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演变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在国际上,GDP已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生产法:生产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个部门(农、工、建、服务等)的产出、增加值,并将它们进行加总得到GDP的核算方法。
生产法可以分为增加值法和产出法。
增加值法:按照产业部门分别核算各部门的增加值,再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得到GDP。
增加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产出法:按照产出部门分别核算各部门的最终产品的产值,再将所有部门的产值相加得到GDP。
产值是指一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总价值。
2.支出法:支出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支出、国内固定资本投资、存货变动和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等因素,得出GDP的核算方法。
最终消费支出:指个人和家庭为了满足自己生活和消费的需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国内固定资本投资: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固定资本形成的价值,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
存货变动:指企业货物的进出口净值。
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额。
3.收入法:收入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个人、家庭和企业的各类收入,如工资、利润、利息、房屋租金、税收等,得出GDP的核算方法。
工资:指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收入所得。
利润: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益。
利息:指个人或企业通过提供借贷资金而获得的收入。
房屋租金:指个人或企业通过出租房屋而获得的收入。
税收:指政府从企业和个人所征收的各类税费。
通过以上三种核算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GDP。
这三种方法互相印证,构成了GDP的核算体系,同时也为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摘要:I.概述- 介绍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性和用途II.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演变- 1992年至2002年的增长情况- 2003年至2012年的增长情况- 2013年至2022年的增长情况III.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和行业分析- 第一产业的增长情况- 第二产业的增长情况- 第三产业的增长情况IV.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的增长情况- 中部地区的增长情况- 西部地区的增长情况V.结论- 总结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变化和趋势- 展望未来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前景正文:I.概述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之一,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水平和实力。
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历史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信息。
II.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演变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2%。
在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2%。
在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8%。
III.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和行业分析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三个产业的增长情况各不相同。
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则相对较快。
IV.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差异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
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逐渐赶上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则相对较慢。
V.结论总之,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变化和趋势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
分析2005-2010年GDP构成的变动趋势

分析2005-2010年GDP构成的变动趋势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对GDP的测算一般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等三种方法。
按照支出法计算GDP,它的构成包括: 1 消费支出(C),2 投资支出(I),3 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G),4 净出口(X-M)。
GDP的计算公式为:GDP=C+I+G+(X-M)。
在社会经济领域,衡量社会经济变化的指标有许多,但是GDP 是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最核心指标,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
在宏观经济学中,GDP是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指标。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我国国务院1992年8月颁布的《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标志我国正式开始了GDP的核算,GDP从而也成为我国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并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到现在特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地位逐步确立和完善。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特征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08年GDP总量达到300670亿元。
1952-1978年间年GDP增长量2966.2亿元,年均增长率1.31%,而1978-2008年间年增长量297024.8亿元,年均增长率8.08%。
2007年我国GDP已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从2003年至今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加入WTO为契机,抓住战略机遇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GDP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1、三大产业总体变化趋势。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总结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3万多家。
11
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企业调查表由各专业统计部门分头设 计改为统一设计; (二)企业调查表由各专业统计部门分头层 层布置,改为统一向企业直接布置; (三)数据采集方式由纸介质调查表采集改 为电子调查表采集; (四)数据报送方式由层层上报改为直接报 送;
13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核算方法
14
(一)现价GDP的基本核算方法 1、生产法: 生产法 GDP=Σ生产法增加值 =Σ(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 收入法GDP=Σ收入法增加值 =Σ(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15
3、支出法: 支出法 GDP =∑各项最终需求 = 消费需求 + 投资需求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需求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居民消费支出 + 政府消费支出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变动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0
201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实施了企业一套 表联网直报统计制度改革。目前,纳入联网直 报统计范围的企业有90多万家,包括: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万多家; 资质内建筑业企业,9万多家;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17万多家;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5万多家;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9万多家;
