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23.1 复习笔记一、康有为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学术教育。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2)主要贡献①康有为是晚清思想界的巨人。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他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导演了悲壮的百日维新。

②他还将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变法救亡理论和大同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

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系统地展开了其社会思想主张。

2.社会变迁论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思想,同时又学习借鉴牛顿的天体力学和康德的“星云说”等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并创造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系统地提出了其社会变迁思想。

(1)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易发展的。

①根据西方近代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和研究,康有为指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与地不能截然分开,地球是绕日旋转的行星,地球只是诸行星之一,因此,地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则是作为整体的宇宙。

这对于否定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

②根据自然界变易进化的普遍规律,康有为提出由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圣人的治法也必须因时改变。

(2)康有为从多重角度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

他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变化的动力,社会发展变迁也是由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败的天然法则所决定的。

(3)康有为还从人性角度阐述揭示社会进化的动力问题。

①他认为,人类求乐免苦,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

②他还根据对世界历史的考察,论证了先进的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压力,是落后国家社会进化变迁的外在动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21.1 复习笔记中国社会思想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

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就是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诸多不同以往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随之涌现出来。

清初的社会思想自然承其惯性,表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富于批判的思潮,气象博大的内容,以及对新的社会规范的探求等特征。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清史稿•儒林传》有其传。

他的社会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理想社会构想(1)主要内容①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

②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

③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

④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且是议朝政的机关。

⑤实行井田制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2)主要特点①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理想的传统。

②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

③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

④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3)评价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他以此为标准所进行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则是入木三分的,反映了清代初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为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论人性与欲望(1)论人性①对于人性问题,黄宗羲企图建立“心与性一”的一元人性论。

a.他认为,人们只有“气质之性”,没有“义理之性”,只有“人心”,没有“道心”。

所谓道心和义理都是人们的气质之性和人心的派生物。

b.黄宗羲否认了“气外之理”和“心外之性”,因此否定了宋明理学家和心学家的人性论,只企图用气一元论来说明人性,认为人性是在与生俱来的人心中自有的。

②在人性的善与恶问题上,黄宗羲是一位性善论者。

a.他认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之性善是“不忍”,又以仁为核心,表现出仁义礼智等特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6.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社会思想1.产生背景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自给自足的农民小私有者阶层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代表这一阶层要求的社会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2.理想社会的模式:小国寡民(1)理想社会模式的提出老子看到当时兵连祸结,人民饥寒交迫,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

(2)理想社会模式老子的理想社会,实际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

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

人们文化不高,生活简单,既用不着机械,也用不着文字。

他们不识不知,全听自然的支配。

(3)评价①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特征,也表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的大风大浪之中消极退避的心理状态。

②虽然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他并不是要拉历史倒退,回到原始氏族社会去。

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

从根本上说,它是消极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之下,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③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是其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各种有关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都是围绕这个理想社会而发的。

3.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1)提出寡欲、无知、知足的原因①老子认为社会冲突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欲望太多。

②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

③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老子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

圣、智、仁、义、忠、信、孝、慈、利等观念,都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

若是人们能抛弃这些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就能解决社会秩序混乱的问题,实现理想的社会模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1.王充的人性思想比前人有什么新发展?答:(1)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2)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①孟子言性善者,是指中人以上之性;荀子言人性恶,是指中人以下之性;扬雄言人性善恶混,告子言人性无善恶之分,是指中人之性。

他们各自都只注意到了人类社会的某一群体的人性,而就整个社会而言,人性应当是有善也有恶的,“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②王充的观点受到了董仲舒的影响,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称为“恶”。

(3)王充认为,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2.王充“三累三害”说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何看法?答:王充以人都想做高官为例,要实现做高官的目的必须受“三累”“三害”的影响。

(1)王充“三累三害”说的内容①“三累”产生于交友的过程之中。

第一累:人们在结交朋友时往往不能慎重选择,如果朋友志同道合,感情就亲密;否则就会疏远冷淡,从而产生怨恨之心,于是他们就诋毁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第二累:人们的才能有高有低,但又同时都想实现同一目标,才能高者得到了,才能低下的因不能得到而产生惭愧怨恨之意,于是去诋毁破坏你有目的的行为。

第三累:人们要互相交往,但交往中不可能总是关系融洽,关系不融洽就会疏远,就产生怨恨,于是就诋毁和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②当人们摆脱了“三累”的困扰之后,又要接受“三害”的困扰。

