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合集下载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主备:许松华课型:阅读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2.品味、感悟、欣赏小说的重要语段,感悟“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极其表达效果。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三、学习课时:两课时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看一种帽子,想想这种帽子什么人最合适戴,为什么?绍兴毡帽内外乌黑,圆顶,前侧摊成畚(běn)斗形,有卷边,可藏香烟钞票小物件。

夏日可遮阳吸汗,冬天可挡风御寒,它隔热防晒,既当笠帽,又当草帽,除了酷暑炎日,四季可用。

上街购物可随手用它作盛物之器。

它湿了就干,有时还用它盛水洗脸。

工憩作坐垫,用后一拍尘土,洁净如故。

是当时农民工匠(旧称“短衣帮”)的帽饰,因而泛称为“毡帽客人”。

由于以前的手工业者大都兼作农事,没有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因此毡帽实际上成为绍兴农民的共性帽饰。

当时社会以农为本,戴毡帽的人到处可见,经济实惠,方便耐用戴上它的一副憨厚土气的忠厚相,朴实无华。

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的主人公就是一群戴着旧毡帽的,这就代表他们的身份是农民。

同学们,肯定想对小说中的这群戴旧毡帽的农民作更深入的探究。

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来为这群农民画画像。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正音正字埠头占卜作梗粜米斛子廒间褡裢窠沽酒执拗停泊船舷呷嗤笑三、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句为戴旧毡帽的农民画画像:面容:衣服:他们嘴里经常:他们吃着:他们连我们觉得平常的()都觉得很稀奇,甚至买不起。

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

目前,教学方式正向着更加智能化、情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应运而生,它以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

一、教学目标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学目标要明确,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多收三五斗的寓意并学会应用它。

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多收了三五斗的寓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实践运用。

二、教学环境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指定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实践运用的过程。

我们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桌椅,并设置一些标志,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

三、教学形式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合适的教学形式,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游戏、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确定好教学内容,以便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切入,例如,让学生了解多收三五斗的典故和寓意,让学生应用多收三五斗的寓意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多收三五斗的寓意等。

五、教学步骤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分步骤进行,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识。

我们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引入阶段:在引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并初步了解其典故和寓意。

2、感知认知: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多收了三五斗的寓意理解再加深。

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间的交流和理解。

3、实践应用:该阶段是让学生将多收三五斗的寓意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以便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该寓意。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得到实际应用。

4、总结归纳:该阶段是为了让学生对整个情境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多收三五斗寓意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

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

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第一个场景 (第l一34段)米行粜米;第二个场景 (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 (第45—70段)船上议论。

2三、品析人物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成稿)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成稿)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教学目标:1.朗读这篇小说,了解作者情况,积累字词。

2.理解和学习本文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的特点;3.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反动派、农村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的重重剥削压榨下日益贫困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

重点:理解人物对话,分析场面描写。

难点: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的深刻剖析,深刻理解旧中国农民贫困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

教学策略:自学、讨论、练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

1、《多收了三五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有名的短篇小说,反映的是我国30年代初期农村的情况。

(教师板书:多收了三五斗)启发思考:根据文章标题同学们判断一下,文章大概写什么内容?按常理会是怎样的结果,事实上又是怎样的结局?2、展示目标:(见上)二、教学新课:(一)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生字、词正音、解析。

埠(bù)头腻(nì) 粜(tiào)米斛(hú) 廒(áo) 迸(bâng)裂拗(niù)不过踌躇:犹豫不决。

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乱横乱竖,没有秩序。

(二)理清情节,划分段落。

1.提问启发:小说的情节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的?写了几个场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理清情节,并拟写恰当的小标题。

2.划分段落,列小标题。

(2种意见均有道理,皆可)第一种意见:从事情发生的时间角度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倒数第二节------故事上演第二部分:最后一节------故事常演第二种意见:按三个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万盛米行的河埠头”到“换了并非白白的现洋钱的钞票”。

米行柜台前旧毡帽朋友粜丰收谷米的情景。

(希望破灭)第二部分,从“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到“就是大人看了也觉得怪好玩的”。

旧毡帽朋友粜米以后到街上购买日用品的场景。

《多收了三五斗》精品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精品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农民丰收却破产的悲惨命运。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朗读、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民的艰辛生活,培养同情心。

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社会背景。

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谷贱伤农”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揭示了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现象。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收了三五斗》。

2.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理解的课文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4.学习课文写作技巧(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2)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的对话描写,感受其真实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多收了三五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农民丰收却破产的原因。

(2)分组讨论,分析农民破产的社会背景。

3.课堂表演(1)请同学们分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4.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农民破产现象的短文。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农民形象,写一篇关于农民性格特点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案标题:多收了三五斗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运用成语“多收了三五斗”进行情境推理和表达。

