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卢沟桥抗日战争背景、事态的发展过程,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2)学习和了解历史文化和军事文化等动人的人文知识。
2.能力目标:(1)通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多种可得到的信息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积极关心国家寿命,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和军事文化的知识及兴趣。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爱国精神;(2)激发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和影响。
教学难点:反映了弱肉强食、侵略战争是多么残酷的历史事实,以及如何理性看待历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投影或展示照片让学生认识到卢沟桥的历史背景,谈一谈卢沟桥的具体意义,以此切入教学。
(2)导入课题前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为学生打好民族革命的前经。
2. 知识讲解(1)历史背景和发生的原因介绍一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西安事变和平和解后,政府内部军队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加重,日方则是采取掩盖的形式,准备钻空子。
这些日本人在北京设立了一个贸易公司,这个公司有着更多的秘密工作,包括间谍活动和暗中监视中国军队。
1937年7月,华北乃至全国上空迷雾缭绕,这是日军突击华北的天时。
7月7日晨,日军特务部队趁机袭占位于北京郊区的卢沟桥,并在卢沟桥上制造了炸弹爆炸事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七七事变”。
(2)事变的具体过程通过介绍事变的具体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在日本军队进攻下,中国军队和群众的表现和反应。
1937年7月7日,日本兵发动进攻,袭击中国军队,并在卢沟桥上投掷了炸弹。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中国军队掌握了主动,并成功地击退了日军。
(3)事变后的影响日本军队的入侵迫使卢沟桥周边的居民无家可归。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课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供大家参阅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1、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解决问题:1/ 9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2/ 9三、指导写字四、作业(1)抄写词语(2)解释加点字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2[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前夜卢沟桥事变的基本情况,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2.掌握生词:3.初步了解描绘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语感。
4.学会听、说、读、写有关卢沟桥事变的相关词汇和知识。
二、教学重点生词。
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描绘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语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爆发前夜卢沟桥事变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在描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2.呈现新知识•给孩子们讲述生词:襟怀坦白,魂魄,豁达,挫败,枯黄。
•给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例句模仿和造句,让孩子们理解生词,记忆生词。
3.深入阅读•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对关键字进行标注,并与其他词语形成搭配,理解文中用语。
•引导学生在读完全文后,利用框架法和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并让学生运用框架法的技巧自行总结文章的大意。
4.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能力,并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根据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用语技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在相互交流中提升思考能力。
•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加深对文章细节及文中表达意图的理解。
5.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及过程,并感悟孩子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教师简单复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学习收获和注意事项。
•教师巩固本节课内容,帮助学生记住学习的重点。
•教师提醒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六、课后练习•以自己的语言描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及过程,并感悟孩子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苏教版六下《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下《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都是反映战争年代的动人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卢沟桥烽火》主要记叙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1、会写“烽、妄、伪、喉、凌、聋、爹、呐、歼”9个生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课文,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重点】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准备】1、相关视频图片及资料。
2、多媒体课文录音。
3、布置学生预习并记好预习笔记。
4、课堂练习检测“自助餐”习题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7月7日是中国人难以忘记的日子,为什么难忘呢?相信大家看了下面的短片就明白了。
多媒体播放“卢沟桥事变”相关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的情况,为学习课文铺砖引路。
指名学生说说看到的内容。
从而引出课题:卢沟桥的烽火学生齐读课题。
二、第一步:感知体验1、第一式:课前预习——检查预习教师首先检查学生课下对新课的预习情况:(1)、听写文中重点词语;(2)、同位互相改一改,对默错的词语及时订正;(3)、指名学生领读词语,加深记忆。
多媒体出示词语:烽火妄想凌晨呐喊歼灭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2、第二式:强化感知(1)、听课文录音,教师提出听读的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a、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学生看书听读;b、指名学生说一说。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要求:可以模仿课文录音,争取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指名学生读书,及时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
3、第三式:语言表述(1)、学生自己尝试复述课文;(2)、指名学生复述。
教师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复述热情。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2.理解“卢沟桥烽火”的意义;3.掌握文化类短篇阅读的基本技巧;4.通过阅读评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5.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化类短篇阅读的基本技巧;2.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卢沟桥烽火”的意义;2.通过阅读评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卢沟桥在哪里吗?以前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吗?”让学生谈谈卢沟桥事变,不了解的学生不妨让其他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
2. 阅读文本《卢沟桥烽火》让学生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结果和影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 语言分析教师可以教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的语言分析,如“硝烟弥漫”、“祖国那么大,我想着居然成了一座桥”,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多义性和文化熟悉性。
4. 阅读评析1.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感等进行阅读评析;2.通过对文章的评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家乡”等概念的关系。
5. 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论今天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将今天的重点、难点、收获、感受等方面进行总结,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通过导入、阅读文本、语言分析、阅读评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
五、教学媒体1.课件;2.教学录像。
六、课后作业1.复述文章;2.了解其他的历史事件;3.体会教育局的指导性文件、领导讲话等对学生的影响。
七、教学心得体会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类短篇阅读对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媒体手段和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卢沟桥烽火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卢沟桥烽火一、教材分析本次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其中,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卢沟桥事变》,属于“现代文学”模块。
《卢沟桥事变》是一篇描写中国民族英雄抗击日本侵略的著名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归属感,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综合运用语言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概括和扩展。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含义,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能够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写好自己的作文。
3. 情感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归属感;•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理解文章的含义,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归属感。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背景和文中人物形象的关系;•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写好自己的作文。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确定教材,准备教案;•提前准备好文本资料和教学辅助材料。
2. 导入(1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和情境描述,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卢沟桥事变的重要性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3. 正文(45分钟)阅读课文•教师先朗读课文,让学生先听一遍;•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文章;分析文章•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事件经过和人物形象;•通过学生分享和展示,检查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散文写作•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散文写作,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4. 课后巩固(15分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写作的优劣,并互相交流学习;•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课堂教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小组成果和写作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分析;•教师进行课堂评估,并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教案导读:(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教学重点]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主要板书计划]卢沟桥烽火敌军我军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气势汹汹严词拒绝首先还击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狼狈举、冒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可耻下场英勇顽强[作业设计、安排][课内]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1、抄默词语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2。
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优秀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然后,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前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和分享。然而,由于年龄特征,他们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解读来加深理解。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的历史事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层次,领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课文的结构和层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描述战争场面的句子,分析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针对这些重难点,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讨论、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Teaching plan of Lugou Bridge beacon fire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教学重点]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主要板书计划]卢沟桥烽火敌军我军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气势汹汹严词拒绝首先还击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狼狈举、冒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可耻下场英勇顽强[作业设计、安排][课内]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1、抄默词语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2、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四、作业(1)抄写词语(2)解释加点字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出示词语,指名读。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
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交流并相机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我军全副武装喝问气势汹汹严词拒绝首先还击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日军我军人仰马翻同仇敌忾狼狈举、冒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日军我军抱头鼠窜悄悄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指名复述(6)小结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习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二、继续精读训练1.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2.学习第四段(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解疑。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1.逐步(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四、延伸作业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
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训练。
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习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板9课题)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kouxiaodie日寇硝烟哭爹喊娘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第二课时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万籁俱寂如火如荼(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3)这一段写了什么?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敌军我军人仰马翻同仇敌忾狈举、冒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