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方案的创新设计
第4章 常用创新技法

(三)函询集智法: 函询法又称德尔菲法,其基本原理是借助信息反馈,反复征
求专家书面意见来获得新的创意。其具体做法是……。
例:家用电器新产品开发课题的策划。
1.函询集智法的特点: 1)专家互不见面,有利于克服一些心理障碍,便于充分发表新颖意
见或独特看法。 2)轮间反馈则保证了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思维激励。 2. 函询集智法的运用程序: 1)专家选聘:成败的关键,专家要精搏结合,且对活动有兴趣。 2)函询调查表的编制: 3)函询调查的组织: 4)设想的加工整理:每一轮进行之后都要进行加工整理,评出可供采
2.智力激励法运用程序: 1)激励会的准备: •选择会议主持人 •确定会议议题 •确定参加会议人选 •提前下达会议通知
2)热身活动:目的是使与会者尽快进入“角色”。 3)明确问题:目的是与会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有明确的全面的了解,
以便有的放矢。 这个过程,主持人应掌握两个原则:简明扼要原则、启发性 原则。 4)自由畅谈:决定智力激励法成功车鞍座,使之舒适,必要时还 可储存物品
能否缩小 儿童自行车 设计各种儿童玩耍的微型自行车
能否代用
新材料 采用新型材料代替钢材,制作轻便型高 自行车 强度自行车
能否重新调整
长度可调自 行车
设计前后轮距离可调自行车,缩小占地 空间
能否颠倒过来
可后退 自行车
传统自行车只能前进,开发设计可后退 的自行车,方便使用
所?其他方法? 7)能否重新调整?
可否更换条件?用其他型号?用其他设计方案?用其他顺序? 能否调整速度?能否调整程序?
8)能否颠倒过来? 可否变换正负?颠倒方位?反向有何作用?
9)能否组合? 混成品、成套东西是否统一协调?单位、部分能否组合?目的
新材料研发流程规范

新材料研发流程规范第1章项目立项与规划 (4)1.1 项目可行性分析 (4)1.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1.1.2 市场可行性分析 (4)1.1.3 经济可行性分析 (5)1.1.4 环境可行性分析 (5)1.2 立项报告编写 (5)1.2.1 项目背景与意义 (5)1.2.2 项目目标与任务 (5)1.2.3 项目实施方案 (5)1.2.4 项目预算与资金筹措 (5)1.3 项目规划与实施计划 (5)1.3.1 项目组织与管理 (5)1.3.2 技术研发与试验 (5)1.3.3 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 (5)1.3.4 进度监控与调整 (5)1.3.5 成果评价与总结 (5)第2章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 (6)2.1 市场调研方法 (6)2.1.1 文献调研 (6)2.1.2 问卷调查 (6)2.1.3 实地调研 (6)2.1.4 数据分析 (6)2.2 需求分析 (6)2.2.1 目标客户群体分析 (6)2.2.2 产品功能与功能需求 (6)2.2.3 应用场景分析 (6)2.2.4 竞争对手分析 (7)2.3 市场前景预测 (7)2.3.1 市场规模预测 (7)2.3.2 市场竞争格局预测 (7)2.3.3 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7)2.3.4 政策法规影响分析 (7)第3章材料设计与筛选 (7)3.1 设计理念与原则 (7)3.1.1 设计理念 (7)3.1.2 设计原则 (7)3.2 材料筛选方法 (8)3.2.1 功能评估:通过实验和模拟等手段,对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等功能进行评估。
(8)3.2.2 成本分析:综合考虑材料成本、制备工艺、使用寿命等因素,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8)3.2.3 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材料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选择环境友好型材料。
(8)3.2.4 可加工性分析:考虑材料的加工功能,如成型性、焊接性等,以保证材料能够满足加工要求。
(8)3.3 材料数据库应用 (8)3.3.1 数据检索:通过数据库检索,快速获取相关材料的基本功能、制备方法等信息。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1、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1.1、实施推广四新技术工程所涉及的工程技术是具有前沿性的、多学科的,集现代技术于一身。
只有使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才能优质高效的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新型材料和新机具(四新技术)的使用和技术创新,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任务,创造过程精品、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缩短施工周期,极其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完全实现建筑物设计风格和使用功能的关键之所在。
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我们将在施工过程中广泛推广使用科技成果,计划将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中的绝大部分应用到本工程的上。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结合本工程的施工实践,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新机具。
1.2、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目的(1)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可以达到业主的要求。
