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
浅析新型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浅析新型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摘要:本研究对新型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进行了浅析,重点探讨了无损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及其难点。
介绍了新型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分析了传统无损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其次,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包括超声波检测、热红外检测和X射线检测等,并探讨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最后讨论了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中的挑战,如信号处理、缺陷分析和可靠性评估。
提出了改进和发展新型无损检测技术的建议,以满足复合材料领域对无损检测精度和效率的要求。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新型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无损检测;新型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特性与应用;原理与分类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与传统材料相比,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然而,其无损检测成为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新型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型复合材料概述(一)材料组成及制备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型复合材料是由不同种类的材料组合而成,以达到更优越的性能和特性。
其制备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调整。
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常见的新型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沉积法和熔化法等。
通过控制材料的尺寸和结构,可以使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与传统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和韧性,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二)复合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
由于复合材料由不同的材料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节其物理性能。
比如,通过调整复合材料中不同材料的比例和形态,可以使其具有较高的密度、导热性和电导率等特性,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
使用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红外热像测试的操作步骤与技巧

使用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红外热像测试的操作步骤与技巧红外热像测试是一种常用于检测材料和设备表面温度分布的无损检测技术。
它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根据辐射强度的分布图像来分析和判断物体的状况和问题。
本文将介绍使用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红外热像测试的操作步骤与技巧。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红外热像测试之前,需要准备以下设备和材料:1. 红外热像仪:负责拍摄和记录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图像;2. 被测物体:需要测试的目标物体;3. 稳定的电源:为红外热像仪提供稳定的电力;4. 补充热源:在需要设定温度差的情况下,使用辅助加温设备。
二、操作步骤1. 红外热像测试前,确保红外热像仪已经设置为正确的参数。
根据测试需求选择适当的色标、调整测量范围和图像模式等。
根据被测物体的特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设置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测试效果。
2. 连接红外热像仪的电源,并确保电源的稳定性以避免影响测试结果。
3. 打开红外热像仪的电源开关,并根据仪器的操作指南进行初始化。
在这个过程中,确保仪器的稳定和对焦功能的调整。
4. 对焦是重要的一步,正确的对焦可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对焦环,将被测物体的图像清晰地显示出来。
5. 在进行红外热像测试之前,确认被测物体处于稳定状态。
如果需要加热被测物体以产生温度差,可以通过加热器等补充热源进行加热。
确保加热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安全距离,以避免对测试结果的干扰。
6. 使用红外热像仪对被测物体进行拍摄。
在拍摄过程中,保持红外热像仪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避免过快或过慢地移动红外热像仪,以获得清晰、准确的测试图像。
7. 完成红外热像测试后,根据需要保存测试结果。
一般可以将测试结果保存为图像文件或视频文件,方便后续分析和比对。
三、技巧与注意事项1. 在测试之前,了解被测物体的性质和结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物体在发射和吸收红外辐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于不同的测试需求,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

