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一)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台湾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多种风格和类型,其中以合唱作品和管弦乐作品最为著名。
其作品《托卡塔》是一首以管弦乐为主的作品,其特色之一便是其独特的和声应用。
一、不拘一格的和声处理《托卡塔》的和声处理打破了传统对和声的束缚,不拘一格地采用了各种和声手法,使得整个作品的旋律和和声都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比如,在开头处,作曲家采用了一种大段的换调进行,将整个作品推进到了新的调式中,形成了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此外,整个作品中的和声处理也非常细腻,比如在高潮处运用了音乐的轮廓性和反向性,形成了独特的和声叠加效果。
二、突出音乐的律动感和动感在和声处理上,作曲家还特别注重了音乐的律动感和动感,使得整个作品更加有节奏感和有韵律感。
比如,在开头处,作曲家在和声中直接采用了巴赫著名的G小调小步舞曲的和声剪影,使得整个作品的节奏感更加强烈、明显。
而在高潮处,作曲家通过和声的处理,强化了乐曲的律动感和动感,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音乐气息和音乐冲击力。
三、运用了多种和声配器处理技巧除了创新的和声处理方法,作曲家还在《托卡塔》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和声配器处理技巧,使得整个作品的音乐效果更加微妙、细腻。
比如,在弦乐的和声处理中,作曲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和声配器处理技巧,从而使得和声的效果更加清晰、明快。
而在管乐部分,作曲家则采用了类似于巴赫的复调和声的处理技巧,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整、完美。
四、和声处理和旋律编排完美结合最后,《托卡塔》的和声处理和旋律编排完美结合,旋律和和声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世界。
比如,在高潮处,作曲家巧妙地将旋律的高潮部分和和声叠加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音乐效果。
而在整个作品的发展过程中,旋律和和声的互相呼应、相互配合,使得整个作品都呈现出具有强烈震撼力的音乐气息,宛如一场音乐盛宴。
总之,《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充分显示了作曲家的创新精神和音乐天赋。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和声运用

妒_|
琶
一
般来说 , 音乐创作 中不在于三度叠置 的和弦
而在《 彩云追月》 主题第二部分初次呈示 时 , 左
手优 美 如 歌 的 旋 律 上 方 飘 动 着 右 手 加 六 度 的分 解 和 弦 , 如行 云 流水 。 恰
( ) 统 三 度 叠置 和 弦 的运 用 二 传
可用 还是不可用 , 关键在 于如何处理五声性 曲 目所 特有的 “ 偏音 ” 或者 “ 间音” 的处理 。王建 中先生对 此, 常采用将其 内置 的方法 , 收到很好的效果。例 并
音乐风格 和人 们的审美心 理并在音 乐表现 的深度 和特色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和声语言 , 王建 中钢 琴作
品 主要 运 用 以 下 和声 手 法 和表 现 形 式 :
种清新淡雅 的音乐形象。 谱例 3 梅花三弄》 《 :
① 乔惟进 :和声学》 南京 : 《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0 2 0年版, 29页 0 第 8
律 陈述 方式 , 现 出一 种 淳朴 而欢 快 的 情 绪 : 表
谱 例 2 翻身道情》 《 :
我 国的民族 民间音 乐和创作音 乐在 调式方 面 是五声性体系与大小调体系并存 , 由于三度叠 置结 构原则 自身 的合理性 , 国音乐作 品中普遍存 在着 我 三度结合与二度 四度五度结合同在 , 和声 连接 的功
能性 与色 彩性 并 重 的情 况 。这 种 和声 特 点 是 广 大 音
在 《 花 三 弄 》 主题 在 左 手 再 次 呈 现 时 , 梅 的 右手 伴 奏 则 以纯 四度 音 程 的 平 行 进 行 与 之 相 伴 , 绘 出 描
一
乐 家 教育 家反 复 实 践 不 断 探 索 的 结 果 , 符 合 中 国 是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托卡塔》是中国作曲家王建中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作品,该作品是王建中创作的一部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在和声技巧上的独到才华。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和声技巧,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本文将对《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巧妙运用了对位法。
对位法是一种常见的和声技巧,通过多个声部之间的对位关系来创造和谐的效果。
在《托卡塔》的开头部分,王建中将主题分别分配给两个手指进行演奏,这种对位的方式使得主题更加丰富多变。
在整个作品中,王建中还通过不同的音乐段落和声乐器的对位,创造出了丰富的音乐层次感和和谐。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运用了丰富多变的和弦进行。
和弦是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多个音符组合而成的,通过合理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和声效果。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使用了大量的和弦进行,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和声色彩。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王建中利用高度张力的和弦进行创造出了宏伟壮观的音乐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采用了调性变化的手法。
