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_周凤华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其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血常规结果的误差因素较多,包括样本采集、仪器校准、人为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从样本采集、样本处理、仪器校准、人为差异等方面分析常见的误差因素。
一、样本采集误差1. 不合适的采血部位,例如采血时选择不适合的血管或血管较细的部位,使得采集的血样量不够,导致结果不准确。
2. 采血前样本准备不当,例如忘记清洁采血部位、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采血、采血器材没有进行消毒等,都可能引起污染和错误的结果。
3. 采血时出现溶血现象。
此时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会释放出来,影响到测试的准确性。
4. 由于采血遵循的不同,导致每人采集的血液样品不尽相同。
这也会导致后续检测结果相差很大。
1. 血样保存条件差,如温度过高、保存时间过长,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血样预处理不当,例如不按照规定方法加入抗凝剂、不及时离心、加热时温度过高等,会损坏细胞结构和膜,甚至改变某些成分的化学性质,从而导致结果偏差。
三、仪器校准误差1. 仪器的读数精度不高,在测量血液的成分时,少量的误差就会导致结果的偏离,从而影响诊断。
2. 仪器使用方法不当,例如检测过程中参数的设置失误、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等,会引起测量结果的误差。
四、人为差异1. 操作人员的技能、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同,可能导致结果的差异。
2. 测量结果的判读标准不同,导致结果的差异。
3. 测量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的处理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结果的误读或漏报,影响了病情诊断与治疗。
总之,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因素很多,只有在避免误差的同时提高检验员的技能与操作水平方可增加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为保证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必需时刻注意各项规范操作,避免以上因素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验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准确性十分重要。
然而在实际检验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分析血常规检验常见的误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误差因素1. 采集标本的不合理在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时,采血的部位、采血的方法以及采血的量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错误的采血部位和采血方法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的不均匀混合,从而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采血量不足或过多也会造成结果的波动。
2. 标本保存条件不当血常规检验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至检验中心进行检验,对于某些特殊指标还需要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保存条件不当,比如温度过高、过低或保存时间过长,都会导致标本中血液成分的改变,从而引起结果的误差。
改进措施:规范采血操作流程,进行专业培训,确保采血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对标本保存条件的监控,建立完善的标本保存管理制度,确保标本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
二、检验环境和设备的误差因素1. 检验仪器的使用不当血常规检验通常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进行实验,如果使用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悉或者设备本身出现故障,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简单的检验工作中,人为失误和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2. 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检验室的温湿度、气流、光照等环境条件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不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可能引起试剂的变质、仪器的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改进措施:加强对检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和使用培训,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检验室的环境条件,确保环境符合要求。
三、人为操作和分析的误差因素1. 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可能会误操作或者误判。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出现的原因。
方法选择近来2年前往我院诊治的300例患者,经过其同意后抽取血液样本以及开展血常规检验,同时把检验结果和患者病历对比。
结果全部患者的血液标本中产生误差现象的有30例,误差率达10%,导致血常规检验时出现误差的因素有患者本人、试剂、仪器以及人为等。
结论检验工作者应该全面认识以及掌握导致误差出现的因素,同时拟定有效的控制方法,增加血常规检查准确率。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21-01临床血液检验项目中,血常规检验属于比较基本的一项,其内容涉及到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等多个方面,并且度它们进行计数检测分析。
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不仅作用大,同时还可以为疾病的诊断以及鉴别提供依据。
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当前临床血常规检验误差现象长期存在,影响疾病判断的准确率[1]。
我院近来2年对300例患者开展了血常规检验,先对其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月至2103年7月前往我院诊治的300例患者,经过其允许按照要求进行血液样本采集。
其中男性200例,女性10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1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本院医护人员还对其开展另外常规检查,同时结果被详细地记录在病历中,与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
1.2 检验方法医护人员抽取患者的新鲜血液,并选用EDTA—K3当做抗凝剂,按照目的,分各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抽血,同时对患者生理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
再使用有关血液分析仪对采集标本开展集中检测,并且将检测结果和病历结果实行比较,对检测条件以及操作人员可以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开展详细的分析。
1.3 统计学原理患者的全部数据都使用 SPSS12.0统计软件开展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来表示,各个时间段的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血常规检验存在常规误差的因素探究

·医学检验·血常规检验存在常规误差的因素探究王文生1,郭嘉红2,周敬华3(1.河北省三河市医院检验科,河北 三河 065200;2.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 065300;3.河北省永清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 永清 302650)摘 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常规检验存在的常规误差。
