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III型分泌系统

合集下载

细菌分泌系统研究进展(7页)

细菌分泌系统研究进展(7页)

细菌分泌系统研究进展细菌分泌系统是细菌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机制,也是细菌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细菌分泌系统的认识逐渐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细菌分泌系统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在细菌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一、细菌分泌系统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菌分泌系统可分为六大类:Ⅰ型分泌系统(T1SS)、Ⅱ型分泌系统(T2SS)、Ⅲ型分泌系统(T3SS)、Ⅳ型分泌系统(T4SS)、Ⅴ型分泌系统(T5SS)和Ⅵ型分泌系统(T6SS)。

1. Ⅰ型分泌系统(T1SS)T1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种单通道蛋白将蛋白质直接转运至细胞外。

T1SS的转运过程不依赖于ATP,而是利用质子动力驱动。

2. Ⅱ型分泌系统(T2SS)T2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通过一个多亚基复合物将蛋白质转运至细胞外。

T2SS的转运过程同样不依赖于ATP,而是利用质子动力。

3. Ⅲ型分泌系统(T3SS)T3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个注射装置将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

T3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ATP。

4. Ⅳ型分泌系统(T4SS)T4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如DNA转运、蛋白质转运和毒力因子传递等。

T4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ATP。

5. Ⅴ型分泌系统(T5SS)T5SS是一种非典型的分泌途径,通过膜泡融合将蛋白质释放至细胞外。

T5SS的转运过程不依赖于ATP。

6. Ⅵ型分泌系统(T6SS)T6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种类似于注射装置的结构将效应蛋白转运至靶细胞。

T6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质子动力。

二、细菌分泌系统的结构1. 转运通道:负责将蛋白质或DNA等物质从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

2. ATP酶:为分泌过程提供能量。

3. 转运底物:包括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

4. 辅助蛋白:参与分泌系统的组装、调控和功能实现。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之一,由于其耐药严重和易形成生物被膜,特别是近10多年来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的出现,使其治疗更为困难;同时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不断问世,有必要加以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在《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并以临床诊治和预防的思路和技术为重点,以期为临床医生规范化诊治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

PA 下呼吸道感染的种类主要包括肺炎、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合并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 resistant P 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于2014年发表了“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1],对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PA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上市,需要重新认识PA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学组组织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专家对2014版共识加以修订,在病原检测、诊断、抗菌药物、耐药菌治疗策略、综合治疗以及感染预防控制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更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PA的微生物学特点假单胞菌属为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与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同属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PA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属感染的70%以上。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产生
以革兰氏阳性菌或少量革兰氏阴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
性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稳定性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毒性作用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1.概念:
2.来源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 阴性菌。
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
5.特性:(1)有菌种特异性。 (2)毒性强。(3)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4)良好的抗原性。(5) 不耐热。 (6)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 脱毒成类毒素。
6.组成 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结合单位,使毒素分子结合宿主细胞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重要概念:
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感染 发病:
2.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概念
1.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在宿主体 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2.毒力:病原菌致病力强弱程度。
二、毒力的测定
细菌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 最小感染量和半数感染量表示法。最为实用的是半数致 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法。
Em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3.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 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白喉棒状杆菌、肉 毒梭菌等的外毒素就是由转座噬菌体的有 关基因所编码的。另外,转座噬菌体从细 菌染色体分离脱落时,可能连带有细菌的 DNA片段,故它还可能在遗传物质转移过 程中起载体作用。

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作者:易杰祥景晓辉吴伦英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4年第08期摘要黄单胞菌借助保守的III型分泌系统,将多个效应蛋白注入植物细胞,克服宿主的防卫,利于黄单胞菌在植物体内发挥毒性功能。

最近对III型效应蛋白致病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酶功能的效应蛋白在黄单胞菌及其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黄单胞菌存在一类独特的III型效应蛋白(AvrBs3家族)。