调性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音乐的基调和音乐段落的发展。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调性的变化,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音乐变化。
在一些重要的转折处,他通过变换调性,创造出了音乐的意想不到感和惊喜。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还使用了复调和声。
复调和声是指多个声部之间出现的独立运动和独特性。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复调和声,通过多个声部的运动和交替,创造出了丰富的音乐效果。
这种复调和声既展示了王建中独特的和声构思,也增加了作品的音乐复杂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托卡塔》是现代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所作的一首大型钢琴协奏曲,该作品以其精巧的和声运用而备受推崇。
在作品中,王建中运用了许多特色的和声来营造出音乐的情感色彩和个性特征。
下面就介绍一下《托卡塔》中的特色和声应用:
1.引用早期音乐的和声元素
在《托卡塔》的第一乐章中,王建中引用了巴洛克时期的和声手法,如反复和弦、奏鸣曲式等。
这种和声往往运用大量的半音、小三度等跨度较小的音程,产生出紧张、接近的音乐氛围,使听众更能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张力。
同时,这种和声手法与现代和声结构的融合,也表现出王建中对历史音乐风格的尊重和运用的想法。
2.利用丰富的和声变化来表现情感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大量采用了动态和声变化来表现音乐情感。
比如,在第一乐章中,王建中通过变化的和声色彩和层次感来表现出音乐中的悲痛情感。
此时,王建中采用了少量的音阶上升和下降来创造出更加明显的情感表现,这种和声处理方法也在王建中的其他作品中有所体现。
3.巧妙地使用和声的配器
在《托卡塔》的配器方面,王建中独具匠心地将钢琴与交响乐团的弦乐器进行巧妙的配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比如,在第二乐章中,王建中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和声运用,运用了乐队重奏来加强和声的效果。
同时,王建中还使用了各种半音阶与全音阶的组合,使得音乐的和声更加富有层次感,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总之,《托卡塔》中王建中的和声应用十分精妙,让人听了之后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表现,而且还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在和声方面的独创及卓越表现技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是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托卡塔》是中国乐坛的经
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和声应用而闻名于世,以下将分析其中的一些特色和应用。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丰富而多样。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和弦的音色和变化,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在作品的开头,低音部的和弦奏鸣可以明确的听到,这为整个作
品的和声奠定了基础。
作曲家还巧妙地结合了旋律和和声,使得旋律与和声之间呈现出和
谐的关系。
作曲家还运用了错位和声、斜和声等技法,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托卡塔》中的和声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元素,更是作品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也体现了王建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融合。
他将西
方古典音乐的和声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和声风格。
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模因和模子音,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
他还经常运用复
调和声和异域音阶,让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冲击力。
王建中的和声风格独具特色,既有中国
传统音乐的独立性和自我特点,又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托卡塔》以其独特的和声应用而闻名。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王建中扎实的音乐功底,还展示了他对和声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本文将从和声的角度来探讨《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分析其和声特点以及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托卡塔》中的和声特色。
王建中在这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弦,通过和弦的堆叠和变化来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
