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体知识点一览表
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识记五七至九年级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一、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识记基本文体常识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四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文体知识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理解概念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第一部分文知1、常用修辞方法:比;人;夸;排比;偶;引用;;反;借代;比;屡次;反。
(1)比: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得详尽,使高妙的道理得浅易懂。
例 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人 (使事物拥有人的神、作、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 1:桃、杏、梨、你不我,我不你,都开了花赶趟儿。
(3)夸:揭穿事物的××本,烘托××气氛,加衬着力,引起者的烈共。
例1:白三千丈,愁似个。
例2:她没有端酒,就醉了。
(4)排比:可增言的气。
用来理,可把道理述得更密、更透;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得舒畅淋漓。
例1:漫漫路,有朝夕相的人,多少叮,多少呵,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相同、意称的一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或周边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言工整。
形式上音整平均、奏感,拥有音律美;内容上凝集中,概括力。
例 1:皆秋景,山山唯落。
——王《野望》例2:晴川阳,芳草萋萋洲。
——崔《黄楼》(6)引用:明文、叙文:既增了服力,又使文章充情画意,兴趣盎然。
在文中,作据能够增言服力,使更加充足。
例 1:唐代人李白曾写道“ 家玉笛暗声,散入春洛城。
”(7) :作用:,引起人注意,启人思虑。
用在一段的开或尾,除引起思虑外,有承上启下的渡作用;用在文中,能使深入,脉清楚。
例 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起作用,增必定( 否定 )气。
例 1:毛主席都是这样,我有什么能够傲的呢?例2:“ 道不是我公众造了人世界?”(9)借代:以代繁,以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尽、生的收效。
例 1:大胡子凶神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公众一一。
例3:黄垂髫(借指老人和少儿),并怡然自。
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一.文体知识1.记叙文(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4)方法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b. 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c.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a.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b. 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①顺序记叙:a.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b. 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c.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②倒叙a. 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b. 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c. 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志的信任》。
2.说明文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②结构上的条序性③语言上的简明性(3)分类①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理)平实性说明文②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文艺性说明文事物——事物说明文(4)说明对象事理——事理说明文5)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发时间介绍产品的制作过事物的内部结空间建筑物的方位、(6)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等。
语文的文体知识

语文的文体知识语文的文体知识:包括四部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体知识。
语文的文体知识11、记叙文知识要点: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②人称:第一(我)、第二(你)、第三(他,他们)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④中心: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表达作者的思想。
⑤详略:与中心有关内容详写,要具体、生动。
与中心有关的次要内容略写。
2、说明文知识要点:①对象特征: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本质。
②说明的条理:层次结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的方法: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3、议论文知识要点:①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②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③论证:论述层次,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
4、应用文知识要点:要重点了解几种常见应用文的格式。
(1)书信――一般书信和申请书、倡议书、感谢信等专用信、一般书信①标题:一般情况下,书信无标题(发表的书信可根据书信的内容或主旨写上标题。
)②称呼:第一行顶格写收信人的称呼,称呼后加冒号。
③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
转行,顶格写。
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段。
④结尾:结尾要写祝愿或表示敬意的话,祝此致等词语可以接正文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进步敬礼等词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署名和日期:在信文的右下方,分两行写。
前一行署名,后一行写日期。
署名的前面,可根据需要写明收信人的身份、辈份或单位。
⑥填写标准信封在信封左上角六个小方格内填写收信人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
在收信地区邮政编码的下方,写收信人的详细地址或所在单位的详细名称。
在收信人地址或单位名称的下方,居中位置写收信人的姓名。
在收信人姓名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详细地址和姓名。
在信封右下角的小方格内写寄信人的地区的邮政编码。
语文的文体知识21、记叙文运用记叙文的知识阅读记叙文(包括童话、通讯、传记)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记叙的特点。
文体知识和体裁常识

文体知识和体裁常识一.文体知识1.记叙文(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4)方法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a.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b.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①顺序记叙:a.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b. 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②倒叙a. 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b. 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c. 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2.说明文(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②结构上的条序性③语言上的简明性(3)分类①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 ②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 (4)说明对象(5)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理) 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 文艺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事理——事理说明文 事物——事物说明文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6)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等。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文体:文章的体裁。
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章:篇幅不很长的作品。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可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第一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第一部分 语文知识1、常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对比;反复;反语。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语言简练工整。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例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幕剧
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
历史剧
如《打渔杀家》。
现代剧
如《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
喜剧
悲剧
正剧(悲喜剧)
剧
本
特
点
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
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分 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按写作方法分
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用品等)事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述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记述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缩微图书》
故事情节的来源: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活动的天地,人物思想性格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环境描写的种类:社会环境:提示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景物描写
交待环境 烘托气氛 表现心理 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
具体 生动
夹叙夹议:叙述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歌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议论文知识点一览表
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比短篇 复杂、广泛比长篇 简单。
较多
戏剧知识点一览表
定义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分
类
及
标
准
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
话剧
以对话为主,如《威尼斯商人》。
歌剧
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
舞剧
以舞蹈为主。
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
多幕剧
各种文体知识点一览表
记叙文知识点一览表
特点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结 构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开篇提出论点,并作解释和分析,后用三个实例三个方面证明论点,最后提出号召。
论证结构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纪念白求恩》
对照式
要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分类
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如《怀疑与学问》。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顺序
顺叙: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方法
叙述: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待,基本表达方式
描写:对人、事、物、景作
具体、形象的刻画
人物描写
肖象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环境描写的要求:要典型。 作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
分 类
篇 幅
情节
人物
短篇
短
简单: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较少,或一个人的大半生或一生的典型生活片断。
长篇
长
复杂:表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某些人物的一生事迹,叙述几代人的生活历程。
众多:各种类型的人物。
中篇
介于长、短篇 之间
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如《想和做》。
层进式
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如《谈骨气》。
总分式
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
如《哨子》
总-分-总
如《谈骨气》
方 法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如《理想的阶梯》中列举了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等例。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中引用了达尔文、黑格尔、戴维、歌德等名人的话。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如《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用“打扫卫生”、“洗脸”来比方。
对比法
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如《理想的阶梯》中用“没有理想的人”“不爱惜时间”与“有理想的人”“珍惜一分一秒”加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 要 素
人物
人物生活的关系: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也可杂取许多人的特点合为一个典型人物。
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在文中可适当插入议论或抒情。
情节
故事情节的作用:与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
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有舞台说明:位置-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
内容-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作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动作、上下场等。
说明文知识点一览
特点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