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课题2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涉及到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并对这一类物质的性质进行规律性的探究和总结,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并通过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可用作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升,并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已有一定了解。
前面的章节中也或零碎或系统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铁、铜与盐酸的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但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还没有深入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经熟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验,有“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2)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2)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重点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①金属与氧气反应;②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已做过镁带、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导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第1课时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Fe、Al、Cu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2)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 关注化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
2.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教学难点】金属的活动性。
【教具准备】试管(若干)、铁片、铝片、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小木条、砂纸、试管(若干)等。
【问题情景】黄铜和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请同学讨论分析是否能用上节课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交流回答】1.可利用密度不同测量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2.可利用硬度不同,把它们相互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导入新课】同学们找出了一些合理的鉴别方法,但是都是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那么我们能否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鉴别呢?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吧!【复习回忆】金属与氧气反应1.常温下能反应:镁、铝2. 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反应:Fe、Cu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金、银【提出问题】为什么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存在能否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不同的差异呢?【交流回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泼程度有关(即金属活动性)。
第八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
一、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那锌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呢?…有什么规律?
1、对比实验:
实验
现象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
锌粒浸入
硫酸铜溶液
说明___的活动性
强于_____
铜丝浸入
硝酸银溶液
说明___的活动性
强于_____
铜丝浸入
硫酸锌溶液
说明___的活动性
强于_____
2、结论:
①分析上述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它们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②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出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_______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两类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课本P12页)
A. 加盐酸 B. 测密度 C. 加硝酸银溶液 D. 看颜色
6、将铁片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后能使铁片质量增重的物质是:
A. H2SO4B. FeSO4C. HCl D. CuSO4
7、X、Y、Z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Y+ZCl2===Z+YCl2X+ZCl2===Z+XCl2Y+2HCl===YCl2+H2↑ X+HCl 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根据现有的条件,你认为只能测出_____________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2)为了测定该合金的组成,小华称取10 g该合金粉末,在粉末中连续三次加入稀盐酸反应。每加一次盐酸,小华记录所得气体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
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1)R+2HCl=RCl2+H2↑ (2)一定含有Ag、Cu、R。 (3)Zn 与AgNO3溶液反应,溶液质量减小;Zn与
Cu(NO)2和R(NO)2溶液反应,溶液质量均增大。当增大的质 量大于减小的质量时,溶液质量增大。
【解析】(1)R能与盐酸发生放出氢气,由R(NO)2可知R在 化合物中显+2价,则R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2HCl=RCl2+H2↑。 (2)向一定质量的AgNO3 Cu(NO)2和R(NO)2混合溶液中加 入Zn,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①Zn+2AgNO3=Zn(NO3)2+2Ag②
3.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如果能发生,写 出反应的方程式和反应的基本类型:
(1)Cu + HCl (2)Fe +H2SO4 (3)Al+ HCl
(4)Cu+Hg(NO3)2
3.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如果能发生, 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和反应的基本类型: (1)Cu + HCl 不反应
(2) Fe +H2SO4===FeSO4 +H2↑
答:X>Z>Y。
4.X、Y、Z是三种金属固体,将X和Y浸入稀硫 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X无变化;将X和Z浸入硝 酸银溶液中,X表面有银析出而Z无变化。
①判断X、Y、Z和银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
的顺序。 答:Y>X>银>Z。 ②具体确定一种X后,写出X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答:Cu +2AgNO3=Cu(NO3)2+2Ag
例3: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足量、质量分数相同的Cu(NO3)2和
AgN0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则: ①反应后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可能含有 Cu、Fe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8.2.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教案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概念;2.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大小与元素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3.了解常用的金属活动性序列,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有关实验和判断;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和原因;2.常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锌片、铜片、铁片、铝片、铅片、锡片等;2.实验药品:稀盐酸、硫酸、铜硫酸等;3.显示器、投影仪和计算机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利用实际场景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引入本节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步骤二:概念讲解1.通过听教师讲解和讨论,学生们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相对于其他金属的活动性大小关系;2.探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影响因素,如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原子的结合方式、金属离子的电荷等。