迄今为止,仅在黄单胞菌和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中发现AvrBs3家族效应蛋白,AvrBs3家族通过模拟转录激活子来操纵寄主植物易感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AvrBs3 ;类转录激活子分类号 S432.42Research Advances on Xanthomona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EffectorsYI Jiexiang1) JING Xiaohui2) WU Lunying2)(1 Hainan Province 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aoting, Baoting, Hainan 5723112 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Bioresources,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Abstract Pathogenicity of Xanthomonas and most other Gram-negative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depends on a conserved type III secretion (T3S) system which injects several different effector proteins into the plant cell. Extensive studies in the last year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ype III effector function revealed that effector proteins with enzymatic functions seem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teraction of Xanthomonas with its host plants. In addition, Xanthomonas express a unique class of type III effectors to pursue another strategy. Effectors of the AvrBs3 family, so far only identified in Xanthomonas spp. and Ralstonia solanacearum, mimic plant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 and manipulate the plant transcriptome.Keywords Xanthomonas ;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 effector ; AvrBs3 ;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黄单胞菌属的致病细菌能够侵染包括重要农作物在内的多种宿主植物。

细菌III型分泌系统

细菌III型分泌系统

分泌器蛋白:不同三型
1) 内膜转运蛋白的Lcr D家族, 可形成一个中央通道; 2) 细胞质ATP酶Ysc N家族,其同源性蛋白在已知的细菌、 真核、
古细菌三型分泌系统中均存在; 3) Ysc O、 Ysc P及同源蛋白这个位点被氨基酸同源性小或 无的基因
所占据; 4) Ysc F、 Ysc l 、Ysc K , Ysc L家族有完全的亲水特性, 可能位于
细胞质; 5 ) Yop N 及同源性蛋白位于细菌表面,在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以及不
接触真核细胞时,通道关闭; 6) Ysc C家族及其同源性蛋白是形成通道使分泌蛋白穿过外膜;
7)形成鞭毛的成分等。
I、Ⅲ型分泌系统是sec不依赖性的,Ⅱ、Ⅳ型是sec依赖性的。
现已发现的Ⅲ型分泌系统 主要存在于耶尔森氏菌 ( Yersinieae ) 、肠炎 沙门氏菌 ( Salmonella enterica) 、志贺氏菌 ( Shigella) 、埃希氏大 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等;
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菌的分 泌系统有 5个类型, 即 Ι~ V 型,均由一些具有特殊功能 的蛋白质、 多肽组成。另 外 ,第五种大分子分泌途径 和质粒的接合转移有关。
IV型
根据是否依赖信号肽 ( signal sequence ,sec)的特点,可将其 分为 sec依赖性和sec不依赖性 两类。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
安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 11720695 杨骁
主要内容
一、Ⅲ型分泌系统的概述 二、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三、Ⅲ型分泌系统分泌机制 四、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五、Ⅲ型分泌系统的特点 六、Ⅲ型分泌系统的展望
一、细菌分泌系统的概述

维氏气单胞菌ΔexsA1减毒株对宿主免疫原性研究

维氏气单胞菌ΔexsA1减毒株对宿主免疫原性研究

换技术构建了维氏气单胞菌 ΔexsA1 敲除株,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exsA1 缺失后维
氏气单胞菌毒力显著下降。将 ΔexsA1 减毒株和野生株分别接种罗非鱼,发现鱼体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
M(IgM)积累水平上升,在第 4 天达到峰值;在致死剂量维氏气单胞菌野生株感染下,接种 ΔexsA1 减毒株对罗
非鱼的免疫保护率为 70%。ΔexsA1 减毒株可为进一步开发维氏气单胞菌减毒活疫苗奠定基础。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毒力;免疫球蛋白 M;免疫保护率
中图分类号: Q 939.91
文献标志码: A
引用格式: 盛强龙,徐一轲,刘超伦,等. 维氏气单胞菌 ΔexsA1 减毒株对宿主免疫原性研究 [J]. 热带生物学报,
第2期
盛强龙等: 维氏气单胞菌 ΔexsA1 减毒株对宿主免疫原性研究
155
式与自然感染途径类似,且持续表达抗原,能有效刺激宿主细胞免疫应答,提高宿主清除感染细胞的能 力,是该菌疫苗发展的重要方向[17]。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海南是我国主要的罗非鱼养殖地,曾发 生过以维氏气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的爆发疾病案例[18]。目前针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疫苗相对空白,并且现 有的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和杀鲑气单胞菌疫苗对维氏气单胞菌的免疫效果不佳,制备维氏气单胞菌特异性 疫苗迫在眉睫。为了展开针对维氏气单胞菌疫苗的研发,本实验构建了维氏气单胞菌 ΔexsA1 敲除株,检 测了其毒力表达与免疫原性,为维氏气单胞菌疫苗的制备奠定实验基础。
ATGGTCGCAGAGCTTGTC
A.veronii C4-R
CAGCACAATAGAACACCAGAC
exsA1-F1

