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的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及成语故事积累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及成语故事积累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及成语故事积累1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及成语故事(积累)1 、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 、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 ·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 、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 、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2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 、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 ·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 、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 ·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 、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 、负荆请罪(廉颇)3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0个常用的成语故事汇总

100个常用的成语故事汇总

100个常用的成语故事汇总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藏起来,平时的时候多让孩子记一记,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初中生必收藏,一百多个常见成语典故,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初中生必收藏,一百多个常见成语典故,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初中生必收藏,一百多个常见成语典故,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论语》,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一百多个常见成语典故,中华传统文化精髓!01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初中成语故事大全

初中成语故事大全

初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的使用讲究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学习5个成语,对于写作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的背后故事,帮助大家学习成语,供大家参考精选成语一:出言不逊张郃,原是三国时袁绍手下的一员战将。

一次,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大战。

淳于琼奉袁绍之命督运粮草,屯积于乌巢。

曹操便赶往乌巢袭击淳于琼。

张郃劝谏袁绍,要他不要小看曹操的兵士,派重兵保住乌巢。

而袁绍的另一名大将郭图却反对张郃的意见,力主先袭击曹操的大本营。

张郃坚决反对。

最后,袁绍还是采用了郭图的方案,只派遣小部队救援淳于琼,用重兵攻打曹军大本营,却未能将其攻破。

曹操却取得了袭击乌巢的成功,烧掉了袁绍的粮草。

于是,袁绍的军心动摇,不战自败。

郭图知道正是自己的计策才导致了这次失败,便恶人先告状,诬陷张郃说:“您打了败仗,而张郃竟然幸灾乐祸,说话也非常傲慢无礼。

”张郃听说后,生怕袁绍迁怒于自己,于是立即投奔曹操。

他告诉曹操:“郭图对袁绍说我幸灾乐祸,出言不逊,我只能来投奔您了。

”曹操说:“你来投奔我,就像韩信投奔刘邦一样正确。

”后来,张郃果然成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的战将,立下了赫赫功成语意思:谦让。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说话傲慢,没有礼貌精选成语二:马首是瞻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

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

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

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

”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中学生必背的有趣成语典故

中学生必背的有趣成语典故

中学生必背的有趣成语典故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必背的成语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不可救药》【成语】:不可救药【拼音】:bù kě jiù yào【解释】:药:治疗。

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

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骄奢淫逸,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

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冒死劝谏,但厉王根本不听。

那些厉王宠信的奸臣们都嘲笑凡伯。

凡伯眼看着国势日衰,内心十分焦急,于是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人。

大意如下: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话,忧患没到来时还可防止;假若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燃旺了的火焰,就没法救了。

果然,不久以后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把周厉王赶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周厉王在那儿呆了十四年,直到死去。

不可救药:人或事物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诗经·大雅》:多将(火高)(火高),不可救药。

《不知所云》【成语】:不知所云【拼音】:bù zhī suǒ yún【解释】:云:说。

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故事】:不知所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语紊乱、空泛。

这个成语来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

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

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

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车载斗量》【成语】:车载斗量【拼音】:chē zài dǒu liáng【解释】:载:装载。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的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偃旗息鼓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

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

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解释】囫囵:整个儿。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取长补短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

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管中窥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

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

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

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常常听到和使用到各种成语。

成语是由若干个具有表达特定意思的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

而这些搭配和其中的每个汉字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学好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在初中的阶段,初步掌握一些重要的成语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出自《左传》。

一次,晋国大夫国生在夜晚经过路旁的池塘,看见池塘中有一条蛇在游动,忽然他看到水面上映照出来的蛇头投在墙上,误以为蛇头在墙上,以为有毒蛇隐藏在那里,便用弓箭射击,结果什么都没有打中。

