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合集下载

经济学主要流派

经济学主要流派

经济学主要流派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社会科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出发,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为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的早期流派之一。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他的著作《国富论》被视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古典经济学家们强调市场的自由竞争,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他们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让经济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发展。

在他们的观点中,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这一流派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消费者通过在边际上权衡商品的价格和效用做出决策,生产者则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生产的数量。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的均衡,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会自动达到供求平衡的状态。

凯恩斯主义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兴起的。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是不够的,政府需要积极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当时对解决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

货币主义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兴起的经济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

货币主义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重要影响,认为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稳定物价和经济。

供给学派则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兴起。

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效率,而不是仅仅关注需求。

他们主张降低税率、减少政府管制,以激发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的供给能力。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和分析方法发展而来的。

新凯恩斯主义者承认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如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等,这会导致市场失灵。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当代西方(xīfāng)经济学主要流派主流经济(jīngjì)学派:主要研究(yánjiū)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种用途中配置既定的资源。

西方(xīfāng)经济学主流派代表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hóngguān)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心凯恩斯主义。

非主流经济学派:主要研究市场是如何产生的、非市场选择是如何运行的、市场是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唯一途径、不同于市场的选择是什么、非市场决策是如何进行的。

西方经济学非主流派代表有: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演进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新剑桥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瑞典学派)。

一古典经济学定义:(1)凯恩斯将自己以前的西方(xīfāng)经济学称作“古典(g ǔdiǎn)经济学”;(2)西方(xīfāng)经济学教科书将19世纪70年代“边际(biānjì)革命”开始(kāishǐ)到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

假设:(1)理性人假设:经济体系中的当事人(消费者与生产商)都是理性的,他们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他们具有稳定的预期,并且没有货币幻觉;(2)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当事人在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时都拥有关于市场条件、交易对象和价格的完全信息,因此供求双方不可能相互欺骗;(3)完全竞争假设: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他们的行为无法影响市场价格;(4)市场出清假设: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不存在持续短缺或持续过剩。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生产函数:其中,,但是。

短期生产函数,技术与资本投入保持不变,劳动投入为唯一可变要素,且边际产出大于零并递减;劳动需求(xūqiú)满足:边际产出等于(děngyú)实际工资;劳动(láodòng)供给:劳动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且实际工资变动(biàndòng)的替代效应(实际工资上升,休闲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减少休闲,增加劳动供给)大于其收入效应(实际工资上升,收入增加,对休闲的消费增加)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劳动(láodòng)市场均衡:;货币数量论:交易方程式:;现金余额方程式:。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024)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024)

引言概述: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政策建议和学术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关注重点。

本文将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进行综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经济学流派。

正文内容:一、新古典经济学流派1.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个体选择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2.芝加哥学派:注重市场自由和个人自由选择,认为个体行为是合理的。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1.凯恩斯经济学:着重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财政刺激来解决经济萧条。

2.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制度经济学流派1.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法律、规则和制度等因素。

2.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关注非理性和有限理性行为。

四、行业经济学流派1.工业组织经济学: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2.技术创新经济学:关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五、制度主义经济学流派1.法和经济学:研究法律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考虑法律制度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2.公共选择理论:探讨政府和公共机构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强调政府行为的理性和效率。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在理论基础、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新古典经济学流派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体选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强调国家干预和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流派关注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行业经济学流派研究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等问题,制度主义经济学流派关注法律和公共决策对经济的影响。

每个流派都对经济理论和政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贡献。

对于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来说,了解和理解这些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经济现象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经济学主流流派

经济学主流流派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渊源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新凯恩斯主义(主流)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并存的“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八次革命”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斯拉法革命(20世纪60年代):(生产价格理论)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强调经济自由)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基本分类: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I(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主义II(1980’):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反对凯恩斯的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公共选择派非主流经济学派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宏观经济学流派

