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影视鉴赏拉片笔记
《小武》影视鉴赏拉片笔记

一、 1.段落一:分镜头列表(注:分钟为min,秒为s)2.段落读解小武与他的“战友”们在街上闲逛。
街边的大喇叭不停地在播放着有关“严打”的政策内容。
小武一行人则双手插裤带若无其事地游荡在街上。
镜头主要记录着一对矛盾的对立:游手好闲的小偷们在四处游荡,而群众则是向警察有些愤怒地诉说着他们被偷窃的损失。
整个社会已开始要“严打”这些小偷,而他们则是依旧感到若无其事,不慌不忙地干着他们的“老本行”。
却已不知不觉地被整个社会所边缘化,甚至很快要被淘汰掉。
此外,两次出现了人群围观的镜头,也在表现着这些无知的看客们的心理:好奇,麻木。
在警察,小偷,群众这三者间,小偷们无疑是处于孤立群体的。
以小武为代表,不愿意改变,不愿接受这个社会对他们“严打”的现实。
3.具体处理(1)视觉:场景此段落是在街道上进行拍摄的,在场景方面,街道有着广阔的视听表达空间。
小武一行人在街道上游走,接着第二个镜头中出现的警察与民众则正好与游手好闲的小偷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之后第四个镜头(长镜头)跟拍小武的一名同伙去买打火机突遇记者询问时,再次引来了群众的围观。
两个镜头都出现了群众围观的场面:一是面对警察,一是面对小偷。
在这个场景中很好地表现出警察,小偷,群众三者间的联系。
导演用街道这个大场景来突出表现小武与其同伴们的心理活动。
(2)听觉:音响街边广播的声音贯穿于整个段落。
大喇叭反复播放着有关“严打”的内容,这与小武一行人在街上悠闲地走形成鲜明的对比,隐约之中表现着小偷们在这个社会中被逐渐地边缘化。
令人感到有些聒噪的广播声也正好映衬了围观人群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理。
也显示出社会的势力要将小武一行人淘汰掉的事实。
(3)剪辑在此段落中的镜头组接是有深意的,从小偷们的游手好闲一下子切到群众的愤怒,由中景逐步切向近景,再至特写。
逐步表现小偷与群众这一对矛盾,小武轻松得意的表情与中年男子喋喋不休的话语形成对比。
从而进一步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与其内心活动。
从影片《小武》看贾樟柯电影的纪实主义风格

从影片《小武》看贾樟柯电影的纪实主义风格作者:李文梁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8期【摘要】贾樟柯导演电影的纪实主义风格自处女作《小武》始,该片在视听语言及创作技巧上延续借鉴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贾樟柯糅合自身经历和所处环境的文化背景,关注“边缘”,聚焦“真实”,影片《小武》正是以此开启了贾樟柯在纪实主义电影道路上的尝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小武》;视听语言;贾樟柯;纪实主义风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111-01巴赞认为“电影的总趋向是向现实主义不断靠拢”,即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
电影的纪实主义风格正在于此,为了给电影增加真实感,创作者会在符合电影的叙事逻辑下,从视听语言、演员以及故事的建构上增加其纪实性,以便建立一个近乎现实原貌的理想世界。
贾樟柯不满足于对画面的完美追求,将目光转向电影的精神层面,以其所言“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小武》作为贾樟柯在纪实主义电影道路上的处女作,以“扒手”小武切入,用他独特的电影风格,深入小武的内心,探寻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一、影视视听语言的纪实风格(一)长镜头的使用。
长镜头从镜头感上最大限度还原了真实,给予了观者近距离的直观感受,使观者与电影时空的距离缩小,同时也让观影者的思想不受限于导演的思维。
