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
(完整word版)行为医学总结

行为医学总结(人民卫生出版社韦波)第一章、绪论1、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
2、行为医学的研究对象健康人、有行为问题的人、动物行为医学3、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研究人类行为的起源、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机制研究行为对健康保障和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研究社会文化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健康的问题研究涉及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各种行为第三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一、遗传与人类行为1、基因:由DNA组成的携带遗传物质的小单元。
2、人类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为其研究的根本目标.二、大脑与人类行为1、前额叶皮质与人类行为前额叶受损导致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认知方面:主要表现在注意方面,常见低觉醒、分心、视觉搜索和凝视障碍能动性方面:运动减少或运动增多。
记忆方面:工作记忆受损2、颞叶与人类行为颞叶受损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视知觉障碍和记忆障碍;记忆障碍;颞叶癫痫发作。
三、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1、乙酰胆碱:兴奋神经元的作用,与记忆功能关系密切2、多巴胺:多巴胺含量减少可导致帕金森症3、五羟色胺: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4、去甲肾上腺素:在多种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觉醒、认知功能、调节血压。
四、各年龄段行为特点1、婴儿期婴儿言语方面:简单发音(0—3个月)、连续音节(4-8个月)、咿呀学语(9-12个月)、说出明确的词(11-13个月)认知方面:感知觉得到初步发展,注意选择性有一定发展2、幼儿期认知发展: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而随意性和抽象逻辑性初步发展。
性别认同:能够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但是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
3、儿童期思维发展: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认知方面: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得到全面发展4、青少年期思维方面:思维的逻辑性,且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全科医学中的行为医学

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行为医学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 的焦虑、抑郁等情感问题,提 高自我满意度和幸福感。
行为医学对医生和患者的影响和作用
1
患者
2
行为医学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 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塑造健康生活方式, 同时也可增加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
感和积极性。
医生
行为医学的实践倡导医患双方在健康 管理中的积极参与,并提高了医生对 患者的关注度和责任感。
3 转化治疗为健康管理
将传统的疾病治疗转化为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全面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常见的行为医学干预方法
1
行为指导和辅导
2
为患者实际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和支持,
帮助其学会运用健康技能解决实际问
题。
3
讲解和教育
通过娓娓道来或图形化演示来向患者 传递健康知识和面对生活挑战的方法。
激励和强化
通过奖励机制或惩罚措施等手段,有 效加强患者保持良好健康行为的动力 和决心。
行为医学的挑战和限制
患者认知偏差
患者对健康的认知和健康行为的自我评估存在误差,需要通过专业引导帮助其客观分析和 明确问题。
操作技能缺乏
患者在实际操作和使用健康技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自我训练和巩固,以提高行动能力。
治疗与患者预期目标不一致
患者的预期目标可能与医生的治疗目标存在差异,需要及时沟通和协调以达成共识。
行为医学在改善患者健康行为方面的效 果
运动能力提高
行为医学干预可增强患者对体 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热爱,并 促进顺利达成运动目标。
饮食卫生保障
行为医学干预可帮助患者掌握 健康饮食知识和技能,认识到 饮食的重要性,加强对保障健 康行为的信心。
多运动
行为医学【精品医学】PPT大纲

针对特定人群,如学校、社区、企业等,开展群体性的行为医学干预 ,提高群体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行为医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沿
04
动态
行为医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神经可塑性研究
行为医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聚焦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即大脑结构和功能在环境和经验影响下的调整能力。研究涉 及诸如学习、记忆、情感、决策等行为的神经基础。
行为医学在公共卫生政策中的应用
政府可以运用行为医学的研究成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政策,引导公众采 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支出。例如,通过 税收政策调整烟草和含糖饮料的消费,推广健康饮食和锻炼计划等。
05
行为医学的挑战与展望
行为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
01
挑战1
行为干预的个性化需求。每个患者的行为问题和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个性化的行为干预方案,这对医生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提出了更
高要求。
02
挑战2
行为改变的长期性。行为医学的目标是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但行
为改变往往需要长期的过程,患者在过程中可能产生抵触和放弃的情绪
,需要医生进行持续的指导和支持。
03
对策
加强医生培训,提升行为干预能力;设计个性化的行为干预方案,提高
患者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建立长期的随访机制,关注患者的行为改变过
程和成果。
行为医学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挑战与展望
挑战1
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学。行为医学涉及的心理、社会、生物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复杂,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多元化治疗手段
结合药物治疗、心理教育、家庭干 预等多种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综 合性的行为干预和治疗方案。
《行为医学》白波、杨志寅课程教学大纲