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是一种能够将蛋白质“注射”到目标细胞中的机制,这种机制被广泛地应用在诸如病原细菌侵袭等的过程中。

对于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生物机制的工作原理,进而探究可行的抗菌和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一、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概述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也称为分泌针系统,是一种由靶标细胞上的穴道贯穿的膜定向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一些致病菌感染我们的身体时,可以注入蛋白质到我们的细胞里,这些蛋白质会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感染。

这种机制广泛存在于一些肠胃中的致病菌、结核菌、鼠疫菌等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结构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将蛋白质传输到另一个细胞中,需要它很好地结合到一些分子上面。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4层,分别是:1.内膜:这是细胞膜之一,它围绕着除菌体以外的活细胞内部,主要由一些跨膜蛋白质和脂质组成,是反应细菌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2.外膜:这是细胞膜的另一层,它围绕着细胞表面,主要是保持细菌体结构的稳定性。

3.穿刺:穿刺是一组贯穿细菌膜并延伸到外面的蛋白质,它们充当了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针头,不断地进出细菌,并且可以自动识别细胞膜,最终将蛋白质输送出来。

4.外端环:外端环位于穿刺的顶端,可以形成一个蛋白质的通道,当穿刺针刺入另一个细胞时,外端环便会自动地分裂出一段,用于确保蛋白质从穿刺里注入另一个细胞中。

三、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的功能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在细菌感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跟免疫系统抗争:细菌类型III分泌系统可以注入蛋白质到免疫系统中,从而干扰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炎症反应减弱,帮助细菌成功感染。

2.帮助细菌摆脱异物:当细菌穿刺另一个细胞时,可以注入蛋白质,将另一个细胞中的异物摆脱出来,进而使自己更容易存活。

嗜水气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AscV基因的检测与序列分析

嗜水气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AscV基因的检测与序列分析
桊 爿 - 书杀谁米 崇半张韶豢, 带杀求杀米米带杀等 - 米举桊 米杀岽谁豢张崇拳米米※ 带靠米券岽米求{ 米米半杀崇米米带来沫米豢崇米米沫来张柴米来{ 荣米桊张米米豢
De t e c t i o n o f PRRS V b y I m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y a n d i n S i t u Hy b r i d i z a t i o n
嗜水 气单 胞菌 ( Ae r o mo n a s h y d r o p h i l a) 是 多种 鱼类 、 两 栖类 、 爬行 类 等 动 物 的 重要 病 原 菌 , 常给 水 产 养殖业 造成 严重 的经 济损 失_ 。另外 , 1 也 可 引起 多种 陆 生动物 ( 猪、 鸡、 长 颈鹿 、 水貂 、 貉、 狐、 家兔 、 大
间; 供 试 不 同 来 源 菌株 之 间 的 同 源 性 在 9 1 . 2 ~9 9 . 3 V 0 之间。 关键 词 : 嗜 水 气单胞 菌 ; Ⅲ型 分 泌 系统 ; AS C V基因, 序 列 分 析
中图 分 类 号 : ¥ 8 5 2 . 6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5 0 3 8 ( 2 0 1 3 ) 0 6 0 0 1 2 0 5
d r o p h i l a ) , 进 行 Ⅲ 型 分 泌 系统 ( t y p e I I I s e c r e t i o n s y s t e m, T TS S ) As c V基 因的检 测 与分析 , 探 讨 不 同 来 源 嗜
水 气单 胞 菌Ⅲ型分 泌 系统 As c V 基 因的携 带 与分 布 情 况 。利 用 文献 发 表 的 TT S S的 As c V 基 因特 异 性 引 物, 采用 P C R 方法扩 增该基 因片段 , 选取 代表 菌株 的 AS C V 基 因序列 , 以D NA S t a r 软件 与 G e n B a n k公布 的 参 考 菌株 相应 基 因序 列进 行 同源性 比较 , 构 建 系统 进化 树 。结 果在供 试 的 4 2株 菌 中, 有3 4株 携 带( 阳性 率 8 0 . 9 5 ) ; 其 中分 离于宽体金 线蛭 的 l O 株 有 8株 携带 ( 阳性 率 8 O %) 、 中国林蛙 的 1 1 株有 l 0株 携 带( 阳性 率 9 0 . 9 ) 、 牙鲆 的 1 0 株 有 9株携 带 ( 阳性率 9 0 ) 、 草 鱼的 7 株 有 3株携 带 ( 阳性 率 4 2 . 9 ) 、 青 鱼和鲤 鱼 的各 2株 均携带 ( 阳性 率 1 0 0 ) 。所检 测 的 5个代 表 菌株 As c V基 因与参 考菌株 的 同源性在 8 1 . 0 ~9 8 . 7 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为T3SS和鞭毛系统同源,示意图如下
三、Ⅲ型分泌系统分泌机制及调控

