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效应

合集下载

十大高级感素材“万能效应名词”,你值得拥有!(一)

十大高级感素材“万能效应名词”,你值得拥有!(一)

十大高级感素材“万能效应名词”,你值得拥有!(一)展望未来,重新出发,腾飞2022。

1.狄德罗效应适用角度:知足常乐、淡泊明志、批判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讨论物质和精神等名词释义: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在得到了新的财产后,心境就会发生变化,进而不由自主地区追求更多与之相适应的物品。

名词由来: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有卓越贡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并马上丢弃了旧的长袍。

然而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办公桌和漂亮的新长袍不匹配,于是他换了新的办公桌。

又觉得墙上的挂毯与新办公桌不配套,又买了新的挂毯。

随即他又更换了诸如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物件。

最后他突然发觉,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更换了那么多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

这就是狄德罗效应,也称「配套效应」。

它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统一的追求,同时也是促进事物变化发展和更新的动因。

然而该效应也带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非必需的东西尽量选择不要。

因为你一旦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或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素材运用:淡泊是一种智慧。

孔明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需知人的欲望就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物质裹挟,陷入狄德罗效应的怪圈。

与其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如过一种淡泊的生活,绿蚁酷酒,蓑笠孤舟?2.旁观者效应适用角度:社会责任、时代青年、奉献精神、和谐社会等名词释义:当意识到还有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考虑是否提供帮助的时间会变长,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则会变小。

名词由来:1969年,拉塔尼和罗丹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

让参加实验的人(被试)听到隔壁办公室女士从椅子上重重摔下来的声音并大声呻吟,事情的全部过程大约持续两分钟,观察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

第一种情境下,被试单独在场,结果有7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二种情境下,事情发生时有两个陌生人在场,结果有4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三种情境下,被试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助手在场,他对被试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1、“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2、“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

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3、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4、“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呢?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

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总先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把捕获的沙丁鱼放入水槽后,便把鲶鱼也放入水槽,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窜,把整槽鱼扰得上下浮动,也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能保证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进渔港。

两条黄金定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两条黄金定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两条黄金定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1.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在子女教育方面,明智的家长会注意防止棘轮效应。

如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虽然十分富有,仍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从来不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甚至在寒暑假期间要求孩子外出打工。

其实,这就是培养孩子节俭习惯的一种措施。

防止棘轮效应,从小让孩子明白每分钱都来之不易,懂得勤俭与自立。

比如,比尔盖茨是世界有名的富豪,拥有资产总额近460亿美元。

但他在媒体采访中却说,要把自己的巨额财产返还给社会,用于慈善事业,只给三个女儿几百万美元。

比尔盖茨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乘坐头等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甚至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

比尔盖茨的理念是,为每一笔钱花的物有所值。

当然,节俭不等于吝啬。

比如果戈里《死魂灵》的著名人物泼留希金,就是典型的吝啬鬼。

自己是富有的地主,却过着如叫花子一般的生活。

女儿成婚,他只送了一件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取钱买衣服,除了收到唯一的诅咒外,他与儿子一刀两断,对儿子的生死毫不在意。

我们要懂得适度节俭,而不是节俭至吝啬,绝不盲目追求品牌和所谓的虚荣。

棘轮效应告诫我们:我们要学会避免棘轮效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在喧哗和浮躁中浪费时间和金钱。

让有限的金钱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不再过分重视商品所体现的外在价值甚至是身份的象征意义,而更加珍惜自身的感受和满意度。

2. 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丢掉旧睡袍之后的烦恼狄德罗效应,又称配套效应,是指事物改变自身适应系统,或改变环境适应自身的一种现象。

尼尔. 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但才华横溢,还编撰了欧洲第一部《百科全书》,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家。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他马上将旧长袍丢弃,穿上新长袍。