(2)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可以实现设计的意图,使本工程在达到预期的社会、经济结果。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提升施工技术水平,进步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争创科技示范工程。
1.3、科技进步工作的构造(1)为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计划制定的科技进步目标,在工程开工之初,成立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和科技进步工作小组。
(2)科技进步带领小组由我单元总工程师为组长,总部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和项目经理为副组长,为科技创新提供决策和资源支持。
(3)科技进步工作小组由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程师为副组长,项目副经理、项目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指定分包商项目经理为组员,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工作的策划、实施与总结。
1.4、本工程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近年来建筑技术迅速发展,扶植部在建筑业推广使用10项新技术,通过各地示范工程的带动,对促进建筑业的整体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工程将全面推广使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并结合本工程的设计特点将一些特殊的施工新技术和工艺列于下表中。
材料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引言材料加工技术是制造业中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着制品的质量和效率。
材料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围绕着材料加工技术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前沿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情况,为读者提供更具参考性的分析与思考。
二、材料加工技术现状材料加工技术在当今的制造业中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机床、汽车、飞机、管道、电子等领域。
目前,中国制造业中的材料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方面还需要加倍努力。
在加工方式上,目前主要有数控加工、激光加工、喷射加工、超声波加工等多种方式。
其中,数控加工在汽车、飞机等高端设备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激光加工则主要应用在电子、仪器仪表中,喷射加工应用在航空和船舶装备制造中,超声波加工则主要应用在精密材料加工中。
三、材料加工技术的挑战材料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次,在加工过程中,材料会出现变形、裂缝等缺陷,严重降低了制品质量。
此外,环境问题也需要考虑,传统加工方式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材料,破坏环境,这也需改进。
最后,目前成本控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价廉物美”更具有挑战性。
四、材料加工技术的创新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材料加工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制造业的重点。
目前,国内外主流制造企业都在开展相关研发,推出了众多的新型材料加工设备和新工艺。
其中,数控加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它不仅可以保证加工精度,还可以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
绝大部分汽车、飞机等高端装备的制造,都采用数控加工技术。
激光加工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一种加工技术,它具有非接触式加工、精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仪器仪表等领域。
激光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诸多高端制造业的重点。
超声波加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加工方法,它具有高精度、低成本和环保等优点,已经开始在精密材料加工和医疗人工器官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
建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建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第一章拟采用的科学可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措施3第一节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31.推广要点32.使用部位33.施工要点4第二节视频监控技术41.监控设备的选择:52.监控设备的数量:53.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方法:54.云台、解码器安装:6第三节喷雾降尘技术7第四节木方接长技术81.工艺原理82.工艺流程:83.操作要点94.技术经济效益:95.生态环保社会效益9第五节计算机推广、应用和息化管理技术10第六节活动式板式围墙11第七节混凝土地坪一次性成型手艺121.现浇混凝土板面一次成型的优点132.现浇混凝土板面一次成型的技术措施13.z.-第八节智能数控弯箍机错误!未定义书签。