五、超声波检测
原理:利用缺陷与基体间不同特征引起的波长吸收/反射差 异来判定被测物(20KHz);
优势
1. 操作简单;
局限
1. 不同的缺陷需使用
不同的探头; 2. 对人员要求高;
2. 可定位缺陷位置;
8
五、超声波检测
9
五、超声波检测
适用于:分层,孔隙等缺陷;
大型蜂窝结构部件、大曲面结构部件
3
三、X射线检测
原理:利用缺陷与基体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X射线吸收率;
局限
1. 设备复杂成本高; 2. 需安全防护; 3. 无法现场检测;
4
三、X射线检测
适用于:检测材料中的孔隙(黑影),裂纹(黑纹), 纤维屈曲(白纹),夹杂(白点)等 缺陷;
黑纹 白点
黑影
中小型复材部件
5
四、红外热成像检测
原理:利用缺陷与基体间不同热特征引起的温度差异来 判定被测物;
优势
1. 操作方便; 2. 设备简单; 3. 可现场检测;
局限
1. 要求工件传热性好; 2. 测试深度有限; 3. 灵敏度不高;
6
四、红外热成像检测
适用于:脱粘,分层等面积性缺陷;
复材薄板与金属胶接
复材无损检测技术
2018-4-27
目录
01-02 03-03 04-05 06-07 08-10
复材常见缺陷 复材常见检测技术 X射线检测
红外热成像检测
超声波检测
一、复材常见缺陷
分层
纤维弯曲
孔隙
基体开裂、脱粘
纤维断裂、突出
冲击、撞伤损伤
1
一、复材常见缺陷
1
分层: 存储时间过长;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挥发物产生
飞机复合材料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

飞机复合材料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飞机复合材料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是指应用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飞机复合材料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和评估的方法。
飞机复合材料由于其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材料特性,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其检测需求。
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飞机复合材料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具有高效、准确、可靠的特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1. 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利用红外辐射热场分析物体内部结构和缺陷,可以有效检测出飞机复合材料中的疲劳裂纹、组织变化等问题。
2. 超声波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通过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情况来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和损伤。
通过超声波的频率和幅度等参数,可以准确评估复合材料的健康状况。
3. X射线检测技术:X射线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探测材料对X射线的吸收和散射情况来检测材料的内部缺陷和结构问题。
这种技术对于检测复杂结构的飞机复合材料非常有效。
4. 超声光纤传感技术:超声光纤传感技术是利用光纤传感器对超声波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对飞机复合材料内部缺陷的精确定位和定量评估。
5. 激光干涉检测技术:激光干涉检测技术是利用激光干涉原理来检测材料表面和内部的缺陷和变形情况。
这种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非接触、快速的特点。
这些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综合应用能够实现对飞机复合材料全面、快速、准确的检测。
在飞机制造和维修过程中,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材料缺陷和损伤,确保飞机的安全性和性能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损检测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飞机复合材料提供更好的质量控制和保障。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原理分析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原理分析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可实现对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中存在的裂纹等缺陷进行检测,具有非接触、检测面积大、速度快、在线检测等优点。
通过介绍几种对红外检测诊断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并对检测过程中如何减小这些不利影响进行简单说明,从理论上证明该项技术的可行性。
关键词红外无损检测;表面温度;红外辐射;热传导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广泛的一种新兴检测技术。
作为一种非接触的无损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医疗、石化等领域。
常规的无损检测技术例如: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磁粉和渗透探伤等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仍存在高空、地下架设等无法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创新性在于使用红外测温的方式,不接触被测物体,不破坏温场,以热图像的形式直观准确的反映物体的二维温度场分布,使材料表面下的物理特性通过其表面温度变化反映出来。