可不久之后,就产生了烦恼。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
人员培训方面的作用。 四 、 强基 础 建 设 。 升 培 训 工 作 的针 对 性 和 实 加 提
效 性
积 累 了 一 些经 验 .但 对 照 公 司领 导 的 期 望 和 员 工发 展
的需 要 , 存 在 一 定 的 差 距 。 主 要 表现 在 两 方 面 : 是 还 一
培 训 管 理 体 制还 没 有完 全 理 顺 ,教 育 培 训 的 基本 条件
和基 础设 施 还 有 待 进 一 步 改 善 ;二 是对 技 能 操 作 人 员
技 能 鉴定 工作 的规 范 化 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还 有 待 提 升 ,对 高技 能 人 员的 复 训 、 审 制 度还 需继 续 完 善 , 某 些专 业技 能 操 复 对
作 人 员 ( 电气 、 表 人 员 ) 如 仪 的培 训 还 需 加 强 。2 1 0 0年 公 司将 尝 试 将 新 进 电气 、仪 表 人 员 安 排 到改 制企 业 培 训 的 做法 , 快 对 电气 、 表 人 员 的 培 养 。 加 仪 f 者 系上 海 石 化 人 力 资 源 部 副 主 任 、 训 中 心 主 任 ) 作 培
取 了 仿 真 培 训 和 师 徒带 教 等 有 效 手 段 ,在较 短 时 间 内 使 转 岗 员 工 获得 重新 上 岗能 力 ,为 新 芳 烃和 新 碳 五装 置 成 功 开 车 创 造 了 良好 条 件 。 岗 中培 训 以 在 岗 员 工 的技 能提 升 为 重 点 . 过 岗 通
别 离之后 的烦恼 》 。两 百 年 后 , 国哈 佛 大 学 经 济 学 美
员培 训 的 有效 手段 。 20 0 9年 公 司 的 教 育 培 训 工 作 取 得 了 一 些 进 步 , 也

高考作文素材:狄德罗效应、踢猫效应……这些专业浅概念,用到作文里高级又加分

高考作文素材:狄德罗效应、踢猫效应……这些专业浅概念,用到作文里高级又加分

高考作文素材:狄德罗效应、踢猫效应……这些专业浅概念,用到作文里高级又加分要想写好作文,素材是血肉,没点好素材,怎么上战场。

人物素材、名言素材、影视剧台词素材,今天抛开这些老生常谈的,来给大家整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跨学科专业理论素材。

稳住!千万别犯怵,根本没想象中那么难,这类素材用到作文里,不管是作为论点还是论据,都一定是妥妥的加分项,绝对让老师眼前一亮!清单已为大家列好,还等什么,赶快进来长知识提分呀!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他穿着睡袍在书房走时,觉得地毯太旧,于是就把地毯换了。

过段时间,又觉得家具破旧不堪。

于是,又换了新家居。

后来,人们把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称作狄德罗效应。

【适用主题】克制欲望学会知足诱惑踢猫效应一个老板开车时被交警罚款,非常窝火,到公司后就故意找碴把经理骂了一顿。

经理挨骂后气冲冲地回到办公室,把秘书训了一顿。

秘书下班回到家后,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于是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适用主题】连锁反应消极传染控制情绪海格力斯效应希腊神话中有位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路上,看见脚边有个鼓起的东西,便踩了一脚。

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

这激怒了海格力斯。

他开始砸它,结果它越来越大,最后竟把路都堵死了。

原来,那东西叫仇恨袋,不惹它,它便很小;你若惹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这就是海格力斯效应,通俗讲就是“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即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心理效应。

【适用主题】学会宽容(拒绝)睚眦必报(避免)恶性循环视网膜效应也叫孕妇效应。

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东西或特征。

四大类效应定律

四大类效应定律

四大类效应定律作文素材丰富多样,名人名言自不必说。

科学定律也非常值得用一用!别再抓着“蝴蝶效应”不放,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四大类效应定律,范文必备!01心理学1.贝勃定律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适用主题】适度;珍惜2.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适用主题】第一印象;以貌取人3.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即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狄德罗效应 写作指导