步骤三:实验演示1.利用实验室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演示,例如:将锌、铁、铜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产生的气体情况;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讨论实验结果的原因。
步骤四:活动性顺序的记忆和应用1.介绍常见的金属活动性序列,如下所示: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钾(K)、钠(Na)、钙(Ca)、镁(Mg)、铝(Al)、锌(Zn)、铁(Fe)、铅(Pb)、氢(H)、铜(Cu)、银(Ag)和金(Au)。
2.引导学生记忆这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了解其应用领域;3.进行练习,例如:根据给定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并解释原因。
步骤五:学生实验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进行金属活动性实验,例如: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是否产生气泡;2.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并解释原因。
步骤六:总结讲解1.结合学生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作用和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如腐蚀问题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课件

2. (2022•上海二模)铁棒放入下列溶液中,片刻后取出,溶液
质量增加的是( C )
A. 氯化锌 B. 硫酸铜
C. 稀硫酸
D. 硫酸镁
3. (2021秋·金川区校级期末)收藏家收藏清末铝制品,至今保 存十分完好,该艺术品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D ) A. 铝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 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C. 铝不易氧化 D. 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解析:向硝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混合物(含铁、银和 镁),铁、镁的金属活动性排在铜的前面,镁会先与硝酸铜反 应,铁再与硝酸铜反应,银不会与硝酸铜反应,充分反应后过 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所 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铁、银、铜,可能含有镁;可能发生2个反应 或3个反应;滤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铜,可能含硝酸亚铁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锌>铁,与硫酸反应时镁的 速率最快,在坐标中斜线最陡,铁的反应速率最慢,在坐标中 斜线最平缓,等质量的镁、锌、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在室温 下起反应,在化合价相同下,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的金属,生成 氢气的质量越多。则镁生成的氢气最多,锌生成的氢气最少
9. (2021秋·建华区期末)向硝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混 合物(含铁、银和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向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上述实验过程中,共发生了3个反应 B. 上述滤液的颜色呈蓝色 C. 上述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和银 D. 上述滤液中有硝酸亚铁
操作的是____a_____(填字母)。 a.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 b. 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c. 在足量氧气中,加热
解析:滤液A中有硝酸铜和硝酸锌,向A中加入过量的铁粉,能 与滤液A中的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由于铁过量,反 应后有剩余,故所得固体Y中含有铜和铁,滤液B中含有硝酸亚 铁和硝酸锌;向固体Y中加入稀硫酸,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 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硫酸反应,过滤,可以得到纯净的铜
2021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章 8.2.2 金属活动性顺序

13.(2019·北京)用粗木棍在涂有蜡的锌板上写“明”和“和” 两个字,露出下面的锌板。向“明”字上滴加CuSO4溶 液,向“和”字上滴加盐酸。
请回答问题: (1)“明”字上的现象是
_“_明__”_字__位__置__上__逐__渐__出__现__红__色__固__体__,__溶__液__由__蓝__色__变__为___ _无__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铁与硫酸锌溶液:_不__能__反__应__,__因___为__在__金__属__活__动__性__顺__序___里_ , 铁__排___在__锌__的__后__面__,__不__能__置__换__出__硫__酸__锌__溶__液__中__的__锌________。
(2)铜与硝酸银溶液:_C_u_+__2_A__g_N_O__3=__=_=_C_u_(_N_O__3_)2_+__2_A_g_。 (3)锌与氯化银:_不__能__反__应__,__因__为__A_g_C__l难__溶__于__水___。 (4)镁与硫酸铜溶液:_M__g_+__C__u_S_O_4_=_=_=_M__g_S_O__4+___C_u_____。
【答案】C
10.(2020·本溪)将一定质量的Zn放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滤渣中只含有Ag时,滤液一定呈蓝色 B.滤渣中含有Cu和Ag时,滤液一定呈无色 C.滤渣中含有Zn时,滤液中的金属化合物只有Zn(NO3)2 D.滤渣中含有Cu时,滤液中的金属化合物一定没有AgNO3
【点拨】将一定质量的Zn放入Cu(NO3)2和AgNO3的 混合溶液中,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后 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当滤渣中只含有Ag 时,说明硝酸铜没有反应,滤液一定呈蓝色,故A选 项正确;当滤渣中含有Cu和Ag时,如果硝酸铜是部 分反应,则滤液中含有剩余的硝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故B选项不正确;
2.2 第2课时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❷铜与银的活动性比较 (1)实验方案:将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一 段时间后取出。 (2)实验现象:铜丝表面附着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 液变蓝色。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AgNO3 ===Cu(NO3)2+2Ag。 (3)实验结论:铜能把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 说明铜比银活泼。 综上可得:铁、铜、银中,活动性最强的是铁,铜 次之,银最不活泼。
重要提示
1.铁与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2.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 (1)不同的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活动性强的金属先与盐反应。 (2)同一金属与溶液中不同的盐反应时,该金属先与活动性较弱 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3)K、Ca、Na三种金属活动性太强,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 水反应,生成的碱再与盐反应,因此置换反应一般不用 K、 Ca、 Na。如把金属Na放入CuSO4溶液中时发生如下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3.金属易失去电子,失去的电子就会转移到更容易得电子的阳 离子上去,这也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微观解释。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 思考与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说明金属具有怎样的 化学性质?它对置换反应的发生有何意义?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 就越强;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 (如稀盐酸、稀硫 酸等)反应生成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 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此处盐为可溶性盐)。金属活动 性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化学反应 能否发生,可以用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来制备活动性较弱的 金属,如湿法炼铜等,可以用来选择制取氢气的金属。
◆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