他在和声上的运用,既有传统西方古典音乐的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采用了大量的层叠和弦,这不仅在音响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效果。
通过叠加不同的和弦,王建中巧妙地营造了音乐的张力和厚重感,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富有内涵和魅力。
他还运用了一些不常见的和弦进行音乐的变化,从而使整个作品更加新颖和引人入胜。
除了层叠和弦外,《托卡塔》中还大量运用了和声的转位和倒位。
这种手法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变的面貌,还能够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和动感。
通过和声的变化,王建中成功地营造了音乐的跌宕起伏和融合感,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和饱满。
《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非常丰富多变,不仅包括了层叠和弦、转位和倒位、和声走向的变化和转变等多种手法,更融合了传统西方和中国音乐的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表现力。
通过和声的变化和调整,王建中成功地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动感。
音乐在运用和声的变化之后,显得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使整个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融合了传统西方和中国音乐的元素,王建中成功地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和声上的运用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变的面貌,更在音乐的风格上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是王建中在音乐上的创新和突破,它不仅展现了王建中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功力,更展示了他对和声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和声手法研究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和声手法研究作者:姜逸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3期【摘要】王建中先生的钢琴改编曲对于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表现在对和声结构的采用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色彩性,不仅表达了其钢琴曲中的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与意境,而且展示了钢琴艺术的内涵,体现了广博深远的民族意蕴。
本文主要就王建中先生钢琴作品中所采用的和声手法进行研究,对其和声结构使用的多样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和声手法研究【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19-01王建中先生是我国优秀的钢琴作曲家和教育家,他有许多流传甚广的钢琴作品,如《梅花三弄》、《云南民歌五首》、《百鸟朝凤》等。
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以其独具个性且色彩丰富的和声手法为主要的基调,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生命力及艺术价值。
和声结构本身是音乐多声结合的结构规则,不论主调音乐或复调音乐都需要遵循其基本的结构原则。
和声结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音乐的发展,并随着其丰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音乐流派。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对其和声手法的运用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传统三度叠置和弦及其扩展(一)传统三度叠置基本结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中的三和弦在大小调的和声体系中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和弦类型。
在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中,《赤胆忠心》便大量使用了三度叠置结构的三和弦。
除了三和弦结构之外,《赤胆忠心》中还大量使用了三度叠置结构中的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十一和弦。
比如从其第一乐段的第二个乐句开始,其第二拍运用九和弦,直到其第二个小节处开始运用重属九和弦。
同时,其采用的分解和弦流动性也使九和弦更加协调流畅。
(二)三度叠置结构变和弦的应用王建中先生的音乐作品中对三度叠置结构变和弦的应用也较为普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属于对离调性变和弦以及交替性变和弦的运用。
浅谈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五声性和声技法--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

谱 例 3
果 ,有几处特地加了临时变化音记号 ,将小二度音程变 为大二度
5、空五度和弦的运用 。空五度和弦不是完整的和弦 ,缺少体
音程。例如(谱例 1):
现 和弦色彩的i音 ,只有根音和五音 ,所 以音 响效果 很 中性 ,因
