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陕北民歌教学设计初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陕北民歌教学设计初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陕北民歌教学设计初中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2. 学习陕北民歌的基本唱法和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和传承陕北民歌的意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2. 学习陕北民歌的基本唱法和节奏;3. 听、读、唱陕北民歌。

三、教学难点:1. 掌握陕北民歌的特点和唱法;2. 能够准确演唱陕北民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陕北民歌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引发学生对陕北民歌的兴趣。

2. 了解陕北民歌(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了解陕北民歌的地域特色、表演形式及主题内容。

3. 听歌鉴赏(15分钟)老师选取几首典型的陕北民歌进行播放,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朴素的艺术魅力。

4. 学习陕北民歌的基本唱法(30分钟)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模仿的方式,学习陕北民歌的基本唱法,包括音准、发声、气息控制等方面的训练。

5. 练唱陕北民歌(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分组或个人练习的基础上,尝试演唱陕北民歌,注重发音准确、情感传达和节奏把握。

6. 欣赏经典演唱作品(10分钟)老师选取一些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作品进行欣赏,通过学习他们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动力。

7. 反思总结(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分享和个人反思,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与困惑,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1. 教学资源:-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陕北民歌录音资料-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陕北民歌)- 教学参考书籍和资料2. 评价方法:- 学生参与度和课堂表现的观察记录-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演唱表现评价-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了解了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学习到了陕北民歌的基本唱法和演唱技巧。

通过鉴赏和演唱,培养了学生对陕北民歌的欣赏和传承意识。

陕北民歌概述教案

陕北民歌概述教案

陕北民歌概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感受到优秀的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2.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3.了解起源形式,发展历程,以及艺术特色.二、教学重点了解陕北民歌的背景以及它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难点分析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四、教学过程;(一)发展历史1、文化背景陕北人是汉族人,但因为民族的杂居,人种血缘的不断融合重组与其它汉族人相比,陕北人已不是纯粹的汉族人。

血脉的融合带来了人种的优势,同时也沉淀着相关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表达方式,比如:陕北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创造了《对花》、《大秧歌》、《跑旱船》等边歌边舞的艺术。

正是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逐渐形成了陕北浓郁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形成了陕北民歌这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2、起源形式陕北民歌的起源,源于陕北历史的变迁。

"陕北"顾名思义就是陕西省北部地区,泛指延安市和榆林市。

民歌是最简便的艺术形式,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

3、初期演变(1)语言文化的集中(2)初期的民间交流形式4、发展历程陕北民歌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非正式的文化成分,真正把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来收集、整理和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

陕北民歌的研究伴随着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启动时期、发展阶段、停滞时期和丰富腾飞时期四个阶段。

(1)延安启动时期(2)新中国的推动期(3)文革时期的停滞(4)改革开放新时期(二)艺术特色1、风格特征悠久的历史赋予陕北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风格粗旷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方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

它的艺术魅力就存在于词和曲两个方面,是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和谐统一。

(1)民歌歌词(2)方言特征(3)曲式结构五、课堂小结。

《陕北民歌》教学设计(2)

《陕北民歌》教学设计(2)

《陕北民歌》教学设计课程: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面向中职学生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音乐欣赏内容之一,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

音乐欣赏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内容,陕北民歌又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陕北是中国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养育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是民族民间文化宝库,陕北民歌独具特色,魅力感人,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至今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欢迎。

中职校一般专业没有开设专门的艺术课程,一方面中职生缺乏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中职生又喜欢音乐,对[公共艺术]课充满兴趣和期望。

为此本课从陕北民歌欣赏入手,引起青年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喜爱。

教学目标:1、了解陕北的风土人情、服饰特点与民歌的风格特点;2、感受、体验陕北人民的音乐与生活;3、.通过欣赏、感受、体验,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难点:1.初步熟悉陕北民歌的风格及特点;2.了解陕北民歌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与学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情景创设、对比、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方法相结合,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前准备:学生自行分组,先通过网络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陕北民歌的分类,学唱《走西口》、《想亲亲》、《赶牲灵》,并了解该作品的故事情节及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卫星地图带到那片神奇的黄土地(了解地理位置);2.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成果:(1)陕北服饰;(2)陕北地貌;(3)陕北风俗;(4)陕北民歌的种类;3.快播多首视频音乐陕北民歌片段,带领学生走进那片神奇的黄土地。

通过这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播放视频音乐《走西口》边听边唱,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熟悉作品描述的故事情节及情感表现。

二、播放视频音乐《想亲亲》边听边唱,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作品描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何种情感?三、分析这两首作品1.讨论:.这两首作品,通过对比,分别描述的是怎样的故事场景、表达了何种情感世界?根据课前学习,谈谈陕北民歌的种类,分别是何种风格?2.通过这两首作品,谈谈陕北民歌的特点;3.分组表演唱《走西口》《想亲亲》;(视频)通过创设情境,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作品情感。

