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渡江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第四章第一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长江战场的英勇事迹,理解横渡长江对于解放全中国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英勇、团结、拼搏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难点:分析长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战术策略及英勇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黑板。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战役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江战役的背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介绍长江战役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国共双方在长江战场的对峙情况。
(2)详细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包括渡江战役的发起、各个部队的作战任务、渡江成功的原因等。
(3)分析长江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其对于解放全中国的重要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长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渡江过程,体会英勇、团结、拼搏的精神。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江战役的选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1)长江战役背景(2)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过程(3)长江战役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长江战役的背景。
(2)描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
(3)谈谈你对长江战役意义的理解。
2. 答案:(1)长江战役背景:国共双方在长江战场的对峙,国民党军队防线严密,人民解放军面临巨大挑战。
(2)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过程: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善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文的语言特点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自学辅导二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 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 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导语
主体
东路军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渡江区域 安庆 时 间 兵 力 30万 渡过兵力 30万 20日夜 - 21日夜 21日17时 - 22日22时 21日17时 - 22日22时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 “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①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 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 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
当堂练习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 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
初中语文_第一课 消息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及结构特点。
4. 体味新闻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理解新闻,把握新闻的结构,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难点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及作者情感。
(五).课前准备:读毛泽东的诗词,试着感悟作者情怀。
二: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你的面前同时摆着今天的新闻早报和一本小说,你首选看什么?小说似乎比新闻更好看。
但其实,如果你善于读新闻,你会发现其实新闻也很好看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要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出来。
今天这则新闻与长江有关,请看大屏幕。
生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搏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师:为了报道这场伟大战争的进程,毛主席写下了这篇新闻《人民解放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读新闻:模拟播音员语气自读课文。
想一想:想快速了解新闻的主要信息,应该只读哪句话?想简单了解新闻的大概内容,应该只读哪句话?想详细了解新闻的详细内容,应该读哪几句话?明确:新闻结构五部分(三)析新闻结构 1.探究: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主体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
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
你以为这样安排好吗?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学生回答后读: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整体感知1字词:要塞(sài)阻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不含:业已:2新闻播音(现场)。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3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附板书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渡江战役战略意义、战役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理解渡江战役战略意义。
2. 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分析其胜利原因。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战略意义及其在解放战争中地位。
2.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及胜利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解放战争时期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渡江战役背景、过程和胜利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战役中关键事件和人物。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渡江战役胜利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点讲解(10分钟)5. 课堂互动(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和感悟。
强调本节课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历史背景渡江战役过程胜利原因战役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
分析渡江战役胜利原因。
2. 答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战役。
在毛泽东英明指挥下,百万大军成功横渡长江,为解放南京奠定基础。
渡江战役胜利原因:战略部署得当、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学生解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掌握渡江战役过程和胜利原因。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学习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教师:在互联网+的年代,能够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强能力的标志。
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
是的!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
点击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多维语体特征赏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多维语体特征赏析【摘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多维语体的运用,展现了长江横渡战役的壮丽场面。
文章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英勇士兵的英雄事迹,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
作者通过巧妙运用多维语体,使文章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文章在情感渲染和景点描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使读者对长江横渡战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多维语体特征的运用展现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启示。
整体而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成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感染力。
【关键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多维语体、特征赏析、历史背景、语言表达、情感渲染、景点描写、生动性、作用、艺术成就、启示。
1. 引言1.1 文章背景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描写解放战争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
该文章深入展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壮丽场景,表现了解放军的英勇气概和顽强意志。
此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四军长江战役,当时中国共产党军队在艰难的战斗中渡过长江,踏上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征程。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和生动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震撼场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1.2 作者简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思想闻名于世,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中国作家”。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学的影响,同时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厚感情。
他致力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批判封建主义和帝制主义,倡导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反思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反思1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⑴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
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
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反思2这是毛主席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亲自撰写的的,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因为这是一则消息,对于刚入初二的同学来说,是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介绍文体知识也很必要。
基于以上原因,在教学时,先简单介绍关于消息的文体知识,让学生把握好“三”“五”“六”三个数字,即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起因、经过、结果
•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整体感知 语言品味 归纳总结
内容探究 反馈练习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3、归纳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 感。
字词练习: 鄂 (è )豫( yù)绥靖( suí) 阻遏(zǔ)(è )泄气( xiè) 溃退(kuì)歼灭( jiā)n 管辖(xiá) 锐不可当(dāng)上当( dàng) 要塞(sài )瓶塞( sāi ) 阻塞(sè )堵塞( sāi)
整体感知: 阅读思考下列问题:
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同时也是本届奥运会所产生的第一枚金牌,
杜丽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501.5环获得银牌,另
一名中国选手赵颖慧获得第四名。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 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斯)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4、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中第三组语句思 考: 课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意思? 比另一句好在哪里?
新浪体育讯
。
落后对
手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0.4环,第10环杜丽
10.6环超过对手的9.7环,最终逆转,以总成
绩502.0环夺金牌,而且这是中国奥运健儿
安 安庆 庆 九九江江
芜湖
江江阴阴
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
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 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路透社(法国) 共同社(日本)
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新闻的特点:
导语: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报道内容 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大众。
主体: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详细地 把报道的内容告诉大众。
结构
标题:(分为引题 正题 副题) 导语: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
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 主体:新闻主干、事实的叙述和展开; 背景: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历史条件; 结语:对消息内容做一小结。 注:背景、结语未必每篇都有,且可暗含在主体中
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主西路体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
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 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 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 确、简洁的语言。
新闻的语言:
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 真实性和简明性决定的。
• 归纳总结:
•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赅。 新闻具有时效性(快)、 真实性(真)、 简明性(简)三个基本特点。
新闻的结构: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 的三部分。
标题: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 把报道的内容告诉大众。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报道 了什么内容?
2、阅读“研讨与练习一”,找出 本文的“六要素”。
3、阅读“研讨与练习二”,划分 本文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 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 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 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 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 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 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 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 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