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先秦-老子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对照翻译:第31章: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精兵利器,实在是个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用它来解决问题。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有道的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上,而在打仗时便以右边为上。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它不是有道的君子所用的东西,不到迫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把打仗杀人当成乐事的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而把杀人当成乐事的人,他也决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打仗时,兵权小的偏将军在左边,兵权大的上将军在右边。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作者:曾海波来源:《大众科学》2012年第03期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五章有这样一段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老子翼》这本书中,李息斋先生对它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此圣人制心夺情之道,心之为物,出入无时,莫强止。

故欲翕反张之,欲弱反强之,欲废反兴之,欲夺反与之,夫止动,以止止之,止不可得。

必故反之,以动求止,自动观妄,动已而竭,妄废真还。

自然归止,动虽欲动,动心不起,心既不起,止亦不生,此圣人翕心弱志废情夺欲之道。

他的意思是说:“心”这个东西很微妙、很不好琢磨。

念头和情绪的产生是不确定的,即“出入无时”。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琢磨、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不要强行去制止。

如果用强行制止的方式来阻止运动中的物体,是不容易停下来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子所说的这段话是圣人自我调节和道德伦理修养的方法。

当我们面对内在升起的各种负面情绪和念头时,压抑、忽视都不是好办法,如果一味用强制的方式打压则往往适得其反。

打压和压抑可能比释放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大禹的父亲治水,总是围追堵截,治理了很多年,还是洪水泛滥,后来大禹汲取经验教训,用疏导的方式,终于将洪水治理好。

还有一个来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渔翁将沉睡海底多年的魔鬼从瓶子中释放出来的时候,魔鬼却要杀死这个渔翁。

他的理由不可思议——刚被放到海底的时候,他想用全世界的财宝感谢救出他的人;可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得到满足,被营救的欲望一直被压抑。

等到后来终于满足的时候,由于压抑得太久,反而转化成了破坏性的力量。

压抑的力量与反击的力量总是成正比的。

当一个人压抑自己内在的念头和情绪时,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这些被压抑的念头和情绪一旦得到承认和释放,就会以变形的方式激烈爆发。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家庭乃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表达出来的情绪,比起压抑下去的情绪,造成的损害要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作者:李耳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注释: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则,于是。

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

3、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4、既:尽的意思。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翻译: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

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解读:“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

老子在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痛苦。

而在日常生活中,统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

老子对于当时这种状况极为清楚,他这章里所说的话,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注释作品:《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注释作品很多。

先秦至六朝:王弼《老子注》初唐至五代:李荣《道德真经注》唐玄宗《道德真经注》《道德真经疏》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两宋至元代: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德真经注》宋徽宗《道德真经注》江徵《道德眞经疏义》章安《宋徽宗道德眞经解义》苏辙《老子解》吴登《道德真经注》其中历代注疏唯唐宋最多总体理论也颇为精深,故不一一列举。

明代: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憨山注》清代:黄元吉《道德经讲义》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现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任法融《道德经释义》韩金英《内在小孩解道德经》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仁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仁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仁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仁德”
【原文】
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
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
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意译】
把握住真理大道的人,天下的人都会皈依
向往。

皈依向往不但不会有任何妨害,而且还
能得到安宁、和平、康泰;皈依向往的人,快
乐得就像饥饿的人,正吃着美味可口的食物一
样,连过路的客人都不得不止步羡慕地观赏。

仁义道德之士谈玄论道,她平淡无奇没有
趣味。

大道无形无象,看是看不到的,只有体
察得出来;大道无声无臭,闻是闻不到的,只
有感应得出来。

如果要运用大道的话,那是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穷无尽,无限无量的。

【札记】
只有慈悲博爱的仁德之士,才能“执大象”,而“天下往”。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顺民心者顺自然,顺自然者顺民心。

人民之心,就是道心,修道要修出人民之心。

同心才能同志,同志才能同道,同道才能同事。

同事而不相害,自会得到安宁、和平、康泰。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10篇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10篇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10篇《道德经》是我们先贤思想的体现代表之一,它的内容能让我们一窥之前时代先贤们的风采。

你一定读过《道德经》吧,来写一篇读书心得吧。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希望你喜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篇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

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帛书《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详细解读学习圣贤智慧

帛书《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详细解读学习圣贤智慧

帛书《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详细解读学习圣贤智慧(本文由“原文译文”和“详细解读”两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可了解经文大意,“详细解读”可深入理解经文含义。

)原文译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译文:把握包含一切规则的道,天下都会归顺他。

归顺他却不会受到任何障碍,处在中正通畅的状态中。

无论是喜好还是引诱,无论是过度还是凝滞,在道中一切有所偏向的行为都将消失。

所以道超出一般的认知,无所区别啊,难以具体感受它。

注视它,却不能够看见它。

倾听它,却不能够听见它。

使用它,却不能够呈现它。

详细解读一、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格止。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指包含一切规则的道,“害”表示障碍、伤害,“平”表示平衡、中正,“太”表示通畅无碍,通往一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这两句的意思表示:把握包含一切规则的道,天下都会归顺他。

归顺他却不会受到任何障碍,处在中正通畅的状态中。

“乐与饵,过格止。

”“乐”表示喜好,“饵”表示引诱,“过”表示过度,“格”表示局限、凝滞。

“乐”、“饵”、“过”、“格”都表示有所偏向的意思。

“止”表示消失。

“乐与饵,过格止。

”这句的意思表示:无论是喜好还是引诱,无论是过度还是凝滞,在道中一切有所偏向的行为都将消失。

以上几句主要讲述把握包含一切规则的道,天下都会归顺他,都会无所偏向,完好地运行。

二、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出”表示超出,“言”表示思想认知,“出言”表示超出一般的认知。