小班民间文化陕北秧歌的教案

小班民间文化陕北秧歌的教案

小班民间文化陕北秧歌的教案教学目标:能主动联系自己对陕北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陕北地区浓郁的民俗、民风及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教学重点:在艺术活动中初步掌握陕北秧歌的步伐和舞蹈特点,能大胆愉快地学跳陕北秧歌。

教学难点:在歌唱、舞蹈及美术创作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合作与交流,能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表演。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白毛巾、红绸带、小肚兜、塑料篮等;3、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陕北民俗民风及民间艺术的资料,学会歌曲边区好地方。

教学过程:一、欣赏陕北民歌、民俗,师:同学们,早就听说四年二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艺术,黄老师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上艺术课。

今天呀,黄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富有浓郁民间艺术的地方。

(课件播出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同时出现陕北民俗民风及民间艺术的图片。

)师:画面上给我们展示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间艺术?哪陕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陕北的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吗?师:陕北民歌非常优美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课前我们听的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一首陕北民歌,哪你们会唱陕北民歌吗?我们一起把边区好地方这首歌曲唱唱好吗?我请个同学来领唱。

(请学生看老师指挥)(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和民俗的热爱情感。

)二、陕北秧歌好激情(一)看一看,说一说师:同学们真能干,对陕北的了解可真多,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陕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陕北秧歌就是其中的`一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陕北秧歌。

(揭示课题——陕北秧歌,课件出示)(二)看一看,学一学师:在平时生活中你看过秧歌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陕北秧歌。

(放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师表演一段陕北秧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想跳吗?我们一起来试着跳一跳(放音乐边区好地方老师领着大家跳一遍)师:这位同学扭得不错,能教教大家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她的脚步是怎样的?我们跟着她学学。

微课堂陕北民歌教案

微课堂陕北民歌教案

微课堂陕北民歌教案教案标题:微课堂陕北民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习一首陕北民歌的歌曲内容和歌词。

3. 掌握基本的陕北民歌的歌唱技巧和表达方式。

4. 增强学生对陕北民歌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陕北民歌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陕北地区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2. 学习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如《茉莉花》或《二泉映月》等。

3. 分析歌曲的歌词内容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

4. 教授陕北民歌的歌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等。

教学过程:1. 初步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陕北民歌的兴趣。

2. 学习一首陕北民歌的歌曲内容和歌词,分析歌词的意义和情感。

3. 教授陕北民歌的歌唱技巧,包括咬字、抑扬顿挫等。

4. 练习歌曲的演唱,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2. 听力训练:让学生听取陕北民歌的原声录音,提高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3. 分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学习和演唱陕北民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陕北民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对陕北民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 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活动,扩展陕北民歌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陕北民歌》市一等奖说课稿

《陕北民歌》市一等奖说课稿

《陕北民歌》市一等奖说课稿陕北民歌市一等奖说课稿一、课题背景陕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民歌发源地之一,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这些民歌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陕北民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对陕北民歌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三、教学内容1. 陕北民歌的起源和演变历程;2.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3. 陕北民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4. 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要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培养学生对陕北民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陕北民歌中的文化内涵;2.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展现陕北民歌的魅力。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演示教学法:通过演唱和表演陕北民歌的形式,带领学生理解和感受民歌艺术;2.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陕北民歌的演唱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热情。

六、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陕北民歌的音频和视频,引起学生对民歌的兴趣;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陕北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重点讲解其特点和表现形式;3. 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研究,针对不同的陕北民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自选一首陕北民歌进行演唱或表演,展示给全班同学;- 学生观摩其他小组的演唱或表演,并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观看名家演唱陕北民歌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 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总结和思考,回答他们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表演和演唱的质量和效果;2. 学生对陕北民歌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陕北民歌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高中音乐《陕北民歌》—山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陕北民歌》—山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陕北民歌》—山歌教案学情分析:现实生活中学生听的更多是网络中传播的流行歌曲,像陕北民歌—山歌的此类歌曲学生接触聆听的甚少,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必须把陕北民歌简洁化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对陕北民歌产生学习兴趣,乐意接受,并能主动去搜集山歌和民歌资料,从而去研究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歌文化。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二部分内容“汉族民歌”—山歌。

教材设计了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族歌曲赏析,通过欣赏“陕北民歌”---山歌,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域山歌的特点,分析山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赶牲灵》《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欣赏、演唱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山歌,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山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技能目标:掌握山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重点、难点:学唱陕北民歌《赶牲灵》体会陕北民歌的特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山歌,能根据音乐特点分辨汉族民歌的体裁教学方法通过聆听法、演唱法、体验法、对比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陕北民歌《泪蛋蛋》。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泪蛋蛋》是属于什么体裁的歌曲?(山歌、民歌等)。

很好,汉族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等几大类。

二、新授课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是即兴演唱的歌曲。

我国的山歌十分丰富,各地山歌的名称也不相同,在陕北叫“信天游”,在山西叫“山曲”,在内蒙古称之为“爬山调”,在青海称之为“花儿”在四川叫“晨曲”。

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和“花儿”。

<一>信天游1、赏析、演唱《赶牲灵》在陕西、山西一带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苍凉、宏壮、个性鲜明的信天游。