近几年红外无损检测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传统检测方式如激光、超声等技术的补充及替代,该技术也可以与其他检测方式相结合以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及可靠性。
与传统的检测方式相比,该技术的特点如下:(1)适用范围广,可检测金属及非金属材料;(2)测量结果的可视性,可以通过图像显示测量结果;(3)非接触式测量,不会对物体造成污染;(4)检测面积广,可对大型设备进行整体观测;(5)检测设备携带方便,适用于现场在线检测;(6)检测速度快。
一、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原理(一)基本原理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根据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通过红外辐射的分析方法对物体内部能量流动情况进行测量,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显示检测结果,对缺陷进行直观上的判定。
此方法以热传导理论和红外热成像理论为基础。
当物体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存在差异时,就会在物体内部产生热量的流动。
如果向该物体注入热量,其中一部分热流必然向内部扩散,使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发生变化。
1、对于无缺陷的物体,当热流均匀注入时,热流能够均匀的向内部扩散或从表面扩散,因而表面的温度场分布也是均匀的;2、当物体内部存在隔热性缺陷时,热流会在缺陷处受阻,造成热量堆积,导致表面出现温度高的局部热区;3、当物体内部含有导热性缺陷时,物体表面就会出现温度较低的局部冷区。
红外热波无损检测

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邓淑萍郑海平姜照汉西安非金属材料材料研究所杨玉孝西安交通大学摘要:本文阐述了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在非金属复合材料上检测应用的实例。
关键词:红外热波;复合材料1 引言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弹性模量、低热膨胀系数和高导热性等优良性能,现已在航天航空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复合材料制造过程复杂,在制作成型过程中受设备、环境、人员及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在产品内部易产生空穴、裂纹、分层、多孔等缺陷,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影响极大,因此,对产品的检测尤为重要。
用于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射线、超声、磁粉、渗透、涡流、激光全息及红外无损检测技术等,超声、射线检测技术应用最多,但受检测原理影响,射线检测成本高、周期长,不适于现场在线检测,对小分层、脱粘紧贴型缺陷无法检测;超声检测需要逐点扫描、检测效率低,对小、薄及结构复杂的工件检测困难,对复合构件中的脱粘紧贴型缺陷也无法检测;磁粉法只限于铁磁性材料,定量检测缺陷深度较为困难;渗透法检测程序复杂,只能检测表面开口缺陷,不能检测表面多孔性材料;涡流法对工件边缘效应敏感,易给出虚假显示;激光全息检测需暗室防震操作,检测效率低;红外无损检测技术作为复合材料结构件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方法,具有快速、直观、准确、非接触的特点,对于提高复合材料构件的研制与防护质量,减少或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 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原理及特点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复合材料无损检测领域发展迅速的一种新方法,与常规的超声、射线等检测技术相比,该项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全场、大面积、快速、直观、易实现检测自动化等优点,采用专用软件对获得的红外图像信息处理后,可直接识别缺陷位置坐标,除此之外,检测时对周围环境没有特殊要求,设备轻便、可移动,特别适合现场应用和在线、在役检测,国外已经用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结构件的无损检测。
飞机复合材料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

飞机复合材料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随着飞机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准确、快速地检测和评估复合材料结构的完整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中往往无法满足要求,因此研发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对于确保飞机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常用的是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可以穿透复合材料,并通过检测回波来获得材料的内部信息。
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技术包括手持式和固定式探头,但在复材料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例如复合材料的声波传播速度与方向的变化。
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超声波技术,如相控阵超声波和全视场扫描等。
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复合材料的检测需求,提高材料的检测和评估精度。
除了超声波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中。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材料表面的热辐射来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和热传导情况。