细菌的 Ⅲ 型分泌系 统是一步性分泌 , 是 sec不依赖性的所分 泌的效应蛋白不在 胞浆间隙中停留 , 也 不被切割 , 直接从胞 质输送到细胞表面。 Ⅲ型分泌系统的分 泌信号长期以来被 认为是位于分泌蛋 白的 N端的 15~20 个氨基酸。
分泌过程的翻译后调控与系统中刺激这个调控的生理信号和与宿主因子 的接触有关。 •分泌蛋白识别注 射装置的机制很 复杂,需要多种 信号肽、分子伴 侣 ( 伴侣蛋白)和 辅助蛋白的帮助。 在这些蛋白的帮 助 下分泌蛋白才 能从直接从细菌 的胞质中分泌到 细 胞外。
•其中,T3SS注射装置对分泌效应蛋白的调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T3SS注射 装置只允许少量的分泌蛋白通过。分泌蛋白必须 正确识别和通过不同的注射 装置。分泌蛋白首先识别 注射装置的开口,然后开始伸展通过狭窄的注射装 置口,进入宿主细胞后形成效应蛋白。

Psic A、Sicp 编码Ⅲ型分泌 系统
动、植物致病菌的Ⅲ型分 泌系统有许多高度保守的 主要结构成分 ,由20种以 上的蛋白质组成,是所有 已知蛋白分泌系统中最复 杂的;在分泌中,不同的 蛋白发挥各自的功能。 Ⅲ型分泌系统的组分包括: 分泌蛋白质、伴侣蛋白、 分泌器蛋白和调节蛋白。

T3SS模型图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
安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 11720695 杨骁
主要内容
一、Ⅲ型分泌系统的概述 二、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三、Ⅲ型分泌系统分泌机制 四、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五、Ⅲ型分泌系统的特点 六、Ⅲ型分泌系统的展望

一、细菌分泌系统的概述

细菌分泌系统的发现,是近年来细菌致病机制研 究的重要进展。 致病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 繁殖和扩散, 必须 分泌一些蛋白性质的毒力因子; 而一些非致病菌 为了适应其生活环境, 也向外分泌一些蛋白质。
二、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

各种病原菌的 T3SS在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观察都很相似,其结构很像注射器, 有人称之为针头复合物( needle complex,NC)或 “ 注射器” ,目前已 有了较为规范的新名词:T3SS注射装 置 (injectisome)。
来自鼠伤寒沙门氏菌 TS33电镜照片

六、Ⅲ 型分泌系统的展望
对于Ⅲ 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革兰 氏阴性菌的致病性以及生物体的防御系统。 从医学角度看 , 对其研究有利于发展新疫苗和 抗微生物新药。 Ⅲ型分泌可能为定向输送工程蛋白、 影响细 胞信号转导等提供有用的工具。