《行为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为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学科。
以下是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1. 行为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行为医学与其他医学科目的关系
二、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型
1. 健康信念模型
2. 理性行为理论
3. 计划行为理论
4. 社会认知理论
三、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个人因素(如知识、态度、自我效能感等)
2. 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支持、社会压力等)
3. 物理环境因素(如可达性、安全性等)
四、健康行为的评估和干预
1. 健康行为的评估方法
2. 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如教育、咨询、行为技能训练等)
3. 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评价
五、健康行为的应用
1. 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2. 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3. 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
六、行为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 行为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2. 行为医学的新应用领域
3. 行为医学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
七、案例分析和讨论
1. 分析具体的健康行为案例
2. 讨论健康行为的改变策略和方法
3. 探讨行为医学在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行为医学知识点总结

行为医学知识点总结行为医学是一个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旨在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来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健康促进措施。
以下是一些行为医学的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心理与身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不仅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而且心理因素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压力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如高血压和心脏病。
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和放松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
二、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行为医学领域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方式来改变行为模式和情绪状态。
它着重于发现和改变负面、错误的认知偏差,通过正向认知和行为实践来改善症状。
对于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运用。
三、咨询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是行为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运用,帮助个体解决困扰和问题。
咨询心理学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个体探索内心问题,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案。
四、心理健康促进行为医学强调通过促进心理健康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包括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旨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五、习惯养成与行为改变习惯对我们的行为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行为医学研究了习惯养成和行为改变的机制,探索如何通过改变行为习惯来提高生活质量。
个体的行为改变通常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设定,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如目标设定、计划制定、自我监控和奖惩等,帮助个体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六、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巨大。
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吸烟酗酒、睡眠等因素都与健康息息相关。
行为医学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应激与适应应激是我们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反应。
行为医学研究了不同应激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并针对个体的应激反应进行干预。
行为医学

历史沿革
• 1977年,在美国耶鲁(Yale)召开了第一 次行为医学大会,提出了行为医学的暂行 定义,即“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 为科学中与生理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 技术、以及把这些知识、技术用于疾病的 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领域”。
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模拟观察; • 实验法 • 模拟方法:在一定的理论假设和大量的观察 、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周密设计、布臵之 后,在实验室里模拟“特定环境”,观察 研究对象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学变化。
研究程序
• 行为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 一类为评价性问题,是目前行为医学科研 中大量提出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对已有事 物进行客观比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 • 另一类为发展性问题,研究需采用创造性 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 行为理论包括Pavlov的经典条件化理论、Skinner 的操纵条件化理论、Watson的学习理论、Wolpe 的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和Bandura的社会学 习理论等。
研究理论
• 行为理论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法对动物行为进 行定量观察,认为环境因素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主要受内在本 能活动的驱使,与一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 矛盾冲突、冲动、欲望等有关,认为行为是内在 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由联想 以及分析梦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失误等,强调童 年早期的经历和心理创伤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
研究对象
• 行为医学研究健康人的行为,主要探讨正常人群 各年龄段行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通过行为咨 询、行为指导等方式,预防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 。 • 行为医学借助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行为的生物学 机制,观察病理改变和药物对行为的影响等,如 行为生理学、行为病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药 理学、行为解剖学、神经行为学等的基础研究可 为行为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护理本科行为医学概论

《行为医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 )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核心思想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和 技术应用于促进健康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和康复。
行为医学的发展大大丰富了 医学理论,适应和促进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行为医学与生物医学、 社会医学并列,是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保障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方面发挥着愈来 愈重要的作用。
行为医学的研究已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 营养学、心理学、疾病防治、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医学哲学以及健康促进等领域。
医学 各专业、各学科均离不开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医学教育中加强行为医学的教育 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课程目标1、知道《行为医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 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行为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
3、掌握健康行为,不良行为,高危行为,变态行为,常见疾病与行为等。
4、初步学会运用行为医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开展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 义表述如下:1 .知道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和这门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等的认知。
2 .理解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等的理解。
3 .掌握一一是指掌握健康行为,不良行为,高危行为,变态行为,常见疾病与行为。
4 .学会一一是指运用已掌握的行为医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开展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3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学时:18(供护理本科专业用)学分:1 课程编号:63(一)绪论(三)人类发育行为学(四)健康行为(六)高危行为(七)变态行为(八)应激与行为医学(九)常见疾病与行为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行为医学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医学心得体会

