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年级完整版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年级完整版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年级完整版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年级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第项内容是乐曲一共四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山娃》张朝曲

这首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非常自由自在,性格非常活泼开朗。他们光着脚,在山里跑来跑去,感觉非常自如愉快。

乐曲一开始的2个小节就要给人一种在山上远望的旷远意境与感觉。四次延长音的先后出现都要很好地加以想象,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延长,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山林之中。开始两个小节两次的一低一高,营造出很好的音乐空间感,2个小节的一强一弱也很仔细的做出来的话,更会增强其色彩的反差与对比。

紧接着是一句快速的从上向下的跳动句好像孩子们活跃的、欢天喜地的从山上跑下来。这一句听起来很难的,是快速两只手的交叉。但实际上大家只要把两只手的规律找到的话,不但有助于视谱,还有助于准确地弹奏。首先要把左手的减五度(e----降b)找好了,用整体的感觉来弹,再加上右手的a-----g-----e,这个句子就会弹奏得非常顺利了。

第6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主体部分我们把它当作A段,两个小节的过门要适当地强调每一小节第一个音,并认真地弹好连-----跳------跳-------跳的处理,让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主题的活泼性质。从乐谱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个渐弱的记号,但是渐弱不能降低连跳处理的棱角,而是作为伴奏必须比右手的活泼曲调轻一点才行。

从第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出现,这个八小节的主题展现要弹得非常生动活泼,倚音要感觉很调皮的,连,断,保持音等都要弹得很分明。

第16小节开始,主题升高了十一度,音量变为mf,音乐的性质和第一遍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更明亮。

从第24小节开始是B段,曲调明显与A段有了不同,触键可以稍微的温柔和有一些控制的感觉。

接下来的乐句在前一句的下方五度,好像有人响应了前一句,这四个小节的后两小节和前面的第26、27小节比,音的进行是反向的。

下面的8个小节,和前面8个小节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第32、33、3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加了一个倚音,音乐比前面8个小节显得更活跃和调皮。

后面是两只手的跳进,要抓住中心音降d并把不同高度的降d要看得很清楚才能弹得准确。

接下来的3个小节又是一个两只手的交叉跑动句,视谱和开头第3至5小节类似,左手要抓住减五度的距离(a---降e)其中加进右手的跑动,位置的感觉才能比较牢靠,只不过这里与曲首不同的是从下面跑到上面此处需做一个渐强引出主题的再现。

这一次主题的再现不仅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提高了八度还进行了一些变奏,加了一些倚音、加花、并把第24小节的音乐曲调也运用在第55小节的左手部分,好像更多的人聚在一起,比前面更加热闹,声音也更丰富了。

第63小节到67小节的连接句把减五度放在了右手(第63、65小节的a----降e,第64、66小节的e----降b),后面又是开头引子那样加倚音和延长音的高低音区对比,最后3个小节一次比一次轻,画面好像又渐远去了,大山又恢复了宁静和深远。

这首作品在全国的钢琴比赛中得过一等奖,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在弹奏的时候要把握好音乐表现的情景,好像是一幅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小景,要弹奏得很生动。

第二首《e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海顿曲

这是一首海顿的非常着名的奏鸣曲,在原来的“跨世纪新版”考级中也先用了。尤其在第一乐章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表现。

乐章的开始是两个形象的交织,两种性格的人物。左手是生动的跳音,右手是温柔的连线,如相像为孩子和母亲的话,孩子非常活泼,母亲则是非常爱护孩子、安慰孩子、的一种对话与互动。

从上面谱例中,大家可以看到,右手的双音应看作两个声部,在弹奏的时候,高声部应该稍微突出一些。练习时,可以先两个声部分别弹奏来体会一下,再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更加清楚声部的区别走向。另外,右手旋律一定要把小连线的表情做好,如果连线的最后一个音弹得太重、太愣的话,就没有音乐的语气了。

第4小节到第5小节右手的双音连线比较难做到连,这个时候可以首先全力把高声部(c---a----升f)保持连贯而中声部(a---升f---升d)如不能绝对连就尽量贴键弹出。

在第8小节的右手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该在拍子上和左手对齐一起弹出,并对齐。

在延长记号以后,主题又一次出现,但这次和前面有所不同,直接发展到了第14小节的强,左手出现肯定有力的八度,右手则是很温柔的、出自肺腑的弹奏快速音符。在这里一定不要强调技术的感觉,而要想象是歌唱性地弹奏,把连线的最后一个音轻轻用手腕带起来。2小节以后,也就是16小节开始,忽然变成了p,左手也是连奏并每个音都分别保留,最后成为一个和弦。在第17、18小节右手的前两个音是加以两音小连续的,在两音的后一个音上,有一个顿音记号,但不要弹得太短促,因为这里如果太跳的话,容易出现不合适的重音,此处最好柔和一些才有说服力。

第22小节至24小节的右手有三个装饰音,可以直接从上方音开始,按指法弹奏四个音作为回音处理即可。

除此之外,大家还要注意到这3个小节虽然在音符和节奏上完全一样,但是第一次是mf,第二次是和第一次的对比,音量变为了p,第三次是开始逐步渐强,一直到第27小节两只手一起精神饱满、肯定地结束这个段落。

从第30小节是副部(即第二主题)的开始,右手全是双音,都要处理成两个声部,尤其到了第32小节以后,更是要把两个声部分开练清楚了,各自有各自的线条和走向。在两个声部同时弹奏的时候,要把高音突出并很好地保留每个音的时值,不能因为下面声部的进入而听不清楚高音的线条了。后面还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比如第97小节到第108小节,大家都要很好地把两个声部分清楚。

第36小节开始,副部主题第二次出现,和第一次相比,只在最后两小节进行了扩展,以连接到后面第42到45小节以干净利落十六分音符,作为段落的结束句。

从第46小节开始是这个乐章的展开部。展开部的开始还是运用了主部的这两种形象的对比,但调性转到了a小调。

从第51小节开始后的13个小节,在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发展变化,有很多的变化音,视谱要非常仔细。另外,还有很重要的是这里的小连线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内涵,一定要仔细地把快速的音符弹得非常旋律化,两个音的小连线,要弹得非常有由强到弱的证据感,使得整个段落更加委婉,好似语重心长的叮嘱,音乐性是很强的,大家要仔细体会。

从第64小节起,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右手高声部的下行和左手曲调的下行相隔十度或六度,互相呼应,所以在弹奏的时候右手的这些曲调音可以稍微强调。

从第67小节的后半部分,音乐的感觉又和前面稍有不同,左手和前面右手呼应的跳音变为伴奏性质的、流畅、柔和的连音,右手的旋律是两个音上有一个小连线,需要认真地做出来,而是在音乐的感觉上,在这里可以稍微平缓些,应该是四个小连线构成一个大句子。

从第71小节开始,呈示部的主部动机又出现了,只还过在这里,右手和左手反过来了,从中音区逐渐向两边扩展,音量从p,一直发展到f.