与超声波技术相比,红外热成像技术更适用于大面积、连续性的检测,可以快速捕捉到潜在的缺陷,并及时提出预警。
除了以上两种技术,放射性检测、电磁检测、激光光纤检测等也常常用于飞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中。
这些技术在不同情况下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使用。
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些技术大多需要复材料表面的涂层,来改善超声波或红外热成像信号的传播和接收。
涂层的施工和维护会增加成本和工作量。
复材料的复杂性对检测技术的要求较高,传统的校准和标定方法往往无法满足需要。
研究人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技术,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飞机复合材料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是航空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结构的检测精度和可靠性,确保飞机的安全运行。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突破,无损检测技术将在航空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l i s t e d . T h e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i n f r re a d t h e r ma l i ma g i n g t e c no h l o g y wa s p u t f o r wa r d .
张 剑 , 齐暑 华
( 1 . 西北工业大学第 3 6 5研究所 , 西安 7 1 0 0 6 5; 2 .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 , 西安 7 1 0 0 7 2 1
摘要 : 红 外热成像技 术是一类通过 外加 激励得到零件 外表 温度 场排列 , 并从 热成像 图中获取 零件 内部质量信 息 的无损检 测技 术 , 它具有快速 、 非接触等优点 , 应 用和研 究前 途广阔。从 C/ S i C陶瓷基复合材料、 夹心复合材料 与层 合板复合材料 三个方面分类综述 了红外热成像技 术在 复合材料 无损检测 中的发展 近况和 实际应用 , 并 列举 了该技 术
的生产应 用实例 , 提 出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今后 的发展方 向。 关键词 : 红外热成像 ; 无损检测 ;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 T B 3 3 2 , T H8 7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3 5 3 9 ( 2 0 1 5 ) 1 1 . 0 1 2 2 . 0 5
・ 2 2
i
工 程 塑 料 应 用
V o 1 . 4 3 , N o . 1 1
d o i : l O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1 - 3 5 3 9 . 2 0 1 5 . 1 1 . 0 2 8
红外 热成像技术在复合材料无损检测 中的应用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报告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部班级:04030501姓名:扈永健(2010040305005)黄学廉(2010040305006)目录一、红外线的发现和分类 (3)二、不同波段的红外线成像原理和特点 (4)三、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 (8)四、展望 (11)五、参考文献 (12)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制造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无损检测技术更加可靠、经济、准确、快速并且使用方便,此时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表现出其局限性,无法满足更高水平的要求。
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非接触探测方式逐渐应用到无损检测领域,并以其快速、准确、安全的特点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应用到多个领域。
本文对目前红外热像仪的应用做了简单总结,重点是其在红外无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并对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技术及成像原理,无损检测,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由于它具有无损、非接触、快速实时、远距离等优点,所以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高速运动、高温、高电压等场合下,该技术更具有常规无损检测技术所无法相比的优点.目前该技术己在石油化工、电力工业、机械制造、航天航空及冶金等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一.红外线的发现和分类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尔研究单色光的温度时发现:位于红光外,用来对比的温度计的温度要比色光中温度计的温度高,于是称发现一种看不见的“热线”,称为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谱段的红端以外,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波长为0.76~1000μm,不能引起人眼的视觉。
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分为三个波段:近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5μm;中红外线,波长范围为1.5~5.6μm;远红外线,波长范围为5.6~1000μm。
