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附加应力系数和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合集下载

附加应力系数和平均附加应力系数的推导及解析

附加应力系数和平均附加应力系数的推导及解析

附加应力系数和平均附加应力系数的推导及解析
附加应力系数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是有关解决构件应力集中或弯矩破坏问题的
重要指标,一般会在期望模型内取得它们,其计算公式如下:
附加应力系数K=σ_max/σ_p,
平均应力系数K_m=1/2[K_max+(K_min)^2/K_max]。

式中,σ_max表示模型内的最大应力;σ_p是构件的预设工作态应力;K_min、K_max则表示预设应力De和实际应力Ae在模型内的位移比值。

计算公式经Jia et al.(1985)修改并改良成
K_m=1/2[K_max+(K_min)^3/Kmax^2],它可以更好地表示构件应力的变化,使计算
适用于弹性、半弹性及形变问题。

附加应力系数和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均能提供结构性能的重要参考,可用于结构
失效分析及改进。

两者的定义可帮助工程师正确分析构件应力的集中或弯矩的影响,从而协助实现正确的设计和施工。

此外,合理的估算附加应力系数及平均附加应力系数能够指示结构极限量等强
度特性,从而大大降低结构失效风险。

以上,附加应力系数和平均附加应力系数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势必会受到广大工程师们的青睐。

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3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小结
应力状态
自重应力
水平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的计算
土力学中应力符号的规定 地基中的应力状态 应力应变关系的假定
影响因素 基底压力分布 实用简化计算
基底压力计算
附加应力 的计算
因素:底面形状;荷载分 布;计算点位置
'u
饱和土的有效应力
土的变形与强度都
原理
只取决于有效应力
34
y
x
x
M’
R βz
M
z R2 r2 z2 x2 y2 z2
k
3
2
[1
(r
1 / z)2 ]5/ 2
z
k
P z2
集中力作用下的 应力分布系数
查表3-1
4
§3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3.4 地基中附加应力的计算
一. 竖直集中力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布辛内斯克课题
z
k
P z2
特点
k
3
2
[1
(r
圆内积 分
竖直线布荷载 宽度积分 圆形面积竖直均布荷载
条形面积竖直均布荷载
2
§3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3.4 地基中附加应力的计算
一. 竖直集中力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P
o
αr
x R
布辛内斯克(J.Boussinesq)课题
x
y M’
βz
z
zx
y
xy
x
M
y yz
z R2 r2 z2 x2 y2 z2 r / z tg
l z
0
——圆形面积均布荷载作用时园心点下
§3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3.3 地基中附加应力的计

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

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

可以求得a/z与竖向附加应 可以求得a/z与竖向附加应
α0 a/z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0.268
0.400
0.518
0.637
0.766
0.918
1.110
1.387
1.908

纽马克感应图由9个同心圆和20条通过圆心均匀分布的放射线 纽马克感应图由9个同心圆和20条通过圆心均匀分布的放射线 组成,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这9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这9个 同心圆的半径a 同心圆的半径ai(i=1,2,3 …,9)分别为:a1=0.268z, ,9)分别为:a =0.268z, a2=0.400z,a3=0.518z… =0.400z, =0.518z… 则由第一个圆(半径为a 则由第一个圆(半径为a1) 上的均布荷载在圆心O点下
或查表3 或查表3-2可得αgi,则第i单元上的集中力Qi在M点引起的竖 可得α ,则第i单元上的集中力Q 向附加应力为
根据叠加原理,可得M点总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等代荷载法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其计算精度取决于单元划 分的多少。单元划分的数目越多,每个单元面积就越小,其 计算精度就越高。 利用此方法计算时,可根据具体工程问题编写计算机程序, 利用计算机计算以提高计算精度。 另外,等代荷载法虽然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但其适用范围 十分广泛,对于任意面积、任意分布荷载均适用。

称为均布圆形荷载中心点下 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
则σz=α0p0 式中:z——计算点至地表的垂直深度; 式中:z——计算点至地表的垂直深度; α ——圆形基底的半径。 ——圆形基底的半径。