从第79小节开始是乐章的再现部,其演奏要领和前面是同样的,但要注意在音乐的进行和发展上有所不同以及在调性上的变化。

最后,很有特色的是这个乐章的结尾是采用了“退台式”。音乐发展到第123小节的时候已经是ff了,但最后的四个小节一次比一次轻,到最后三个八度音是很轻但声音又很集中、很有余音绕梁的感觉,听起来似乎意犹未尽。

这个奏鸣曲的音乐变化是很丰富的,大家要仔细地体会并做出来,尤其是其中多次的两个音小连线要每一次都能把音乐的语气弹出来。

第三首《小奏鸣曲第三乐章》巴托克曲

巴托克只写了一首小奏鸣曲,所以,一般我们说到巴托克的小奏鸣曲,指的就是这首小奏鸣曲了。我们在此选用的是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的速度把握很重要。这个乐章有很多渐慢、加紧的地方,如何在这些变化后还回到原速,就是不容易的,需要很多的练习和感受。首先是对原速,也就是第一速度,要有很好的把握。作曲家原来标出的速度是在每分钟154----146拍,对于考生来说,稍微会感觉有点急。在并把版考级中,选定的速度是每分钟132拍,这是给大家的一个参考速度,考生如果能弹奏得很清楚、音乐特性很明确,保持音乐的整体风格,那么稍微慢一点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脱离“活泼的快板”范围。

这个乐章是一个热烈的民间舞蹈,所以音乐的节奏性是很强的,我们在弹奏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并感受开头伴奏音型切分音的节奏性。

开头左手的切分节奏是从mf开始的,一次一次的渐弱,渐弱到第4小节,出现了右手的曲调。在右手的曲调中,有很多的重音以及连跳的处理,在处理好的同时,还要注音到节奏不是那么的一板一眼的,基本的节奏掌握牢靠了,其中会有一点伸缩和自由。这个曲调是8个小节的,在第一次结束的时候(第十二小节就出现了“poco rit。”意思是就是要有一点渐慢。第12小节最后出现了“atempo”,意思是要回原速。

第二次曲调的出现左手的伴奏音型变成连线的八分音符,围绕着d音两边在变化着的音都要有一些强调,同时,弹奏这种音型时手腕要有一些左右的灵活调节。曲调和第一次出现时是一样的,但加了渐强和渐弱,在句尾的位置渐慢以后,渐慢还延续了3个小节,直至下一次曲调出现时再回原速。

第三次曲调在高一个八度出现,左手的音型又变了,加上了双音。右手曲调上的一些重音,不仅加了保持音记号,还加上了sf,可见情绪比前面更为激烈。第30小节开始对曲调的后两小节与后一小节进行了重复模仿,音域更低,力度更增强了。

经过第36至39小节渐慢、渐弱的过渡后,从第39小节最后开始了新的段落。新的段落开始五个小节有一个“poco a poco accel”.的标记,意思是在已慢下来的速度上一点一点地渐快。左手的音型也是很有意思的,特别强调d的低音,会有很好的效果。渐快直到第45小节回到原速,右手曲调此时有两个声部,在下方声部中,出现了一些保留音,和高声部的跳音、持续音、连线做对比。要仔细地练习,精确的做出来。

音乐进行到第53小节的最后半拍,左手旋律进来,两个声部是相距六度、相互呼应的,舞蹈性很强,从乐谱上我们可以看到低声部是更为重要的,跳音和持续音的短与长要弹奏得很分明。

从第69小节的后半拍,与第40小节相仿的两声部曲调又出现了,左手伴奏是音型第四个音的第一个音(升g----a-----c-----b)弹奏得非常清晰而有弹性,表现火热的舞蹈场面。

在第84小节最后到第89小节的稍事休息后,又从轻开始发展出很大的渐强、渐快,音乐进行到最尽兴,最热烈的高潮,在情绪的顶点结束。

第四首《塔兰泰拉舞曲》皮埃松卡曲

塔兰泰拉舞曲是意大利南部的一种快速的6\8拍子的舞曲。据说在意大利南部有一种毒蜘蛛,人被它咬了以后就会疯狂地跳舞。因此这种舞蹈非常热烈、红火,甚至疯狂。意大利南部天气很火热,人的性格也是非常地热情,因此这种舞蹈也是非常地火热。很多作曲家都写过塔兰泰拉舞曲比较有名的有李斯特的《塔兰泰拉舞曲》,普罗科菲耶夫也写过,“布格缪勒”中也有塔兰泰拉舞曲,这首皮埃松卡创作的曲子也一样是很热烈的一首。作为一首中等程度的乐曲,非常的好听。

乐曲从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一种神秘的气氛,好像从很远的地方席卷过来。弹奏时手指要很贴键,手腕要左右的适应键盘,声音很连贯,音量在pp的范围,只有右手1指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强调出来。第7小节要轻轻地结束,再休止两个小节后主题出现。

热烈的舞蹈从第10小节拉开帷幕,主题性质很果断,右手的声音很明亮。中间有很多小连线,弹奏时既要分开,又要注意四个小节一句的大连线。第一个段落有四个大句子,在C大调上终止。

第26小节是华丽的音流,热烈、豪放。右手的位置一伸一缩,尤其是高音要弹出非常明亮的声音,5指的触键要快速、敏捷。

在音乐达到非常白热化的时候,在第42小节的后半忽然变轻,之后稍事休息,从pp一直渐强到第50小节的fff.第52小节曲调又出现,忽然变轻到p。这里如果能够把渐强的幅度和强后突弱做得足够明显的话,就会很有效果。

乐曲的中段是非常歌唱的,并且在A大调上出现,和前面的a小调不同,A大调更为优美。在弹奏上,这段尤其要注意曲调和伴奏的强弱对比,右手小指上的曲调要突出出来,并且加上踏板帮助曲调连贯好。这里用连音踏板要更换得很好,用耳朵仔细地听,不能因加上跳板而使声音混在一起了,这里基本上是每一个旋律音就要更换一次。把曲调刻画得明媚歌唱。

从第85小节的最后三拍开始和前面又不一样了,音乐转到了a小调,大家要注意调号的变化。这里与前一段的明媚不同,a小调变为浓郁的、悲痛的,声音弹奏时要深一些,多结合一些手臂的重量。

从第101小节后三拍开始,又回到了A大调,又变回前面的清新优美,演奏时曲调音要弹得透亮一些。这次A大调的曲调到了最后的地方120至121小节,由一个渐强直接引入主题。

从第179小节的后半拍开始进入了尾声,这时虽然舞蹈已到了很热烈的时候,但节奏一定要稳住,从pp开始一点一点地渐强,一直要把速度稳住到196小节再开始加速。

从第196小节开始,速度也不要一下子加得很多,要把余地留给结束的几个小节。在这里并不是速度越快越有效果,而是在最后几个小节,还有余地,速度增加的幅度越大才越有效果,把布局安排好了,似乎演奏者有及大的余地和能量把气氛渲染到高潮。使整个乐曲在急速的漩流中结束。这是非常过瘾的。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级曲目讲解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级曲目讲解第三项内容是复调性乐曲一共有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二部创意曲》(No.8)巴赫曲 这首二部创意曲在原来的考级中也有,因为它非常经典,所以,在这次的新版本教材中还是选用了。 首先,巴赫作品的处理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由于这些作品的原谱上是很少有什么(除音符以外)标记的,所以,这个版本中的标记仅供大家参考,不限制各位教师和考生的音乐理解和个性发挥,只要是符合巴赫风格的处理,都是允许的。 这首作品,我们选用了一种很有精神、生动的处理,以做参考。主题是跳音和连音组合,而且,每次主题出现的时候都要保持相同的很精神、生动的性质。 根据乐谱上的标记,八分音符是断奏,要弹得干净利落;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说连一些,手指积极主动,但不能弹得很连很粘,其实,是一种很颗粒的非连奏。对主题的处理,大家要特别注意处理最高音位置的八分音符“F”,不能和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连着弹,而是要分开。这在后面主题多次出现的地方也要统一处理好。 第4到7小节这种音型弹奏的时候要强调节奏的点,每四个音把第一个音稍加强调。第5和6小节两只手同时的地方,要靠这个节奏点把两只手对齐,不能四个音都重。 这首曲子有一些很难的句子,要独拿出来仔细练习。比如,第10小节,右手的位置比较开张弹奏的时候手臂要用转动的动作,手掌和手指不能松懈,要有架子感,手掌像跷跷板一样左右转动。 类似的还有第19至20小节,右手又与第15小节类同。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地方有的加了跳音记号。但是,这种跳音不是要跳起来,而是要弹得干脆、颗粒、不拖泥带水,而且音点很清楚,就已

