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古汉语易误解实词答案
高考文言翻译最易错的实词汇总

⾼考⽂⾔翻译最易错的实词汇总 为了帮助正在备考的⾼三同学们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下⽂搜集了⼏年全国各地400余份语⽂模拟试卷,从1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点击率最⾼的容易误解的⽂⾔实词。
⼀起来学习吧! 1.官⼈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过路的官⼈怀疑陈策舍不得骡⼦,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败李信,⼊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者,上⽽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病正:担⼼,忧虑 译⽂:尧的百姓担⼼⽔患,因⽽在⽔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吏部侍郎⽯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勇者,卒然临之⽽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天下真正有⼤勇的⼈,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使者四三往。
误:⾼兴正:通“促”,赶快 译⽂: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问候那些⽼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当,群⾂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没有⼈能⽐得上。
2016年4月自考《古代汉语》00536真题及答案

2016年4月自考《古代汉语》真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536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汉字笔画的最后定型,是在()A.汉隶阶段B.楷书阶段C.古隶阶段D.行书阶段正确答案:B2、许慎所举“考、老”两字,用来说明的“六书”中的定义是()A.本無其字,依聲託事B.畫成其物,隨體詰詘C.建類一首,同意相受D.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正确答案:C3、下列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泅,从水从囚。
会意B.眉,从目上长眉毛。
会意C.吹,从口从欠。
会意D.餓,从我从食。
会意正确答案:C4、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具备的一组是()A.大舂栗項B.本賴雷高C.祭題血莫D.夜亦向息正确答案:D5、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内的字是假借关系的一句是()A.北<冥>(溟)有魚,其名曰鯤。
B.郢人堊<慢>(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斵之。
C.民食果蓏<蜯>(蚌)蛤。
D.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啖)君。
正确答案:B6、下列4组字原来都是异体字关系,其中一组后来记词职能有了分工,这组字是( )A.咳—孩B.污—汙C.麯—麴D.磊—磥正确答案:A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部分属于联绵词的一句是()A.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
B.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C.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D.婉貞揮刀奮斫,所當無不(披靡)。
正确答案:D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易”表示“轻视”义的一句是( )A.逢丑父與公(易)位。
B.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
C.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D.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正确答案:B9、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A.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衆(聞)則非之。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答案)

高三文言文知识复习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一、知识要点:1、古今异义词即同一词随着社会的变化,古今词义也不相同。
2、古今词义变化包括下面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有些词原来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就包括了很多意义,应用范围也扩大了。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了。
②词义缩小: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比原来小了。
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指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指“品行恶劣”。
④感情色彩变化:指词义演变后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与原来的不同。
如“爪牙”,古代指“国王的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指“狗腿子”,变成了贬义词。
⑤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字表示的程度低一些了。
⑥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和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3、文言实词单音词和复音词辨析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节为主,要注意区别:①不要把古代的两个单音节词理解成现代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中间”“前进”“形成”“地方”。
②不要把古代的一个双音节词理解成现代的两个单音节词:如“窈窕”“望洋”“布衣”。
③注意理解同义复合词:如“和睦”,“和”与“睦”都是“和好”的意思。
④注意理解偏义复词:如“作息”“公姥”“存亡”“缓急”“异同”“出入”等。
【参考书目】《高一上语文课本·附录》二、练习(例句均出自高一高二课本)(一)、写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孟子〉二章》(疲惫至极//生理或心理不正常状态)2、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二章》(停止//与“歪”相对)3、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垓下之围》(山的东面//今山东省)4、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考取//卖)5、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苏武传》(批//行辈、辈分、辈子)6、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高考丨不小心就掉坑的一百个文言文实词教师卷

高考一不小心就掉坑的一百个文言文实词本文从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以及高考试卷,1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错误率最高的易误解的文言实词(加粗字为易错词)。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高考丨不小心就掉坑的一百个文言文实词学生卷(含答案)

高考一不小心就掉坑的一百个文言文实词及翻译学生卷本文从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以及高考试卷,1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错误率最高的易误解的文言实词(加粗字为易错词)。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译文: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译文: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译文: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译文: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译文: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译文: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译文: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译文:9、师进,次于陉。
译文: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译文: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译文: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译文: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译文: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译文: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译文: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译文: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译文: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译文: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译文: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译文: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译文: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译文: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译文: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译文:25、致知在格物。
译文: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译文: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译文: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译文: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译文: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译文: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译文: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译文: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译文: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译文: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译文: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
译文: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译文: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文言文易误实词专项练习 6

你能准确翻译吗
附录: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 字落实,准确第一。国年官地,保留不译;单音 词语,双音换替;遇到通假,换回本字;古今异 义,仔细辨析;虚词无义,删去不译;遇有省略, 补充整齐;前置后置,调整语序;被动判断,语 气清晰;固定结构,不要乱译;修辞用典,辅用 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 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误:遇到 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素简约朴素,无论年长
年幼,都一样对待。 2、 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误:牢狱 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
称。 3、国家无虞,利及后世。 误:欺骗 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4、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 知名。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 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轻时 就有了名声。
5、议者皆然固(窦固,人名)奏。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
是对的。 6、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
促从事农桑
7、以予之穷于世,贞甫(人名)独相 信。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 甫相信我
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译: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
主嫁给他 9、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
经历三年才收税。
1、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2、 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3、国家无虞,利及后世。 4 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5、议者皆然固(窦固,人名)奏。 6、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7、以予之穷于世,贞甫(人名)独相信。 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9、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
高中语文高考翻译易错文言实词汇总(错误+正确+译文)(共45组)