此 听起 来 比较 空 洞 。但 为 了体 现 民族 音 响 的效 果 ,有 时将 j 音 省
创作 中通常会用省略音和弦 、附加音 和弦以及省 略 、附加音和弦 排列组合是七 和弦 ,但仍有空五度的 因素在其 中。
的方法来解决风格协调的问题 。原 因是 当七卢 自然调式和声与
以上通过对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五声性 和声创
五声调式旋律相结合时 ,为适合五风格的需要 ,可将三音省 略。 作技法 的分析 与研 究 ,不难 看 出,王建中在改编创作过程 中 ,紧
3、四 、五度叠置的和弦结构 。四 、五度结构 的和声 ,是以四 、 紧抓住了原民歌 的旋律特点 ,以巧妙的手法使 改编曲既保 留了
五度和声音程为基础而形成的。在实际运用中 ,可以是单独 的四 原 民歌的音乐 特色 ,又具有钢琴音乐 的艺术风貌 ,体现出乐曲的
五度音程及其不 同的组合形式 ,也可以是 四、五度音程叠置而成 中国韵味 。
c—F是 四度关系 ,这种形式的和弦也通常被成为挂二和弦。 4、五声纵合化 的和弦结构。五声纵合性结构 的和声方 法是
以五声调式中各种音程的纵合作为和弦结构基础 ,这是音 乐理 论 家 桑 桐 先 生 总结 出 的和 声 手 法 。它 的着 眼点 ,主 要 在 于 和 弦 的 组成音与五声性旋律音调在整体上保持一致 ,但 并不 拘泥于和 弦与旋律的同步进行 。五声性和弦按组 成音的音 数常可分为 _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一)论文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和声手法三度叠置非三度叠置音程和弦五声性论文摘要]王建中钢琴作品主要运用5种和声手法和表现形式;三度叠置和弦;五声式音程与和弦;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多音和弦。
其和声的运用基本特点是根据音ft.作品内涵揭示、风格表现、意境渲染、情绪抒发和韵味体现的需要,大胆运用三度和非三度叠置的不同结构不同色彩的和声,充分发挥和声艺术在多声音乐中的结构组织作用及色彩性功能性,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意调遣,尽情挥洒。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
他根据民族民间乐曲、歌曲旋律、外国乐曲改编和自己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钢琴独奏曲无论是根据民歌改编或是创作的,无论是采用何种技法,均具有既丰满又细腻、既浓郁又清新的和声色彩和民族风格。
他以娴熟的钢琴写作技巧,流畅自如的乐思,将每首乐曲编织得充满生机,独具个性,媚媚动听,极富听赏效果。
”…由于他的钢琴作品在广大听众中具有较高的演奏率和广泛的影响力,所以王建中的名字总是同中国钢琴音乐联系在一起。
“他的作品不仅被音乐院校作为常用教材,而且已成为国内音乐舞台的保留曲目,有的还被作为代表中国风格的经典在国际舞台上演出。
”在演奏和学习这些钢琴作品的同时,探讨和挖掘其钢琴音乐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技法、个性化和声语言与民族韵味,对于宏扬先进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和声学是关于多声结合的音乐游戏规则,是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均须遵循的基本结构原则。
人类音乐的发展历史就是和声艺术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的历史。
尽管音乐流派几经更迭、艺术风格纷繁变化、和声语言层出不穷,但是,作曲家用以音乐创作、理论家用以作品分析的和声学范畴中两个基本问题仍然是和声的结构与和声的连接。
欧洲大小调体系音乐的和声结构原则是三度叠置,连接方法是功能序进,这一多声结合的基本宗旨贯穿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派、浪漫派乃至于印象派和部分现代派音乐。
由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创作音乐在调式方面是五声性体系与大小调体系并存,由于三度叠置结构原则自身的合理性,我国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三度结合与二度四度五度结合同在、和声连接的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的情况。
这种和声特点是广大音乐家教育家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符合中国音乐风格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并在音乐表现的深度和特色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和声语言。
王建中钢琴作品主要运用以下和声手法和表现形式:(一)三度叠置和弦。
自上一世纪初以来,三度叠置的大小三和弦和七和弦九和弦在我国音乐作品中就被广泛运用,但是一直存在着争议。
黎英海认为:“因此就有人认为五声音阶的和声只能用五声,不能在和声中出现非五声音阶音,像只在钢琴黑键上弹那样。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办法,反正只用五声的结合,没有半音及增减音程,随便几个音碰在一起也不是太紧张刺耳,这种看法和‘四度和声’一样,果然是很容易地避免了和声中的洋味,但是带来的却是和声的单调贫乏,缺乏推动力和开展性,色彩也没有更多的变化,这是不能作为基本的和声手法来应用的。
三度叠置的和弦,音响丰满,色彩对比显著,和弦的形态变化也很多,同调中各音级的从属关系相结合时,和弦的功能作用比单音更为确定并可加强调性逻辑。
”前苏尤·霍洛波夫在其《论西方的三种和声体系》一书中论述兴德米特和声理论时,对各种音程结合的和弦的音响效果、谐和程度和声音色彩进行分析比较之后,将和弦划分为六组,结论是:“大调三和弦与小调三和弦(第1组1是‘所有和弦音中最优美的和弦’),是所有和弦中最有独立性的,并且最适用于结束。
它们可以同任何一个和弦进行连接。
”其实,用谐和的大小三和弦为五声性曲调配置和声的做法并非自国人始。
浪漫派大师肖邦在其著名的黑键练习曲(Op.10Nr5)中,印象派大师德彪西在其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均有成功运用的范例。