1.手艺要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2.加工要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3.使用实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移动式雨水收集箱14第十节可周转移动住房14.z.-第一章拟采用的科学可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措施先进的施工手艺、施工工艺、新型材料和新机具的使用,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义务、发明过程精品、包管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缩短施工周期,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完全实现修建物设计风格和使用功能的关键之地点。
联合本工程的特点,我们将积极引进与推广新手艺。
同时,还将联合我公司同类工程中所使用的科技成果使用于本工程的施工中。
第一节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手艺1.推广要点直螺纹连接手艺是指在热轧带肋钢筋的端部制做出直螺纹,利用带内螺纹的连接套筒对接钢筋,达到传递钢筋拉力和压力的一种钢筋机械连接手艺。
适用于受力主筋直径粗排列层次多且密集的大跨度结构,相关于传统的搭接、焊接工艺,直螺纹连接手艺有着接头质量高、快速施工、工艺简单、冷作业等明显上风。
直螺纹钢筋连接技术2.使用部位按照设计要求,直径大于等于18mm的钢筋采用直螺纹连接工艺,结合本工程.z.-特点,该工艺主要使用部位为底层梁、板、柱。
第七章工序设计

7.1毛坯的确定
7.1.1毛坯种类
常用的毛坯种类有: ① 铸件 ② 锻件 ③ 型材 ④ 焊接件 ⑤ 粉末冶金
7.1.2 毛坯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1)毛坯选择的原则
保证零件的使用要求(适用性原则)
零件的使用要求是指在一定的服役年限内和一定的工作条件下,为 满足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对该零件所提出的形状、尺寸及有关性能要 求。 一定的工作条件是指: (1)零件在工作时的受力状况; (2)零件的工作介质及由此可能引起的零件内应力状况; (3)零件的工作温度及由此可能引起的零件性能的变化。
13:39:09
7.1.3 成型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4).焊接件:原子间的结合形成永久连接。
1.优点: 1)生产周期短,可实现形状(内腔复杂)复杂的零件
(结构件)。 2)化大为小,由小拼大,制造大型、特大型零件的坯料。 3)不同种材料间的连接,节约贵重材料。
2.缺点:变形、应力大,一般均应热处理。 3.应用:
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单位:mm)
工序 工序 工序经济 名称 余量 加工精度
工序基本尺寸 工序尺寸及偏差
磨削 0.3 IT7 0.021 25.00 精车 0.8 IT10 0.084 25+0.3=25.3 粗车 1.9 IT12 0.210 25.3+0.8=26.1
0 Φ25.0
-0.021 0 Φ25.3 -0.084 0 Φ26.1 -0.210
7.3 工艺装备的选择
• 工艺装备包括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 • 7.3.1 机床的选择 • 大批量生产时﹐应采用高效的机床设备和
先进的加工方法。 • 在单件小批生产中﹐多采用通用机床和常
规加工方法。
7.3 工艺装备的选择
机械设计手册_(第五版)成大先_目录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第1卷目录第1篇一般设计材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第6章热处理第7章表面技术第8章装配工艺性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第2章极限与配合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第4章表面结构第5章空间距偏差第3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第3章非金属材料第4章其他材料及制品第4篇机构第1章机构分析的常用方法第2章基本机构的设计第3章组合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第4章机构参考图例第2卷目录第5篇连接与紧固第1章螺纹与螺纹连接第2章铆钉连接第3章销、键和花键连接第4章过盈连接第5章胀紧连接和型面连接第6章锚固连接第7章粘接第6篇轴及其连接第1章轴和软轴第4章制动器第7篇轴承第1章滑动轴承第2章滚动轴承第3章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第8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第1章起重机械零部件第2章输送机械零部件第9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1章操作件及小五金第2章管件第3卷目录第10篇润滑与密封第1章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第2章润滑剂第3章密封第4章密封件第11篇弹簧第1章弹簧的类型、性能及应用第2章圆柱螺旋弹簧第3章截锥螺旋弹簧第4章蜗卷螺旋弹簧第5章多股螺旋弹簧第6章蝶形弹簧第7章开槽蝶形弹簧第8章膜片弹簧第9章环形弹簧第10章片弹簧第11章板弹簧第12章发条弹簧第13章游丝第14章扭杆弹簧第15章弹簧的特殊处理及热处理第16章橡胶弹簧第17章橡胶——金属螺旋复合弹簧(简称复合弹簧)第18章空气弹簧第19章膜片第20章波纹管第21章压力弹簧管第12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第1章螺旋传动第2章摩擦轮传动第13篇带、链传动第14篇齿轮传动第1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第2章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第3章锥齿轮传动第4章蜗杆传动第5章渐开线圆柱齿轮形星传动第6章渐开线少齿差形星齿轮传动第7章销齿传动第8章活齿传动第9章点线啮合圆柱齿轮传动第10章塑料齿轮第4卷目录第15篇多点啮