高考语文易错文言实词汇总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正]美好[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2.民不胜掠.,自诬服。
[误]掠夺[正]拷打[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伏罪了。
3.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正]通“疲”,疲乏[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正]父母[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误]形势[正]表现[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6.阶疾病,帝自临省.。
[误]察看[正]探视、问候[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7.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误]赞美[正]辅佐[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8.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误]厌恶[正]满足[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
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9.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
[误]邀请[正]半路拦截[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10.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误]改变[正]轻视[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11.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误]担忧[正]父母的丧事[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12.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误]清闲[正]通“娴”,熟习[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13.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误]停止[正]繁殖、生长[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100例

主标题: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100例副标题:这些都是最易出错的,你掌握了吗?了解误区,才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关键词:高考,实词,出错难度:3重要程度:5内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见考点,从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抽样统计结果来看,得分率一直徘徊在0.5—0.6之间。
究其原因,制约的“瓶颈”主要在如下两大方面:一是知识储备上积淀不足。
该考点考查的实词义项,多为考生不太熟悉,有的甚至是较为生僻的义项,学生的知识仓库中本来就“缺货”,自然也就无从判断。
二是思维品质上形成定势。
命题人设计的错项多为实词的现代义和常见义,考生由于思维定势极易认同这些错项,这就陷入了以今释古、以熟释生的思维误区。
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笔者搜集了近年来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1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点击率最高的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
在编排体例上,本套材料有如下四个特点:①坚持词不离句;②解释正误同列;③附有全句译文;④按照音序排列。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1.掾: 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如:掾吏独怪 之。
• 92.原:(1)追究本源。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2)原谅、赦免。如:情有可原。 • 93.作: 建造、兴建。如: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94.祚:(1)福。如:门衰祚薄。 • 95.案:(1)考察。案圣贤之言,上下多相违。 • (2)查办;审理。丞相言关灌夫横甚,民苦之,请案。 • 96.厌:满足。姜氏何厌之有﹗ • 97. 少:稍。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 • 98.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 99. 谢:道歉、认错。景公乃下席而谢曰(《晏子治东阿》
•
(然尚恨有阙者:不叙 》)
• 36.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
• 译文:你可以﹙挑选 ﹚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 他们去从师学习。
• 37.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 。
•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 促 ﹚孩子们学习。
100. 数: shǔ,责备、数落。景公召而数之曰(《晏子 治东阿》)
• (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 101.穷:穷且愈坚(《滕王阁序》)(困厄,处 境艰难)
• 102.率:率赂秦耶?(《六国论》) (全部是 贿赂秦国吗)
• 103.信: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六国
论》)(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 实在快乐啊!)
• 24.好(美丽)。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 入报河伯(这个女子不美丽,麻烦大巫婆 替我下河报告河伯)。
• 25. 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 当处死,请﹙ 审理 ﹚他。
• 26.假。薛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代理 ﹚ • 27..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 •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 太平 ﹚、祸乱、
• 49.必:倘若,假如。如:王必派人,臣愿奉璧往 使。
• 50.长:(1)抚养。如: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如是而已。
• (2)长官,首领。如:以三保勇而多义,推为长。
• (3)为首领,执掌,担任……长官。如:而翁长 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待母。
• 51.常: 固定的。如:圣人无常师。
• 52.刺:(1)指责。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57.短:陷害,说别人的坏话。如:令尹子兰闻之 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58.夺:强行改变。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夺志也。
• (夺情:古时官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 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 公,不参加吉礼;或守制尚未满期而应朝廷之召 而任职。)
• 59.寻:不久。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 72.牧:(1)封建统治者称统治人民。如:失牧 民之术。
• (2)官名,州长。如: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73.让:(1)责备,责怪。如:平原君使者冠盖
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 (2)辞让,退让,谦让。如:大礼不辞小让。
• 74.辟:招聘受官。连辟公府不就。 • 75.寺:(1)古代中央机构名。如:大理寺(南北朝到清