第一害:在争权夺势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往上爬就去诋毁别人,而上级官吏昏庸,相信了谣言。

第二害:上级和下级的爱好不相同,操行好坏也不相同,操行高尚的官吏名声越来越清白,不断提出高明的建议,那些操行污浊的官吏就愤恨他,暗地里挑他的过错,利用一些小的诽谤,给他罗织罪名,打击报复。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七章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7.1 复习笔记一、墨家与杨朱对立的主要表现1.墨子提倡“兼爱”,主张一视同仁地爱人和利人,要求墨家学习大禹治水的精神,可以为了天下人把小腿上的汗毛全部磨光;杨朱则主张坚决不能拿自己一丝一毫去善待社会或他人,而自己也不要社会或他人任何帮助、恩惠。

所以,墨子兼爱是为人,为天下,杨朱是为我,二者是对立的。

2.墨子主张“尚贤”,选举有德有能的人当官,工农出身的人也不例外;杨朱认为“贵己”是第一位的,为国家是残余之事,“帝王之功”是圣人的末节之事,而不是“完身养生之道”。

所以,墨子尚贤,强调社会组织性,杨朱无君,否定社会组织与团体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二者是对立的。

3.墨子尊信鬼神,认为它能赏善罚恶;杨朱则不信鬼神,二者对立。

4.墨子提倡节俭,在衣食住行方面要求人们节约、劳苦,忽视了适当的舒适享受乃人之所欲;杨朱则提倡个人享乐主义,反对去欲自苦,二者对立。

总之,墨家的精神偏重团体主义,强调大爱平等,社会组织与规范;而杨朱则偏重于个人主义的层面,重视个人利益不受侵犯。

二、墨家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墨子,名翟,鲁国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468~前376年,正是战国初年。

墨子是小生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他的弟子大都来自社会下层。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相夫、邓陵等三个派别,学派领导人称为“巨子”。

墨家流传至今的著作有《墨子》53篇,其中《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是战国末期的作品,所反映的是墨子后学的思想。

2.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1)社会生活①墨子认为,人类之所以不同于普通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生活资料要靠劳动来获取,而后者则是依靠自然的生物性条件。

②人类的生存具有群体性和组织性的特点,内部存在着劳动分工。

③墨子认识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生产劳动也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

(2)社会组织①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的“义”。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 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二、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理想1.个人简介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战国时楚国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11.1 复习笔记
一、王充的社会思想
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

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1)人性
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
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
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

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

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
(1)社会交往
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

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

否则,经济地位低下的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维持这种交换关系。

③在当时社会,人是不可能脱离交换关系而存在的,这是因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的,就必须参与社会互动,因此这种交换关系是有成本的。

(2)“三累”、“三害”
王充以人都想做高官为例,要实现做高官的目的必须受“三累”、“三害”的影响。

①三累产生于交友的过程之中。

第一累:人们在结交朋友时往往不能慎重选择,如果朋友志同道合,感情就亲密;否则就会疏远冷淡,从而产生怨恨之心,于是他们就诋毁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第二累:人们的才能有高有低,但又同时都想实现同一目标,才能高者得到了,才能低下的因不能得到而产生惭愧怨恨之意,于是去诋毁破坏你有目的的行为。

第三累:人们要互相交往,但交往中不可能总是关系融洽,关系不融洽就会疏远,就产生怨恨,于是就诋毁和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②当人们摆脱了“三累”的困扰之后,又要接受三害的困扰。

第一害:在争权夺势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往上爬就去诋毁别人,而上级官吏昏庸,相信了谣言。

第二害:上级和下级的爱好不相同,操行好坏也不相同,操行高尚的官吏名声越来越清白,不断提出高明的建议,那些操行污浊的官吏就愤恨他,暗地里挑他的过错,利用一些小的诽谤,给他罗织罪名,打击报复。

第三害:上级官吏很宠爱他的僚佐,而这僚佐操行不清白,就一定会提拔他所亲近的人,对与他意见不合者就大肆攻击。

清正的官吏与他抗争,就被他憎恨,于是他在上级面前诋毁清官。

③对王充三累三害的评价。

a.王充所总结的三累三害的过程,就是社会互动的过程。

他是把这三累三害作为社会行为中的一条普遍规律看待的。

王充揭示出了个人的一定社会目标的实现只能在社会的人与人的互动之中完成的规律,而这个互动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互动过程中,很多人的目标是不能实现的。

b.一个人的既定目标能否实现与个人的操行无关,完全是社会互动中的偶然机遇所致。

王充看不到社会中人与人的互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只归结于幸与不幸,归于偶然的机遇,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3.论饥寒致乱
(1)饥寒致乱说
①王充认为,衣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这是由人类的生物性决定的。