在旧社会,陕北的人民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靠用牲畜长途为他人运输货物谋生,而赶着牲畜运送货物的人被称之为赶牲灵者,他们一走就是数十天,甚至是半年、一年,所以赶牲灵的家人们非常惦念他们,凡是遇到赶牲灵的队伍通过,许多妇女、小孩就会上前探望。

课堂唱陕北民歌教案

课堂唱陕北民歌教案

课堂唱陕北民歌教案教案标题:课堂唱陕北民歌教案目标:1. 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和背景;2. 学习并演唱一首陕北民歌;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陕北民歌的录音或视频资料;2. 课件或展示板;3. 学生乐器(如口琴、手鼓等);4. 歌词及歌谱。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陕北民歌的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陕北民歌的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陕北民歌的背景和特点,如歌曲的主题、歌词的表达方式等。

主体:1. 学习一首陕北民歌:a. 分发歌词和歌谱给学生,并解释其中生僻或难懂的词汇和乐谱符号;b. 引导学生跟随录音或老师的示范,逐句学习歌曲的旋律和发音;c.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合作,互帮互助,熟悉歌曲的整体节奏和和声。

2. 演唱陕北民歌:a.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唱,老师可以担任指挥或伴奏的角色;b.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添加一些简单的舞蹈或动作来丰富演唱的表现形式;c. 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音准、节奏和表达。

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陕北民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陕北民歌与其他地区民歌的异同点;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陕北民歌或其他地区的民歌,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音乐才华。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与学生一起总结陕北民歌的特点和学习收获;2. 强调音乐表达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民歌演唱会,增加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陕北民歌或其他地区的民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演唱。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估学生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3.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创作,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和音乐才华。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出调整;2. 总结教案的有效性和改进之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教学设计
课程:公共艺术(音乐欣赏)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面向中职学生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音乐欣赏内容之一,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

音乐欣赏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内容,陕北民歌又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陕北是中国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养育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是民族民间文化宝库,陕北民歌独具特色,魅力感人,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至今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欢迎。

中职校一般专业没有开设专门的艺术课程,一方面中职生缺乏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中职生又喜欢音乐,对[公共艺术]课充满兴趣和期望。

为此本课从陕北民歌欣赏入手,引起青年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喜爱。

教学目标:1、了解陕北的风土人情、服饰特点与民歌的风格特点;
2、感受、体验陕北人民的音乐与生活;
3、.通过欣赏、感受、体验,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难点:1.初步熟悉陕北民歌的风格及特点;
2.了解陕北民歌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与学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情景创设、对比、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方法相结合,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前准备:学生自行分组,先通过网络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陕北民歌的分类,学唱《走西口》、《想亲亲》、《赶牲灵》,并了解该作品的故事情节及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
1.通过卫星地图带到那片神奇的黄土地(了解地理位置);
2.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成果:(1)陕北服饰;(2)陕北地貌;(3)陕北风俗;(4)
陕北民歌的种类;
3.快播多首视频音乐陕北民歌片段,带领学生走进那片神奇的黄土地。

通过这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播放视频音乐《走西口》
边听边唱,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熟悉作品描述的故事情节及情感表现。

二、播放视频音乐《想亲亲》
边听边唱,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作品描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何种情感?
三、分析这两首作品
1.讨论:.这两首作品,通过对比,分别描述的是怎样的故事场景、表达了何种情感世界?根据课前学习,谈谈陕北民歌的种类,分别是何种风格?
2.通过这两首作品,谈谈陕北民歌的特点;
3.分组表演唱《走西口》《想亲亲》;(视频)
通过创设情境,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作品情感。

在唱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故事情节人物的思想活动与情感表现。

四、播放视频音乐《赶牲灵》
1.播放视频音乐:
边听边唱
2.提问:故事情节中所描述的场景中分别有哪些内容?根据以上所学判断属于哪种风格?
学生讨论,老师补充。

3.再听再唱:
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作品情感。

4.请同学表演唱:(视频)
在唱的过程中加强体验、感受。

五、总结
1.请同学总结以上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老师补充
陕北民歌的特点:节奏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等,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六、提升
1.欣赏陕北歌舞、秧歌、安塞腰鼓(图片、视频),了解陕北民歌与舞蹈的风格特点。

体现了陕北人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

2.尝试根据所学创编歌舞(视频)
歌舞不分家,载歌载舞。

七、拓展
1.欣赏以陕北民歌为元素的流行歌曲《信天游》、《黄土高坡》
这两首作品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此后才出现中国流行音乐。

尝试通过网络,看看现代流行音乐中是否还有陕北元素的作品?
2.在《陕北民歌》的网站中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从而加深对陕北人民的音乐与生活的了解。

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学生的音乐欣赏起到一个视觉、听觉的冲击,有效的提高了欣赏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要恰到好处,特别是在艺术欣赏课堂上更是要手段合适、质感充足,避免画蛇添足之效。

2.音乐欣赏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线索,本课牢牢把握情感这一主线,以听、唱、跳多种形式,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层层递进,引领学生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