达到跳的效果了,不能因为弹奏跳音把手抬得很高,那样的话不但弹不出好的声音,还会因为离键过高而没有把握性。这种跳音如果弹得明亮、干净,会显出其中的旋律性,是很好听的。 这首作品作为二个声部的创意曲,大家一定要按照上面的原则先分手弹奏得很熟练,很清楚,节奏很统一了,再两只手合起来弹。 第二首《前奏曲》凯列尔曲 这是巴洛克时期的一首前奏曲,复调性很强,有着类似建筑物的那种结构形式感。 这首作品的主题性质是挺拔、神气的。一开始,右手、左手的主题隔两拍相继出现,交叉在一起,像建筑一样,有一种很平衡的感觉,两只手合在一起形式感很强。另外,交叉在一起的主题还出现了两遍,第一遍是mf,第二遍是mp,所以,均衡的感觉和明暗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大家可以想象建筑的话,是高低错落、有明有暗的,这首作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比,所以大家要仔细地做出来。尤其是强弱对比的地方,要弹奏出“阶梯力度”的层次与对比,巴罗克时期,有两排键盘的古钢琴,在一排上弹出了mf,另一排上弹出mp. 像第6小节的地方也可以做出一个强、一个弱。 在第10小节右手的第一拍,从前面的一拍四个音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一拍六个音的三连音,大家弹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节奏和速度的统一性。 下面具体对装饰音进行一下说明。 designate a person responsible for periodically repaired, if significant quality problems, whether it's design or construction reasons, are required at the first meeting to study and propose solutions; 5) post through re-examination on the basis to resolve all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年级曲目讲解完整版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年级曲目讲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三项内容是复调性乐曲一共有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二部创意曲》()巴赫曲 这首二部创意曲在原来的考级中也有,因为它非常经典,所以,在这次的新版本教材中还是选用了。 首先,巴赫作品的处理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由于这些作品的原谱上是很少有什么(除音符以外)标记的,所以,这个版本中的标记仅供大家参考,不限制各位教师和考生的音乐理解和个性发挥,只要是符合巴赫风格的处理,都是允许的。 这首作品,我们选用了一种很有精神、生动的处理,以做参考。主题是跳音和连音组合,而且,每次主题出现的时候都要保持相同的很精神、生动的性质。 根据乐谱上的标记,八分音符是断奏,要弹得干净利落;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说连一些,手指积极主动,但不能弹得很连很粘,其实,是一种很颗粒的非连奏。对主题的处理,大家要特别注意处理最高音位置的八分音符“F”,不能和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连着弹,而是要分开。这在后面主题多次出现的地方也要统一处理好。 第4到7小节这种音型弹奏的时候要强调节奏的点,每四个音把第一个音稍加强调。第5和6小节两只手同时的地方,要靠这个节奏点把两只手对齐,不能四个音都重。 这首曲子有一些很难的句子,要独拿出来仔细练习。比如,第10小节,右手的位置比较开张弹奏的时候手臂要用转动的动作,手掌和手指不能松懈,要有架子感,手掌像跷跷板一样左右转动。 类似的还有第19至20小节,右手又与第15小节类同。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地方有的加了跳音记号。但是,这种跳音不是要跳起来,而是要弹得干脆、颗粒、不拖泥带水,而且音点很清楚,就已达到跳的效果了,不能因为弹奏跳音把手抬得很高,那样的话不但弹不出好的声音,还会因为离键过高而没有把握性。这种跳音如果弹得明亮、干净,会显出其中的旋律性,是很好听的。 这首作品作为二个声部的创意曲,大家一定要按照上面的原则先分手弹奏得很熟练,很清楚,节奏很统一了,再两只手合起来弹。 第二首《前奏曲》凯列尔曲 这是巴洛克时期的一首前奏曲,复调性很强,有着类似建筑物的那种结构形式感。 这首作品的主题性质是挺拔、神气的。一开始,右手、左手的主题隔两拍相继出现,交叉在一起,像建筑一样,有一种很平衡的感觉,两只手合在一起形式感很强。另外,交叉在一起的主题还出现了两遍,第一遍是mf,第二遍是mp,所以,均衡的感觉和明暗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大家可以想象建筑的话,是高低错落、有明有暗的,这首作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比,所以大家要仔细地做出来。尤其是强弱对比的地方,要弹奏出“阶梯力度”的层次与对比,巴罗克时期,有两排键盘的古钢琴,在一排上弹出了mf,另一排上弹出mp. 像第6小节的地方也可以做出一个强、一个弱。 在第10小节右手的第一拍,从前面的一拍四个音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一拍六个音的三连音,大家弹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节奏和速度的统一性。 下面具体对装饰音进行一下说明。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二级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二级(上) Explanations of the Piano Pieces for the National Grading Test New Edition,Grade 2 第二级共有四项内容 第一项基本练习一共有三组,第一组是D大调,第二组是A大调,第三组都要练熟,进入考场后,由评委老师任抽一组。 二级的这三组不同调性的基本练习,每一组里有三种内容。 第一种是双手弹两个八度的音阶。 首先,大家必须意识到,音阶练习是很重要的。我们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但是钢琴有88个琴键,要想在琴键上跑动顺畅,除了手指均匀度的要求外,还要手指以大指为主导和轴心进行转动。因此,大指左右的动作是非常关键的。在音阶练习中,外向进行时大指从手掌下钻进去的穿指动作和内向进行时2、3、4指从大指上的跨越动作都能得到练习。因此,我们每一级都要练习音阶,大家更要把音阶作为每天的日常练习,来保证基本功的一贯性。不能到考试前几周才开始练习,那是肯定记不住的。 在一级中,我们学习了C大调和一升、一降的三个调性。在二级中,我们的范围扩大到二至四个升号,而且每一个调在形式上是和一级不同的——音阶是两个八度双手一起弹。这和单手弹相比是难了很多。因为一只手弹的时候,以右手为例,上行时主要是1指钻进去的动作,下行时主要是2、3、4指跨越的动作,动作比较单一,所以相对容易掌握。但是,两只手一起弹的话,两只手的动作刚好是相反的,尤其一开始两只手合起来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要进行分手的练习,把分手的动作弄清楚以后再合。 二级的音阶没有速度要求,大家可以自己进行选择,根据能力来决定速度。但是,不管快慢,都要弹得很均匀(包括声音上的均匀的速度上的均匀)。因此,在弹奏音阶时,要特别注意手的动作要很平稳。最忌讳的就是大指不做准备,到大指弹的时候猛然一拐,弄出明显的重音。 第二种是四个音一组的短琶音。 在原来“跨世纪新版”的二级中,有两种短琶音供选择,现在我们考虑到考生到了二级,已需要适应一些开张度相对大一些的曲子,所以,我们只保留了一种开张位置的短琶音(四个音一组)。 二级考生一般年龄都比较小,所以在弹张开位置的短琶音时,要注意手腕的左右调解,上行时,每四个音有一个由左到右的手腕动作。不然手小的学生,弹起来就会觉得有些勉强。具体来讲,手腕要帮每个手指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直对键盘的位置,使手臂的力量直接通入键盘用力,就会比较舒服,顺畅。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周铭孙 第二首《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K494)莫扎特曲 首先要解释一下选用这首奏鸣曲的原因。在第三级至第七级中,复调性乐曲是作为单独的一个项目出现的,而从第八级开始,复调性乐曲不再是单独的一项,而是放在了“巴洛克古典风格乐曲中了。复调性乐曲在钢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巴赫平均律的赋格中有的声乐达到了五年声部之多,这在其他乐器中是难以做到的,所以钢琴演奏中练习复调思维和技能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考虑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安排中也必须要考虑到复调乐曲的练习和比重。这首奏鸣曲复调性很强,是一首较特殊的奏鸣曲,其中运用了大量卡农式的手法,两只手错综交叉,模仿、问答、呼应,要弹清楚必须有复调思维,所以在第九级中选用了这首奏鸣曲既做复调又是大型乐曲,兼而有之。 要弹好这首奏鸣曲,有几个问题需要处理好。 首先是结构。到了九级的程度,对奏鸣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等结构的划分)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清楚了,在此就不再赘述。 其次前面说到了这首奏鸣曲运用了复调性和卡农的手法,就应该把运用卡农手法——好像你一句我一句,两只手互相模仿、互相呼应的地方找出来,以便在练习的时候头脑能更加清楚,两只手弹得很均等。比如,在第28小节左手的第二拍开始和第29小节右手的第二拍开始,以及第30小节左手的第二拍开始和第31小节的右手第二拍开始等等,都是模仿和卡农的作法。类似的地方在乐谱中还有很多,到了这个级别大家要能够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不是简单把音符弹出来就可以的。 再次,在乐曲中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地方不容易弹好。比如第83小节的右手,上行的音要颗粒性清楚而有动力感,不能拖泥带水弹成连奏了,第84小节的下行的音又要连贯一些,稍微舒缓一点的感觉。类似的第85小节至第88小节的地方也是一样的,要弹出区别来。 从第90小节开始的音流要注意把轮廓的音弹得很清楚,一般来说,每三个音的第一个音要弹出一点音头的感觉来,让呈示部动力性地结束。 最后,莫扎特的快板要不急不慌,因为并不是非常快。在曲首有速度标记二分音符: =80---84.速度方面需大家可按照提示来弹,弹奏出稳当潇洒并流畅优美的感觉。 第三首《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贝多芬曲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五首的第一乐章。 C小调是贝多芬表现英雄主义的一种调性,比如他很多有名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最后一首奏鸣曲(第三十二首奏鸣曲,作品111)都是c小调的,非常英雄主义的作品。这首奏鸣曲同样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不过,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比较年轻的时候写的,所以,表现出一种非常朝气蓬勃、奋勇向上的精神。 乐章开始的第一主题就是非常有活力、向上的。要想让音乐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的话,和弦就要很有力。在开始的这个和弦中,除了要协调用力以外,还必须要有一个爆发力。紧接着的附点音型要从弱到强,声音干脆直率,不要加踏板。这里的附点节奏不管是在弱的时候还是强的时候都要弹得非常有棱角。手的架子很牢靠。弹奏的关键是:附点音符要强调并站稳,一定要弹够时值才行,十六分音符不要太强,只是经过即可。渐强要一气呵成,最强的降e音是非常亮的。第3小节的第三拍弱下来,是一种抒发性的对比,第4小节双手的小连线有点叹息的语气,第5小节又突然的再爆发,到第7小节的第三拍开始又是弱奏对比,和前面一句子相同的处理。 第9小节开始是一个新的句子,前面是P的力度,这里延续下来,没有改变,还是p。第9至10小节和第11至12小节是两次一样的语气,先渐强再渐弱。这个语气经常出现,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第项内容是乐曲一共四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山娃》张朝曲 这首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非常自由自在,性格非常活泼开朗。他们光着脚,在山里跑来跑去,感觉非常自如愉快。 乐曲一开始的2个小节就要给人一种在山上远望的旷远意境与感觉。四次延长音的先后出现都要很好地加以想象,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延长,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山林之中。开始两个小节两次的一低一高,营造出很好的音乐空间感,2个小节的一强一弱也很仔细的做出来的话,更会增强其色彩的反差与对比。 紧接着是一句快速的从上向下的跳动句好像孩子们活跃的、欢天喜地的从山上跑下来。这一句听起来很难的,是快速两只手的交叉。但实际上大家只要把两只手的规律找到的话,不但有助于视谱,还有助于准确地弹奏。首先要把左手的减五度(e----降b)找好了,用整体的感觉来弹,再加上右手的a-----g-----e,这个句子就会弹奏得非常顺利了。 第6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主体部分我们把它当作A段,两个小节的过门要适当地强调每一小节第一个音,并认真地弹好连-----跳------跳-------跳的处理,让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主题的活泼性质。从乐谱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个渐弱的记号,但是渐弱不能降低连跳处理的棱角,而是作为伴奏必须比右手的活泼曲调轻一点才行。 从第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出现,这个八小节的主题展现要弹得非常生动活泼,倚音要感觉很调皮的,连,断,保持音等都要弹得很分明。 第16小节开始,主题升高了十一度,音量变为mf,音乐的性质和第一遍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更明亮。 从第24小节开始是B段,曲调明显与A段有了不同,触键可以稍微的温柔和有一些控制的感觉。 接下来的乐句在前一句的下方五度,好像有人响应了前一句,这四个小节的后两小节和前面的第26、27小节比,音的进行是反向的。 下面的8个小节,和前面8个小节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第32、33、3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加了一个倚音,音乐比前面8个小节显得更活跃和调皮。 后面是两只手的跳进,要抓住中心音降d并把不同高度的降d要看得很清楚才能弹得准确。 接下来的3个小节又是一个两只手的交叉跑动句,视谱和开头第3至5小节类似,左手要抓住减五度的距离(a---降e)其中加进右手的跑动,位置的感觉才能比较牢靠,只不过这里与曲首不同的是从下面跑到上面此处需做一个渐强引出主题的再现。 这一次主题的再现不仅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提高了八度还进行了一些变奏,加了一些倚音、加花、并把第24小节的音乐曲调也运用在第55小节的左手部分,好像更多的人聚在一起,比前面更加热闹,声音也更丰富了。 第63小节到67小节的连接句把减五度放在了右手(第63、65小节的a----降e,第64、66小节的e----降b),后面又是开头引子那样加倚音和延长音的高低音区对比,最后3个小节一次比一次轻,画面好像又渐远去了,大山又恢复了宁静和深远。 这首作品在全国的钢琴比赛中得过一等奖,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在弹奏的时候要把握好音乐表现的情景,好像是一幅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小景,要弹奏得很生动。 第二首《e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H.34)海顿曲 这是一首海顿的非常着名的奏鸣曲,在原来的“跨世纪新版”考级中也先用了。尤其在第一乐章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表现。 乐章的开始是两个形象的交织,两种性格的人物。左手是生动的跳音,右手是温柔的连线,如相像为孩子和母亲的话,孩子非常活泼,母亲则是非常爱护孩子、安慰孩子、的一种对话与互动。 从上面谱例中,大家可以看到,右手的双音应看作两个声部,在弹奏的时候,高声部应该稍微突出一些。练习时,可以先两个声部分别弹奏来体会一下,再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更加清楚声部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级曲目讲解