行为医学心得体会行为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科学,它涉及到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行为医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行为医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甚至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疾病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压力有关,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心理性厌食症等。
因此,通过行为医学的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行为医学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
行为医学不仅涉及到医学知识,还需要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才能更好地制定干预方案,帮助患者改善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再次,行为医学需要个体化治疗。
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患者对同一种治疗方法反应良好,而对另一种治疗方法则效果不佳。
因此,作为一名行为医学的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行为医学需要注重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在行为医学中同样适用。
通过教育患者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心理调节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
比如,及时发现和干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吸毒等问题的发生。
总之,行为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学,它不仅关乎人类的身体健康,还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行为医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行为医学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个体化治疗,以及注重预防的特点。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行为医学,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健康,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妇幼心身健康的促进;
• 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防治; • 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诊疗行为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 心理行为因素的致病机制研究;
• 行为脑功能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2
行为医学V.S.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研究内容 研究重点 研究对象 个体行为规律、个体意识活动 与健康疾病间的关系 更关注心理机制研究,揭示心 理因素在维护健康和致病作用 病人个体行为 行为医学 利用行为科学的知识、理论、 技术研究医学相关行为 注重从外显行为的角度探讨 行为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病人个体行为+健康人群的 行为
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被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肾上腺是一个关键器官。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Characteristic 警觉期
Alarm stage
Significance
反应出现迅速,持续时间短 机体处于“临战状态”保 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 护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 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逐渐减 弱,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逐 渐增多
WBC、Plt数目↑,血液 凝固性、黏度↑,血沉↑
泌尿生殖系统
交感兴奋 肾血管收缩 GFR下降 尿量减少 交感兴奋 RAS激活 GFR下降 尿量减少 ADH分泌增多 尿量减少
生殖系统表现为月经紊乱或闭经,哺乳期乳汁分泌↓。
肾小球滤过率-GFR
1 合理膳食 (1)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 (2)低脂饮食 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 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 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200g) 尽量以植物油为食用油 (3)低盐、低糖饮食(4)避免暴饮暴食 2 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2.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1)中枢效应: HPA轴兴奋释放的中枢介质为CRH和ACTH, 特别是CRH,它可能是应激时最核心的神经内 分泌反应。 CRH→→ACTH↑ → → GC ↑ CRH是HPA轴激活的关键环节,各种应激信 号皆可使PVN的CRH神经元将神经信号转换成激 素信号。 CRH 应激时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调控应激时 的情绪行为反应。
• 系统脱敏:
一种通过循序渐进的增加刺激强度,使个体逐步耐 受和习惯原先引发不应反应的刺激,从而来消除不
适应反应的方法。
行为主义基本理论
•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 环境因素: – 内在因素:先天 后天
评价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自身生理状况
-认知
• 观察学习(无尝试学习、社会学习)的两种形式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
抵抗期
Resistance stage
机体的防御储备能力逐 渐被消耗
衰竭期
Exhaustion stage
再度出现警告反应期的症状; 机体抵抗能力耗竭 皮质激素分泌持续增高; 出现明显的内环境紊乱。
第四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代谢变化
分解增加,合成减少,代谢率明显升高
二、功能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
• 性行为:下丘脑、脊髓、脑干、大脑边缘 系统、嗅球、大脑皮质 三条通路:触觉、嗅觉、视觉 功能:生育、满足性欲、结偶、固偶、 探索、娱乐、消烦解闷、镇静、商业、显位
行为主义基本理论
--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理论