狄德罗效应   写作指导

LOGO
4唯以新配新,方立民族之林。 (分论点二,个人到国家层面的跃升) 5才人学士以优配优,富国强族更需以新配新,方致
久久屹立,站于世界之巅。当改革开放春风满地,正 是“华贵睡袍”披于华夏之时,中国选择了以新配新, 倡导着新丝绸之路的共建,建立着全球互联互通的新 秩序,共享着经济发展与文明交流,吾泱泱中华,蛟 龙、北斗、嫦娥、墨子层出不穷,使中国立于民族之 巅、世界之林。反观清朝所谓天朝上国,面对工业革 命浪潮澎湃的世界,捧着上国名号固守旧派、闭门造 车,终酿民族危机、历史大祸。足以知:新袍需配新陈 设。
考生不可以就材料说材料,就睡袍说睡袍,材料里的 睡袍只是一种隐喻的说法,它代表社会人生中的人们 渴望拥有的各种物品。即不能选择其中的一句或几句 话或一个片段去立意,而是要照顾到材料的整体含意, 脱离这一要求的写作便属于偏题或跑题。譬如说,由 “袍子的舒适和华贵”断章取义地得出狄德罗追求奢 华生活的结论,则有失偏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L。OGO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 友送他一件精致华美的睡袍,他感到非常开心。回家 后他迫不及待地穿上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要 体验穿新衣的快乐。可是,很快他就快乐不起来了, 家里的旧式家具、污糟地板以及各种陈设在新袍子的 衬托下显得十分不和谐。他再没有心思去感受袍子的 舒适和华贵,而是赶紧把家里的陈设都换成新的,以 求跟新袍子相匹配。
也可考虑它的
,比如,对于“剁手党”无
休止地买买买的行为就可以从消极角度分析。
切题立意:
1.新桃换旧符,新火试新茶。 2.华美之袍,促旧换新。 3.给华美”睡袍”一个美丽的背景。 4.给学生一件优秀的“睡袍”。 5.理性消费,不要被“睡袍 1.把握当下,坚守本真。(断章取义,没有“综 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

心理学效应大全

心理学效应大全

心理学效应大全1、蝴蝶效应:起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

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的,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症状——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

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2、狄德罗效应:起源——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

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症状——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因为“人往高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要求配套上升。

街道要搭配建筑,豪宅要搭配名车,鞋子要搭配礼服,礼服要搭配名钻……搭配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

3、齐加尼克效应:起源——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

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

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症状——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

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4、罗森塔尔效应:起源——古希腊传说中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

天长日久,女神竟然奇迹般复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先说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吧,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

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

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

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升级换代的“狄德罗效应”2004-09-02 08:49:57 来源:南方日报王宁今天,人们在装修房子时,往往会将与装修格调不合的旧家具处理掉在今天的城市消费生活中,市民们越来越注重各种消费品之间的搭配是否和谐和统一。

例如,在服饰消费中,人们开始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

在家居生活中,人们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装修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

每当人们搬进新装修好的房子的时候,原来的那些旧家具,如果与住房装修格调不合,常常不是拿来送人,就是当垃圾处理掉。

(国外的学者把这一类消费文化现象,叫做“狄德罗效应”)。

之所以这么叫,是源于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的一个典故。

狄德罗在一篇题为《后悔丢弃了我的旧长袍》的文章中讲述了他经历的一个故事。

一位朋友送了一件新长袍给狄德罗,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并很快将旧的长袍丢弃了。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书房里的办公桌跟这件新长袍不协调,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换成与新长袍相搭配的新办公桌。

后来,他又发现挂在墙上的花毯与办公桌不配套,也将其更换了。

再后来,他又发觉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摆设都显得与房间不协调,便都一一更换了。

这一系列大更换,都是源于那件新长袍。

因此,狄德罗便后悔丢弃了旧长袍。

麦克莱肯认为这一个案具有典型意义,集中揭示了消费品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文化现象,并借用狄德罗的名义,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狄德罗效应”或“狄德罗统一”。