第三项内容是复调性乐曲一共有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二部创意曲》(No.8)巴赫曲 这首二部创意曲在原来的考级中也有,因为它非常经典,所以,在这次的新版本教材中还是选用了。 首先,巴赫作品的处理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由于这些作品的原谱上是很少有什么(除音符以外)标记的,所以,这个版本中的标记仅供大家参考,不限制各位教师和考生的音乐理解和个性发挥,只要是符合巴赫风格的处理,都是允许的。 这首作品,我们选用了一种很有精神、生动的处理,以做参考。主题是跳音和连音组合,而且,每次主题出现的时候都要保持相同的很精神、生动的性质。 根据乐谱上的标记,八分音符是断奏,要弹得干净利落;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说连一些,手指积极主动,但不能弹得很连很粘,其实,是一种很颗粒的非连奏。对主题的处理,大家要特别注意处理最高音位置的八分音符“F”,不能和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连着弹,而是要分开。这在后面主题多次出现的地方也要统一处理好。 第4到7小节这种音型弹奏的时候要强调节奏的点,每四个音把第一个音稍加强调。第5和6小节两只手同时的地方,要靠这个节奏点把两只手对齐,不能四个音都重。 这首曲子有一些很难的句子,要独拿出来仔细练习。比如,第10小节,右手的位置比较开张弹奏的时候手臂要用转动的动作,手掌和手指不能松懈,要有架子感,手掌像跷跷板一样左右转动。 类似的还有第19至20小节,右手又与第15小节类同。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地方有的加了跳音记号。但是,这种跳音不是要跳起来,而是要弹得干脆、颗粒、不拖泥带水,而且音点很清楚,就已达到跳的效果了,不能因为弹奏跳音把手抬得很高,那样的话不但弹不出好的声音,还会因为离键过高而没有把握性。这种跳音如果弹得明亮、干净,会显出其中的旋律性,是很好听的。 这首作品作为二个声部的创意曲,大家一定要按照上面的原则先分手弹奏得很熟练,很清楚,节奏很统一了,再两只手合起来弹。 第二首《前奏曲》凯列尔曲 这是巴洛克时期的一首前奏曲,复调性很强,有着类似建筑物的那种结构形式感。 这首作品的主题性质是挺拔、神气的。一开始,右手、左手的主题隔两拍相继出现,交叉在一起,像建筑一样,有一种很平衡的感觉,两只手合在一起形式感很强。另外,交叉在一起的主题还出现了两遍,第一遍是mf,第二遍是mp,所以,均衡的感觉和明暗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大家可以想象建筑的话,是高低错落、有明有暗的,这首作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比,所以大家要仔细地做出来。尤其是强弱对比的地方,要弹奏出“阶梯力度”的层次与对比,巴罗克时期,有两排键盘的古钢琴,在一排上弹出了mf,另一排上弹出mp. 像第6小节的地方也可以做出一个强、一个弱。 在第10小节右手的第一拍,从前面的一拍四个音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一拍六个音的三连音,大家弹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节奏和速度的统一性。 下面具体对装饰音进行一下说明。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四级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四级 第四级一共有四项内容 大家要注意的是,从四级开始,有一些乐曲是有速度标记的,大家可以作为衡量、核对的参考。 第一项内容是基本练习一共有六组,包括了从一个降号到六个降号的大小调音阶和琶音。四级的音阶和琶音要求双手同向弹三个八度。从速度方面来说,四级没有速度要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选择速度,只要能弹得很均匀、有一定的流畅度就可以。另外,音阶和琶音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和三级一样,因为音阶用十六分音符,琶音用八分音符来写,就意味着音阶和琶音的速度应该相差一倍(也就是说,琶音是每拍弹两个音,音阶是每拍弹四个音,琶音正好比音阶慢一倍)。 在这六组大小调中,降G大调和降e小调在四级中是第一次接触,也是最难的一组。其他调的琶音可以把长的手指(2、3、4指)放在黑键上,短的手指(1、5指)放在白键上,从手的位置来说,是最牢靠的。而这一组的琶音则全部都在黑键上,所以希望大家能多加练习,把手指的动作、位置练得很顺,声音很均匀。 第二项内容是技巧性练习曲一共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练习曲》(op,172。No,4)T.拉克曲 这首练习曲主要是左手的跑动练习,情绪要有非常精神抖擞的感觉。 练习曲的前部,左手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手指位置是密集的、收拢的。从右手的部分来看,开头的双音要弹得很有弹性。特别要注意在弹的时候,如果把不同句尾长短的区别做得很好,就能加强音乐趣味。如:第一句的句尾(第2小节的第二拍)是跳的句尾,弹时要活泼而有弹性。而第二句的句尾(第4小节的第二拍)则是延长的,记号“ten,”的意思是表示要把这个音保持一会儿,基本弹够一拍的时值。两个句尾一短一长,语气感觉就完全不同,使人感到饶有趣味。 第6小节和第8小节也是与第2、第4小节类似的,一短一长两种句尾同样要区别好,而且整体比前面提高了三度,情绪上更兴奋一些。 从第9小节开始,左手手指的位置变为先收拢后开张,也就是一小节中前半部分是收拢的,后半部分是开张的。这个地方要强调右手的切分的语气,从第9小节到第12小节,一样的节奏型,从高点的位置一个一个退下来。 第13小节以后,又一个一个上行后再下行,到第L5小节开头的旋律又再现了。这里的上上下下要做得很有意思。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周铭孙 第二首《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K494)莫扎特曲 首先要解释一下选用这首奏鸣曲的原因。在第三级至第七级中,复调性乐曲是作为单独的一个项目出现的,而从第八级开始,复调性乐曲不再是单独的一项,而是放在了“巴洛克古典风格乐曲中了。复调性乐曲在钢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巴赫平均律的赋格中有的声乐达到了五年声部之多,这在其他乐器中是难以做到的,所以钢琴演奏中练习复调思维和技能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考虑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安排中也必须要考虑到复调乐曲的练习和比重。这首奏鸣曲复调性很强,是一首较特殊的奏鸣曲,其中运用了大量卡农式的手法,两只手错综交叉,模仿、问答、呼应,要弹清楚必须有复调思维,所以在第九级中选用了这首奏鸣曲既做复调又是大型乐曲,兼而有之。 要弹好这首奏鸣曲,有几个问题需要处理好。 首先是结构。到了九级的程度,对奏鸣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等结构的划分)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清楚了,在此就不再赘述。 其次前面说到了这首奏鸣曲运用了复调性和卡农的手法,就应该把运用卡农手法——好像你一句我一句,两只手互相模仿、互相呼应的地方找出来,以便在练习的时候头脑能更加清楚,两只手弹得很均等。比如,在第28小节左手的第二拍开始和第29小节右手的第二拍开始,以及第30小节左手的第二拍开始和第31小节的右手第二拍开始等等,都是模仿和卡农的作法。类似的地方在乐谱中还有很多,到了这个级别大家要能够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不是简单把音符弹出来就可以的。 再次,在乐曲中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地方不容易弹好。比如第83小节的右手,上行的音要颗粒性清楚而有动力感,不能拖泥带水弹成连奏了,第84小节的下行的音又要连贯一些,稍微舒缓一点的感觉。类似的第85小节至第88小节的地方也是一样的,要弹出区别来。 从第90小节开始的音流要注意把轮廓的音弹得很清楚,一般来说,每三个音的第一个音要弹出一点音头的感觉来,让呈示部动力性地结束。 最后,莫扎特的快板要不急不慌,因为并不是非常快。在曲首有速度标记二分音符:=80---84.速度方面需大家可按照提示来弹,弹奏出稳当潇洒并流畅优美的感觉。 第三首《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No.1)贝多芬曲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五首的第一乐章。 C小调是贝多芬表现英雄主义的一种调性,比如他很多有名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最后一首奏鸣曲(第三十二首奏鸣曲,作品111)都是c小调的,非常英雄主义的作品。这首奏鸣曲同样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不过,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比较年轻的时候写的,所以,表现出一种非常朝气蓬勃、奋勇向上的精神。 