后来发现蛇头是水中倒映而成。

由此产生“杯弓蛇影”的成语,比喻人在恐惧、孤独、危急时常常容易出现错误的想象。

2.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中国传说。

传说中有一个人唐僧,他很会画蛇。

一次,有人请他制作一幅蛇画,唐僧画了一条非常好的蛇,但是那个人还是想让他再加上一只蛇,唐僧很不情愿,但还是画了一只加在前面那条蛇旁边。

结果,那个人看到画后很不满意,唐僧这才意识到自己画错了,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形容做一些多余、无用的事情。

3.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一名小偷想偷铃铛,于是他用手捂着耳朵,假装听不见,来接近铃铛。

但是,因为他的眼只盯着铃铛,没有留意到守卫者,后来被发现并抓住。

从此,“掩耳盗铃”就成了形容那些愚蠢的人,盲目做事,无视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的行为。

4. 守株待兔《庄子》故事中有两个农夫,一个人可以每天收割一百棵萝卜,但另外一个人只能每天收割一两个萝卜。

第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太笨了,于是就决定要教他如何收割更多的萝卜。

他先装作很愚蠢,把一根木棍伪装成一根昂贵的青铜箭,教那个人在森林周围等候并守护着箭。

他教训那个人说如果他碰到野兔或其他猎物,他们应该捕捉它们作为奖励,而如果他们捕捉到的是箭,说明他是幸运的,应该祈祷收成好。

初中生古代成语故事

初中生古代成语故事

初中生古代成语故事初中生古代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属于非常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和掌握成语,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中文水平,增加语言的灵活度和表现力。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些初中生在学习中会遇到的古代成语故事。

1.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一则古代寓言故事。

相传,有一只狐狸看到一只老虎在森林里吓唬其他动物,于是就模仿老虎的样子来吓唬周围的动物。

由于其他动物不了解真相,就都被狐狸的形象所迷惑,从而惧怕他。

后来,这只狐狸就欺负起其他动物,利用虎的威势来欺压他们。

2. 鸡飞蛋打这个成语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传说一只猪带着一只鸡从一座山上下来,途中看到地上有一块蛋,就问鸡:“这是你的蛋吗?”鸡回答:“不是,这是一只野鸟的蛋。

”于是猪就用力践踏了蛋壳,结果发现里面的鸟已经死了。

鸡看到这个情景,就愤怒地扑向猪,结果打了他一顿。

从此,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小事引起大麻烦。

3.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故事比较有名。

相传一位农夫种了一株莲花,后来一只兔子在附近跑来跑去,被农夫看到以后就想要抓住它。

于是他站在树旁边等待兔子自己跑到他的怀里,结果却一整天都等不到。

不久之后,他看到了一只肥胖的兔子,以为这就是他一直等待的那只,于是兴冲冲地扑了上去,结果发现那只兔子是一只假的,他的等待就变成了一场空。

从此,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等待机会过于消极的人。

4.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古代一个叫做杞国的国家。

据说,杞国有一位叫做李陵的将军,他非常忧心天空会塌下来。

在他的劝告下,国王下令两边采摘柿子,建造一座大楼屋顶用来支撑天空。

后来,这个国家被赞美者说成“安杞国者忧其天倾”。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那些胡思乱想、为虚而叹的人们。

5.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的故事比较简单。

相传,有个人饿极了,但是手头没有任何食物,于是他用面粉和水画了一只蛋糕。

他把它放在火堆上烤着,然后把自己胃口搞大,本来饿得慌的他就觉得自己快吃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偃旗息鼓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

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

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解释】囫囵:整个儿。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取长补短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

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管中窥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

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出处】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解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呕心沥血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

他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

【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唐·韩愈《归彭城》诗【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

比喻用尽心思。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三省吾身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典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锲而不舍战国末期赵国哲学家荀况在《劝学》中讲到:学习同镂金石一样,刻一下就停下手来,烂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所以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会有成效。