条形基础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条形基础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基础附加应力系数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在设计当中,经常要计算基础的沉降,《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以应力面积法计算地基的沉降。

基础形式一般有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

(1)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一般为矩形,其中心点以下某点的平均附加应力,可用四个小矩形以角点法,查附录K可求得每块小矩形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中心点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为其4倍。

(2)条形基础
条形础的附加应力系数可由规范上附录K1.0.1-1最后一列直接查得,同样分为四个小矩形,矩形长宽比大于10(基础长宽比大于20时,可视为条形基础)。

其附加应力系数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求得如图1所示。

图1 条形基础附加应力系数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分析示意图
平均附加应力系为规范附录K,K1.0.1-2中最后一列,即为L/b=10所对应一列;。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
第二章 土体应力计算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ຫໍສະໝຸດ 附加应力:由外荷引起的土中应力。
一 地表集中力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虽然理论上的集中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集中力作用下
弹性半空间地基理论解(即布辛涅斯克解)是求解其他
形式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的基础。 (一)布辛涅斯克解(法国Boussinesq,1885)
11应用图223所示方法可得竖向基底净压力如下pnpminod32019152915kpaptpmaxpmin480320160kpa4计算各种压力形式pnptph引起的地基m点和n点的附加应力为了清晰起见可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第二章土体应力计算25土坝堤自重应力和坝基附加应力通常为实用上的方便不论是均质的或非均质的土坝土坝土堤其坝身任意点自重应力均假定等于单位面积上该计算点以上土柱的有效重度与土柱高度的乘积土坝自重应力坝基基底压力柔性基础基底压力等于土坝的自重应力第二章土体应力计算25土坝堤自重应力荷坝基附加应力奥斯特伯格公式
线均布荷载(kN/m)P = pdy可得P在任一点M引起的应力:
3 pz3 3 pz3 d z dy dy 2 5 2 5/ 2 2R 2 ( R1 y )

z


2 pz 3 2 p 4 d z cos 4 R1 z
(4.3.10)
同理利用布氏解有: 2 p cos 2 sin 2 x
(c) O点在荷载面的边缘外侧: 荷载面(abcd)= 面积Ⅰ(ofbg)- 面积Ⅱ(ofah) 则:
o
+ 面积Ⅲ(oecg)- 面积Ⅳ(oedh) f
z ( K c K c K c K cV ) p
(d) O点在荷载面的角点外侧 - 面积Ⅲ(ogde)+ 面积Ⅳ(ogaf) 则:

4.4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

4.4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
过程:取元素面积 dA rdrd ,
则均布荷载可等效为一个集中荷 载 dQ p0dA P0rdrd 。在圆面 积范围内求积分可得 z 值:
z
A
d z

3 p0 z3
2
2 0
r0 0
(r2
l2
rdrd - 2r/cos
z2 )5/2
c p0
l 0
x dxdy
b
b
0 ( x2 y2 z2 )5

mnp

2
1 m2 n2
(1 m2 )
m2 1 n2
m2

t1 p

t1 ——应力系数,是 l / b 和 z / b 的函数,可制成表备查。
同理,可以求得荷载最大值边的角点下深度z处N点的竖向应
b 0.5
b 0.5
查表得应力系数 c =0.1202
zG GADH GBCH (0.2016-0.1202) 100=8.1kPa
6、 矩形面积上作用三角形分布荷载时竖向应力的计算
目的:在矩形面积上作用三角形分布布荷载
p x b
p ,求荷载为
零的角点下某深度处
M点的竖向应力 z值。
的 z值,并绘出分布图;
解:
z (m) r (m) r/z

z

Q z2
(kPa)
0
0
0 0.4775

1
0
0 0.4775
95.5
3
0
0 0.4775
23.9
4
0
0 0.4775
10.6
5
0
0 0.4775

土力学 第三章习题答案

土力学 第三章习题答案

3.1解:当第四层为坚硬的石时,该层为不透水层,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体不受浮力作用,计算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体采用其饱和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体其天然状态就是饱和状态,故其天然重度即是其饱和重度。