乐章开始的第一主题就是非常有活力、向上的。要想让音乐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的话,和弦就要很有力。在开始的这个和弦中,除了要协调用力以外,还必须要有一个爆发力。紧接着的附点音型要从弱到强,声音干脆直率,不要加踏板。这里的附点节奏不管是在弱的时候还是强的时候都要弹得非常有棱角。手的架子很牢靠。弹奏的关键是:附点音符要强调并站稳,一定要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年级完整版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年级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第项内容是乐曲一共四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山娃》张朝曲 这首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非常自由自在,性格非常活泼开朗。他们光着脚,在山里跑来跑去,感觉非常自如愉快。 乐曲一开始的2个小节就要给人一种在山上远望的旷远意境与感觉。四次延长音的先后出现都要很好地加以想象,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延长,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山林之中。开始两个小节两次的一低一高,营造出很好的音乐空间感,2个小节的一强一弱也很仔细的做出来的话,更会增强其色彩的反差与对比。 紧接着是一句快速的从上向下的跳动句好像孩子们活跃的、欢天喜地的从山上跑下来。这一句听起来很难的,是快速两只手的交叉。但实际上大家只要把两只手的规律找到的话,不但有助于视谱,还有助于准确地弹奏。首先要把左手的减五度(e----降b)找好了,用整体的感觉来弹,再加上右手的a-----g-----e,这个句子就会弹奏得非常顺利了。 第6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主体部分我们把它当作A段,两个小节的过门要适当地强调每一小节第一个音,并认真地弹好连-----跳------跳-------跳的处理,让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主题的活泼性质。从乐谱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个渐弱的记号,但是渐弱不能降低连跳处理的棱角,而是作为伴奏必须比右手的活泼曲调轻一点才行。 从第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出现,这个八小节的主题展现要弹得非常生动活泼,倚音要感觉很调皮的,连,断,保持音等都要弹得很分明。 第16小节开始,主题升高了十一度,音量变为mf,音乐的性质和第一遍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更明亮。 从第24小节开始是B段,曲调明显与A段有了不同,触键可以稍微的温柔和有一些控制的感觉。 接下来的乐句在前一句的下方五度,好像有人响应了前一句,这四个小节的后两小节和前面的第26、27小节比,音的进行是反向的。 下面的8个小节,和前面8个小节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第32、33、3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加了一个倚音,音乐比前面8个小节显得更活跃和调皮。 后面是两只手的跳进,要抓住中心音降d并把不同高度的降d要看得很清楚才能弹得准确。 接下来的3个小节又是一个两只手的交叉跑动句,视谱和开头第3至5小节类似,左手要抓住减五度的距离(a---降e)其中加进右手的跑动,位置的感觉才能比较牢靠,只不过这里与曲首不同的是从下面跑到上面此处需做一个渐强引出主题的再现。 这一次主题的再现不仅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提高了八度还进行了一些变奏,加了一些倚音、加花、并把第24小节的音乐曲调也运用在第55小节的左手部分,好像更多的人聚在一起,比前面更加热闹,声音也更丰富了。 第63小节到67小节的连接句把减五度放在了右手(第63、65小节的a----降e,第64、66小节的e----降b),后面又是开头引子那样加倚音和延长音的高低音区对比,最后3个小节一次比一次轻,画面好像又渐远去了,大山又恢复了宁静和深远。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八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八级(下) 周铭孙 第三首《C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K330.)莫扎特曲 C大调也是一个非常明朗、明快、活泼的调性。这首C大调的奏鸣曲中不仅表现了明朗和活泼,还有一些典雅和秀丽。 主题是十分欢快的,是小快板。前4小节左手的八分音符可以都处理为断奏。右手第1小节第一拍的节奏需要注意,e音占了四分之三,后面的两个三十二分音符只占四分之一拍,弹的时候,e音的时值要弹够,再把两个三十二分音符很快地、轻轻地弹过去。第2小节的倚音弹法是把4指弹的小音符f和1指的c音一起弹下去,之后在保持c音的基础上3指再弹e音。后面第10、54、97小节的倚音也是类似的弹法。 第4小节右手的颤音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就是保持住c音,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和c音同时弹一去。装饰音可以弹奏成回音,也可以弹奏成上波音。 在第5小节以后,左手变为连奏了。右手相同的节奏到第7小节是连续的小连线,每一组小连线的第二个音手腕要柔软地带起来,不能把小连线的最后一个音弹得太重。 第9小节主部主题再次出现,这次左手的伴奏变为了分解琶音和分解八度,力度层次上也比第一次更响、更神气了。也可以在拍点上踩一点踏板加强一点节奏重音,但千万不踩长致使声音重叠起来。 第十六小节是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写成的一个连接部分。手指要很主动,弹出non legato轻巧、晶莹的声音。两遍一样的经过句也处理得有一些变化,第二遍亦可以比第一遍更轻一些。 第21小节开始,是一个插入句,性质是十分优美典雅的。 其中,第21小节右手的装饰音可以和左手的第六个音同时来弹,不能弹得太使劲,要轻松一点,可以感觉是旋律中的一个部分,而不单纯是装饰的作用。第25小节之后的句子是前面四个小节的发展,尤其是到第26小节从连线变成了跳音,显得情绪变得活泼了。 从第39小节开始,右手有连续的6次装饰音,在每一次的颤音上下方有小音符表示了具体应该弹奏的变化音。要指出的是,第40小节a音的颤音记号下方应该有一个升记号,表示弹奏的音符是a—b---a---升g---a---b。相同的还有第44小节的a音、第73小节的升g音、第142小节的a音、第143小节的d音,装饰音的下方音都要加升号,练习时要加以注意。 这些装饰音在快速的进行中要弹奏清楚是比较难的,因此正确的用力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前面的装饰音讲解中已经说明过,在这里希望再次强调,装饰音的发力一定是第一个音带动后面的其他音,第一个音的用力是自上而下一触即发的,并且在第一个音点下去之后后面的音就是随贯性很轻地用手指精细动作弹奏出来,不能用很大的力气,越多的使劲,就越容易弹不清楚。 第60小节,右手有一个颤音,有能力的话可以定数,弹奏成简单的一对二,即从上方音开始弹奏,右手两个音,左手一个音,也就是右手八个音,左手四个音。 到第69小节,进入了乐曲的发展部。这个发展部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主题中有大量的小连线,因此,首先如何把小连线处理好就是非常重要的了。莫扎特音乐中的典雅和优美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小连线的演奏上表现出来的。小连线弹奏的关键是第一个要强调,第二个一定要弱化,弹出委婉的语气,尤其连续的小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十级(全)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十级(上) 第十级一共有四项内容。在乐曲分组上,第十级和第八九级是一样的,分别是“基本练习”、“技巧性练习曲”、“巴洛克——古典风格乐曲”和“浪漫——近现代风格乐曲”。 第一项内容是基本练习。 第十级的基本练习一共有六组,包括了从一个降号到六个降号的大小调音阶和琶音,是六组“降号调”。弹奏时音阶和琶音需要向与反向相结合。 和第七级、第八级相比,第九级和第十级取消了属七和弦琶音和减七和弦琶音,但音阶和琶音扩展为同向和反向的结合以及增加了两只手四个音大和弦的练习。在弹奏同向反向音阶和琶音之前,可以找一下规律:音阶和琶音的跨度是四个八度,上行的前两个八度是同向,到中间时双手开始反向,回中间后,两只手再同向上行两个八度,从高点下来两个八度到中间之后,反向两个八度,回到中间之后再共同向下行。找到规律后就不会太难了。希望大家在准备第九级的阶段中,都把同向与反向练得非常熟练。 另外,第九级、第十级和第一级、第二级有相呼应之处,是增加了主和弦的考核。第一级、二级时曾练过小和弦;到第九级、十级就该练大和弦了。因为在高的级别中会遇到较多大和弦类的技术,在基本练习中练了主要的大和弦,知道基本的弹奏方法,对作品的演奏会有很大的好处。 