贾樟柯擅用长镜头,以一种常人的视角去察觉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种平视对等的状态,这在处女作《小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中“小武给小勇上礼”这一固定长镜头,两人的直白在镜头下一览无遗。
从视角来看,这一镜头的视角不属于画面内的二人,而是属于摄像机,但透过取景器,看到这画面的最终是观众,机器的视角转变成观众的视角,这种转换就使得观众的代入感及真实感更加强烈。
另外,影片结尾长镜头的视角从围观人群到小武,过渡流畅。
这两者组合在一起,使人有一种窒息感,这种窒息感来源于画面给予的真实感,在实际拍摄时,过路围观的路人或许是因为被演员和摄像机所吸引,这样的画面本是不自然的,但将这一视角从摄像机镜头转接到小武的视角,那么就显得自然且真实了。
小武

在公共汽车里,小武在冒充警察拒绝买票之后,偷窃了邻座的钱包。
影片的镜头从小武的手切换到这辆正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的前方景色,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正中间,庄严地供奉着毛主席的标准像。
环境已被交代:一边是已经逝去的权力象征,一边是毛主席领导之后的中国。
通过和这幅静止的过时肖像的反打镜头,同往日的生活方式形成对比——售票员对这位乘客这种拒绝买票的荒谬行为保持缄默,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使人感到一个遥远的体制的代表和一个违反其原则的主体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被拉近了。
这预示着小武和公安局长之间的关系——局长知道小武的违法行为,并试图规劝他改邪归正,以免他这个当公安局长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他抓获。
这位好心人对小武的规劝与其说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家长式的慈爱,倒不如说是想回避自己的处世矛盾被进一步地激化——一种存在于他所生活其间的现实世界中每日实际所见和他那身公安制服要求之间的矛盾。
作为罪犯,作为一个小偷,小武的扒窃行为并不仅仅是由于生活所迫或者说是由于生存需要——影片导演避开了这条便捷的途径,尽管这样描写的话会使人对主人公产生好感。
在金钱成为社会机制的基本动机和社会表象的实质性调节器的国家,小武可以说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
金钱统治着今天的中国,而小武又被这一原则所统治。
因此,以什么样的名义来逮捕一个被宣布犯有违法行为的主体,当一切表明他是这种规则的产物——这种规则广泛运用带来的产物?透过小武和公安局长之间的微妙关系,影片导演瞄准了当前体制的悖论,这种悖论迫使其代表在社会边缘遏制其在权力上层所注入的活力。
在许多国家里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犯罪:一种是上层的犯罪(譬如小勇,他曾是小武的亲密朋友),即受尊敬的体面人,被树为楷模;另一种是底层的犯罪(譬如小武),被有失公正地惩戒,尽管一切都表明这两种类型的犯罪在实质上并无二致——本质相同的原则被处于不同的社会,区别仅仅在于社会地位有别,生意数额的大小。
这种使公安局长富有人情味的矛盾,即他作为一名社会观众和应该扮演的执法官角色之间所遇到的矛盾,并没有在所谓现实复杂性的名义下把影片的情节线索搞乱,或将观众引入歧途。
影视风格

引言第一章贾樟柯电影《小武》简介1.1《小武》故事梗概主人公小武是扮阳县的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下层人士,他出生于普通的家庭,农村贫苦的环境很大的影响了他的未来,他没有一份正经的职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社会地位,经常会被人们所忽视,只能过着偷鸡摸狗的生活以偷盗来维持生计。
再偷窃这个行业,小武的许多朋友都已经金盆洗手,寻找了正经的工作,而小武却始终干着自己偷窃的本行,对寻找其他的维持生计的方法没有丝毫兴趣。