它们产生的机理不太一致。
我们知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产生热辐射,故自然界中的物体都能辐射出不同频率的红外线,如相机、红外线胶片自身等。
在常温下,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位于中、远红外线的光谱区,易引起物体分子的共振,有显著的热效应。
因此,又称中、远红外线为热红外。
当物体温度升高到使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时,将会辐射出近红外线,如太阳、红外灯等高温物体的辐射中就含有大量的近红外线。
借助不同波段的红外线的不同物理性质,可制成不同功能的遥感器。
二.不同波段的红外线成像原理和特点红外遥感是指借助对红外线敏感的探测器,不直接接触物体,来记录物体对红外线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科学技术。
红外遥感技术中能获得图像信息的仪器有:使用红外线胶片的照相机,具有红外摄影功能的数码相机,热像仪等。
虽然它们都利用红外线工作,但成像原理和所成的图像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区别。
红外摄影通常指利用红外线胶片和数码相机进行的摄影;前者属于光学摄影类,后者属于光电摄影类。
1.光学摄影类红外胶片是一种能够感应红外线的胶片,有黑白红外胶片和彩色红外胶片两类。
其成像原理与普通胶片相似:曝光时,卤化银发生化学变化,记录景物反射到胶片上电磁波的信息,通过显影、定影等技术获得景物图像。
普通胶片记录的是波长为0.4~0.76μm范围内的可见光;由于红外胶片中加入了红外增感染料,使得它能记录波长在0.4~1.35μm间的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为了获得景物纯粹的红外像,需要在镜头前加装一个红外滤镜,滤掉可见光,只通过近红外线。
那么,这部分近红外线是不是景物发出的呢?显然,日常摄影中的人体、树木等景物达不到能辐射近红外线的温度,它们的热辐射也不能使胶片形成足够清晰的像,所以应该是景物反射太阳辐射中的近红外线。
故近红外线也称为摄影红外。
红外胶片成的像与普通胶片成的像有较大的差异。
人体、草地对红外线反射较强,它们的黑白红外像就较白;河流、天空对红外线反射较弱,成的黑白红外像就较黑。
由于彩色红外胶片的感光光谱、成色剂和普通彩色胶片的不同,彩色红外相片上的颜色也就不是景物真实颜色的反映,所以又称它为假彩色红外胶片。
例如,健康绿色植物反射近红外线,它的红外像为红色,清澈的河水的红外像是深蓝色。
虽然在肉眼看来病态的植物和健康的植物都为绿色,文件涂改前后的墨迹也没什么区别,但它们对红外线的反射强弱不同,成的红外像就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它常用于刑侦、国土资源调查、环保等领域。
红外线较强的穿透能力和红外胶片易受热辐射影响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用红外胶片摄影时,对操作有较高的要求。
红外胶片对波长为0.76~0.9μm的近红外线有最佳的感光性能,随着能感应的波长增大,感光药剂受温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感光药剂化学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例如,感光波长上限为1.1μm的红外胶片能保存三个月,当感光波长上限达到1.35μm时,只能保存8天。
所以无论是保存还是携带都需要冷藏,装卸胶片都需要在暗室或者专用防红外线的暗袋中进行。
由于红外胶片的曝光时间较长,出厂时没有标感光度,需要根据经验手动调整感光度,且自动相机的红外计数器发出的红外线能使其曝光;所以最好使用手动金属机身的相机。
红外摄影调焦时须注意,有的相机物镜上有红外线聚焦指数,其标记为“R”;若没有此标记,则要先对可见光调焦后,再将镜头前移可见光焦距的1/250左右。
2.光电摄影类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质在受到辐射后,会引起它的电化学性质变化。
例如温度升高后,电阻变小,产生电压。
利用它们的这种物理性质可制成光电探测器,遥感仪器的光学系统收集到的辐射能量通过探测器实现光电转换。
根据电磁波和探测器的作用机理不同,分为光子探测器和热电探测器。
光子探测器是利用光敏感材料的光电效应,把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输出。
如一些具有红外摄影功能的数码相机的光电耦合器(CCD)能响应的波谱为0.4~1.1μm,同样在进行红外摄影时要加装红外滤镜,CCD所感应到的是景物反射太阳辐射中的或者是相机自带的红外灯发出的近红外线。
热电探测器是利用目标辐射的热效应对热敏电阻的电学性质的影响而工作。
例如热红外成像装置,它是被动地接受目标的热辐射,通过其中光学成像系统聚焦到探测元件上进行光电转换,放大信号,数字化后,经多媒体图像技术处理,在屏幕上以伪色显示出目标的温度场—热红外图像(热图、热像)。
热图像色调的明暗决定于物体表面温度及辐射率。
它反映了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情况,但是不能代表目标的真实形状。
比如飞机升空后,在它原来停放的位置还能获得飞机停放时的热图像。
探测元件工作的波段常为3~5μm和8~14μm,为获得足够的灵敏度,需要对探测器冷却。
第二代热电探测器增加了测温功能的热红外成像装置,又称为热像仪,它在医疗、消防、航空遥感、军事等领域有广泛用途。
综上所述,红外摄影所成的红外像利用了景物反射的近红外线,体现了景物的几何形状;热像仪对人体成的热图,是利用人体自身热辐射获得的表示人体表面温度分布的图像。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红外胶片中的感光物质是卤化银,可见光也能使它感光。
红外热成像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热幅射的红外线特定波段信号,将该信号转换成可供人类视觉分辨的图像和图形,并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温度值。
红外热成像技术使人类超越了视觉障碍,由此人们可以“看到”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
物体表面温度如果超过绝对零度即会辐射出电磁波,随着温度变化,电磁波的辐射强度与波长分布特性也随之改变,波长介于0.75μm 到1000μm间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而人类视觉可见的“可见光”介于0.4μm到0.75μm。