毋庸置疑,在这两首名作中,五声性的旋律与三度迭置的大小三和弦结合得自然而和谐。
可不知是由于听力的误差还是思想的误区,总有人对我国音乐创作中大小三和弦七和弦的使用往往轻率否定,似乎如此用法不能体现民族风格和东方韵味,这显然是作茧自缚。
黎英海进一步指出:“和弦三音的有无,对和声的丰满性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我们不能采取逃避问题的态度,所以解决‘间音’在和声处理上的困难,是汉族调式基本和声的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
”看来,我国音乐创作中不在于三度迭置的和弦可用还是不可用,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五声性曲调所没有的“偏音”。
一般说来,对于旋律外音性的“偏音”或者“间音”的处理,往往采用将其内置即放在织体的内声部和化纵为横即将其以分解和弦或琶音的经过音形式使用。
例如《军民大生产》最后一部分主题原型再现时,右手柱式和弦的升F和降B是内置偏音,八度加音柱式和弦结合旋律中四度跳动音程与规整的节拍节奏,作品所塑造的威武刚强的边区军民形象跃然而出;而《梅花三弄》音乐主题首次陈述时,左手琶音的E和降B 是琶音经过音性用法,综合五声性分解和弦与高音区纯五度音程一起表现梅花清新高洁的品格。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属于五声性的七声商调式,其中清角为旋律音。
全曲第三部分再现时,还原A与降D以内置偏音和分解七和弦奏出,色彩明亮,乐思新颖。
(二)五声式音程与和弦。
非三度的纯四度纯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结合,无论作为旋律陈述方式还是作为伴奏织体,均有与三度六度结合音响效果所不同的民族音乐韵味和东方音乐色彩。
在《翻身道情》前奏中,纯四度平行音程结合是旋律陈述方式;而在《梅花三弄》的主题在左手再次呈现时,右手则以纯四度音程的平行进行与之相伴;在《百鸟朝凤》中部,右手旋律和左手伴奏各自分别以大二度结合,轻盈活泼,诙谐风趣。
以纯四度、纯五度及大二度此类非三度叠置的“五声式和弦”,在我国一些专家的和声著作和教科书中都有详尽阐述。
张肖虎在其《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一书中称之为“代音和弦”,“五声性和弦结构,当偏音在内声部时,常用正音代替。
”黎英海认为:“我们可以在基本和声中有条件地采用非三度迭置的‘五声式和弦’,由于以‘间音’为三音的和弦与五声音调容易产生不协调,应注意‘间音’的处理问题。
……还可运用代替音的方法来扩大旋律与和声的结合关系。
”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和赵德义所著《和声学基础教程》中称之为“五声性变异结构和弦”,“这些和弦并不是随意地用几个五声音阶的音结合而成的音组。
作为和弦,也有它自身的规律与结构原则。
这就是:第一,它必须是五声性的;第二,它是在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的变异,这里说的变异,是指对三度叠置的变异。
也就是说,变异结构和弦是以三度叠置构成的和弦为基础,按照五声性的特点,作某些非三度叠置的处理。
”并且认为:“这些和弦运用的范围并不限于五声音阶的音乐,在有些七声音阶的音乐中也常运用;不但用在以自然调式写作的音乐中,在一些用变化调式写的或较复杂的作品中,也可看到这种和弦。
在一个作品中,可以完全用这种和弦写成,但更多的是和其它不同结构的和弦混用。
”在《梅花三弄》的引子部分,王建中先生就是用这种“五声式和弦”和倚音模仿古琴奏法,气氛古香古色、稳重洒脱。
当然,更多的则是此类非三度叠置的音程与和弦分别或交替运用。
(三)附加音和弦。
指在传统三度叠置的和弦上“附加其它音级的和弦。
所附加的音常是五声正音。
大三和弦常附加大六度或大二度音;小三和弦常附加四度音;小七和弦,属七和弦也有附加音的可能。
附加音是色彩性的加强,不改变和声功能。
”《浏阳河》引子部分右手旋律以平行四五度结合为主,左手伴奏形似小七和弦,但考虑到该作品旋律的五声性,其中宫和弦与微和弦的特殊作用,笔者以为这里是出于与高音声部结合的需要而采用的附加音和弦转位活用。
而在《彩云追月》主题第二部分初次呈示时,左手优美如歌的旋律上方飘动着右手加六度的分解和弦,恰如行云流水。
(四)复合和弦。
此类和弦是不同功能和弦的结合,增加了和声的不谐和程度,往往用于层次浓密、情绪激昂的段落。
“由于多声部进行的形态,或多层声部运动的结合而出现各种复合音程或复合功能的和弦结构。
它是多层声部进行的结果,也可能是音响效果的要求而产生的复杂化了的和弦结构。
在实际运用中,它们有丰富和声表现力的作用。
”在根据朝鲜歌剧《血海》主题歌改编的《赤胆忠心》中,高音声部与中低音声部即为不同功能和弦的结合,将人物激动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引子中,用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同变异性五声式和弦的复合,描绘出了灿烂明媚的陕北风光。
同样在该曲高潮部分,用三度叠置的三和弦七和弦同二度四度叠置的五声式和弦复合,使和声音响更加丰富多彩而民族风格得到强化,音乐效果热烈、奔放。
(五)多音和弦。
此类和弦构成往往是大小二度、三度、四度与五度音程的同时结合,具有一定描绘意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结构复杂,音响刺激是其特点。
“这样的和弦首先要分辨它的基本结构功能,以便决定和弦的声部与连接,此外,还常需注意其外声部线条的处理与功能关系。
”在组曲《云南民歌五首》的《龙灯调》中,多音和弦具有演唱者高声吆喝时的滑音效果,这里的琶音奏法应该突出头尾两音。
在《蝶恋花》中运用五声性多音和弦以分解和弦形式奏出,显然是在模仿民族弹拨乐器演奏效果。
在《情景》中用极不谐和的增四度小二度与其它音程的多音碰撞,以产生猛烈敲击的声音,是典型的现代和声手法。
综上所述,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中,和声的运用基本特点是根据音乐作品内涵揭示、风格表现、意境渲染、情绪抒发和韵味体现的需要,大胆运用三度和非三度叠置的不同结构不同色彩的和声,充分发挥和声艺术在多声音乐中的结构组织作用及色彩性功能性,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意调遣,尽情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