然而,好友靳小勇结婚的事情对主人公小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靳小勇始终都自认为“不一样”,违背了与小武的约定,并且在其婚礼进行前都没有派人告知小武这个消息,以维持自己的尊严,因为他有着更明确的追求,害怕小武的身份会对自己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小勇在创业成功后,一方面对希望工程捐款,另一方面则是与小武保持相应的距离,从不资助小武一分钱。
反观向小武,为了当初的约定,为了自己最后一点尊严,虽然自己力不能及,但仍继续努力着,并且为了小勇的面子,不再踏入小勇的生活。
然而,在小勇婚礼的酒席上,小勇郑重的宣布了与小武断绝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人成功后很容易就会与先前的朋友产生阶级划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两者经济与地位的不同,这样的情况在小武与小勇这件的发生是必然的。
小武一直钟爱于胡梅梅,两人曾相互许下承诺要共度一生,小武与胡梅梅的职业都不什么正经职业,都被排除在社会的边缘,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非常纯洁的。
然而最后胡梅梅最后由于金钱的原因跟有钱老板走了,离开了小武,只剩下小武孤零零的一个人,孤独失落的等待着胡梅梅来自传呼机的消息。
随后,小武在遭受了友情与爱情的双重打击后,开始返回家乡,准备在家乡度过自己的余生。
然而,他由于一个金戒指的缘故被父亲赶出了家门,无法回家。
故事最后,小武由于在作案时未关闭传呼机,传呼机的铃声导致自己盗窃时败露,失去了仅有的人生自由,变得一无所有。
1.2新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变化和缺失1.2.1与时代同步的缺失在当今的电影界,有这样一个广为接纳的观点:导演在创作作品时应当注重关注以及参与现实,韦勒克认为,传统观念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具有现实意义,传统观念若一成不变,就会如同一潭死水,违背现实主义的意义,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欲望。
小武赏析

望不到天空---评影片《小武》主题在当今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有谁还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谁还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纪实被人遗忘的底层社会和人民。
而贾樟柯导演的《小武》就揭示了社会底层的烙印和黑暗所带给人的伤害,是他在呼唤人们关注和呵护城市的边缘人。
是他的《小武》真实坦荡的告诉了人们一个社会所带给人的巨大伤害,和生存的被逼无奈。
《小武》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山西汾阳县城的一个小偷的故事。
小武是个小偷,以偷谋生。
影片开始以二人转小品的声音插入到转换纯纪实风格的拍摄。
小武一出现用火柴点烟,烟盒上写着山西,首先交代了地点。
两个拉镜头展现拖拉机和汽车的车道,小武坐上了公共汽车,买票时把自己伪装成警察,而随后又把手伸进乘客兜里,镜头也随之切换到毛爷爷的头像。
烘托出当时社会对毛爷爷的敬奉,和小武说自己是警察而却以偷谋生形成的对比。
也交代了小武内心并不愿是小偷,他也奢望自己是个警察。
镜头切到小武和朋友在骑车中的对话,好友让小武帮忙找证件,小武答应了也为以后归还证件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友情的背叛主要人物小勇出现了,现在成为一个著名的企业家,结婚唯独没告诉小武,小武很失落,不过小武仍记得曾经的承诺,拿六斤钱给小勇当礼钱。
而面对小勇的冷漠,小武尝到了朋友的背叛。
那面记录友谊的墙小武没有忘而是小勇不愿留恋。
导演还运用了大量的平拍镜头、中景镜头,和移镜头和跟镜头来记录小武的内心。
然而他对友情的那份珍重在小勇眼里早就成为一种不屑。
小武很伤心,他像是被狠狠的打了一顿,内心的刺痛感没法发泄,而影片中在电视上播放小勇结婚的喜讯时,小武的表情很落寞,他木讷的把弄那只打火机,那首《致爱丽丝》的打火机音乐也越来越刺耳,也暗示着小武和小勇的关系破裂,无法愈合,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