合柔性传动第1章概述第2章悬挂安装结构第3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第4章柔性支承的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第5章专业技术特点第6章整体结构的技术性能、尺寸系列和选型方法第7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力学计算第16篇减速器、变速器第1章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第2章标准减速器及产品第3章机械无级变速器及产品第17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第1章常用电机第2章常用电器第3章电动、电液推杆与升降机第18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第1章概述第2章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第3章线性振动第4章非线性振动与随机振动第5章振动的控制第6章机械振动的利用第7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第8章轴和轴系的临界转速第19篇机架设计第1章机架结构概论第2章机架设计的一般规定第3章梁的设计与计算第4章柱和立架的设计与计算第5章桁架的设计与计算第6章框架的设计与计算第7章其他形式的机架第20篇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1章塑料制品设计第2章塑料注射成型工艺第3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4章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模具第5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实例第6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标准模架第7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程序与CAD第五卷第21篇液压传动第一章基础标准及液压流体力学常用公式第二章液压系统设计第三章液压基本回路第四章液压工作介质第五章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第六章液压缸第七章液压控制阀第八章液压辅助件及液压泵站第九章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第22篇液压控制第一章控制理论基础第二章液压控制概述第三章液压控制元件、液压动力元件、伺服阀第四章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第五章电液比例系统的设计计算第六章伺服阀、比例阀及伺服缸主要产品简介第23篇气压传动第一章基础理论第二章压缩空气站、管道网络及产品第三章压缩空气净化处理装置第四章气动执行元件及产品第五章方向控制阀、流体阀、流量控制阀及阀岛第六章电气比例、伺服系统及产品第七章真空元件第八章传感器第九章气动辅件第十章新产品、新技术第十一章气动系统第十二章气动相关技术标准及资料第十三章气动系统的维护及故障处理。
机械制造工艺教案第七章4-6节(已排)

20
(3)时效处理 时效处理有人工时效和自然时效两 种,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毛坯制造和机械加工中产 生的内应力。精度要求一般的铸件,只需进行一 次时效处理,安排在粗加工后较好,可同时消除 铸造和粗加工所产生的应力。有时为减少运输工 作量,也可放在粗加工之前进行。精度要求较高 的铸件,则应在半精加工之后安排第二次时效处 理,使精度稳定。精度要求很高的精密丝杆、主 轴等零件,则应安排多次时效处理。对于精密丝 杠、精密轴承、精密量具及油泵油嘴配件等,为 了消除残余奥氏体,稳定尺寸,还要采用冰冷处 理(冷却到-70~-80℃,保温1~2h),一般在 回火后进行。
21
(4)表面处理 某些零件为了进一步提高表面的抗蚀能力, 增加耐磨性,常采用表面处理工序,使零件表面覆盖一层 金属镀层、非金属涂层和氧化膜等。金属镀层有镀铬、镀 锌、镀镍、镀铜及镀金、银等;非金属涂层有涂油漆、磷 化等;氧化膜层有钢的发蓝、发黑、钝化,铝合金的阳极 氧化处理等。零件的表面处理工序一般都安排在工艺过程 的最后进行。表面处理对工件表面本身尺寸的改变一般可 以不考虑,但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应考虑尺寸的增大量。 当零件的某些配合表面不要求进行表面处理时,则应进行 局部保护或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予以切除。
3
(2)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是决定表面加工方法的首 要因素,此外还应包括由于基准不重合而提高对某 些表面的加工要求,以及由于被作为精基准而可能 对其提出的更高加工要求。 (3)加工方法选择的步骤总是首先确定被加工零件 主要表面的最终加工方法,然后再选择前面一系列 工序的加工方法和顺序。可提出几个方案进行比较, 选择其中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例如加工一个直径 为φ25H7和表面粗糙度为Ra0.8μm的孔,可有四种 加工方案:①钻孔-扩孔-粗铰-精铰;②钻孔-粗镗半精镗-磨削;③钻孔-粗镗-半精镗-精镗-精细镗; ④钻-拉。应根据零件加工表面的结构特点和产量 等条件,再确定采用其中一种加工方案。主要表面 的加工方法选定以后,再选定各次要表面的加工方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簧通常刚度较大,可在较
小的变形条件下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机器上的按键外形通常为方形 或圆形,这种形状的按键在控制 面板上占用较大的面积。
由于采用三角形按键,使最 小宽度缩小为24mm,比原方案 减小29%。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在包含中间齿轮的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中,中间轴 所受合力的大小与三个轴的相对位置有关。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挺杆2与摇杆1通过一球面相接 触,球面在挺杆上。