• 刺激: – 无条件刺激: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能自然引起 反射的刺激。 – 条件刺激: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才可能 单独引发反射活动的刺激。 • 反射 – 非条件反射:由无条件刺激引起反射。 – 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射。 条件反射的特点: • 消退作用与自然恢复作用 • 泛化作用与辨别作用
遗传性
• 趋性:对刺激产生最简单的定向适应行为 回避,光、热) (趋向或
反射:机体对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做出的反应
本能:先天;不变;同种同方式;受环境影响;比反射 复杂;发育到一定阶段出现
本能行为: 呼吸、吸吮、眨眼、睡眠、摄食、筑巢 儿童的恐惧、遗尿、梦游 鱼类的回游、青蛙、棕熊冬眠
1
行为医学研究的内容
--应答性行为: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即无条 件刺激引发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它似乎是自发的。按自我意志控制操作的行为
受到强化的自由操作行为往往会重复发生
行为主义基本理论
--Wolpe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
• 交互抑制原理:
实验笼环境+电击→猫的焦虑反应→实验笼环境下猫拒绝进食 认为焦虑反应的强度超过了食物激发的进食反应。 如果使用原来能引起适应不良行为(焦虑)的刺激(实验笼环 境)设法(如给予食物)诱导出与适应不良行为互不相容的正常的适 应性行为(进食),就可以消弱或消除原刺激与适应不良反应之间的 联系,从而缓解或消除原刺激所诱发的适应不良行为。
Skinner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 Thorndike的强化概念和效果律
– 正强化 – 负强化
• Skninner操作条件反射
– Skninner箱 – 连续强化V.S间断强化 – 阳性强化疗法和厌恶疗法
行为主义基本理论
--Skinner操作条件化理论
• 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
--斯金纳箱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 两种行为: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2)外周效应: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应激最重要的一个 反应,对机体抵抗有害刺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 用。 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十分广泛。应激
时GC增加对机体有广泛的保护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有利作用 1.升高血糖 2. 促蛋白、脂肪分解 3. 抗炎 不利作用 抑制免疫功能 抑制生长发育 抑制性腺轴,功能↓ 消瘦、骨质疏松
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 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 体力活动量应根据原来身体情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而定,以不 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 强作剧烈活,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可分次进行),做保健体 操,打太极拳等。 运动方式: 工作时间: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休闲时间:主动坚持运动
情绪 反应
躯体刺激
下丘脑的室旁核 CRH (PVN)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垂体
肾上腺皮质 GC ACTH(促
肾上腺皮质 激素)
脑桥蓝斑
肾上腺髓质
儿茶酚胺
应激轴长期激活
防御作用 1.加强心血管系统功能 2.血液重新分布 3.加强糖脂肪分解代谢 4.扩张支气管增强呼吸 5.调整内分泌功能,促 进其它激素分泌 (ACTH) 不利影响 1.内脏缺血,功能紊乱 (肾、胃) 2.血压升高 (原发高血压) 3.能量消耗过度,消瘦、 免疫力下降 4.促使血小板聚集,5HT分泌,诱发心梗
神经递质对行为的影响
• 多巴胺(DA):精神疾病、帕金森 • 五-羟色胺综合征5-HT:影响痛觉、睡眠、 体温、食欲、平衡、生殖、高级认知功能、 情感 • 乙酰胆碱(Ach):与AD发病密切相关 • 去甲肾上腺素(NE):焦虑 • 阿片肽:有镇痛作用,调节情绪
本能行为的生理基础
• 摄食行为:下丘脑
应激
GC↑
(结合)
影响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
●积极的心理状态可延长癌症和艾滋病人的存活时间。
三、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心血管系统
三、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消化系统
食欲↑ 缺血性损伤
腹泻/便秘
食欲↓、消化功能↓
三、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血液系统
急性应激 外周血象改变
有利:抗感染、抗损伤、抗出血
不利:促进血栓、DIC发生
■HPA轴适度兴奋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绪。
■HPA轴过度兴奋或不足,出现抑郁、厌食,甚至自杀倾 向。
(丧失意识时,多数神经内分泌改变是不可能出现)
三、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免疫系统
■
Acute stress response
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活性↑和急性期蛋白↑ 蛋白质、维生素的分解
第二节 应激机制
交感N兴奋-乙酰胆碱释放增多-肾上腺髓质胆碱能N受体
神 经 内 分 泌 反 应
儿茶酚胺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强烈兴奋 糖皮质激素分泌↑
儿茶酚胺、GC增多均与焦虑、抑郁有关
(一)脑干 -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 (LC-NE 系统 (一)蓝斑 -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 系统 ))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HPA轴的基本组成单元为下丘脑的室旁核 (PVN)、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 室旁核作为该神经内分泌轴的中枢位点: 上行主要与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边缘 皮层有广泛的往返联系,特别与杏仁体有致密 的神经纤维联系。 下行则主要通过激素(CRH)与腺垂体和肾 上腺皮质进行往返联系和调控。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 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然后再进行模仿而获得的,这是在 社会交往和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为人们所采用的一种 更为高级的学习形式,称为社会学习。
一 儿童生理特点
生长发育呈 阶段性程序性
阶段性:婴儿期(0-1岁) 幼儿前期(1-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12岁) 青春期(10-20岁) 程序性:胎儿-头颅发育快 (头-尾)婴儿-躯干发育快 幼儿-下肢发育快 (三翻六坐七爬)
儿童、青春期:“向心律” 足-小腿-大腿-骨盆-胸宽肩宽-躯干高-胸壁厚度
15
一 儿童生理特点
生长发育速度不均衡性 身长、体重: 胎儿期 婴儿期 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