方法随机抽取8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分析,比较保存温度不同、不同检测时间以及不同抗血凝剂浓度的条件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含量的检测结果。
结果比较血液标本在常温(6o C~25o C)和冷藏温度(4o C)两种情况下白细胞检测含量发现,常温下的白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冷藏温度。
常温下的血小板检测含量明显低于冷藏温度下的血小板检测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标本放置不同时间的血常规检测比较发现,放置10min内白细胞检测含量以及血小板检测含量均明显低于放置120min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血液标本放置于不同浓度的EDTA作用下,对比血常规检验数值发现,抗血凝剂浓度为2.8mg/mL的红细胞平均体积检测值以及红细胞比容检测值均明显高于抗血凝剂浓度为1.6mg/mL的检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标本的存放温度,检测时间以及抗血凝剂浓度因素均会对血常规检测造成影响。
为了降低血常规检验误差,注意规范医护人员的血常规检测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并实行全方位质量监督,能够有效降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误差率。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常规误差;因素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4.1500 引言 在患者临床资料中,血常规检验是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相关血液数据的计数与检验分析。
[1]血常规检验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精确无误的血常规检验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
方法:随机选取2013 年7 月~2014 年7 月间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50例,对150 标本进行血液进行检验,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含量、白细胞含量。
研究在不同保存温度、时间、抗凝剂的条件下,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常规温度下的白细胞含量明显高于4℃冷藏条件下的白细胞含量,血小板含量相对较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10min 的检测结果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明显低于放置2h 后的检测数值,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为1.8mg/mL EDTA 盐作用下,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明显低于2.6mg/mL EDTA 盐作用下的检测数值,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保存温度、测定时间、所使用抗血凝剂都会导致血常规检查出现误差,因此在日常的检测中,检验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技能培养,从而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及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血常规检查的水平和质量,减少检验工作中的误差。
【关键词】临床;血常规;检验;误差【中图分类号】R8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373-01随着近年来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在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对疾病的不断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
通过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证明,实验室检验结果会比患者的主诉更加客观、准确、敏感,人们在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越来越重视血液检验的重要作用[2]。
因此为医生提供准确、客观的检验结果和科学准确实验室结果分析和报告,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为了能够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查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此次研究随机选取2013 年7 月~2014年7 月间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50 例,对150 标本进行血液进行检验,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含量、白细胞含量。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有时会受到一些误差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甚至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
了解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样本采集不当样本采集不当是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规范进行采样,就会造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偏差。
采集血液样本时未将管内抗凝剂充分混匀,就会造成血样凝集,从而造成形态学异常的白细胞计数结果;又或者采集血样时由于操作不当,血流速度不一致,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在样本采集上,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采集到的血样是真实准确的。
二、标本保存不当血样保存不当也会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偏差。
在采集到血样后,若未能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或者在运输过程中温度条件不佳,甚至血样的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在样本保存的过程中,要控制好保存温度、时间和条件等因素,保证血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三、实验操作不规范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出现误差,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在进行血球计数时,若使用的试剂、仪器未经过严格的校准和质控,就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或者在进行染色涂片的过程中,染色液配制不准确、操作不规范,也会造成形态学观察结果的偏差。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个体生理和病理因素除了采样、保存、实验操作等因素外,个体生理和病理因素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患者的饮食、作息、身体状态等因素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又或者在患者存在一些病理情况时,如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情况,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要对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体检和疾病诊断中常用的一项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但是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产生误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将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
1. 采血技术不当:采血是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第一步,采血技术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血液稀释,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采血技术误差包括采血过快、采血量不足、采血针穿透血管错误等。
