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21.1 复习笔记中国社会思想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

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就是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诸多不同以往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随之涌现出来。

清初的社会思想自然承其惯性,表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富于批判的思潮,气象博大的内容,以及对新的社会规范的探求等特征。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清史稿•儒林传》有其传。

他的社会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理想社会构想(1)主要内容①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

②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

③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

④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且是议朝政的机关。

⑤实行井田制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2)主要特点①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理想的传统。

②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

③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

④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3)评价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他以此为标准所进行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则是入木三分的,反映了清代初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为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论人性与欲望(1)论人性①对于人性问题,黄宗羲企图建立“心与性一”的一元人性论。

a.他认为,人们只有“气质之性”,没有“义理之性”,只有“人心”,没有“道心”。

所谓道心和义理都是人们的气质之性和人心的派生物。

b.黄宗羲否认了“气外之理”和“心外之性”,因此否定了宋明理学家和心学家的人性论,只企图用气一元论来说明人性,认为人性是在与生俱来的人心中自有的。

②在人性的善与恶问题上,黄宗羲是一位性善论者。

a.他认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之性善是“不忍”,又以仁为核心,表现出仁义礼智等特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5.1 复习笔记一、孔子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

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

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1)“礼治”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四章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24.1复习笔记一、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①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出身农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一边读书。

l843年,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而开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

l851年,他发动金田起义,屡败清军,在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故。

②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同是在农村靠做塾师为生。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他是最早的参加者之一。

1864年6月,天京陷落,洪仁玕于同年10月被俘,在南昌慷慨就义。

其著作主要有《资政新篇》等。

(2)主要贡献①洪秀全既是一位农民革命家,同时也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将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仁政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社会平等论和社会理想论。

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体现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早期著作和《天朝田亩制度》当中。

②l859年,洪仁玕到达南京,在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着严重政治危机的时刻,他向洪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全提出《资政新篇》,建议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学习西方“技艺”,全面改革朝政。

2.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1)理论依据①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②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2)主要内容①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摘取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出人间所有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等级都是不合理的,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②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③洪秀全还把基督教的平等、相爱思想与中国古代“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联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17.1 复习笔记一、韩愈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

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

由于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

自25岁中进士,31岁开始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

穆宗即位(821年)后被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2)主要贡献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史学家钱穆称他为“唐宋文化第一伟人”。

他的思想资料保存在《韩昌黎文集》之中。

2.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

(1)他区分了“性”与“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

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

①韩愈道德指数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儒家伦理中的“善”与“恶”范畴。

在韩愈的指数设计中,上品之性是同时具有“五德”的,下品之性则是根本不具备五德的,而中品之性对于五德是有美有丑、有善有恶的。

②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

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

(2)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

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

②佛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才能“动而处其中”,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

③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 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二、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理想1.个人简介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战国时楚国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二章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22.1复习笔记一、龚自珍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官僚世家,一生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①作为封建末世的思想家,龚自珍已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机前夜,内心充满了危机和惶恐。

②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位智者,他却没有确立起全新的近代意识,导引中国走向近代化,他是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思想家。

(2)龚自珍在社会思想方面的贡献对封建末世现实社会存在的贫富分化严重问题有较深刻的领悟和体验,同时提出了“农宗论”,试图以宗法家族关系来解决社会上严重的流民问题,实现“宗族社会福利保障”。

2.社会起源论龚自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他倡导“通经致用”,开了晚清一代“议政”风气,他试图把士大夫阶层从书斋经卷中拉向社会现实,系统地提出了以社会批判论和社会改革论为核心的社会思想。

(2)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农业是人类社会组织产生的始基,无论是宗法组织,还是调控维系社会秩序的礼乐刑法,都起源于农业生产。

(3)他还反对儒家传统的“圣人”创造文化的观点,认为礼、乐、刑法等人类文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管理的基本需要,循着“自下而上”的路径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由圣人“自上而下”地创造出来的。

3.社会变迁论龚自珍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观,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变迁思想,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

(1)他根据公羊家把《春秋》三世说引申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思想,进一步把社会的变易兴衰分为一日的三时,即早时、午时、昏时。

在龚氏看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都要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其社会变迁思想的出发点是探求拯救社会危机之道。

(2)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易发展存在着某种客观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18.1复习笔记
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

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
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

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1)论人性
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
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

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
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
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
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
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
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
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
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
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
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
①内容
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