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Ⅲ型分泌系统组成

Ⅲ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 kbp大小的 基因编码,以毒力岛 ( Pathogenicity island )的形式存在于细菌的质粒或染色 体上。 与基因组其他部分相比,该分泌系统基 因的DNA G+ C含量较低,编码Ⅲ型分泌 系统的基因常常是成簇的。在致病菌中, Ⅲ型分泌系统基因簇通常位于染色体或 质粒上,常通过进化而获得。而在相关 的非致病菌株中大多缺乏这些致病区, 但一般有相似或相同的相邻序列。
伴侣蛋白: 三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 需要小的、 通常是酸性、 位于细胞 质膜的附属蛋白,特异结合和分泌蛋白结合发挥帮助分泌和分 泌前的稳定作用。在已发现的俘侣蛋白中,Syc E/Yea A, Syc H作 为Yop E 、 Yop H的分子伴侣、Let H/Syc D作为 Yop B 、Yop D 的分子伴侣

T3SS注射装置的核心是一个针头状的复合 物,由一个多环型基座和一个针头状 突起 组成 ,T3SS由多环型基座固定在细菌表面, 基座中贯穿有圆柱状的连接针头和基座的 杆。



不同分泌系统的基座环形级结构有所不 同,但都是由12到14个亚基构成复合 物,基座不仅可以帮助蛋白穿过细菌的 内膜和外膜,而且和周质中的分泌结构 有密切的联系。 针头状突起是一个直的中空筒状结构, 长约60nm,其内部有专门输送分泌蛋 白狭窄的的中心孔道 (约2~3nm) ,孔 道从底部的环状结构一 直延伸到针头 的顶端 。 中心孔道非常小,折叠的蛋白要经过伸 展后才能从中通过。针头结构可以将细 菌的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
T3SS可以将病原菌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中。最初T3SS只 是在少数的致病菌中发现,后来在人类、动物甚至植物的共生菌或 益生菌中都有发现。

近几年在 T3SS的结 构、装配以及致病机 理的研究上取得巨大 的进展。研究T3SS 的装配不仅有助于探 索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还对研究细胞器装配 和蛋白分泌有很大的 帮助。
调节蛋白: 包括 invF 、 FhilA—iagB、phoPQ、 操纵子等若干蛋白,对三型分泌系 统的基因表达发挥调节作用
分泌蛋白 可借助于分泌器形成的通道, 在分子伴侣的帮 助下,直接从细胞质分泌到细胞外。 分泌过程受谓节蛋白的调节。若细菌接触上皮细胞,可将一些分泌蛋白注入宿主 细胞中。分泌蛋白的进入,可促进细菌侵入上皮细胞。如果缺失某个分泌器基因, 常会导致分泌蛋白无法分泌到细胞外。
志贺氏菌属分泌有 2种: I paA和 I paC。


耶尔森氏菌有3种效应蛋白干扰细胞骨架动力学, 其中: YopH引起局部黏附部位几种蛋白去磷酸化 , 从而 导致这些复合物解离 , 引起细胞骨架重组。 YopE可修饰巨噬细胞蛋白 ,破坏细胞的功能 , 使巨 噬细胞不能够吞噬和杀伤细菌; 志贺氏菌属利用 2个效应蛋白作用于细胞骨架 , 使 菌细胞进入非吞噬细胞 , 如侵入大肠的黏膜上皮 细胞并在其中繁殖 , 起定居作用。

沙门氏菌属 SPⅠ-1和 SPⅠ-2基因编码的产物 , 可使宿主细胞产生细胞因 子 , 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 还可以促使在细菌表面装配与宿主细胞相接触的 侵袭小体等附属结构。
五、Ⅲ型分泌系统的特点

大多数细菌只有一套 Ⅲ 型分泌系统 , 少数细菌, 如鼠伤寒沙门氏菌则有 2 套完全独立的分泌系统 在感染的不同阶段发挥 作用。一套系统分泌的 蛋白参与对真核细胞的 侵入 , 另一套则用于细菌 侵入真核细胞后的生存。
分泌器蛋白:不同三型分泌系统的分泌器蛋白有氨基酸同源性,可 分为几大类 :