宏观经济学流派

宏观经济学学派总结一、古典经济学派(十九世纪中期之前)1.代表人物:亚当斯密;2.基本观点:(1)“经纪人”理论;(2)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二、新古典经济学学派(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2.基本观点:(1)核心思想为萨伊定律;(2)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3)引入边际分析法;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学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代表人物:凯恩斯;2.基本观点:(1)反对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不足;(2)反对二分法,复活了宏观总量分析方法;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四、货币主义学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代表人物:弗里德曼;2.基本观点:(1)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长期则没有影响;(2)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3.政策主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五、供给学派(20世纪六十年代)1、代表人物:拉弗;2.基本理论观点:(1)肯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2)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3、政策主张:减税、降低管制等类似措施可以增加供给和投资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1.代表人物:卢卡斯;2.基本理论观点:(1)价格和工资是灵活的;(2)人们的预期在遵循理性预期假说;(3)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4)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5)政策无效性;3.政策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七、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1、代表人物:曼昆、伯南克;2、基本理论观点(1)非市场出清假设:(2)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假设(3)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3、政策主张:(1)抑制价格粘性(2)国家干预劳工合同(3)国家干预信贷市场区别于原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以及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的市场出清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粘性、引进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预期假设、非市场出清假设,因此更具现实意义。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并对其特点和贡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

1. 古典经济学1.1 亚当·斯密学派亚当·斯密学派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了“劳动分工”和“自由放任”等重要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密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1.2 大卫·李嘉图学派大卫·李嘉图学派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李嘉图关于价值理论和经济增长的理论。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主张商品的价值应当取决于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

此外,李嘉图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也为后来的人口经济学打下了基础。

2.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引入了边际效用理论,通过供求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2.1 马歇尔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供求曲线的概念,并建立了一种解释价格变动和资源配置的框架。

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2.2 神经经济学神经经济学是新兴的经济学研究分支,它将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探讨了人类决策和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

神经经济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

凯恩斯批判性地分析了自由市场经济不能自行调整的问题,并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他的代表作《通论》对经济学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对货币的起源和性质缺乏深刻认识,也片面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的出现和数学方法的兴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它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4、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以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

5、古典经济学派:17世纪中叶产生,19世纪初完成,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6、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7、新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观点:继续宣扬经济发展阶段论、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第二节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经济学是关于分工与合作及英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及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变量因素,而且务个变量之间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函数关系。

为了简化研究程序,经济学研究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假设。

或者,把个别重要的主导变量提取出来进行独立分析。

根据主导变量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派别。

一、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萨伊泄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生产引起了需求。

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 ?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

凯恩思主义认为是需求带动了供给,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左行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事实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矛盾。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分别占主导作用,分别处于支配地位。

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重实业主义究竟是什么领域在生产社会财富?不同的价值理论因英理论出发点不同可分为重商主义、重实业主义、重农主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可以实现为货币的东四才是财富;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必须尽力鼓励和发展这个先决条件:流通领域(即商品变为货币的领域)是财富的直接源泉: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从而把财富和利润全部归结为流通过程的产物。

重商主义来源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货币日益发展,城乡资本主义逐渐成长,整个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向商业资本倾斜,从而产生“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

“重实业主义”者从交换的等价性原则“推导”出流通领域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么一个结论。

他们认为在充分自由的竞争条件下,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既然交换是等价的,那么流通领域就不可能是财富的源泉。

萬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流通过程变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肖。

这时必须对重商主义重新考察,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跟着从流通领域逐渐转移到生产领域。

另一方而,由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日益衰落,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到阻碍。

这时,人们开始怀疑“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于是就形成了 "重实业主义”。

“重农主义”是“重实业主义”的原始表现。

重农学派认为:商业丝亳不能创造财富;金银本身不是财富,除非用来交换到生活资料;商人是货币财富的代表,他既剥削卖者,又剥削买者,破坏了交换的等价性。

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以生产费用论为依据,力图证明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只有农业部门才是生产性部门,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工业劳动不是生产性劳动,工业不是财富的源泉。

事实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客体的品质特性与介体的品质特性三个方面(即价值决定三要素),所有能够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行为,却对供给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

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货币主义”也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

货币学派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他们坚持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如果政府干预经济, 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乱。

因此,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特别是反对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除了货币之外,政府什么也不必管。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预期在决泄物价和产量的进程中居于最重要地位,因为企业和居民户将及早懂得判断经济事变,从而他们会完全预料到政府的行为,并在事前采取行动来抵消政府的政策措施。