3. 合作完成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

2. 成语故事或视频资源。

3.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成语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分享已学过的成语。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多收了三五斗’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呢?”步骤二:成语解释和故事分享(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分享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理解。

步骤三:情境推理和表达(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列举出能够用到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或场景。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进行情景表演,并在表演结束后解释成语的含义。

3. 全班共同讨论,提出其他可能的情境和成语的运用方式。

步骤四:合作小组活动(15分钟)1. 给每个小组分发练习册和笔,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道关于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练习题。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答案,并解释他们的答案选择和推理过程。

3. 全班讨论并给予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其他有趣的成语,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寻找和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并在下节课上与同学分享。

2. 引导学生运用成语撰写短文或故事,展示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在练习册上的答案,评估他们对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以情致导,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老师不是在骗你们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

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2、关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教师看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的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1、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三篇小说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说我们是如何学的。

《多收了三五斗》的场景教学案例

《多收了三五斗》的场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多收了三五斗》的场景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多收了三五斗》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能够通过场景模拟游戏活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多收了三五斗》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场景模拟游戏:商贩称斤卖菜的环节。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播放一段视频或场景简介,介绍商贩在称斤卖菜时不够诚实从而“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引出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含义和用法。

2.案例分析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商贩为什么会多收三五斗?这句成语在生活中的应用景有哪些?学生们可以口头交流,或者写在白板上,进行集体讨论。

3.基础知识巩固及拓展环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背诵成语、造句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对成语的理解。

例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制定成语故事、绘制成语图片等等的活动。

4.场景模拟游戏环节场景模拟游戏环节是本教案的重点。

教师可将教室课桌搬到操场一角,让学生分成几组,模拟商贩称斤卖菜的场景。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饰演买菜顾客,向不同的组购买蔬菜,其中一个组可以不诚实地多称三五斗。

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彼此交换角色,体验角色转换所带来的生活感受。

5.总结环节教师应该在课程结束前对本次课程的收获和进一步思考进行总结。

四、教学成效通过这一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用法,还可以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诚信的重要性。

游戏的角色体验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健康、诚实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应该提前策划好场景模拟游戏环节,保证课程的流畅性和实用性。

2.在教学策划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应在课堂结束时,安排时间进行总结,以复盘课程,为下篇课程或将来的实践探索提供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语文)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把握群像性格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丰收成灾的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但是在这篇小说中多收的这三五斗反而成了坏事。

什么原因造成这违背常理的结果,我们去小说中找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说了哪些“多”?
明确:
【关于环境】
自然环境:雨水调匀,天照应的比往年多。

社会环境:外洋大轮船运来的洋货多;到外地卖米局子多;同行公议的商家多;过局子捐税多;种地地租多;农民身上债务多;米价跌得多;农民借下的债越欠越多;种地亏本了很多;社会上打仗多;饥荒的地方多;出现农民抢米的地方多。

【关于人物】
丰收的农民希望多;购物计划多;卖米时乞求多;丰收了失望反而多;今天钞票比平时多;急需花钱的地方多;购物时顾虑多;用钱精打细算的多;大家心中悲苦多;酒到肚里发泄多;船头谈话怨言愤激多;乡亲不满社会现状的念头多;
旧毡帽朋友面临的生存问题真的有很多。

【关于情节】
镇上像今天这种故事多;发生这种故事的地方有很多!
三、精段细说
(一)分角色朗读4-27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小说的主人公——旧毡帽朋友的心理
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惊讶——愤慨、出乎意料——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不耐烦——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二)旧毡帽为什么非得此时此刻粜米?为什么“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明确:(1)洋米、洋面倾销逼得农民必须及早粜米;
(2)换成的钱还要缴租、还款;
(3)投机商相互勾结,竞相压价
(4)遍布的局子必须要捐现洋钱让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同文比读,自读45-71自然段,思考不同地点人物不同的心态:
1.请从语气、心情、性格三方面比较旧毡帽朋友们在米行和在船上的不同。

语气:米行粜米时乞求多;船头谈话时发泄多
心情:失望多;愤激多
性格:隐忍多;反抗多
2.“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

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表演”一词暗示了什么?
明确:农民如论收成如何,都只能是亏本。

作为投机者的米行、放高利贷者、田主、局子剥削、压迫农民,使他们的生活愈贫愈艰。

四、写法探究——走近农民群像
作者写的是中国20世纪的广大农民,却以“旧毡帽朋友”称呼,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他们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旧毡帽指代终日劳作、生活艰难,性格老实的农民;作者称呼他们为朋友,表现作者对农村、农民的真挚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五、小结
小说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六、作业布置
想象一个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旧毡帽朋友”回家后,与父母或孩子的对话,写一段贴合彼此身份的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