大和弦的弹奏方法和要领与演奏小和弦在主要方面是一样的。弹奏时身体要挺拔,上身可略前倾,以协调使用身体的力量。全身和全手臂的力量都要协调用到,手指在弹奏的瞬间可以“抓”一下,把四个音同时抓到一起,使之声音集中。由于弹和弦的时候下键很快,给了键盘一个作用力,键盘也就有一个反作用力,传回手臂,因此,在和弦发生的同时,手肘要略放开一点儿,以释放反作用力,使声音具有弹性。在这个瞬间肘关节往外的动作,开始练习时可以夸张一些,以体会力量的通畅和反作用力的释放,等熟练以后就要使动作逐步简练和自然,只需要保留很小的手肘动作,起到减震作用即可。因为弹和弦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是把反作用力,压回键盘,造成声音没有弹性而发不出来;也有学生把反作用力顶回肩膀,既难看且声音难听。另外,弹和弦时,手不要离键过远过高,触键的位置要靠近键盘一点儿为好,尤其手不是特别大的学生,靠近键盘一点儿弹比较牢靠,过高容易出现敲击的动作和声音。除了弹奏和弦的要领以外,指法也要很清楚,1、2、5指以外的音用3指还是4指,要根据音的距离而定。同时,此时暂不用的手指不要碰键,不出杂音,音响才能比较干净。 主和弦是用二分音符写成,每音两拍,可用相同的速度弹奏。 减去了大调属七和弦琶音和小调减七和弦琶音,增加的是双手四个音一起的大和弦转位进行(具体弹法可参阅第九级中的相关说明)。不过在第十级中速度要求更加提高了一点,是每分钟126拍,而且所有音阶和琶音都是用十六分音符写成,要同速弹奏。在考试的时候,不能低于这个速度。 第二项内容是技巧性练习曲,一共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练习曲“博士”》(选自《儿童园地》)德彪西曲 这首曲子选自德彪西的《儿童园地》。德彪西的《儿童园地》是由六首曲子组成的一个组曲,是德彪西为自己的女儿写的。其中的第一首《练习曲“博士”》,描绘了小孩子们整天练琴练得十分枯燥,好像“克列门蒂”都弹成“博士”了,当然这不是真的博士,而是带有嘲讽意味的。曲子开头是模仿克列门蒂《名手之道》的练习曲方式来写的。但是德彪西写得很有意思,他把规整的织体变出好多花样,好像小孩在弹这首曲子的时候,弹着弹着就想入非非,开始重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把练习曲弹出这样那样的变化,像玩儿似的非常高兴,越发挥弹得越兴奋。所以,相比于一些较刻板的练习曲而言,这首乐曲完全是一个艺术品。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一级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一级 第一级共有四项内容 第一项基本练习一共有三组,第一组是C大调,第二组是G大调,第三组是F大调。这三组都要练熟,进入考场后由评委老师任意抽选一组。 这三组练习的调性不同,但格式是相同的。每一组里分为三种内容。第一种是双手分别弹奏两个八度的音阶。转手换位置要提前准备,学生要做到均匀而没有生硬的痕迹,让别人听不出你在何处换指,好象你有很多的手指连贯无缝;第二种是短琶音,双手一起弹,三音为一拍。每拍要弹齐,手对琴键上的间隔和距离要准备好,手“把位”的掌握是弹奏准确的基础;第三种是三个音的和弦,双手共六个音同时发音,要非常齐。弹时身体挺直,上身可略前倾,以协调使用身体的力量。手指在弹奏的瞬间可以“抓”一下,把三个音同时“抓”到一起,弹完后,手肘略放开一点,使声音具有弹性,不至于压键过久。此外,弹和弦时不要离键过远、过高,每个和弦之间离键近一些,以防敲击。 第二项技巧性练习曲一共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旋律与伴奏练习曲》(Op.823,No.13)车尔尼曲 这是一首旋律与伴奏的首练习曲。我们在演奏这样的乐曲时,要特别注意旋律与伴奏的比例问题。“旋律”就是曲调,好象是花,往往是一朵或几朵,伴奏是叶子,往往有很多。因此,要弹奏出合适的比例,花永远要在叶子之上,才会很优美、很动听。但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从我们钢琴的构造来说,越是高的音,琴弦就越细越短,越是低的音琴弦就越粗越长是。在这首曲子中,左手的音符数量又比右手多一倍,所以要把高音的旋律弹奏得很透亮,不被左手的伴奏湮没的话,就需要两只手分别练习。一般的初学者往往会左手弹得很响,很卖力地弹奏,但显得很吵,没有了音乐的美感。因此练习时需要练习很轻的左手,手指动作小一点,贴近键盘一些。 右手的曲调前三句都是两个小节,在一个连线之内,而第四句出现了一些重复音,是没有连线的。在这里要注意,虽然没有连线,但是弹奏时心里的感觉应该是连的。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 新编第一版 曲目讲解第十级 上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十级(上) 周铭孙 第十级一共有四项内容。在乐曲分组上,第十级和第八九级是一样的,分别是“基本练习”、“技巧性练习曲”、“巴洛克——古典风格乐曲”和“浪漫——近现代风格乐曲”。 第一项内容是基本练习。 第十级的基本练习一共有六组,包括了从一个降号到六个降号的大小调音阶和琶音,是六组“降号调”。弹奏时音阶和琶音需要向与反向相结合。 第十级和第九级的基本练习比较接近,具体的要求可以参见第九级基练习的介绍。同样的方面是减去了大调属七和弦琶音和小调减七和弦琶音,增加的是双手四个音一起的大和弦转位进行(具体弹法可参阅第九级中的相关说明)。不过在第十级中速度要求更加提高了一点,是每分钟126拍,而且所有音阶和琶音都是用十六分音符写成,要同速弹奏。在考试的时候,不能低于这个速度。但如果能力允许,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弹奏得均匀、流畅,快于这个速度是可以的。 第二项内容是技巧性练习曲,一共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练习曲“博士”》(选自《儿童园地》)德彪西曲 这首曲子选自德彪西的《儿童园地》。德彪西的《儿童园地》是由六首曲子组成的一个组曲,是德彪西为自己的女儿写的。其中的第一首《练习曲“博士”》,描绘了小孩子们整天练琴练得十分枯燥,好像“克列门蒂”都弹成“博士”了,当然这不是真的博士,而是带有嘲讽意味的。曲子开头是模仿克列门蒂《名手之道》的练习曲方式来写的。但是德彪西写得很有意思,他把规整的织体变出好多花样,好像小孩在弹这首曲子的时候,弹着弹着就想入非非,开始重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把练习曲弹出这样那样的变化,像玩儿似的非常高兴,越发挥弹得越兴奋。所以,相比于一些较刻板的练习曲而言,这首乐曲完全是一个艺术品。 这首曲子速度每分钟144拍,最少每分钟132拍。一开始的时候,和克列门蒂练习曲的织体很像,但是刚刚到第3小节右手就开始有了变化,忽然把高音从连的变成了跳的,出现一个轻巧的曲调。 第5小节开始,曲调上加了连线,变成了保持音,为了旋律连贯,可以加一点浅浅的连音踏板。 第7至10小节非常有意思,第7小节从PP开始有一个很明显的渐强又渐弱的力度标记,可以做得幅度大一点,多一点表情。但是第8小节作曲家却没有写要渐强渐弱,完全是在PP的力度范围里做的,不要做表情,这样两个小节就有很明确的区别和变化,第9和第10小节也是类似的。所以一定要把每两个小节的这种表情对比做出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看谱一定要非常仔细,因为每两个小节之间不仅是表情上的区别,在音符上也是有变化与不同的,练习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第11小节是两只手的交叉,表情是渐强,到达第12小节在左手的e音上停住。 从第12小节又开始非常轻巧的音流,左手的八分音符要弹得清楚精巧,并把强弱的倾向做出来。第14小节和第16小节左手第一拍的g音都要很好地把渐强的高点做出来。 第17和第19小节有不一样的表情了,左手的八分音符随着流在第二拍和第四拍处先强出来一些,随即立刻渐弱,因为第一拍和第三拍是P,所以第二拍和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新编第一版第三级曲目讲解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新编第一版第三级曲目讲解Explanations of Piano Pieces for the National Grading Test New Edition ,Grade 3 第三级共有四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基本练习一共有六组,第一组是C大调与a小调,第二组是G大调与e 小调,第三组是D大调与b小调,第四组是A 大调与升f小调,第五组是E大调与升c小调,第六组是B大调与升g小调。这六组都要练熟,在考级时,进入考场后,由评委老师任抽一组。 这六组不同调性的基本练习和一、二级已经完全不同,要求双手同一个方向上下的三个八度的音阶和琶音,并有一定的流畅度。在这六个调中,除了C大调是没有升降号的,其他的都是升号的大调及其关系和声小调,所以简称“全部是升号调”。因为三级是第一次接触到六组音阶,负担比较重,而三级学生的能力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乐谱上的音阶是用十六分音符写的,而琶音是用八分音符写的。这个说明音阶每一拍要弹四个音,在同样的速度下,琶音要比音阶慢一倍,是一拍弹两个音,所以琶音就相对容易些。如果三级就要求音阶和琶音一样的速度的话,考生可能会应付不了。因此,我们三级中把琶音减慢了一倍速度。 三级的音阶没有规定速度,大家弹奏时可快可慢,但是,如果过慢,到了原地踏步的感觉,也是说明能力过差。因此,音阶弹奏时应