1) 内膜转运蛋白的Lcr D家族, 可形成一个中央通道; 2) 细胞质ATP酶Ysc N家族,其同源性蛋白在已知的细菌、 真核、 古 细菌三型分泌系统中均存在; 3) Ysc O、 Ysc P及同源蛋白这个位点被氨基酸同源性小或 无的基因所 占据; 4) Ysc F、 Ysc l 、Ysc K , Ysc L家族有完全的亲水特性, 可能位于细 胞质; 5 ) Yop N 及同源性蛋白位于细菌表面,在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以及不接 触真核细胞时,通道关闭; 6) Ysc C家族及其同源性蛋白是形成通道使分泌蛋白穿过外膜; 7)形成鞭毛的成分等。
四、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不同的病原菌能够分泌不同的蛋白质 , 作用于不同的宿 主细胞和分子,产生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
致病蛋白常类似于真 核细胞因子 ,具有信 号转导的作用 ,并且 能干扰真核生物的信 号途径。修改细胞信 号转导可导致宿主免 疫反应紊乱或细胞骨 架重组织 ,为细菌定 植建立亚细胞的生态 环境。

革兰氏阴性细菌有许多分泌蛋白 和外露蛋白, 虽然细菌分泌的这 些蛋白功能各异,但系统发育和遗 传进化分析表明, 细菌是通过相 对较少的几种分泌机制将这些蛋 白分泌出去的。
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菌的分 泌系统有 5个类型, 即 Ι~ V 型,均由一些具有特殊功能 的蛋白质、 多肽组成。另 外 ,第五种大分子分泌途径 和质粒的接合转移有关。
致病菌通过注射毒力因子到宿主细胞中, 被注入的细菌毒力 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刺激或干扰宿主细胞的代谢过程, 支配细菌与 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从而引起诸如鼠疫、 伤寒、 痢疾等许多 疾病。
细菌感染宿主细胞:鼠伤寒沙门氏菌(橙色)在主细胞,经 过长期进化逐渐形成 了入侵宿主细胞的特 异性机制,其中最显 著的机制是细菌Ⅲ型 分泌系统 (T3SS) 。

Ⅲ 型分泌系统可释放几种效应蛋白 , 刺激宿主 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 , 导致一系列的细胞效应 。

Ⅲ型分泌系统分泌蛋白的分泌信号不依赖于信号肽 , 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诸如 mRNA的 5’端、分泌蛋白 的 N端、分泌前分泌蛋白与相应的伴侣分子结合等 情况。其中与伴侣分子结合则是确保分泌前的稳定 性和有效分泌的主要环节。

人们所知的对动物致病的效应蛋白约 20余种。其中 6种由耶尔森氏菌属分泌 , 包括: YopE、YopH、YopM、 YopJ /P、YopO /YopA和 YopT;

沙门氏菌属 SPⅠ-1编码装置分泌有 8种: Avr A、SipA、 SipC、SopB、SopD、SopE、SotP和 SspH1;SPⅠ-2系 统分泌的有 4种: ExoS、ExoT、ExoV和 ExoY;
与分子伴侣结合分泌蛋白的转运过程

另外 , 该系统通常在细菌与宿主细胞 接触之后启动 , 并且分泌产物能够注 入细胞 , 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信号活 动 , 以利于细菌的入侵。
调控

细菌用特异的不同方法调节 III型分泌的表达。调节发生在 转录和翻译后水平。
•转录调控由一个或几个专一性的转录因子和全局调控网络的组分完成 ,全 局调控网络控制 III型分泌组分对不同的环境刺激的表达 ,如温度、 渗透压、 氮源的获得、 二价阳离子、 pH和生长周期。在一些细菌中 , III型基因的表 达也由感应分泌过程本身来控制。
⑴ 该分泌系统是一种多成分分泌系统 , 在 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高度保守; ⑵ 其分泌蛋白不具有典型的分泌蛋白分泌 依赖的 sec模式的氨基酸末端序列; ⑶ 分泌需要辅助蛋白; ⑷ 分泌蛋白质通过细菌的内外两层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