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大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府2、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依据的原则是______。
A.三权分立B.议行合一C.议行分开D.三权合一3、明朝时期宰相制被废除后,取而代之的是______A.内阁制B.六部制C.诸寺制D.司礼监制4、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______。
A.内阁B.六部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______。
A.工农兵代表会议B.苏维埃代表大会C.中央执行委员会D.人民委员会6、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A.唐玄宗B.唐太宗C.唐代宗D.唐中宗7、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______。
A.议会共和制B.委员合议制C.议行合一制D.责任内阁制8、辽朝最高军事机关是______A.大林牙院B.枢密院C.大于越府D.军机处9、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神权政治色彩最浓烈的是______。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其中两府是指()。
A.御史台和尚书台B.中书门下与枢密院C.吏部和礼部D.少府和相府11、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______A.总裁制B.总统制C.议会制D.委员会制12、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______。
A.军机处B.枢密院C.兵部D.都督府13、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______A.治书侍御史B.御史大夫C.御史中丞D.殿中侍御史14、影响明朝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出身B.口碑C.资历D.政绩15、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______。
本16中国行政史PPT课件

.
15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一 三公卿体制的逐步解体 ❖ 二 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 ❖ (一)尚书台独立 ❖ (二)中书省的成立 ❖ (三)门下机构的定型
.
16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一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
❖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 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201001简答)
❖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
家行政管理的影响(201001论述)
.
9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
10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201010、201210简答)
16 105 00322 中国行政史 5 选考
❖ 2012年版 主编/ 虞崇胜
❖ 上篇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
❖ 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 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 第七章 明的行政管理;
.
29
第五节 宋朝行政官员的管理
❖ 一 官员的选拔 ❖ (一)科举
❖ (二)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流外补 职(201101名词)
❖ 二 官员的任职 ❖ 三 官员的考课 ❖ 四 官员的待遇 ❖ (一)品、阶、勋、爵、爵及附加官衔 ❖ (二)官员的俸禄、休假和退休
.
30
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一 路 ❖ 二 州、府、军、监 ❖ 三 县和县下基层行政组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禅让制:是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同意让舜继位,并让舜做自己的助手,辅佐自己。
尧死后,舜继位。
舜居位期间,四岳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四岳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
这种禅让制是古代民主传统的保留,表明部落首领会议的极大权力和部落联盟首领对部落首领会议的服从。
2.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过来的,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按宗法制原则嫡长子继承,在周朝同姓贵族内部形成“大宗”和“小宗”,嫡长子为“大宗”,享有继承权和主祭权。
庶子分封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军事征服了广大地区之后,大规模地把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让其建立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
这些受封地区的统治者就叫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
卿大夫再把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子弟作为“食地”,这便是西周的大分封。
分封制是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来进行的。
分封制由于建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王权比夏商集中,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
当然,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也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又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从而导致长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4.内外服制:商朝在盘庚迁殷之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
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在内服地区,商王朝政变了过去那种通过贡纳来间接控制被征服部落的形式,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
这一举措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王朝的统治秩序。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序号一:介绍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政府行政制度以及行政机构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史的重点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对于研究中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和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行政史自考的重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备考。
序号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我们将从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入手,这一时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行政史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郡县官员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