爱情的欺骗小武因为内心的空虚,为寻求一种乐趣而去了歌厅,认识了胡梅梅。
或许因为同样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的相识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的黑暗和地位的卑贱。
胡梅梅不经意的一吻,小武迷恋上了胡梅梅。
贾樟柯电影《小武》观后感影评

新闻142班薛奕娟学号:5004114067贾樟柯电影影评------------评《小武》贾樟柯自嘲为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平民导演”。
他的画面朴实无华,却表现着最真实动人的生活现实。
他的画面都是比较真实自然的光线,声音也不做失真的处理,保留了最真实味道。
不加修饰的画面虽粗糙,却更具里力量感,将观众带进他的电影里,而不是让观众作为一个观众在荧屏外面欣赏那些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的唯美童话或是悲壮史诗,他的电影将观众变为电影的人物。
他风格迥异,与别的导演不同的是他的电影不像是为我们讲述一个精彩的,或是感人的,或是唯美的剧情影片,他貌似更喜欢用观察的角度,平视的视角,不加修饰的画面反应出最真实,平民化的现实。
与其说是影片,不如说是以艺术的形式包装的纪实片。
在批判现实主义充斥中国的荧屏时,他一反常态,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他的电影叙事不张扬,平淡无奇,不做单纯的道德评论,用镜头去记录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强烈转型期,在正统的主流电影中,现实生活被吞噬,一切都是美好幸福的,而人们也多抱着自欺欺人的面具去观看,很少有人关注社会进步缓慢的地方。
他不满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强烈的人文关怀让观众感到温暖,亲切。
贾樟柯的代表作有《小武》,《天注定》,《站台》,《山河故人》等,被贾樟柯电影的影评深深吸引,我决定选择他的处女作也是作为中国十大禁片之一的《小武》,细细品味。
首先注意到的是影片的拍摄地点选取在导演贾樟柯的家乡山西汾阳,一个和当时改革开放后中国相同的小镇。
昏暗的色调,朴实的街景,浓重的山西口音,一件件毫无生气的暗色调衣服,一张张老气横秋的脸,一副副呆滞冷漠的表情,浓浓的现实感从影片中溢出来,迅速将观众拉入故事发生的小城中。
街道拨乱不堪,店铺凌乱,灰颜色的主色调,滥俗的歌厅,穿着暴露却很艳俗的陪唱小姐,还有搂着小姐们唱卡拉OK的暴发户们,这一切都是那改革开放后,8、90年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武-影评

《小武》在香港上映时,宣传海报上有一句贾樟柯亲自写的话:“这是一部粗糙的电影”。
的确,从影像的质量来说,这部用16MM胶片拍成的电影,在电视上看,画面都很粗。
从背景声音上来说,各种噪音嘈杂不堪,电乐也与画面极不相符。
剧情上更是极为简单,观众很容易就可以理清结构:开始—友情—爱情—亲情—结尾。
种种都表明这部片子的确很糙,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表面上的这么简单。
贾樟柯自嘲为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平民导演”。
他的画面朴实无华,背后的精神世界却是深邃清澈。
他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以错落有致的叙事结构阐述生活。
在他的电影中,看不到激烈,又处处充斥着刚猛;表面粗糙,但情感细腻。
略微有些凌乱的镜头,粗糙但质朴、真实感逼人。
在技术上,贾樟柯摒弃了电影学院对录音系的学院派要求,这一实践近乎花去了他整部影片预算的百分之三十,而原来专科出身的录音师因为墨守陈规被贾樟柯辞退。
这种技术,就是噪音。
《小武》这部听起来很嘈杂的片子,其声音并不是在现场同期录制上的,而是经过贾樟柯与录音师的刻意处理,一条一条地做上的。
影片的摄影余力为则是作为杜可风之后最受国际风潮认可的华语顶级摄影师。
种种都说明,这,是一部用心做出来的片子。
