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

合集下载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2.用上“侵占、吞食、妄图、咽喉要道”说说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

美丽祥和的卢沟桥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并思考每个时间段都发生了什么事?用小标题概括。

3.交流并相机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黑夜偷袭第二天凌晨城中血战当天晚上桥头激战4、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个深夜,对于日军的偷袭,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指名读,结合理解:挑衅、蓄谋已久。

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5、默读2——3自然段,画出关键词来说明。

(1)交流:并指导朗读生:“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

)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可见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把我军的形象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誓死卫国)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卢沟桥烽火 第二课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卢沟桥烽火 第二课时-
小结:同学们很了不起,从敌我双方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品读字词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还要做到的是将你对文字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受。(有感情的朗读2、3自然段)
第三板块:学习第4、5自然段
1.引导学习4~5自然段:
1.任务驱动,出示学程单。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自学时间:5分钟。
A预设答案:
a.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日军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b.“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写出了敌人的心狠手辣,一心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
c.“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写出了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保卫祖国。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教学内容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

5、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5卢沟桥烽火
教材版本
苏教版
教学课时
共2课时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4、组内互相练习讲述事变经过。
5、各组推荐代表讲述事变经过。
6、评议,给讲述精彩的小组加分。
四、总结拓展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事变前因后果,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这场战斗的有意义并不仅仅是否守住了卢沟桥,卢沟桥事变只是一个开始,它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时间
日寇
我军
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交流展示:
各组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展示朗读。
指导朗读
预设(7月7日深夜:2-3段)
(1)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个深夜,对于日军的偷袭,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桥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合作学习2-5段,了解事变经过。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学习活动一:
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从中又感受到什么,简要写写你的体会。

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ppt

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ppt

通电全国 大声疾呼,号召军民团结,赶走侵略者。
全国人民有什么样的表现?
前往慰劳 修筑工事
来电声援
送慰问品。
1、反映北平市民和铁路工人对军队的关心和支持。 2、感受到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精读课文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 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 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 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 来了大批慰问品。
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我国 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精读课文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 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 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 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概括本段内容: 本段主要写:当天晚上,大刀队员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日寇被打得抱头 鼠窜,卢沟桥又回到我军手中。 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本段内容。
人仰马翻 “哇哇”吼叫 疯狂扑来 狼狈而逃 哭爹喊娘
我军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 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这些词语写出了敌人遭到我军的迎头 痛击损失惨重和哭爹喊娘的狼狈相。
精读课文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 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 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 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 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 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卢沟桥烽火》课件(第二课时)

《卢沟桥烽火》课件(第二课时)

迅速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 成群结队 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 夜以继日 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 纷纷 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 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大批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 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 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如火如荼
八年抗战:1937年7月7日~1945年
要么…要么…
宁可在沉默中爆发,也不在沉默中灭亡。
——鲁 迅
蓄势待发 伺机而动 以退为进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链接相关资料: 【毛泽东】
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 攻卢沟桥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蒋介石】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提出抗议,一方 面派人向日本密谈。抗议是做给人民和 国际上看,密谈才是主要意图。
5
卢 沟 桥 烽 火
“九一八”事变 之后,日本占 领了我国的东 三省,又妄图 将魔爪伸向全 中国。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 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 略位置。
卢沟桥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 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 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 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 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本 侵略者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 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 喉要道。
8月15日,结果: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
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 伟大胜利。
近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越演越烈,同学们你们知 道这其中的历史意义吗? 一、何为靖国神社 日本的靖国神社,地处东京市中心的皇宫附近,周围环境怪异,它源于日本 民间悼念死去亲人。50年代后,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断地把参加二战的一些 战犯供养在里,现在里面有1067个被盟军处死的“甲级”战争罪犯,以及在侵 略战争中战死的200多万死难者。这里被视为军国主义的象征,阴森中透出一股 杀机。 在靖国神社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展示日本帝国军人的“好战功绩”,有16面 浮雕,其中有10面与侵略我国有关,又是“奉天入城”,又是“占领南京”等 等。振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在这里面竟成了天皇及他部下的丰功伟绩了,令 中国人民不堪入目。现在靖国神社已成为战刀与征战、侵略的象征了。 二、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日本国会成员每年春、夏、秋均会参拜,每次约有180多人,占整个议会 60%,近些年来小泉不顾社会舆论,多次以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 各国人民极大愤恨与伤心,这是向爱好和平的人们公然示威。 各国人民以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日本这种行为,如韩国有些人用绝食、抵制日 货、到日使馆门前示威等来抗议。 最近日本又派兵到伊拉克参加维和(日本是不允许有军队的),这更显示了 他的军国主义思想不死。可以猜想,如果有一天他们时机成熟的话,他们还会把 战火烧到其他国家上,卢沟桥是不是还会有第二次烽火呢? 同学们,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感想、或想说些什么呢?