建筑业
采矿业7个类别 制造业31个类别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 业3个类别 房屋建筑业 土木工程建筑业 建筑安装业 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 服务业45个类别
22
服务业 14个类别
后来,从工农业总产值核算扩大到农业、 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 质生产部门总产值核算,即社会总产值核算,取 代工农业总产值成为当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 心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及其改革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及其改革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及其改革刘丽萍2011年2月24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及其改革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作用和局限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历史沿革四、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五、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改革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一)常住单位一个经济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该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这个经济单位就是该国的常住单位。
经济利益中心:场所、规模、时期经济领土: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飞地1、我国的常住单位包括在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包括城乡居民住户。
2、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以我国所有常住单位构成的经济总体作为核算对象,对核算对象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二)生产活动 1、生产生产就是在常住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将投入的货物和服务转换成货物和服务产出,货物和服务产出能够出售或向对外提供。
2、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活动成果包括货物和服务,货物是存在需求并能够确定所有权的有形实体,货物的所有权能够在不同的经济单位之间交换。
货物的生产过程与其在市场上的交易过程是完全独立的两种不同的活动。
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为特定的对象提供的。
服务的提供之时,就是向消费者或用户交付使用之时。
3、生产范围- 所有货物的生产,包括自给性货物的生产。
- 所有对外提供的服务的生产。
-两种自给性服务的生产,自有房屋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成员的自我服务。
(三)市场价格(1)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价格。
中国GDP

世界排名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 GDP排名(按当时汇率) 1)美国:亿美元 2)日本:亿美元 3)苏联:9400亿美元 (4~6名数据省略) 7)意大利:4598亿美元 8)中国内地:3015亿美元 9)加拿大:2689亿美元 10)墨西哥:2277亿美元 1988年末,为了应对价格机制的改革导致的通货膨胀的高涨,领导层采用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中国经济在 九十年代末期活力重现。在1992年新春南巡时给予改革以新的动力。之后同年的中共十四大支持重新推动市场改 革,同时声明中国在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的连续性,但更大胆的经 济
按本币计算 1982年中国人均GDP突破500元,达到529人民币;(从1952年人均119元到1982年人均突破500元总共花了30 年时间。) 1987年突破1千元,达到1116人民币; 1995年突破5千元,达到5074人民币;(从1987到1995年的8年时间年均实际增长为8.6%。) 2003年突破1万元,达到人民币;(从1995年到2003年8年,年均实际增长7.9%。) 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人民币; 2014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5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6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7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中国GDP总量已达日本的两倍。中国的GDP总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仅仅过 去了三年,中国的GDP总量又达到了日本的两倍。
1952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按现价估计为2390亿元。在总量上这个数字占有世界几乎3%的份额,同时也是日本 或者印度的1.5倍(非人均)。
人均GDP在六十年代增速仅仅为17%,到七十年代增至70%,到了飞速发展的八十年代以63%的速度一举超过印 度,最后在九十年代更是达到了175%的高峰。然而中国的繁荣仍然集中在沿海和南方省份,同时近几年中国已经 努力将其繁荣扩展至内陆省份和东北传统工业带。
我国GDP核算的发展历史及变革过程演示课件

1
什么是GDP核算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 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 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厂房或住 宅),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 年以上的单位(包括住户),不包括中华人民共 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 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示的仅仅是 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 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 算活动。
• 我国目前以生产法GDP为准。
5
GDP核算发展历史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是以国民收入作 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的。改革开放以后,随 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原有的在MPS框架下建立起的国民收入已经无 法全面衡量新的经济现实和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 要求,迫切要求一个新的宏观指标来全面完整的 反映国民经济的全貌。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 和第三产业统计制度,在继续计算国民收入的同 时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并根据国民收入数据 和其它资料,补充、调整了历史数据,把国内生产 总值推算到1952年。
7
GDP历史数据修正回顾
两次重大补充:为了满足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对
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的要求,中国对国内生产 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
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前的1978年至1984年数据 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 。
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后前的1952年至1977年数的 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年至1991年间进行的。
中国GDP的变化

一、前二十八年的经济状况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GDP年均增长速度有几种说法: 对新中国前二十八的的建设成就的反映,一般这样描述的:煤电钢粮 比解放前翻了几番,有了两弹一星,有了南京长江大桥等等。纵向
比较,数字是真实的,进步是显著的,成就是伟大的。但是,用一
些主要产品的产量指标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有很大偏差,须
查证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这类综合性指标。对计划经济时期我 国的GDP年均增长速度有多种说法: 其一、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408亿元增长到1978年3624.1亿元, 改革前年增长7.4%; 其二、我国的GDP1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 增长5.12倍,年均增长6.5%。 其三、《中国统计年鉴-2004》公布,我国GDP1953年824.00亿元; 1978年3624.10亿元;25年间增涨4.4倍,年均增长6.2%.