秦汉时期还实行了封建制度,封建贵族在地方行政中发挥重要作用。
了解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于理解后续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序号三: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在唐宋时期,中国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唐代建立了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地方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和细致,官员选拔流程逐渐完善。
而到了宋代,行政制度更加精细化,实行州、县、乡三级行政体系,官员选拔更加依靠科举制度。
了解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及科举制度的运作具有重要价值。
序号四: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在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行政管理更加强化。
明代设立了行宫东厂、西厂等特殊机构进行监察,清朝则设立了内阁和内阁学士,负责行政决策与管理。
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也包括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如府州县衙门等。
研究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政府的集权特点以及封建专制的特征。
序号五:近现代行政制度的演变近现代的行政制度变革是中国行政史中的重要部分。
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官制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体制改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对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方式的重构。
这些改革包括了官员选拔制度、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以及行政体制的流程优化等方面。
了解近现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对于分析中国现行行政体制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绪论(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行政史课件

一、母系氏族公社管理与后来国家行政管理区别
(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2)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 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 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 来组织其成员 (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 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 论决定。氏族首领的管理不依靠强制手段,而是运用 首领的威望以及原始的习惯和道德的力量来进行管理
二、夏代对原有公共权力机构的改造 • (1)改造部落联盟“四岳”议事会。作为一种民 主决策机关,“四岳”议事会与专制皇权相 对立。为适合专制独裁的需要,最好的办 法就是改变“四岳”议事会的性质。改造后, “四岳”与军事首长的民主平等关系逐渐演 变为君臣关系,“四岳”变成君主的辅佐及 咨询顾问 。 • (2)设置了一套官僚机构。即所谓“夏后世百 官”。
四、西周的行政文书
西周时期各朝廷中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史官,记录 君臣的言行以及作出的决议,并作为档案加以保存, 另一方面还将议决事项派使臣用各种形式传达或宣告。 这些记录或宣告的文书大休分为《诰》 、 《誓》、 《命》 、 《简书》、《》等。 《诰》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 令或布告;二是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作为后世 君臣行为的规范。《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 。《命》 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简书》是日常通告文书。《》 相当于今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文书形式在西 周时期极为盛行,为后世所少见。
二、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封建 制行政管理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1)从战国到秦汉是封建制行政管理的初创和 确立时期。战国时期,通过变法运动,我国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各国得以形成。 秦统一后,将这种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划一 的制度。两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进 一步强化,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得以全面确立, 奠定了隋唐时期行政管理制度发展和兴盛的基 础。
2024年4月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322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君主与诸侯的矛盾B.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C.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实行分封制度的朝代是A.夏B.商C.周D.秦3.夏商西周时期,官员的退休年龄是A.60岁B.65岁C.70岁D.80岁4.秦汉时期,主管一乡行政事务的乡官是A.三老C.游徼D.里正5.秦汉时期,由太常从民间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的男子中遴选,或由各县挑选,郡守认可后送太常。
这种选拔官吏的途径是A.征辟B.察举C.荐举D.博士弟子6.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官员任期的规定出现于A.南朝时期B.北朝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唐朝的决策文书不包括A.册书B.制书C.中书D.敕8.唐朝时期,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往来商议文书称A.关B.移C.符D.刺9.唐朝科举包含常科和A.进士科B.预科C.明经科D.制科10.宋代考核官员的主要依据是B.政绩C.品德D.学历11.元朝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是A.枢密院B.翰林院C.会议D.中书省12.明朝中后期,掌管批红大权的是A.司礼监B.内阁C.翰林院D.吏部13.明朝内阁的文书收发机构是A.翰林院B.司礼监C.文书房D.通政司14.清朝六部直属于A.内阁B.皇帝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15.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是A.蒋介石B.孙中山C.毛泽东D.袁世凯16.科举制度正式被废弃时间是A.1905年9月B.1906年9月C.1907年9月D.1908年9月17.南京临时政府官员主要的任用方式是A.简任制B.荐任制C.群众推荐制D.委任制18.北洋军阀期间的行政制裁机关是A.平政院B.总检察厅C.肃政厅D.大理院19.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国防委员会B.军事委员会C.国防最高委员会D.国民参政会20.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是A.江西南昌B.江西瑞金C.井冈山D.延安21.明朝最高审判机关是A.刑部B.都查院C.大理寺D.内阁22.清朝地方区划为A.道、州、县三级B.省、道、县三级C.省、府、县三级D.省、道、府、县四级23.依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的是A.工农民主政权B.抗日民主政权C.人民民主政权D.新民主主义政权24.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是A.三权分立原则B.委员会制原则C.民主集中制原则D.议行合一原则25.1924年11月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的是A.黎元洪B.张作霖C.冯国璋D.段祺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本中国行政史》课件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信 息化趋势是行政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行政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扁平化改革