1997年的山西汾阳,小武,九十年代小县城里混日子的小混混,家庭不富裕、兄弟多,一个没有手艺的“手艺人”,厚厚土土的西装,杂杂乱乱的头发,一副很大的黑框眼镜,把整个人包裹的严严实实,一对小眼睛警惕而又渴望地四处打量着,透着冷漠鄙夷的眼神,不笑也不怎么说话,歪斜着头,用舌头顶着腮帮子,如此喜剧的形象演绎着一场悲剧的故事。
他是惯犯,偷窃手段高明,喜欢在县城里混,有好几帮朋友,现在还在管理着几个小孩儿。
小武作为一个小城里的小偷,他见证了这个介于城与乡之间的小县城的转变,可是他并没有参与其中。
他是社会的弃儿。
发生在他身边的转变他感觉到了,可是他不适应。
他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
但昔日亲朋好友早将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
影视鉴赏重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影片类型与题材1. 影片类型(1)故事片: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主,分为剧情片、喜剧片、爱情片、动作片、悬疑片、恐怖片等。
(2)纪录片:以记录真实事件、人物或现象为主,分为历史纪录片、人物传记、自然纪录片等。
(3)动画片:以动画技术制作的影片,分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等。
(4)短片:时长较短,主题单一,内容丰富多样的影片。
2. 影片题材(1)爱情题材:以爱情故事为主线,探讨爱情、婚姻、家庭等话题。
(2)历史题材:以历史事件、人物为背景,展现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3)科幻题材:以未来世界、科技发展为背景,探讨人类生存、宇宙奥秘等话题。
(4)战争题材:以战争为背景,表现战争中的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等。
二、影片结构1. 情节结构(1)开端:引出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
(2)发展:展现故事情节,推动人物成长。
(3)高潮:故事达到最高潮,人物面临重大抉择。
(4)结局:故事圆满结束,人物命运揭晓。
2. 叙事结构(1)线性叙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逻辑清晰。
(2)非线性叙事:打破时间顺序,采用闪回、倒叙等手法,展现故事。
(3)多线叙事:同时展开多条线索,展现不同人物命运。
三、影片表现手法1. 摄影技巧(1)构图: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构建画面美感。
(2)光影:运用光线、阴影等元素,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氛围。
(3)运动:运用镜头运动,展现故事节奏、人物情感。
2. 剪辑手法(1)切换:运用不同镜头的切换,推动故事发展。
(2)蒙太奇:将不同镜头剪辑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
(3)慢动作:延长镜头时间,强调某个瞬间。
3. 音效与配乐(1)音效:运用各种声音元素,增强影片真实感、紧张感等。
(2)配乐:运用音乐元素,渲染氛围、表现人物情感。
四、影片主题与寓意1. 主题(1)人性主题:探讨人性善恶、道德观念等。
(2)社会主题:关注社会现象、问题,引发观众思考。
(3)人生主题:探讨人生意义、价值等。
2. 寓意(1)寓意深刻:通过影片表达某种哲理、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武影视鉴赏拉片笔记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一、1.段落一:分镜头列表(注:分钟为m i n,秒为s)
2.段落读解
小武与他的“战友”们在街上闲逛。
街边的大喇叭不停地在播放着有关“严打”的政策内容。
小武一行人则双手插裤带若无其事地游荡在街上。
镜头主要记录着一对矛盾的对立:游手好闲的小偷们在四处游荡,而群众则是向警察有些愤怒地诉说着他们被偷窃的损失。
整个社会已开始要“严打”这些小偷,而他们则是依旧感到若无其事,不慌不忙地干着他们的“老本行”。
