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写景抒情诗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来源于网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完整版)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写景抒情诗词分析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比如2013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写景抒情类的诗歌。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
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情景鉴赏题型: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
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一、概念:写景抒情诗,是诗人以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风光等为内容,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的一类诗歌。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重点需要突破:写了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怎么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二、鉴赏技巧:技巧一:抓意象,明特点意象是诗歌中承载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景、物、人等。
在诗歌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意象有了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技巧二:析手法,知技巧常见写景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对比、衬托、设问等;描写方法有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白描等。
技巧三:辨哀乐,悟情感。
三、鉴赏中的常用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1.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战事激烈,秋雁哀鸣,所见所闻,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
C.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既写自己兄弟分离,生死难卜的现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渡晚眺韦庄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
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
【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
为当时一大胜景。
①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
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
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
2.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
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久雨王安石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①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①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写作对象,“久”字点明雨下的时间之长。
B.首联下句正常语序应是“鱼龙吹白沫上岸”,写的是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意在与夜里百姓饥饿对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D.借老人歌唱《南风》曲,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帝王应该积极地救助百姓。
4.诗歌前两联是怎样描写久雨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注】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诗人抒情写景的诗词鉴赏

诗人抒情写景的诗词鉴赏美丽的景色总有能够吸引人的独到之处,我们可以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这幅美好的画面,每当看到这些句子便能联想到美好的景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抒情写景的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写景的古诗词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3、《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4、《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6、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0、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景的诗句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2、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
——凌廷堪《点绛唇·春眺》3、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4、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5、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6、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蔡松年《鹧鸪天·赏荷》7、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8、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9、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10、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写景诗大全

写景诗大全
1、《秋雨中赠元九》
唐代: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2、《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秋思寄子由》
宋代: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4、《秋色》
宋代:陆游
一段凄凉傍酒杯,中年剩作楚囚哀。
迢迢似伴明河出,惨惨如随落照来。
客路半生常泪眼,乡关万里更危台。
蓼汀荻浦江南岸,自入秋来梦几回?。
写景抒情古诗(五篇)

写景抒情古诗(五篇)第一篇:写景抒情古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篇:写景抒情古诗写景抒情古诗赠汪伦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绝】类别:【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乐府】类别:【羁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1、举:抬。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绝】类别:【羁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韵译】: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诗是写景的。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写景抒情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写景抒情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海棠歌陆游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①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②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
②肯:相当于“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刚刚来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色,在南充的樊亭观赏海棠花。
B.诗人认为“蜀姬”装扮艳美,不肯谦让于人,但在碧鸡海棠面前,她们会黯然失色。
C.诗人以“桃李”“芍药”“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凸显了对碧鸡海棠的赞扬。
D.“何从”两句,写诗人期盼求得“不死方”,以满足自己永远观赏碧鸡海棠之愿。
2.有人认为,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
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
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通过实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大雁、江潮、瘴气、梅花等景象,旨在写“愁”,表达贬谪之伤,全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
B.“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
以情布景,以景衬情,将诗人内心的悲苦愁情表现得委婉含蓄而又深切感人。
C.前两联用“南飞雁”和诗人形成对比。
“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
D.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尾联借此典故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
4.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高考诗歌写景抒情诗例1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 年全国高考题)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措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
D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
【解析】这首词通过对风雨后的海棠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A 、B 项是从语言角度来分析的,如果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很容易就能肯定,从而也可以体会到李清照用语平常却优美动人的艺术特色。
C 项是对表达方式的分析,一、二句是一般的叙述,三、四句是一问一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设问和慨叹。
整首词一层层地拓展和探入,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所以 C 项分析正确。
D 项是对主题的分析,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表达作者是对春光留恋的错别的伤感情绪。
在抒情方式上,是借海棠的调零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借景抒情,不是直抒胸臆。
因此D 项分析是错误的。
例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 — (2) 题(1997 年全国高考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来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
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 .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深重。
D .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湖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解析】“潭面无风”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茫茫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景象,在月光下有一种朦胧的美。
“烟波不动”句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指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写山影的凝重。
由此看来,刘诗的“谭面无风”句和雍诗的“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朦胧静谧的景象。
不过雍诗中的“烟波不动”并非在“月光下”,而B 项却说“潭面无风”和“烟波不动”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这就不对了。
故答案是B 。
(2)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 .雍待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 .两首诗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 .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超脱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解析】文学鉴赏不可任意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必须根据作品的实际,恰如其分地予以评价。
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均为山水小诗。
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将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把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写得高旷清超。
而雍诗却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写了洞庭君山的秀美,构成了这首山水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
这两首山水小诗都流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思,但并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宠辱皆忘”的人生境界。
所以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应是D 项。
例 3 :阅续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 — (2) 题。
(1998 年全国高考第14 — 15 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八荒园。
鸟宿池边树,增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向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偌言。
【解析】这两道题重点考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题侧重于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这是为下一题的鉴赏作铺垫、准备;第 2 题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层级为E 级。
第 1 题, A 、C 、D 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
A 、D 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确实有不同的解释。
“幽居”一词有“隐居”、“深居”、“僻静的居处”等意思,在本诗中显然是指僻静的居处,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为“僻静”;“幽期”一词有“隐逸的期约”、“幽雅的约会”、“男女间的约会”等意恩,在本诗里显然当作“隐逸的期约”,即“归隐的约定”,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成“隐微”。
C 颂说了关于“推敲”一词的来源。
其实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后的小方框中所引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小则就已清楚地指出了“推敲”一词的由来,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判定这是理解正确的一项并不难。
B 项中将“少邻并”中的“少”理解为“自小”,将这一句解释为“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从这一联看,主要是写出李凝居住处的幽静,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Sh à,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 ǎ O 。
) 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为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 “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 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 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练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A 、B 、D 三项对这首诗的赏析都很恰当。
第一联是写李凝居处近旁很少有邻居。
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两句诗境是十分简洁地概括了李凝居处周围幽静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这位隐者的身份。
所以A 项是很恰当的。
B 项中“鸟鸣山更幽”句,出于南朝梁王籍的《人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王安石也曾写过“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句。
这儿的“幽”就是“僻静”的意思,这句诗就是用山中鸟的鸣来反衬山中的幽静。
贾岛这首诗中的“僧敲”句,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确与“鸟鸣山更幽”句都有一种出人意料之胜。
因此,B 项的赏析也很恰当。
这首诗写的是贾岛访友这样一件小事,全诗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涛,但由于作者十分注意炼字,他曾有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可见对诗句的惨淡经营。
本诗中“宿”、“敲”、“分”、“动”等宇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特别的神韵,故使人回味不尽,所以说D 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
这首诗第一联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第二联描写了月下的幽静,第三联写了作者访李凝未遇归途所见。
这三联重在描写与叙事,有了这些描写作铺垫,就很自然地流出第四联:对李凝幽居生活的向往。
现在C 项中说首联也“明确写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然是不恰当的了。
例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 — (2) 题。
(1999 年全国高考第8 、9 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第二句写舟的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紧扣“静”来写景。
故C 项是错误的。
(2)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竟境,下列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约寒江雪。
[ 解析] 答案选C 。
“迟日江山丽”一诗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句写出了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第二句诗人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雨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第四句,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例 5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0 年全国高考第8 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 .第四句描写了“闲散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恬淡的心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
[分析]第8 题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级。
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选项应是C 。
赵师秀(?--1219 ),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著有《赵师秀集》二卷。
本题A 、B 、D 三项对赵师秀《约客》一诗的赏析都是恰当的。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
因此 A 的赏析是恰当的。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采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