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物品往往以一个体系而出现,而不是以单个的孤立形态而出现,因为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物品的组合。

显然,物品之间有一个如何组合的问题。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物品的组合逻辑是不同的。

我们的消费生活,先后经历了从物的“功能组合逻辑”、到“系统组合逻辑”、再到“格调组合逻辑”的升级换代。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消费品的短缺,也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中国居民的消费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还不明显。

当时人们所考虑的,主要是如何解决物品短缺问题,而不是物品之间的协调统一问题。

那么,是不是当时的物品之间就没有组合的问题呢?也有,但主要是物品之间的“功能组合”。

所谓功能组合,指的是物品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

例如,要完成坐在一起吃饭的功能,我们不但需要桌子,而且需要椅子。

同样道理,有了沙发,也要有茶几;有了茶壶,也要有茶杯;有了铁锅,也要有锅勺。

它们之间的搭配,就遵循了功能组合逻辑。

事实上,由于当时消费品的短缺问题,即便是物品的这种功能组合,在当时也常常难以完全实现。

例如,许多平房连卫生间都没有,居民必须到外头使用公共卫生间。

它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后才逐步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消费品功能组合的实现,人们的消费生活进入了“系统组合”的时代。

所谓系统组合,指的是与某种生活水平相一致的、满足各方面需求的消费品之间的配套组合。

在这里,人们的消费需求之间构成一个系统,满足这些需求的消费品之间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果其中某个物品缺失,就会导致生活水平的缺损和消费心理缺憾。

例如,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家电热”,就遵循了这种系统组合逻辑。

人们买了电视机,也同样想要有电冰箱。

有了这两样,还觉得没有洗衣机也不行。

这“三大件”之间尽管不构成功能组合,却体现了系统组合,因为家用电器之间构成了代表某种生活方式的系统;缺了一样,生活方式就有缺口。

弥补这种缺口,便成为当时人们消费的主要动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品的功能组合和系统组合的先后实现,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物品之间的“格调组合”。

所谓格调组合,指的是各种具有功能和系统组合关系的消费品之间按照某种品位标准而进行的组合。

格调组合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鉴赏风格组合,它涉及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和偏好,包括审美观念、主观情趣、修养和品位。

二是品牌风格组合,它指追求具有统一风格和档次的品牌商品的组合(如宝马汽车配劳力士手表)。

通过格调组合,物质产品的消费不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而且也满足我们精神需要(如审美情趣的表现和满足)和社会需要(个性和地位的显现)。

物品的格调组合体现在物品之间,就是那些可以感觉到的风格和氛围的和谐一致。

如统一的色调(如淡色家具)、统一的款式(如简洁的家具)、统一的质料(如木质家具)和统一的品牌风格(如名牌家具)等等。

但是,不同的人,其格调是不一样的,因为格调总是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显然,格调具有阶层的特征,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阶层区分”的作用(布迪厄)。

可以说,中国各个不同阶层、角色和群体的消费者,已经在消费品的组合逻辑和组合风格上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而某些精英消费群体,则开始借用格调来表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地位、品位和认同。

总之,物与物的组合,不再仅仅遵循功能和系统的逻辑,而且也遵循格调的逻辑,并以此作为自我认同的写照。

换句话说,中国人的消费生活,进入了“主题化生存时代”,因为每个阶层和群体的阶层格调和自我认同,构成了消费品得以组合在一起的主题。

狄德罗开放分类:思想家、文学家D.狄德罗(公元1713年~公元1784年)Diderot,Denis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生平和著述D.狄德罗生于郎格里。

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他精通意、英等几国文字,以译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

狄德罗在主编《百科全书》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百科全书的思想,促使他坚定地献身于《百科全书》的事业。

狄德罗除主编《百科全书》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怀疑者漫步》、《论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宿命论者让·雅克和他的主人》、《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绘画论》、《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关系”的美学思想。

哲学思想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

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

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

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

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

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

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

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

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

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美学思想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

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

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

“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

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

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

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