该有一定的流畅度,每个音做到很平均、很清楚是最基本的。当然,如果考生有更好的能力,快一点的速度也能保证很平均的话,那么愿意弹得稍快一点,也是可以的。 从每日练琴来说,到了这个程度,大家应该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基本练习,特别要注意在练习的时候,左手要比右手有更多的练习,才能保证两只手能力的平衡。 在进入考场前,考生要把六组都练好,由考官抽一组。所以,音阶和琶音每天都要进行练习,不能都放到临考最后才着急练。持之以恒地练就不会觉得难了。 第二项内容是技巧性练习曲一共有三首,参加考级时从中自第二名定首即可。 第一首《双手交替练习曲》(Op.139,No.98)车尔尼曲 这首练习曲像两只手接力一样,左手弹两个音,右手再弹两个音,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你传给我、我传给你。一个接力棒传来传去,要注意在交接的时候不要有重叠的音。另外,两只手交接的时候,因为有很多的音是重复的,所以,在左手到右手或右手到左手时,弹完的手指必须要起来,让开,以便另一只手弹。 在音乐上,两只手此起彼落,像波浪起伏一样,是很柔和的、流动的。长长的句子悠悠地飘动绵延,并且是绵延得很长的一种感觉,丝绸一样的飘动过去,非常柔和。 在乐曲的开始要注意音乐表情,在渐强渐弱中右手的高音和左手的低音隐藏着一个曲调的进行。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曲目讲解第七级

