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八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复习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重要语句的朗读节奏和停顿;2.理解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含义及常见虚词的用法;3.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4.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文重要课文的基本内容;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
二、复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1、读音辨析郢yǐng 敝舆yú犀兕xī sì鼋鼍yuán tuó鲋fù鱼文梓zǐ楄pián 守圉yù公输盘bān 见xiàn 长zhàng木禽滑gǔ厘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拂bì士苟gǒu得—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蹴cù醴lǐ泉鸱chì濠háo梁鯈tiáo鱼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玉帛bó辙zhé轼shì靡mǐ邹zōu忌昳yì丽朝zhāo 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间jiàn进仞rèn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迂yū魁父fǔ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厝cuò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 芼māo 萋qī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未唏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2、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圉”通“御”:抵御。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5)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下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学习目标:1.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能背诵默写全文3. 理解课文主旨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背诵默写全文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学习探究自主复习,完成习题《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马说》一、解释划线词语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欣然规往()水尤清冽()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俏怆幽邃()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往来翕忽()犬牙差互()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二、翻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三、一词多义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鸿鹄之志哉()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参差披拂()犬牙差互()下见小潭()明灭可见()从小丘西行()隶而从者()四、古今异义妻子绝境交通无论间隔不足去:古今小生:古今五、主旨探讨1.《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马说》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3、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夯实课内文言知识,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一、导入:课前让学生练习2017—2018年绍兴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并归纳文言文考试分值、形式、题型特点。
二、明确课外文言文试题考查要求:1、分值:20分2、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②顺畅朗读,断句停顿;③句子的翻译和理解;④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考查的选文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材料由短小逐渐增加内容,文意由浅显上升阅读难度,选段由一篇文言文和一首古诗词对比性阅读,注重考查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三、具体考查内容复习及应试策略:(一)、字词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8古诗文默写(部编版)

古诗文默写【学习主题】了解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古诗文默写的常考知识点(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情景型默写),能够准确地默写出课表要求背默的61篇古诗文(40篇古诗词曲和21篇文言文),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准确高效地完成习题。
【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古诗文默写”部分的要求为: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这里仅推荐古诗文135篇(段)。
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1篇。
1~6年级的背诵篇目都是诗歌;7~9年级的篇目,除诗歌外,也选入了一些短篇散文。
这些诗文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在教科书中可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编成课文。
【题型概述】从近几年的中考题来看,传统的名篇名句(大多是积极向上的)是重点,教材新增篇目和课标推荐篇目中的名句是考查热点。
题型设置方面一般有两种:直接默写(给上句默写下句或者给下句默写上句)和理解型默写。
涉及到的分值大多在6-10分左右。
主要以填空题为主。
题型示例:(1)×××××××,。
(2)《×××》中既×××,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①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必背古诗文中的61篇古诗词曲和文言文;②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理解61篇古诗文的意思,能够进行理解性默写;③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理解61篇古诗文的情感主旨,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情景型默写。
【评价任务】①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直接默写;(检测目标①)②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理解性默写;(检测目标②)③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情景型默写。
2018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学案(教师版)+解析

2018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学案(教师版)古诗文阅读(19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6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④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⑤。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⑥。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③岫:山洞。
④英英:同“嘤嘤”,象声词。
⑤偏:特别。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这里指山中的物产。
⑥办:具备。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D.仁智之乐岂/徒语哉!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互相轩.邈▲(2)鸢飞戾.天者▲(3)还.觅薜萝▲(4)遂.葺宇其上▲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①哀转久绝.②猿则百叫无绝.B.①则素.湍绿潭②既素.重幽居C.①猛浪若奔.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①斯.是陋室②于斯.已办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9.【甲】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与【乙】文“争”“限”“含”“蓄”都运用了▲修辞手法摹写山水之态;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语文中考总复习》九下文言文学案

《语文中考总复习》学案导学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范围:九年级(下册)第5-6单元课型:复习课主备人:钟典课时:一课时时间:20XX年3月12日星期五审核人:兰桂芬【教师寄语】自主复习,奋战中考,百日冲刺,做考场最轻松的你。
【学习目标】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三、将文言文的重要句子或词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正确领会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六、背诵并默写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课前复习导学】一、了解文言文必考知识点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古汉字通假的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
②词义缩小。
③词义转移。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
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五至六单元背后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文部分,将第18课《孟子》两章(P155-P158)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将第19课《鱼我所欲也》(P160-P161)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1课《曹刿论战》(P170-P172)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4课《诗经》两首(P182-P184)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
201X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十八教案

2019版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十八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三篇课文。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反归.取之及.反宁.信度楚人有涉.江者遽.契其舟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余.忆童稚时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私.拟作群鹤舞空项为之强.同“僵”僵硬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怡然称.快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拔.山倒树鞭.数十,驱之别院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千里共婵娟..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晴初霜旦.属.引凄异晴空一鹤排.云上2.辨析词义。
自.不能动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不知天上宫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王命急宣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良.久良.多趣味心之所向.向.我不为斯役向.为生死而不受路转溪桥忽见.不见.曦月至之市.愿为市.鞍马三、再读课文并识记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词义。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蛙于草中,视牛渐进,庞然大物也,嫉之。
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
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
”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腹裂而死。
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中。
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注释:庞然:巨大的样子。
须臾:一会儿。
历:经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吾腹稍.大去.远矣践.蛙尸于泥中蛙暴.起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 8 课外文言文复习(二)导学案(2021年整理)

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8 课外文言文复习(二)导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8 课外文言文复习(二)导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8 课外文言文复习(二)导学案的全部内容。
中考文言文复习一、文言文考什么研究《2016初中毕业升学指南》,有的放矢1、对于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能背诵优秀的诗文.2、考点设置:①重点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含义.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③典型文言语句的翻译。
④结合文言语境,对文句、文意的理解和判断。
⑤概括文言文的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⑥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3、题型设置:选择题、解释加点的字词(选择或简答)、翻译重点句子(简答)、理解文段内容(简答或填空)、开放式试题(简答).二、复习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3、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通过典型例题把握复习策略:(一)(12分)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
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
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日:“夫人犹在也。
"统日:“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
”事适母甚谨。
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
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日:“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日:“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八学案学习目标:
1.复习《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课。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学习过程:
一、在复习的基础上完成预习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巴陵胜.状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
气象
..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
迁客骚人
..
连月不开.
浊浪排.空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去国.怀乡
春和景.明
沙鸥翔集.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
古仁人之心.微.斯人
吾谁与归.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故君子有.不战
. 2辨析词义。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复若赋.
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者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洞庭一.湖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予观夫.巴陵胜状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夫.战,勇气也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为死
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百废具.兴
二、再次朗读课文及记忆文中重要词语的词义。
三、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1.本文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
2.解释下列加点字。
我所以
..有天下者何因.以与之
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群臣说.服
3.翻译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4.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四、课后提升
阅读文段并回答问题。
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解释加点的词。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以何为丞相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2.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3.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