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和资源分 配的合理性。
法治化建设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规范行政行为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行 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01
通过了解中国行政史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为当前和未
来的行政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
02
深入理解中国行政史上的优秀思想和制度,为当前和
未来的行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03
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研究,提高人们对行政发展的认
识和理解,促进人们对行政改革的参与和支持。
2023-2026
END
汉朝
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官僚制度,设立了刺 史、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官员,加强了 对地方的控制。
近代行政制度
总结词 近代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由封 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先后 出现了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的 行政体制。
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委员制 和五院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 官僚资本和政治腐败问题依然存 在。
3
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研究,总结出了中国行政发 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研究中国行政史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各个时期的行政制度、思想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究其 根源和影响。
关注中国行政史与其他国家行政史的比较研究,探究中国行政史的独特性 和普遍性。
加强中国行政史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探究中国行政史 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春秋时期在社会关系变化方面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A. 王室衰微B. 自耕农产生C. 个体工商业者出现D. 卿大夫兴起答案:D2. 元朝皇帝卫士怯薛出身的官员位重量大,占总量的()A. 30%B. 20%C. 10%D. 5%答案:C3. 西汉成帝时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其根本意义是()A. 架空相权B. 分散相权C. 提高丞相的地位D. 加强皇权答案:D4. 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建议的是()A. 张闻天B. 林伯渠C. 刘少奇D. 李鼎铭答案:D5. 明代中央机构中,负责收纳奏章的是()A. 司礼监B. 内阁C. 通政司D. 翰林院答案:C6.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院长的选任机关是()A. 国民政府B. 军事委员会C.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D. 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答案:C7. 清代排在政府机关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的是()A. 都察院B. 军机处C. 内务府D. 宗人府答案:D8. 元朝科举选士率很低,科举出身的官员只占文官总人数的()A. 1%B. 2%C. 3%D. 4%答案:D9. 行政三联制开始推行的时间是()A. 1939年B. 1940年C. 1941年D. 1938年答案:B10. “行宪国大”后的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A. 国民政府B. 总统府C. 国民大会D. 军事委员会答案:C11. 考试院院长须经总统提名后,()同意后任命。
A. 行政院B. 监察院C. 司法院D. 立法院答案:B12. 1914年,在袁世凯颁布的《省官制》中,把民政长改为()A. 省长B. 巡按使C. 督办D. 巡阅使答案:B13. 五代时期,与地方藩镇势力猖獗的同时,中央政府也在采取措施来克服这种分裂倾向,其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举措是()A. 充实禁军的力量B. 移换节度使C. 将方镇改为防御州、刺史州D. 以亲王、宰相等遥领节度使以控制地方军权答案:A14. 辽代重臣退休后仍参与朝政,其形式是()A. 参与决策会议B. 监督行政执行C. 弹劾不法官吏D. 接受皇帝的决策咨询答案:D15. 唐代前期负责草诏拟旨的中枢机构官员是()A. 中书令B. 执政事笔C. 中书舍人D. 翰林学士答案:C16. 清政府在台湾设省的时间是()A. 1883年B. 1884年C. 1885年D. 1886年答案:B17. 工农民主政权采取的管理体制是()A. 议行合一B. 委员制C. 议院制D. 协商制答案:A18. 明朝内阁票拟制度开始于()A. 太祖B. 成祖C. 英宗D. 神宗答案:C19. 金朝对退休官员的待遇规定是()A. 五品以上给原俸禄的50%B. 五品以上给原俸禄的70%C. 五品以上给原俸禄的30%D. 五品以上给原俸禄的10%答案:A20. 抗战开始后,为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是()A. 国民大会B. 国防最高委员会C. 立法院D. 行政院答案:B21. 工农民主政权是工农劳动阶级的政权,它的管理体制是()A. 行合一B. 议行分开C. 三权分立D. 三权合一答案:A22.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体制,是参照()的总统制模式而建立起来的。
A. 法国C. 耳其D. 埃及答案:B23. 秦汉时期仍保留了等级君主制家族式管理方式的遗迹,其主要表现为()A. 分封子为王B. 建立列卿制度C. 并绝对服从皇帝D. 官员必须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答案:A24. 1861年设立的全国性的税务机关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是()A. 英国人B. 法国人C. 美国人D. 德国人答案:A25. 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行政体制基本上是按()原则建立的。
