究的范围是侧重社会生活秩序构建、管理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