人类的生存,首先要解决饥寒问题。

这种欲望表现出来,演化成人类的种种社会行为,构成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民的饥寒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②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不在于人的“质性”,而在于生活是否富裕。

善行恶行全是由经济状况来决定的。

(2)饥寒致乱说的评价
①王充的饥寒致乱之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表现出他对人民饥寒贫困的深切同情和批判精神。

②他把人们饥寒及善恶和社会秩序的理或乱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并把饥寒看作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这种社会思想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

③他能够认识到,人民的饥寒是由于年景的欠与丰所决定的,而年景的好坏又是由“时数”所决定的,时数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

④他没有彻底摆脱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相信社会秩序的理或乱,最终必然受到天的“时数”的决定,社会就这样一治一乱、一兴一废、一昌一衰相交替地进行着,在思想上陷入了社会宿命论的泥淖。

4.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1)社会变迁
①王充从文化特征上否定古今时代不同的观点,主张古今不异。

②他认为,有人说上世质朴,下世之人轻浮,是因为持这种观念的人只看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及劳动方式的变化。

③其实,上世和下世是一样的,尽管上世和下世在生活方式上多有不同,但是人们的文
化理念、文化规范、文化心理是相同的。

同时,社会整合方法也是古今相同的。

(2)社会整合
①王充认为社会整合方法是古今相同的。

社会的法则总是提倡制度的控制与质朴诚信控制互相交替。

②王充认为社会发展表现出循环往复的一面,是一位社会循环论者。

他认为,继承周朝而整合社会的君主,应该倡导忠厚淳朴,这是一个“忠-敬-文-忠”的循环的社会整合过程。

③王充认为社会的治乱不是由天主宰的,而是受着“时势”的制约。

社会治乱不是被某一个人的意志所主宰的。

(3)对王充社会变迁思想的评价
①王充把形而上的“天道自然”的基本观点用于解释社会的治乱,是无可非议的,但他过分强调自然的力量,忽视了人对社会的能动整合作用,他强调社会的治乱不是人能控制的,与人的贤愚、善恶及政教得失无关,而是由“时势”等超现实社会的东西决定着,这就陷入了社会宿命论。

②王充作为汉代具有强烈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在对待社会现实方面却寄希望于上层社会的思想觉悟,忽略了制度与文教在社会整合方面的重要作用,陡然失去了批判的力量。

二、王符的社会思想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其生平事迹不可详考。

是东汉后期的进步思想家,其所著《潜夫论》一书,大多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文章。

1.论人的社会化
(1)王符认为,人的本性是相似的,行为的善与恶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由社会地位决
定的,而是在后天的积累中养成的。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其行为的善恶都是在社会中习得的。

学善即可为善行;学恶即可为恶行。

(2)社会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德政和恶政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人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

人的社会化也不能盲目接受社会提供的“剧本”。

因此,王符主张,社会化过程中,人应主动认知、辨识、体验社会行为规范。

2.社会平等思想
(1)内容
王符于对社会法律道德的批判最有价值的贡献是他的社会平等思想,而“贤者”与“小人”的概念是他立论的基点。

①王符愤怒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是个被颠倒了的不平等社会,认为那种以尊贵者为贤人,以贫贱者为小人的评判人格的方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评判应当是:贤人君子应得到尊贵,小人应得到贫贱,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贤人君子屈居贫贱,很多小人却得到了尊贵。

②王符认为评判贤者与小人,要看人的“志行”而不能以他的际遇为根据。

他提倡按人的贤愚取人,反对按是富贵荣华还是贫贱困穷来判定人的贤与不肖,反对尊贵与贫贱的等级隶属,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社会平等思想。

(2)评价
①王符对贤人、小人的分类评价,深受东汉社会重视人伦品鉴风尚的影响。

汉行察举、征辟制度,方法是品评个人才能,以有效地分配他们所应分得的职能,做到名副其实。

这种对“名”与“实”的辨识,奠定了士人的名教意识,成为汉魏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想。

②王符的“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的命题,尽管是用社会价值评判来批判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