2006年各国家和地区GDP排名最新统计数字 名次--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面积-----------人口----------人均GDP01----美国--------132216.85亿美元--面积--982.66万Km2--人口--30053万--人均43995美元 02----日本---------49113.62亿美元--面积---37.78万Km2--人口--12746万--人均38533美元 03----德国---------28582.34亿美元--面积---35.70万Km2--人口---8242万--人均34679美元 04----中国---------26847.05亿美元--面积--959.70万Km2--人口-131457万--人均-2042美元 05----英国---------23413.71亿美元--面积---24.48万Km2--人口---6060万--人均38636美元 06----法国---------21537.46亿美元--面积---54.70万Km2--人口---6088万--人均35377美元 07---意大利--------17839.59亿美元--面积---30.12万Km2--人口---5813万--人均30689美元 08---加拿大--------10889.37亿美元--面积--998.47万Km2--人口---3310万--人均32898美元 09---西班牙--------10812.29亿美元--面积---50.48万Km2--人口---4040万--人均26763美元 10----印度----------8000.00亿美元--面积--328.76万Km2--人口-109535万--人均--723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的演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发展的。
它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正式开展于1985年,建立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但当时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仍然是MPS体系的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附属指标,并且在实际中更多地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其核算方法也不规范,主要是在MPS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物质生产部门中非物质服务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后形成的。
这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生产核算,没有使用核算。
1985年,首次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试行)》。
1989年,首次建立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并基于国民收入使用法开始试算。
1990年1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对原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二是规定了大修理基金的处理方法。
但它仍是一个以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为基础,辅以有关调整补充的方法。
1992年12月,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原则要求,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首次建立起我国独立的、比较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测算方案。
这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附属地位变成核心地位。
1993年10月,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基层企业统计一套表要求,制定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这一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并对原方案中有关指标定义、计算方法等进行了修改。
如,修改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社会消费等指标的定义;改进了工农业不变价总产出、政府消费、存货增加的计算方法;明确了差旅费、会议费、养路费、排污费等的处理方法以及邮政储蓄业的行业归属等。
1997年5月,根据联合国1993年SNA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对国内
生产总值核算从原则和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2001年,在总结全国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经验、吸收国外的先进方法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手册》,通过公式化和表格化的形式,直观地描述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操作过程。
2005年9月,根据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制定了《中国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这一方案改进了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处理方法、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核算方法、部分服务业和个体经营户增加值等核算方法;细化了产业部门分类,共分94个行业;拓宽了核算范围。
2006年4月,根据经济普查获得的丰富的基础资料,结合常规年度的基础资料情况,在兼顾非普查年度与普查年度核算方法衔接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为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提供指导。
2009年,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制定了《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这一方案改进了工业、建筑业、金融业、个体经营户、军队、武警活动等现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部分行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及间接计算的银行中介服务的处理方法,明确了按产业部门分类的增加值及跨地区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并规范了地区GDP核算方法。
这是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最详细、最全面、与国际标准最接近的方法。
考虑到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的变动以及常规年度基础资料的变动,我们对2006年制定的《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以实现非普查年度与普查年度核算方法的衔接。
当然,GDP核算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发展情况和基础资料的变化,GDP核算方法也会随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