• (2)名帖,相当于后来的名片。如:即门者持刺 入。
• 53.次: 临 时驻扎和住宿。如:《次北固湾山 下》。
• 54.绐dài: 骗,欺骗。如:大王弗予城,而绐赵
璧,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
• 55.抵: 抵偿。如:一旦抵罪;又如: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 56.洞:(1)深入,透彻。如:洞若观火;又如: 洞悉。
经过 ﹚ (又觉得这座山很奇怪,没有在中原出 现,却在偏远的地方摆放它,经历千百年都不 能展现自己的风采)
• 3.视(比照、比较)。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哉?(固:究竟)
• 4.谢(劝告)。多谢后世人。
• 5.班(分配、平分)。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 吏。
• 6.齐(平等,相当)。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 相。(“齐相”并不是齐国的宰相,而是相当于 宰相之职位)
• 7.却(退)。却坐促弦弦转急(却坐:退回原处 坐下)
• 8.信(伸展)。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服不信。 (衣服不信:衣服皱缩,不伸展)
• 9.国(国都)。李凭中国弹箜篌。(中国:国都 长安之中)
• 10.凶(灾荒)。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灾荒)
• 11.速(招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误:迅速。
•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 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 ② 不速之客。﹙邀请 ﹚ 误:迅速。
• 42.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误: 轻微。
•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 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 43.彧yù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辩诘事状。素由是
安抚体恤 。
• 46、众不能堪( 忍受 ﹚。 • 47.北:(1)败走,败逃。如:勇则战,怯则北。 • (2)打了败仗往回逃跑的军队。如:追亡逐北。 • 48.比:(1)近来。如:比得软脚病。 • (2)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 • (3)追征。如:宰严限追比。 • (4)并排,并列。如:纳比笼中。 • (5)勾结。如:朋比为奸。
• 60.贰:(1)从属二主。如:且贰于楚也。
•
(2)离心,背叛。如:夫诸侯之
贿(财物)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 61.访:(1)探寻。如:至唐李渤始访其 遗踪。
(2)询问。如:穆公访蹇叔
• 62.伐:(1)功劳。如:此五霸之伐也。
•
(2)夸耀。如:平伐其功;又如:伐善。
(作伐:作媒)
• 63.封:边界、界域。如:越四封之内。
道给他的好处。
• 33.诸公多其行,连避之,遂皆不应。误:许多。 • 译文:许多人都﹙ 称赞 ﹚他的品行,接连几次
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 3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 。
•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 冒犯 ﹚了贤者。
• 35.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耳。误:怨恨。
•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 憾 ﹚他没有及早离去罢了。
• 17.载(乃,又)。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才远 远望见自己简陋的房子,又是高兴又是奔跑)
• 18.相(指称第一、二、三人称)。不久当归还, 还必相迎取。(过不久我就会回来,我一定会迎 你回家。)
• 19.见(用在动词前,有两种用法。①表被动。② 译为第一人称) 例①见欺于王(被大王欺骗)例 ②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仲卿反复嘱附我)
• 12.知(管理)。我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13.造(到、到……去)。径(直接)造庐访 成(成名)
• 14.再(两、二。数词)。后秦击赵者再,李 牧连却之。
• 15.贼(祸害)。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 之大贼也。(铺张浪费的风气一天天滋长, 这是国家的大祸害)
• 16.云(如此,这样)。士大夫之族(类),曰师 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士大夫这类人,如 果有人说起“老师”、“学生”这样的字眼,就 成群地讥笑他。)
• 20.固(因此)。我固笑而不信也。
• 21.故(特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 来告诫他。) (“故”作副词还有:故意、 本来、仍然)
• 22.顾(但是,却)。顾吾念之(但是我考 虑的是)。
• 23.过(拜访)。(赢)不宜有所过。(我 不应当再去拜访别人)。
• 38.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 •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 ﹚
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 39.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 •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事。 • 40.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误:私自。 •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 ﹚他。” • 41. ①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 86.尤:(1)特别,尤其。如:余尤疑之。
• (2)错误,罪过。如:效尤。
• (3)抱怨,指责。如:怨天尤人;
• 87.与:(1)亲附、结交。如:与赢而不助五国 也。
• (2)赞许。如:朝过夕改,君主与之。 • (3)赞助,帮助。如:与人为善。 • 88.虞:(1)欺骗。如:尔虞我诈。 • (2)猜测,预料。如:以备不虞。 • (3)忧虑,忧患。如:今天下无虞,百姓安乐。 • 89.遇:对待。如:不如因善遇之。 • 90.狱: 案件,官司。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衔之。误:接受。
• 译文:柳彧跨坐在几案上,让扬素站在庭院中,审
问扬素的犯罪事实,扬素从此﹙怀恨﹚在心。
• 4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xiān佐琛知后事。误: 了解。
•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 ﹙ 管理 ﹚后方的政务。
• 45. ①催科不犹,是催科中抚字。 误:文字 • 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催科. • 抚字: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 • ②待字闺中。﹙女子 出嫁) • 译文:催收租税的时候做到不打扰, 这是催租中对百姓的
• 64.干:(1)冲。如:哭声直上干云霄。
•
(2)求取。如:干禄(追求俸禄)
•
(3)冒犯。如:干犯。
• 65.工:(1)精,精巧。如:异曲同工。
• (2)擅长,善于。如: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 66.姑:(1)姑且,暂且。如:子(你)姑待之。
• (2)婆婆或岳母。如: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 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 (舅:公公或岳父)
• 67.旬:十天;十年;十岁。旬月取宰相封侯,世 未尝有也。
• 68.胶:着地,粘。如:置杯(杯子)焉(于此) 则 胶。
• 69.进: 进献。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 王。
• 70.厥: 他的,那个。如:思厥先祖父;又如: 大放厥词。
• 71.末: 末业,工商业。如:今背本(农业)而 趋末,食 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祸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