所以,任何具有稳左作用的经济政策的前途都是黯淡的。

甚至在短期内,也只有未被预料到的政策行动才会对真实产量有影响。

这样,合理预期就与极端货币主义观点联在一起了。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泄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事实上,经济的运行既需要市场的自由运行,也需要人为的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引导和政府的干预,自由竞争与政府干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前提的。

四、商品价值的不同决定因素甜早期社会的人们总是认为,物品的价值只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与主观评价,这就是“主观价值论”。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都是产生于客观效应,因而有人提出“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实际效应”来决左的观点,这就是“效用价值论”。

马格努第一个提出用劳动耗费来解释物品的价格,他认为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相互交换,这标志着“劳动价值论” 开始萌芽。

阿奎那提出用"公平价格”来确定商品的价值,但他对“公平价格”的理解又是非常混乱的,其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混合体。

配第开始用劳动时间来测量商品的价值量,并把工人的口粮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尺度。

富兰克林认为银的价值可以和貝他一切东西的价值一样用劳动来衡量。

他指出:“既然贸易无非是一种劳动同列一种劳动的交换,所以一切物的价值用劳动来估计是最正确的”。

斯密说:“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

但是,决上商品价值的究竟是什么劳动呢?他提出了三种相互矛盾的观点:①价值由耗费的劳动来决立:②价值由购买的劳动来决泄:③价值由劳动收入来决泄。

話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支付的工资、利息和地租构成产品的生产费用,决泄着产品的价值。

菇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他始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岀发点: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量来决左,而劳动量又由劳动时间来决定:只有直接劳动才创造新价值,而间接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决左商品价值的是必要劳动,是指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然而,李嘉图体系存在两大难题:①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②等量资本提供等疑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菇马克思维护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致力于解决导致李嘉图体系解体的两个难题: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別开来,劳动力是潜藏在人的身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它体现岀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岀超过劳动力商品本身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泄。

此外,马克思还修正了李嘉图对"必要劳动量”的规泄。

五、劳动耗费决定因素的不同学派劳动价值论认为,人类的一切价值最初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一切价值在根本上都是由劳动耗费来决立的。

关于劳动的耗费究竟如何来描述和度量,存在着若干种不同观点,归纳起来可分为:①时间消耗形式;②身体化学变化形式:③牺牲安乐形式:④生活资料消耗形式;⑤货币工资或口粮形式:⑥能量消耗形式等。

其中每种度疑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劳动量,都从某个方而反映了劳动耗费的某种共同特征。

李嘉图和马克思都认为,劳动量的耗费集中体现任劳动时间上的耗费,李嘉图提出用最不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在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度星劳动量,而马克思提岀用平均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用“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强度,生产任何一个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不同的国家、行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业、历史时期、不同素养的劳动者所耗费单位劳动时间的价值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异,且怎样来确左"什么是标准生产条件,什么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强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种劳动价值度疑方法既无法进行左量计算,也无法进行不同国家与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更无法进行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

格格夫提岀用劳动者身体化学变化形式来度量劳动量,他认为:'‘一个人在24小时进程中完成的劳动量,可以由身体化学变化的研究近似地予以确定”,然而,事实证明,人的能量代谢率只能近似地反映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劳动的强度情况,无法反映脑力劳动的强度情况和复杂化情况。

斯密提出用劳动者在劳动时所牺牲的“安乐、自由与幸福” 的量来衡量其劳动耗费量。

然而,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是一个客观值,而“安乐、自由与幸福”的疑是一个主观值,难以准确地确左。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下降,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劳动方式不断朝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感受的痛苦程度不断下降,而且还会逐渐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时再以牺牲安乐的形式来度量劳动量将会出现越来越大的误差。

配第提出用工资和口粮来度量工人的劳动量,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它所购买的劳动来决左,即由工资来决怎的,工资的现实目的在于劳动者用它来购买生活资料,用以补偿劳动耗费,从而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

然而,工资只是劳动耗费量的市场反映值,而不是英客观值,而市场反映值用绕客观值上下波动,而且工资是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在人类所有形式的劳动耗费中,劳动者必须消费一泄数量和一立质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将苴转化为劳动者的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劳动潜能,以充分补偿劳动者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过程中所耗费的一切,才能维持和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