却已不知不觉地被整个社会所边缘化,甚至很快要被淘汰掉。
此外,两次出现了人群围观的镜头,也在表现着这些无知的看客们的心理:好奇,麻木。
在警察,小偷,群众这三者间,小偷们无疑是处于孤立群体的。
以小武为代表,不愿意改变,不愿接受这个社会对他们“严打”的现实。
3.具体处理
(1)视觉:场景
此段落是在街道上进行拍摄的,在场景方面,街道有着广阔的视听表达空
间。
小武一行人在街道上游走,接着第二个镜头中出现的警察与民众则正
好与游手好闲的小偷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之后第四个镜头(长镜头)跟拍
小武的一名同伙去买打火机突遇记者询问时,再次引来了群众的围观。
两
个镜头都出现了群众围观的场面:一是面对警察,一是面对小偷。
在这个
场景中很好地表现出警察,小偷,群众三者间的联系。
导演用街道这个大
场景来突出表现小武与其同伴们的心理活动。
(2)听觉:音响
街边广播的声音贯穿于整个段落。
大喇叭反复播放着有关“严打”的内
容,这与小武一行人在街上悠闲地走形成鲜明的对比,隐约之中表现着小偷们在这个社会中被逐渐地边缘化。
令人感到有些聒噪的广播声也正好映衬了围观人群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理。
也显示出社会的势力要将小武一行人淘汰掉的事实。
(3)剪辑
在此段落中的镜头组接是有深意的,从小偷们的游手好闲一下子切到群众的愤怒,由中景逐步切向近景,再至特写。
逐步表现小偷与群众这一对矛盾,小武轻松得意的表情与中年男子喋喋不休的话语形成对比。
从而进一步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与其内心活动。
二、1.段落二:分镜头列表
2.段落读解
本段落主要讲小武同歌女胡梅梅一同散步,小武陪她打电话,做头发,临近天黑之时,胡梅梅送给他淡淡的一吻,第一个镜头小武和胡妹妹散步时,摄像机用了中景从而显出其唯美的画面,而这个中景的使用也使得这个段落成了整部影片中最美丽的风景。
街边的噪声与聒噪的流行歌在这个城市充盈着。
第二个镜头更能凸显出这种略有些混乱与迷失的感觉。
再加之长镜头的使用,则使得这一画面更显精妙。
这里导演借鉴了很多城市的建筑与噪音来突出这一主题。
在这个段落中,胡梅梅是属于小武的,而这两个都是处于社会的边缘人,一段很普通的场景在镜头语言的记录下竟是如此地精妙。
含义:在这样一段用长镜头记录的“闲暇时光”里,小武显得有些拘束,此时歌女胡梅梅是“属于”小武的,而小武却多少显得有些被动,这其中暗示着小武已渐渐对胡梅梅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爱恋,同时也使小武得到了精神上的某种安慰。
3.具体处理
(1)视觉:景别,镜头长度,光线
此段落中较多地使用了中景,不远不近,来表现两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
其中第1,2个长镜头的使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着唯美的情调。
中景的使用也在表现着两人关系的逐渐拉近。
镜头着意刻画两人的动作与表情,尤其是小武。
他在此段落中显得十分地拘谨,虽然没有向胡梅梅坦露心声,但是在最后一个镜头中,通过小武的故作悠闲的表情来看,是可以读懂他对胡梅梅的依恋之情的。
在此也能看出小武并没有把歌女当成他的“囚徒”,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同样是在最后一个镜头,导演反复地用跟,固定镜头来拍这两人。
显示出两人的关系在逐渐地拉近。
另外,光线的运用也是此段落中的一个亮点:从白天散步时柔和的阳光,到大街上的灰尘阴霾,再到傍晚时的黯淡。
导演并没有用鲜明的光线来凸显二人的情感变化,而是多用自然光来进行填充,使得这个小偷的“爱情”多了一层隐晦的美。
三个长达一分钟的镜头拍摄,也使段落中的现实生活气氛更加浓郁。
(2)听觉:对白,音响
此段落中的对白并不多,且多为二人间平淡无聊的语言,小武从对话上则更显示了他的那种拘谨,对白中不善言辞的小武却更能表现出他的内心萌发出的爱意,并渴望着能继续下去。
由于此段落主要是在街上拍摄,因而在音响方面的真实感就会尤为突出。
车水马龙的噪声与高分贝有节奏感的流行歌,都在渲染着街道上的真实环境。
(3)剪辑
此段落以长镜头为主,突出影片的纪实感,忽略摄影机的存在。
九个镜头总体看来是以一种很慢的节奏来进行的。