【典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释义】锲:镂刻;舍:停止。

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侃侃而谈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大力提倡“仁政”,并认为仁必须要以礼为规范,因此他日常的一举一动都力求按周礼去做,在家说话温和恭顺,与下大夫谈话时无所顾忌,侃侃而谈,而上大夫或国君谈话时和颜悦色,十分谦逊,严格按周礼行事。

【典故】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论语·乡党》【释义】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诲人不倦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出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尔虞我诈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出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解释】尔:你;虞、诈:欺骗。

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面面相觑miàn miàn xiāng qù【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兵攻打徐州,吕布趁机攻占曹操的兖州和濮阳,曹操挥师保家,与吕布在濮阳城外大战,曹操听取于禁建议,攻占吕布的西寨,吕布率援军赶到,曹军人困马乏,面面相觑,幸亏典韦英勇奋战,夏侯率军解围。

【出处】舟起如簸,人皆瞑眩,蒙被僵卧,懊丧此来,面面相觑而已。

明·张岱《海志》【释义】觑:看。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呕心沥血ǒu xīn lì xuè【成语故事】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

他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

【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唐·韩愈《归彭城》诗【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

比喻用尽心思。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不懂装懂bù dǒng zhuāng dǒng【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用计气死魏国大将曹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统领大军向祁山开来,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阵,司马懿不懂破阵之法,硬着头皮派张虎、戴陵攻阵,全部被俘。

蜀将关兴与姜维三面夹击,司马懿大败而归。

【典故】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

我最恨不懂装懂像她那样的老师。

王朔《我是你爸爸》【释义】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世外桃源shì wài táo yuán【成语故事】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遍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成语故事】北宋初年,校书郎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而且十分爱护老百姓。

他任宣州太守时用自家的米救活上千的灾民。

他发现价值连城的宝物,立即上交给宋太宗,受到宋太宗的嘉奖。

宋太宗安排他去外地任职时告诫他做事小心翼翼,但不能过分。

【典故】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大明》【释义】翼翼:严肃谨慎。

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

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敝帚自珍bì zhǒu zì zhēn【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进兵神速,与公孙述进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吴汉下令屠城。

刘秀指责他,说老百姓家里有破扫帚也价值千金,不能掠夺他们的财产失去民心。

【出处】一量放兵纵火,闻之可以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

宋·陆游《秋思》【解释】敝:破的,坏的;珍:爱惜。

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成语故事】清朝时期,英国舰船经常侵犯中国领海主权,以保护向中国输送鸦片的贸易,鸿胪寺卿黄爵滋忧心忡忡。

他上《禁烟议疏》给道光皇帝,列举大量的数据与材料证明鸦片的危害,提出为了严禁鸦片,应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

【出处】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释义】聩:耳聋。

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奔走相告bēn zǒu xiāng gào【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楚等11国派出高级官员到虢国会盟,楚使熊虔的仪仗非常气派,远远超出了当时出巡的标准,天子出巡才有“虎贲”百人,而最低的士人出巡只有“陪乘”一人,任务是“告奔走”。

楚使的行为引起了其他国家使臣的反感。

【典故】士有陪乘,告奔走也。

《国语·鲁语下》【释义】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成语故事】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禹奉命带人打猎把兽肉分给百姓吃,又带领大家疏通沟渠江河,把大水引入海中。

还教导人们播种庄稼,让人们按需要交换物资,使天下太平。

禹对舜帝说:“予思日孜孜。

”【出处】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尚书·君陈》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

《后汉书·鲁丕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周太祖郭威即位不久,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刘旻率军攻打晋州。

周太祖派常胜将军王峻前去救援,王峻到达陕州后驻军休息。

太祖派翟守素前去催征。

王峻解释为了避免与来势汹汹、锐不可当的刘旻军队正面冲突而损兵折将,刘旻见势不妙就撤军。

【典故】其锋不可当。

《后汉书·吴汉传》【释义】锐:锐气;当:抵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