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

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确定小组展示方式。
3、自主探究
1、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2、讲述事变经过,铭刻历史史实。
时间
日寇
我军
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学习6-8自然段,感受全国军民的爱国情怀。
(1)默读课文6-8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全国军民爱国热情的语句。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确定小组展示方式。
(3)各组汇报朗读。
4、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
(1)齐读最后一段,理解“如火如荼”。
(2)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课题
6.卢沟桥烽火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感受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文中的词语。
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
课型
阅读
第(2)教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个人复备
1、预习反馈
1、组内交流所画的词语,体会它们的感情色彩。
2、大概地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自主学习
1、请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日本鬼子的句子,在下面画上横线,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画下来说说感悟。
3、画出最能体现全国军民爱国热情的语句。

6下5《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6下5《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卢沟桥烽火》课堂教学实录(第二课时)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教学过程:一、检复导入,激发感情(课前播放斑竹清唱的《卢沟桥之歌》)师: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戛然而止,然而,我们心中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激荡,一声炮响,举世皆惊。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之一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到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控制,所以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所以敌军想侵占卢沟桥。

师:你说得真好,同学们,我们来看——(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师: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

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师:那这次事件的经过怎样,又有什么特殊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通过对课文的语言去认清日本鬼子挑起事端,妄图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去体会当时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未始,情已生,当苍凉悲壮的歌声萦绕在教室里时,学生已沉浸其中。

此时展开教学,学生不管是情感上还是注意力上,都已做好了良好的铺垫与准备。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一)学习第二部分(2—5自然段)。

师过渡:那么,课文是如何通过有条有理的描写体现了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精神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5自然段,并思考:在卢沟桥事变中,我军共和日军发生了几次战斗,每次战斗中我军和日军表现如何,结果怎样?生自读课文师:同学们都认真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卢沟桥事变中,我军共和日军发生了几次战斗?生:三次。

师:分别是什么时候呢?生:是1937年7月7日深夜。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
(1)接读
(2)
(3)
“如火如荼”可以替换成“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5.学习反思
(1)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第五板块: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6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什么的?
第三板块:学习第4、5自然段
(12分钟)
1.【学习单2】
①文章中除了第二、三自然段外,还有好多词句描述了敌我双方举动,同样表现了日本鬼子和我军的特点,请你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一画,细细体会。
②学习时间:3分钟
2.抓住所画的词句,好好地读一读。通过朗读,表达出情感。
3.读给同桌听。
4.体会交流
(1)预设
2.搜集一些关于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故事。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3分钟)
1.听写词语
气势汹汹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2.预设:两组词语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第二板块:学习第1、2、3自然段(12分钟)
1.【学习单1】
①默读2、3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语,细细体会,写下批注。
“偷偷地摸来”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和卑鄙行径;“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军的资质多谋,英勇善战。两者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2)“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是我军的无奈之举,“暂时”说明我们定会夺回卢沟桥;而敌军“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表现了敌军战败后的狼狈不看,下场可耻。
5.预设
大刀队员:“同仇敌忾、奋起反击、举起、冒着、冲出、悄悄地”,英勇无畏,奋起反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
【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自主检测】
1、扩词
伪()()()控()()()
仰()()()妄()()()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王老师的咽.(yān yàn) 喉出了毛病,吃饭时咽.(yān yàn)东西很困难。

⑵王处.(chǔ chù)长今天宣布了对于屡次违反纪律的职工的处.(chǔ chù)理决定。

3、摘录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感受:

感受: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_________________,接着
_________________,妄图_________________。

⑵卢沟桥战略地位重要,是因为。

⑶卢沟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_______________序幕,从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篇课文有许多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能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九·一八事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1、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huǎnɡhuànɡ)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xuèxiě)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
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⑴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⑵“顷刻间”表示时间______,在短文中还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替换。

⑶仿写成语。

例:狼狈而逃(一个成语中有两种动物)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⑷这段话中用了一系列动词,如“举起、 _______ 、 ______ 、砍去”,这些
词语体现了中国守军奋勇抗击的英雄形象。

【自能拓展】
1、把下列爱国诗句补充完整。

⑴待重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飞)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匹夫有责!(顾炎武)
⑶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2、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交锋多次。

查阅资料,了解下列着名的战役,
并填一填。

等第_______ 日期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