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2.2 溶解度 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2.2 溶解度  教案设计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用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2)体验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 9.2 溶解度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 9.2 溶解度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 /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图像法
溶解度曲线
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 度,在坐标纸上绘制某种物质的溶解 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作 溶解度曲线。
解度小于50g,在100g水中加入50g乙物质形成的是饱和溶液,错误。
三、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 的气体体积。
四要素:
(1)条件: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 (2)标准:1体积水。 (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4)单位:体积。
2.结合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 B.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C.升高温度可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例1 下列关于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100g水中溶解20g 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 g B.在20℃时,可把20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C.在20℃时,把20g 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D.在3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 NaCl恰好饱和,则3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溶解度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即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最大量。
2.溶解度的四要素:讲解溶解度的四个要素,包括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和温度,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构成。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实验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溶解实验,如将食盐加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溶解过程,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思考。
2.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提出与溶解度相关的生活问题,如为什么糖加入咖啡后会消失,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通过播放一个溶解度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教学评价与反馈: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巩固:通过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协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共同探究溶解度的奥秘。
4.交流分享:小组合作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4.溶解度曲线: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可以反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 、KNO 3、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氢氧化钙、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习引入】⑴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⑵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有几种方法使之转化为饱和溶液?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探究新知】一、溶解性实验【演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分别加入极少量熟石灰较多量的氯化钠两支同量水的试管中,振荡蔗糖全部溶解熟石灰剩余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碘易溶于汽油,而却很难溶于水中,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中,而油脂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物质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溶解性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怎样才能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溶解度。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根据溶质的状态不同,溶解度可分为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我们先学习固体溶解度。

二、固体溶解度⒈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溶解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2溶解度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2.2溶解度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基本的化学实验素养。

大量生活素材的加入,特别是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长芦盐场”的新闻导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思考:
如何让未溶解的物质溶解呢?
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室温下,20ml水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
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它形成饱和溶液时所
溶解的质量。

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

在化学里用溶解度表示这种限度。

【动手实验】
向有剩余固体的氯化钠溶液中加水,观察现象
剩余固体溶解,加入的继续溶解
对有剩余固体的硝酸钾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剩余固体溶解,加入的继续溶解
1、实验①中是什么条件改变后使溶液的饱和情况发生了变化?
2、实验②中是什么条件改变后使溶液的饱和情况发生了变化?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点
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状态
时的体积(气体质量称量比较困难)。

(1)温度: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2)压强:随着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

不能继续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2.溶解度曲线。

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授课教案】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作业布置: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学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的认识溶液。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要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1、对运用溶解度概念时忽视条件,如温度或是溶剂的量不确定时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很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效果分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总结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归纳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板书设计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2.共同归纳
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

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