红外线在地表传送时,会受到大气组成物质( 特别是H2O、CO2、CH4 、N2O、O3等)的吸收,强度明显下降,仅在短波3μ~5μm及长波8~12μm的两个波段有较好的穿透率(Transmission),通称大气窗口(Atmospheric window),大部份的红外热像仪就是针对这两个波段进行检测,计算并显示物体的表面温度分布。
此外,由于红外线对极大部份的固体及液体物质的穿透能力极差,因此红外热成像检测是以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线辐射能量为主。
三.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1.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简称热波检测)是近几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热波理论)当试件被周期或脉冲热源加热后,在趋于热平衡的过程中,其表面温度场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方式不仅与物体材料有关,而且受物体内部结构和不均匀性影响。
热波的传播方式由材料特性几何边界形状和边界条件决定。
不同材料表面及表面下的物理特性将影响热波的传输。
大多数情况下,局部的缺陷使得热波非均匀传播,此时热波将会发生散射和反射等,以某种方式在材料表面的温度场变化上反映出来,如图1所示。
材料表面的温度场变化导致材料表面红外辐射能力的差异和红外辐射载有材料的特征信息。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记录材料表面的红外辐射并将人眼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转化成可见的温度图像。
通过控制热激励和记录材料表面的温度场变化,可获取材料的均匀性信息及其表面下的结构信息,以此达到检测和探伤目的。
图1 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原理示意图2.实验检测系统与检测结果2.1.实验系统及检测方法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
加热对工件进行加热,工件表面温度场分布由红外摄像仪接收黯分为8 种方式处理. (1)经A/D转换、图像板处理后送到微机进行分析,最后在显示器上以热图像的形式显示. (2) 经视频转换电路后由录像机在储起来,然后再回放,通过A/D转换、图像板后由微机仔细分析处理. (3) 直接在监视器上现测.对工件探伤时可分为两种方法: 穿透法和反射法.穿透捷的原理是:加热源对工件的一个侧面进行加热,同时在另一个侧面由红外摄像仪接收工件表面的温度场分布.如果工件内存在缺陷将会对热流的传播过程产生阻碍作用,在待测工件表面造成一个“低温区”在红外摄像仪上接收到的热图像将是一个“暗区”反射怯的原理是z 加热源对工件的一面进行加盐,在向一百采用红外摄像仪接收红外势图像.如果工件中有缺陷,将阻碍热能的传播,造成能量积累(反射) ,使缺陷部位对应的工件表面形成一个“高温区”在熟图像中将是一个“亮区”.2.2 实验条件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的实验条件为:1. 加热源采用恒温加热的方式.2. 红外摄像:20辑图像/S; 测温范围。
0~1000℃;分辨率0.1℃;视场角为8°x8°或16°x 16°;测距范围0.3m~∞,可调焦.3.微机:ALR-286.4. 显示器:TVGA 高分辨率显示器.5. 图像处理方式:灰度等级为256级,可采用伪彩色编码技术对应256种颜色,每幅图像包含的象素可达256 x 256个.6. 测试样品为滚动轴承的滚子和滑动轴承的轴瓦.四展望从我们开展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来看,红外热成像无损探伤技术在复合材料的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前景.首先,该技术的探伤工作是非接触式的,结果采用彩色图像形式直观显示,对缺陷的大小、方位的观测非常方便,又可进行走量化计算.而最常用的超声波探伤是接触式的,结果由示波器的波形幅度来判别.这势必带来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检测者由于经验不同,对同一工件探伤会得出不同结论.同时,超声波探伤受杂散波、界面反射波的干扰,容易造成误检、漏检.第二,该技术的检测速度非常快.由于采用了成像技术,它检测一个部件一般只需几秒钟.目前最快的检测速度为每秒钟50幅图像,与普通电视兼容.尤其是在对大面和、部件探伤时,该技术更为优越,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第三,该技术是一种通用性较强的检测技术,对金属、非金属材料均可探伤F 对形状较复杂的、表面平整度和光洁度不好或去面存在氧化层等五件也可有效地探伤.这样就可以解决车辆中一些锻造或铸造部件(如圆销、拉杆、车钩等)的探伤问题.车辆检修部门目前采用前常规探伤方法很难解决这些部件的探伤问题,而这些部件正是车辆上的关键受力部件.第四,该技术的探伤结果可采用磁盘、磁带或录像带长期保存.这对于研究车辆部件的损伤规律,跟踪检测一些关键受力或运动部件是非常有用的.且可以建立一个全路安全检测资料库,通过微机联网供任何一个车辆检修部门调用.目前,我们正在研制计算机专家系统,进一步提高该探伤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同时采用瞬态大功率加热源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PVT 技术)预计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将在铁路安全检测工作中获得广泛应用,如车辆关键受力部件的裂纹检测、锻造或铸造工件的探伤、车轮踏面的夹层、波浪裂纹的检测、轮铜裂纹的检测、轴承擦子表面裂纹的自动快速检测、电器设备的定期巡检等参考文献1 李作新.无损检测的原理和方法.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1989 , 268~2842 仲跻生等.催化裂化装置的红外热像检测.南京:全国无损检测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8 董本平,扬殿林.加强检查,杜绝车轮事故隐患.铁道车辆, 1992, (7): 28~314 肖万化等.客车车轮轮的分析:罔与早期发现措施.铁道车辆, 1992 , (8): 52~535 刘春华. 15 号车钩的裂纹问题.铁道车辆, 1992 , (4):536 宗明成等.脉冲电视热像法无损检测.无损探伤, 1992 , (2):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