将球面改在摇杆上,则接触面 上的法线方向始终平行于挺杆 轴线方向,不产生横向推力。
1.固定联接,限制6个相对运动自由度。 2.滑动联接,限制5个相对运动自由度。 3.转动联接,限制5个相对运动自由度。 4.移动、转动联接,限制5个相对运动自由度。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2 联接的变异
3.转动联接,限制5个相对运动自由度。 4.移动、转动联接,限制5个相对运动自由度。
然后再分析每一个技术要素的取值范围,通 过对这些技术要素在各自的取值范围内的充分组合, 就可以得到足够多的独立的结构设计方案。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 结构方案的变异设计
一般机械结构的技术要素包括零件的几何形 状,零件之间的联接和零件的材料及热处理方式。 以下分别分析这几个技术要素的变异设计方法。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 艺第7章结构方案的创新
设计
2020/11/18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第七章 结构方案的创新设计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0 引言
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 根据所确定的原理方案,决定满足功能要求的机械 结构,需要决定的内容包括:
由于轮毂要相对于轴移动,所以联接中轴的表面形 状必须是柱面(不能是锥面)
联接中轴的截面形状必须是圆形
考虑加工方便和避免产生附加轴向力通常也采用柱面
两种联接中的轴表面形状为圆柱面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2 联接的变异
1.固定联接,限制6个相对运动自由度。 2.滑动联接,限制5个相对运动自由度。
直线方向布置
直线方向布置的转子和定子再材沿料加另工新一技术轴与新线工艺旋第7转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2 联接的变异
一个不与其他零部件相接触的零件具有6个自 由度,机械设计中通过规定零件之间适当的联 接方式限制零件的某些自由度,保留机器的功 能所必需的自由度,使机器在工作中能够实现 确定形式的运动关系。
结构的类型和组成,
结构中所有零部件的形状、尺寸、位置、数 量、材料、热处理方式和表面状况,
所确定的结构除应能够实现原理方案所规定 的动作要求外,还应能满足设计对结构的强度、刚 度、精度、稳定性、工艺性、寿命、可靠性等方面 的要求。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0 引言
机械结构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设计问题的 多解性,即满足同一设计要求的机械结构并不是唯 一的。
通过对这些方案中参数的优化,可以使设计者 得到多个局部最优解,再通过对这些局部最优解的 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到较优解或全局最优解。
变异设计的目的是寻求满足设计要求的独立 的设计方案,以便对其进行参数优化设计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 结构方案的变异设计
变异设计的基本方法是首先通过对结构设计 方案的分析,得出一般结构设计方案中所包含的技 术要素的构成。
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众多的可行结构方 案中寻求较好的或最好的方案。
找出所有的局部最优解,并从中找出全局最 优解,得到最好的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发挥创造性 思维方法的作用。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 结构方案的变异设计
结构方案的变异设计方法使设计者从一个已知 的可行结构方案出发,通过变换得到大量的可行方 案。
联接的作用是通过零件的工作表面与其他零 件的相应表面的接触实现的,不同形式的联接 由于相接触的工作表面形状不同,表面间所施 加的紧固力不同,从而对零件的自由度形成不 同的约束。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2 联接的变异
以轴毂联接为例。按照设计要求,轴与轮毂的 联接对相对运动自由度的限制可能有: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上方零件为凹形,下方零件为 凸形。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曲柄摇杆机构
偏心轮机构
机构中销孔尺寸变化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普通电动机中转子和定子的布置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机械结构的功能主要是靠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形 状及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的。
零件的几何形状由它的表面所构成,一个零 件通常有多个表面,在这些表面中与其他零部件相 接触的表面,与工作介质或被加工物体相接触的表 面称为功能表面。
零件的功能表面是决定机械功能的重要因素, 功能表面的设计是零部件设计的核心问题。通过对 功能表面的变异设计,可以得到为实现同一技术功 能的多种结构方案。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描述功能表面的主要几何参数有表面的形状、 尺寸大小、表面数量、位置、顺序等。通过对这几 个方面的变异,可以得到多组构型方案。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第7章结构 方案的创新设计
7.1.1 功能面的变异
压簧的压缩距离不应过大,否则容易引起弹簧的失稳,如确需使用 较大的压缩距离则应设置导向结构。
拉簧无失稳问题,设计中受空间约束较少,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
摇杆及绳索等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