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b.他大胆提出了“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命题,表现超越董仲舒与韩愈的一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面。

c.他又从现实社会生活的角度论证了财、利的社会功能。

②评价
a.李觏批判“贵义贱利”的社会思想,并不是要否定“义”的社会功能,而是要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b.李觏的功利主义欲望论虽然只是对传统的贵义贱利思想的批评和修正,但这种批评和修正本身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倡导人们从传统的空洞的儒家说教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正视人们的情欲,然后要求人们从社会“至公”的利益出发。

去节制自己的私欲,以期在社会秩序协调的同时使人们的欲望得到满足。

3.论礼的社会功能
李觏把“礼”视为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最高准则。

(1)关于“礼”的范畴。

李觏的“礼”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在内的一切社会规范的总和。

(2)关于“礼”的起源及功能。

李觏认为人们依据文明社会的物质生活及世事人情而制定的社会规范,就是“礼”了。

他充分肯定了礼的社会管理功能。

“礼”是来源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又用之于社会管理的。

(3)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

李觏认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只是个“虚称”,本身并无内容,而只是对仁、义、智、信的总概括;而仁、义、智、信是“实用”,是“礼之四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论作为行为规范的“礼”。

李觏把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礼”又称作“法制”。

其内容包括“礼乐刑政”,而其中的礼居于核心的地位,乐、刑、政皆统一于礼,而且是同出于礼而辅助礼的。

(5)论礼与其“三支”、“四名”的关系。

关于礼的功能与礼的“三支”(乐、政、刑)、“四名”(仁、义、智、信)之关系,李觏举例论证说:
①“三支”就好像人的手足一样,是“同生于人而辅于人者也”。

“三支”对于礼的关系是:“三支立而礼本行”,故他认为“三支”是“礼之用”。

②“四名”就像人的“筋骸之类”,是“同生于人而异其称者”,是纵向地贯串于头、胸腹、手足之内的,所以,“四名”是“礼之道”。

(6)基于他对礼的一套见解,李觏还批判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观点。

他把这种观点的出现归结为“述《曲礼》者之妄”,并认为“礼”作为社会规范,是对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起作用的。

这就打破了保持了上千年的社会上层对“礼”的垄断特权,显然是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4.论社会控制
(1)关于社会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①社会控制的目的:
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本身的反思性行动,是以抑制社会冲突,维护人类生存为主要目的的。

进行社会控制不是为了危害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②社会控制的意义:
通过社会控制手段,人们的社会生活才能在一定规范之内得到协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论先教化而后控制
①李觏认为,移风易俗,保证社会良性运行之道是以教化的手段,树立社会正义。

a.基于人性的关系,进行制度化的教育,使人们遵循仁义礼智信,行人间正道;
b.完善刑罚,强化社会控制,使人们自觉扬善抑恶。

②社会教化包括教育和刑罚两个方面,应在对人们进行教育,使之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之后,再对其进行控制,这样才具有维系社会生活协调的意义。

③李觏还认为,人们的越轨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必须注意防患于未然。

(3)论实行社会控制的要领
社会控制的手段,除道德规范与社会舆论之外,主要表现为赏与罚。

李觏认为实行社会控制必须掌握以下三个要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①要一视同仁。

②刑罚要获得社会的认同。

③对越轨者不可轻易赦免。

5.论社会治理
(1)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运行机制失调或失控时,需要进行社会整合或治理,为了巩固社会的协调及使社会更加协调,也需要进行社会整合或治理。

李觏认为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民本思想
李觏认为,治理社会的目的在于安民养民,维护众民的生活。

②治理社会当以衣食为前提
李觏指出人们的衣食足,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条件。

他认为,凡是有志于治理社会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人,都应当做到“平徭役,不专取”,“量人以为出,节用而爱人”,首先满足人民的衣食需求。

③要掌握和利用社会心理
①李觏认为,掌握人们的社会心理对社会治理大有益处。

②李觏还指出,考察人们的社会心理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感到不满足的。

④法令是社会治理的命脉
李觏认为,治理社会是靠法令进行的。

在利用法令时,不可朝令夕改,否则,不但无助于社会的治理,还必将产生更多的社会混乱和社会问题。

因为朝令夕改就会使“善人”担心做了好事也不一定得到赏识,会使“恶人”对作恶也不一定挨罚心存侥幸,造成赏罚手段失灵,产生恶劣的负面效应。

(2)评价
①李觏的社会控制及社会治理思想是具有一定民主性和战斗性的。

②他考察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态度是严谨的,对社会的分析是较为深刻的。

③当然其中也不无肤浅之处,如他把贫富悬殊的弊害几乎完全归结于贫者不安,并试图采用表面上的平等使贫者得到心理安慰以使社会安定的思想,就是非常肤浅的,甚至是荒谬的。

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王安石所处的社会及其变法活动
(1)个人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