第项内容是乐曲一共四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山娃》张朝曲 这首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非常自由自在,性格非常活泼开朗。他们光着脚,在山里跑来跑去,感觉非常自如愉快。乐曲一开始的2个小节就要给人一种在山上远望的旷远意境与感觉。四次延长音的先后出现都要很好地加以想象,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延长,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山林之中。开始两个小节两次的一低一高,营造出很好的音乐空间感,2个小节的一强一弱也很仔细的做出来的话,更会增强其色彩的反差与对比。 紧接着是一句快速的从上向下的跳动句好像孩子们活跃的、欢天喜地的从山上跑下来。这一句听起来很难的,是快速两只手的交叉。但实际上大家只要把两只手的规律找到的话,不但有助于视谱,还有助于准确地弹奏。首先要把左手的减五度(e----降b)找好了,用整体的感觉来弹,再加上右手的a-----g-----e,这个句子就会弹奏得非常顺利了。 第6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主体部分我们把它当作A段,两个小节的过门要适当地强调每一小节第一个音,并认真地弹好连-----跳------跳-------跳的处理,让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主题的活泼性质。从乐谱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个渐弱的记号,但是渐弱不能降低连跳处理的棱角,而是作为伴奏必须比右手的活泼曲调轻一点才行。 从第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出现,这个八小节的主题展现要弹得非常生动活泼,倚音要感觉很调皮的,连,断,保持音等都要弹得很分明。 第16小节开始,主题升高了十一度,音量变为mf,音乐的性质和第一遍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更明亮。 从第24小节开始是B段,曲调明显与A段有了不同,触键可以稍微的温柔和有一些控制的感觉。 接下来的乐句在前一句的下方五度,好像有人响应了前一句,这四个小节小节比,音的进行是反向的。27、26的后两小节和前面的第 下面的8个小节,和前面8个小节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第32、33、3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加了一个倚音,音乐比前面8个小节显得更活跃和调皮。 后面是两只手的跳进,要抓住中心音降d并把不同高度的降d要看得很清楚才能弹得准确。 接下来的3个小节又是一个两只手的交叉跑动句,视谱和开头第3至5小节类似,左手要抓住减五度的距离(a---降e)其中加进右手的跑动,位置的感觉才能比较牢靠,只不过这里与曲首不同的是从下面跑到上面此处需做一个渐强引出主题的再现。 这一次主题的再现不仅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提高了八度还进行了一些变奏,加了一些倚音、加花、并把第24小节的音乐曲调也运用在第55小节的左手部分,好像更多的人聚在一起,比前面更加热闹,声音也更丰富了。 第63小节到67小节的连接句把减五度放在了右手(第63、65小节的a----降e,第64、66小节的e----降b),后面又是开头引子那样加倚音和延长音的高低音区对比,最后3个小节一次比一次轻,画面好像又渐远去了,大山又恢复了宁静和深远。 这首作品在全国的钢琴比赛中得过一等奖,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在弹奏的时候要把握好音乐表现的情景,好像是一幅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小景,要弹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