“味”表示具体的感受。

这句的意思表示:所以道超出一般的认知,无所区别啊,难以具体感受它。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这句的意思表示:注视它,却不能够看见它。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

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赏析:破物、破象、得无象,无象是为大象。

大象即无象,大象无形也。

凡夫执迷不悟,见物而不舍,甚至把自己也当做一物。

因此老子以象破物(以象逻辑破物逻辑),凡夫又执迷象,老子又以无象破象。

象即是佛教的相,老子破象,达摩破相。

破一切执迷,这是开启妙心(空的无限逻辑)的妙法。

僧肇《不真空论》说:“象非真象,故虽象而非象”。

老子物、象、无象见道三部曲,正是见道三利刃。

无此利刃,如盲人摸象,终身没有成就。

大象隋朝傅大士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禅意无穷,老子此章也是禅意。

物不可以倒流,但象可以倒流,大象则可以逆转。

故前文说“可名为小,可名为大”,小大可以逆转,河水可以倒流。

生命是物则不可倒流,一天天长大,逃脱不了“物壮则老”的衰败。

如果生命是象,则可以倒流。

生命是无象,则可以“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可大可小,可老可幼,可上可下,可现可隐,任运自成,此为大妙。

老圣呵斥世人喜执(“不可执也”--29章),但此突然说“执大象”。

世人认为小可执而大可抱,老圣反是,抱小执大。

小不可抱而抱,大不可执而执。

一,小也,抱一即须弥纳芥子。

无,大也,即芥子纳须弥。

大小互纳,正是玄同妙力。

老子如此用心良苦解释道,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实在是在所难免。

人们离道太远太远,甚至越走越远,其何以知之?对本章的理解也就应验了一句话自古圣贤皆寂寞。

何为大象,一切宇宙自然之象为大象,谁执大象?万物皆不能亦皆未有能之,唯道可执。

赵妙果连载809:道德经35章悟道心得

赵妙果连载809:道德经35章悟道心得

赵妙果连载809:道德经35章悟道心得第三十五章道用无穷【原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35章悟道心得】一、大道至简,最高的真理一定是平淡普通的,但平淡普通的可不一定都是真理!二、“执大象”是努力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地万象的自然法则;这是幸福感的根本;“天下往”则是自然而然成为人们所向往的投奔之地,这是获得感的表现。

三、“安平泰”表示创造、广大、平衡;表示感恩一切;也表示安心安定、平和平等、敦厚本分。

所以,做人做事若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在走进“安平泰”。

四、当每个人都以自己为师、以众人为师、以天地万物为师,让大家自在、自由、自然地生活在自己生命版图里的“天下往”中,这就是不言之教、无为而治、往而不害安平泰的太平盛世。

五、现代科学的发现,可以反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是真理性的——“道生一”的“一”不是“一分为二”,生“二”之后就没了,而是始终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所处的这个相对有限的世界,不是“二”的存在,而是一加二,即“三”的存在。

因此,将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的存在是完全颠倒的。

六、“乐与饵,过客止”比喻不能长久,即世人不能行大道、执大象,沉迷于酒肉穿肠,贪图于荣华享乐,不明人生真谛,不珍惜来之不易的人身,好像匆匆来去的过客一般。

老子要我们知道,食有尽、曲有终、人有老,只有道是无尽、无终、永恒的。

七、把时间耗在吃喝玩乐上,这是在消耗生命力;把时间放在修炼、学习、思考上,这是在聚精、聚神、聚气;坚持数年之后,生命必将发生质的变化。

所以,要么我们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我们。

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我们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八、道味天然,本质淳朴,故出入于口,淡然无味。

人若能淡泊明志,知此淡中之味,则大道在心。

道虽然纯粹素朴,却具有先天造化的伟力。

九、每个人心中的自愈力才是最强大的神医,它可以被“总是微笑、总是敬畏、总是感恩、总是立德、总是清理”来激活——践行“五个总是”,会让我们有力量消溶与内在神医之间的卡点,贯通与内在神医之间的通道,连接到内在神医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①,其死也港畺②。

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③。

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

是以兵畺则灭④,木畺则折⑤。

友弱⑥处上,港畺⑦处下。

译文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

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

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

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

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注释
①弱:道之用,道之所用。

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②畺:僵化,僵死,殭死。

僵化:变得僵硬,形容凝滞不动;指思想凝固不变。

僵死:比喻失去生命力;僵通“将”,意味着将要死去;僵而死;谓倒地死亡,亦指倒毙僵硬的尸体;死去的某时间段,身体僵硬。

③枯槁:(草木)干枯,(草木)枯萎,枯萎槁腐,枯槁腐朽。

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

槁腐:枯朽。

枯朽:枯槁腐朽,指枯槁腐朽之物。

腐朽:木料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腐烂朽败;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④灭:(1)(形声。

从水,威(xuè)声。

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

本义:消灭;灭亡) (2)毁灭,覆灭。

⑤折:断,亏损。

⑥友弱: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

弱者,道之用,道之所用。

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友:(1)(会意。

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

本义:朋友)
友,同志为友。

——《说文》(2)互相合作。

友,有也,相保有也。

——《释名》(3)相好;亲近。

(4)结交,与…为友。

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⑦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

港:(形声。

从水,巷声。

本义:江河的分流);港湾,码头,港口。

港湾,指具有天然或人工掩护条件和必要的建筑物,供船只停泊或临时避风用的水域。

入港:(船舶等)进入港市、口岸;男女行欢、交媾;(交谈)投机,意气投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