2. 血液保存不当:血液在采集后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血液保存时间过长或保存温度过高,会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胞沉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 试剂质量:进行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如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白细胞计数试剂等。
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试剂质量差,如过期、受污染等,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4. 仪器校准不准确: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仪等专用仪器进行。
这些仪器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校准,校准不准确会导致检验结果偏差。
常见的校准误差包括零点校准不准确、进样体积校准不准确等。
5. 操作人员技术问题:血常规检验需要由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会导致结果偏差。
常见的操作问题包括样本混合不均匀、进样不准确等。
7.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本身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异常,如贫血、感染等,这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采用正确的采血技术,合理保存血液样本,使用优质的试剂,对仪器进行准确校准,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还需要考虑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性。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6月收治的患者180例,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
结果不同抽血部位,静脉血与末梢血常规检验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放置时间,立即送检的白细胞计数比之2h送检、4h送检的数量明显更高,其他三项则比之2h后送检、4h后送检明显要低。
2h送检与4h送检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存在误差的原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提高检验质量,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客观依据的重要保障。
标签: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控制措施血常规检查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诊断血液疾病的首选方法。
血常规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1]。
我院通过对18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总结误差存在的主要原因,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6月收治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
患者中男120例,女60例,年龄8~78岁,平均年龄(45.12±3.65)岁。
1.2方法抽取患者血液样本,并通过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其进行检测。
并将检测报告记入病历中。
同时对抽血部位、检测时间、存放温度、患者身体状况、仪器、试剂、操作人员、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记录。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不同储存温度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常温储存:红细胞计数为(5.5±1.5)109/L,白细胞计数为(5.8±1.4)109/L,血小板计数为(170.2±33.9)109/L,血红白蛋为(136.2±30.9)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作为媒介承担着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提 供,并清理各个组织器官内的代谢废物,运输激素和其他组织细 胞所产生的生物性活性物质, 对促进人体组织和各个器官的调 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临床对于血液的检查是最基本最为常 用的检验方法。 其中血液也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不仅对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分析后的质量 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确保血常规检验中的准确性,减少误差出 现,也就确保了为患者诊断的医疗效果,保障了患者的利益。 由 于检验的环节多、流程长,加上医院患者集中等原因,导致临床 上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很多,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为 因素。 该文只对温度、时间、采血部位及抗血凝剂四个因素进行 了分析,工作人员在操作时,要认真完成每个步骤,注意避免环 境中的不利因素,将人为因素可能引起的误差降至最低。 所以为 了 能 够 有 效 减 少 血 常 规 检 验 误 差 ,做 好 血 常 规 检 验 工 作 ,作 为 医 护人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①在血常规检验中选用操作技术高 , 综合能力强以及综合素质高的人员维护和使用血常规标本,并
关节镜技术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作用关键是有以下 五 大 作 用 :①可 以 削 减 暴 露 在 大 气 中 的 术 野 组 织 ,尽 可 能 地 减 少 感 染 的 可 能 ,对 膝 关 节 功 能 的 康 复 有 很 大 作 用 ;② 能 够 更 加 精 确 了解骨折状况以及交叉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等损害程度,能 够更加依据得出的数据做进一步的合并伤治疗; ③能够完全洗 清关节腔,洗清游离骨屑及关节内积血,削减并发症如感染等情 况 出 现 ;④进 行 骨 折 复 位 跟 踪 监 查 ,防 止 骨 折 复 位 产 生 异 常 状 况 和 关 节 腔 有 内 固 定 物 侵 入 ;⑤损 害 少 ,术 后 关 节 粘 连 的 问 题 得 到 改 善 ,有助 于 稳 定膝 关 节 以及 前 期 功能 康 复[3]。 但 辅 助 与 微 创 内 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关节镜仍然有局限性, 特别是在选 择适应证的时候有相当的障碍[4]。 对低能量损害导致的 Schatzker 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在微创内固定术内用关节镜加于 辅 助效 果会相对好。 对高能量损伤所致的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 折,由于骨折严重,镜下的固定和复位较难完成,并且这类骨折 较多合并严重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 如果不间断地灌注很 大程度会诱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所以需慎用[5]。
通过 分 析可 以 看 到, 不 同 时 间点 测 得 的 WBC、RBC、Hb 值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h 后 PLT、MPV 值与 10 min 测 定 结果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义 (P<0.05),因 此 ,随着 时 间 的延 长 一 些 测 试值发生了明显变化。 因此,采血完成后,血液样本不宜放置太 久,否则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3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various forms of osteosynth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tibia[J].J Bone Joint Surg Br,2010,87(3):426-432. [5] 李 凯,韦 尚 吟,杨 吉 恒,等.膝 关 节 镜 辅 助 下 小 切 口 治 疗 胫 骨 平 台 骨 折 32 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0,15(9):685-686.