第一,二镜头基本是使用固定机位,从第三个开始一下子进入到喧嚣的大街,在打电话结束时是固定的长镜头拍摄。
下
一个镜头就是理发师拿围巾的动作,这里都使用了静接动,改变节奏进而推动剧情发展。
三、1.段落三分镜头列表
2.段落读解
小武回到家后把原本送给胡梅梅的戒指给了母亲,又拿出BP机向家人有意无意地炫耀着。
之后得知二哥的对象要来,父亲又提出要家里的几个儿子资助的时候,小武却迟疑了。
直到当他看见未来的二嫂手上戴的戒指时才顿生怒气并责问母亲,最后和家里吵开,被父亲厉声骂着赶出了家门,一气之下小武说要再也不
回来。
含义:在这时,小武失去的不仅仅是亲情,更失去了内心的归属感与最后的情感寄托。
他把戒指给了母亲,却没有想到不仅没有得到母亲的信任反而是母亲为了撑场面又送给了二嫂。
他“据理力争”反遭父亲的痛斥,更是失去的家人对他的信任。
这迫使他不得不无奈地选择离开。
3.具体处理
(1)视觉:镜头长度,机位,摄影机运动
此段落中只有4个镜头,而第一个镜头则长达3分钟之多,摄影机不停地用固定和摇动镜头来记录着这一家人在拉家常时的“热闹”情景。
人人都聊得颇有兴致,唯独忽略掉了小武。
他在镜头中只出现了几秒钟的时间,且一言不发。
导演用了这么长的一个镜头来记录家庭生活。
在这个镜头中,机位的放置也很独特,摄影机就摆在炕前,除了小武家里所有的人都坐在长长的炕上。
只有小武一个人抽着闷烟坐在炕的侧边。
这里就是在表现小屋在家中的地位他与亲情的疏离。
(2)听觉:对白
此段落中的对白较多。
从一开始一家人热闹地拉家常到小武与父母大吵。
似乎是在表现小武在家中从压抑到宣泄的一个过程。
他在家中是排行最小的,却是最不受父母信任的。
拉家常的片段尽管“热闹”,但是就是这种热闹让人们渐渐忽略了小武在家中的存在。
当他看到未来二嫂手上的戒指时,开始责问母亲并与母亲大吵开来。
导演并非在指责小武的“忤逆不孝”,而是对他多了一丝怜悯。
在争吵的过程中甚至还想问母亲:“知不知道钱是怎么挣的!”此时的小屋几近失望,最后不得不在父亲的痛骂声中愤然离开家门。
总之,此段落中大量的对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故事的情节发展。
(4)剪辑
此段落为了突出真实感,在声画剪辑方面采用的是同期录音,这种声带的剪辑是声音与影像同时一起进行的。
同时让人忽略掉摄影机的存在,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拍摄,使影片的真实性与戏剧性结合在一起,推动故事的进行。
四、视听方案总结
通篇来看,《小武》使用了大量的场景进行记录,通过极为平常的生活画面与细腻的人物心理来反映真实生活,影片整体的结构并不严密,但很好地突出了社会的真实感。
影片中多次使用手持拍摄与固定机位的设置。
很少使用推,拉镜头,而是很好地保持了镜头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还原了人物在画面中的那份真实感。
整个空间显得较为完整。
贾樟柯着意在关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扛着摄像机上街”。
将原本真实的街道,爱看热闹的人群,小人物内心的孤寂与迷惘等等一一搬上银幕。
为了还原真实感,在拍摄时让人忽略掉摄影机的存在。
在影片的部分运动镜头中,他着意用近景来表现其中的内容。
任何时候都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纪实感,少有复杂多变的剪辑方式。
整部影片没有使用音乐,而是多使用自然音响来进一步渲染着这种社会真实。
整个影片的色调灰暗,阴郁,深刻地表现着一个小城中的小人物内心的情感。
视听的真实感使得这部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导演的风格来看,贾樟柯的叙事风格较为平和,在平淡的故事中显出更为深刻的意义。
影片写实风格显着。
他有着不同于其他导演的文化根性,真实而深刻地表现着中国的社会面貌。
使他的影片在艺术与现实中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这同时也是导演精神世界的一种情感表达。
影片内容冷峻而又不失温情的元素,这些都表达出他对一个时代的一种生活感悟。
正是用这样一种朴实而又简约的基调进而彰显其影片中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