A. 议会制B. 总统制C. 三权分立制D. 总裁制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内容有()A.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C. 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D. 废除世卿世官制,实行官僚制E. 奖励耕战答案:A^B^C^D^E^2. 中国古代自秦以后,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体制的时期有()A. 秦B. 西汉C. 隋D. 唐E. 宋答案:A^B^C^D^3. 唐代为了准确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实行三司会审制度,其三司是指()A. 尚书省B. 大理寺C. 刑部D. 御史台答案:B^C^D^4. 明代五军都督府的职权是()A. 掌管兵籍B. 管理和训练军队C. 遇有战争秉承皇帝之意选派总兵将官D. 保障军队的后勤给养E. 负责军队兵器武库答案:A^B^5. 总理衙门的职能有()A. 管理外交B. 办理洋务C. 负责边防D. 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E. 号令地方官员答案:A^B^C^D^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宗法制答案: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过来的,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按宗法制原则嫡长子继承,在周朝同姓贵族内部形成“大宗”和“小宗”,嫡长子为“大宗”,享有继承权和主祭权。
庶子分封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2. 禅让制答案:禅让制:是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同意让舜继位,并让舜做自己的助手,辅佐自己。
尧死后,舜继位。
舜居位期间,四岳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四岳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为伯益为继承人。
这种禅让制是古代民主传统的保留,表明部落首领会议的极大权力和部落联盟首领对部落首领会议的服从。
3. 边区政府委员会答案: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者若干人组成,边区政府主席为边区最高行政长官,对边区参议会及边区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边区政府。
4. 上计制答案:上计制:是战国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数、赋税数及社会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
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5. 精兵简政”答案:精兵简政”: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的建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
各抗日根据地政府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裁撤不急需的机构,合并性质相近的机构,缩小庞大的机构。
同时精简了政府工作人员。
经过精兵简政,改善了领导作风,健全了行政管理制度,对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宋代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首先,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
例行政务由宰执诸臣在奏章上连署签押姓名,报皇帝审批后,由相令外制官中书舍人草诏。
如遇突发性事件,宰执诸臣一方面要向下发出“判状”作出先行处理,另一方面要奏报皇帝,称“进草”。
进草和判状均需诸宰执联署,以明确责任,而且皇帝对进草有疑问,可调阅判状进行复勘。
其次,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以在有疑问时直接晋见皇帝,以核实皇帝的真实意图。
再次,地方各级政府执行政令异常严格,中央政令贯彻迅速。
2. 简述元朝监察机构组织的完备性。
答案:元朝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
中央御史台下辖西、南两个行御史台,下辖22道肃政廉访司。
这样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各道肃政廉访司监察路、府、州、县的严密监察网络,使封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元朝的御史台不论地位和作用均高于宋、金旧制,处于和中书省、枢密院三足鼎立的地位。
此外御史台内部也有具体分工,元朝基本采用了唐代的三院制度。
设台院、殿中司、察院,察院是御史台的主要机构,设监察御史若干人,负责纠察各级官吏,虽官卑职小,但握有监察重权。
3. 清代六部职权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和明代相比,清代六部职权下降。
其原因来自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中央增设新的官僚行政机构,分割了六部中某些部门的权力。
比如兵部名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但实际上由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理,兵部不过受成执行而已。
二是六部职任不太分明,所属机构分工紊乱,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三是由于地方督抚直接听命于皇帝,而不象明代三司分头向六部主管部门负责,从而失去了管理地方的权力。
四是各部满汉尚书及左右侍郎均可单独上书皇帝,从而分散了六部长官的权力。
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功能和效率。
4. 为什么说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在中枢机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答案: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绝大多数的职掌仅限于宫内事务,但其中某些机构涉及外廷事务,尤以司礼监最为重要,甚至在中枢机构居于重要地位。
司礼监中设有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提督太监、随堂太监。
司礼监太监因掌握对内阁票拟的批红大权而成为皇帝的代言人,当皇帝昏庸委权太监时,秉笔太监就可以为所欲为,控制朝政;提督太监掌管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以刑狱威慑百官;随堂太监作为皇帝的代表到内阁议事、监控外廷,其权力超过内阁和其他任何中央机构,从而使明代中期以后,大部分时间里,司礼监权力远在内阁之上,在决策权力上它甚至压倒内阁。
5. 简析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答案:临时参议院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但是由于实行总统制,临时参议院与临时大总统的行政决策有密切关系。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案件,如认为不当,可交回参议院重议,参议院复议时,如有三分之二议员仍持前议,应按前议办理。
因此可知,参议院实际上是参与行政决策权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分析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与特点。
答案:国防最高委员会在国民党中执委会领导下,统一党政军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
中执委会所属各部、会均受国防最高委员会指挥。
特点:(1)集治权于一身,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
(2)不仅有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的权力,而且操有国民党的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
因此,国防最高委员会实际上是抗战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
2. 析察举制和后世科举制的不同答案:汉代的察举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一,汉代的察举制是一种举荐提拔官员的制度,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选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