计量资料结果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2 结果 2.1 储存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一般血液分析要求的室温 条 件是 8~25 ℃。 据 研 究表 明 ,用 EDTA 抗凝 静 脉 血标 本 ,8 h 内(室温)检 测 ,可以 得 到 最佳 的 检 测 结果。
为了检测储存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血液样本分别进 行了常温保存和 4 ℃冷藏。 并且对血液样本在 48 h 之内进行了 6 次检测,其结果的平均值如表 1。
在临床医学中, 最常用的采血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 血管采血。 但有研究表明,手指血与静脉血相比,其准确性和可 重复性较差: 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低。 因 此,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2.4 抗血凝剂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的标本必须经过抗凝剂抗凝处理,目前血常规检 验采取的抗凝 剂中 ,EDTA 盐 (EDTA-Na2,EDTA-K2,EDTA-K3) 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
(收 稿 日 期 :2012-10-22)
(上接第 182 页)
从 表 中 可 以 看 到 ,(1)与(2)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P>0.05); (1)、(2)组 与(3)、(4)、(5)组 间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3)、 (4)、(5)三 组 间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3 讨论
119±4.4
通 过 观 察 可 以 发 现 , 常 温 保 存 和 4℃ 冷 藏 下 ,WBC、RBC、
PLT、HGB 的数量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常温保存下 ,白细胞 2 h 后 形态就开始发生变化;红细胞在 1 h 后发生变化;血小板体积增 大,1 h 后才趋于稳定。 所以,如果不需要白细胞和血小板分类的 准确数据,可以将标本放入2~8 ℃的条件下保存。 2.2 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DOI:10.16662/ki.1674-0742.2013.08.034
中外医疗 2013 NO.8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 ent
影像与检验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
周凤华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 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造成误差的原因, 并探讨如何做 好 临 床血 常 规 检验 工 作 。 方法 随 机 抽取 来 该 院就 诊 的 50
(下转第 184 页)
182 中外医疗 China &Fo re ig n M e dical Tre atm e nt
中外医疗 2013 NO.8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 ent
胫骨平台骨折的传统治疗手段是监视 C 形臂 X 线机下手法 复位经皮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但这些传统手段损伤 严重,无法在前期进行功能康复运动,无法直接监视下完成关节 面复原,也无法较早察觉是否有其他合并伤在关节内,因此对膝 关节的复原产生重大影响, 但作为诊断和治疗关节疾病的特殊 方 法 的 关 节 镜 ,可 以 填 补 传 统 治 疗 手 段 的 缺 陷 [2]。
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
[关键词] 临床;血常规检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3(b)-0182-02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基本最简单的血液检验, 血常规检验 也 被 称 为 是 血 细 胞 检 验 ,血 常 规 检 验 是 血 液 的 细 胞 部 分 ,是 指 对 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其他项目的计数 检测分析。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血液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 且临床血常规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能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但是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由于诸多原因, 很容易造成血常规检验 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对疾病的诊断。 该文主要进行分析临床血常 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 并探讨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工作。 选择 2012 年 10 月随机抽取的 50 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随机抽取 50 例就诊患者的新鲜 EDTA-2K 抗凝的 血常规标本 2 mL,进行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 和相关的数据测定。 1.2 仪器和试剂
德 国 西 门 子 公 司 Advia2120 全 自 动 血 液 分 析 仪 ,采 用 仪 器 配 套试剂 。 质 控品 采 用 Advia2120 配套 进 口 质控 : 批 号 (TP22081, TP22101)每 天 质 控 在 控 。 1.3 统计方法
组 2.4 2.6
表 2 未凝血各组 MC V、Hct 结果
MCV(fl) 85.6±6.3 85.9±6.1 87.8±6.3 88.5±6.1 88.2±6.4
Hct(L/L) 40.5±5.6 40.8±5.4 42.9±5.7 43.5±5.5 43.1±5.6
北 医 药,2009(1) ;541-543. [3] 肖宏韬.不同 内固 定方法 在 Schatzker Ⅵ型 胫 骨 平 台 骨 折 中 的 应 用 对
比[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62-363. [4] Mueller CA, Eingartner C, Schreitmueller E, et al. Primary stability of
影像与检验
由于关节镜能够在诊断以及处理合并伤上有所运用, 同时 在关节软骨面复位中充当重要的监视工具, 因此在胫骨平台骨 折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 37 例 胫 骨 平 台 骨 折 患 者 均 给 予 关 节 镜 及 C 形 臂 X 线 机 辅 助 下 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其优良率为 91.89%,治疗效果 明显 优 于 切开 手 术 组 (80.00%),两 组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