计算中第一层素填土γ1=18.0kN/m3,第二层粉土γ2=19.4kN/m3,第三层中砂γ3=19.8kN/m3。

此时,岩顶处的自重应力为σcz=γ1h1+γ2h2+γ3h3=18×1.5+19.4×3.6+19.8×1.8=132.5kPa当第四层为强风化岩石,该层为透水层,处于地下水位的土体会受到浮力作用,计算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体采用浮重度;地下水位以上的土体采用天然重度。

地下水位在第一层素填土和第二层粉土的分界面处,计算中第一层素填土γ1=18.0kN/m3,第二层粉土γ/2=9.4kN/m3,第三层中砂γ/3=9.8kN/m3。

此时,岩顶处的自重应力为σcz=γ1h1+γ/2h2+γ/3h3=18×1.5+9.4×3.6+9.8×1.8=78.5kPa3.2解:根据题意知,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处于饱和状态,其饱和重度即是其天然重度。

计算中,地下水位以上1.1m范围的粉土采用天然重度γ=20.1kN/m3,地下水位以下3.7m范围的粉土采用浮重度γ/=10.1kN/m3。

粉土底面的自重应力为σcz=γh1+γ/h2=20.1×1.1+10.1×3.7=59.48kPa3.3解:偏心荷载下,在计算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时,可将梯形分布的基底压力简化为均布荷载,均布荷载p0的大小等于基底附加压力最大值p max和最小值p min 之和的一半,即:p0=(p max+p min)/2=100kPa。

故本题可简化为条形基础作用均布荷载p0=100kPa,基础中心点下附加应力的计算,公式为:σz=αz p0,附加应力系数αz查P98页表3.5,计算列表如下:3.4解:为计算基础短边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沿矩形基础长边方向,添加一块与原面积等大的荷载面,新的矩形基础长为原基础的2倍,宽不变。

土力学2_10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

土力学2_10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

土力学 第二章2-2、有一饱和的原状土样切满于容积为21.7cm 3的环刀,称得总质量为72.49g ,经105℃烘干至恒重为61.28g ,已知环刀质量为32.54g ,土粒比重为2.74,试求该土样的湿密度、含水量、干密度及孔隙比(要求汇出土的三相比例示意图,按三相比例指标的定义求解)。

解:3/84.17.2154.3249.72cm g V m =-==ρ%3954.3228.6128.6149.72=--==S W m m ω 3/32.17.2154.3228.61cm g V m S d =-==ρ 069.149.1021.11===S V V V e 2-3、某原状土样的密度为1.85g/cm 3,含水量为34%,土粒相对密度为2.71,试求该土样的饱和密度、有效密度和有效重度(先推导公式然后求解)。

解:(1)VV m WV s sat ρρ⋅+=W S m m m +=Θ SW m m =ω 设1=S m ρω+=∴1VWS S S V m d ρ=Θ W S W S S Sd d m V ρρ⋅=⋅=∴1()()()()()()3W S S W S S W W satcm /87g .1171.20.341171.285.1d 11d 11d 111d 11111=+⨯+-⨯=++-=+++⎪⎪⎭⎫⎝⎛-=+-++=+⎪⎪⎭⎫ ⎝⎛⋅-++=∴ρωρωρωρωρρωρρωρρρωρW S d 有(2)()3'/87.0187.1cm g VV V V V V V m V V m W sat W V Ssat WV W V W S S W S S =-=-=+-=-+-=-=ρρρρρρρρρ (3)3''/7.81087.0cm kN g =⨯=⋅=ργ 或3'3/7.8107.18/7.181087.1cmkN cm kN g W sat sat sat =-=-==⨯=⋅=γγγργ2-4、某砂土土样的密度为1.77g/cm 3,含水量9.8%,土粒相对密度为2.67,烘干后测定最小孔隙比为0.461,最大孔隙比为0.943,试求孔隙比e 和相对密实度Dr ,并评定该砂土的密实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