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VII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简称结核杆菌,首次由德国科学家Robert Koch于 1882年由肺结核病人的痰液中分离得到,并被证实为结 核病的病原菌核杆菌在分类上隶属于放线菌目、分支杆 菌科、分支杆菌属,是种不能运动、不产芽孢、专性需 氧的短小杆菌。菌体-般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多呈 单个或分枝状排列,大小约1-4×0.4μm。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呈红色 ,非抗酸性细菌则呈蓝色。结核杆菌的抗酸性主要取决 于其胞壁内所含的分枝菌酸残基,亦和其胞壁固有层的 完整性有关。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其意义
02 治疗性结核病疫苗的种类 2.1 活载体疫苗 2.2 亚单位疫苗 2.3 DNA疫苗 2.4 全菌灭活疫苗 2.5 其他疫苗 03 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研究现状 04 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展望
12 / 12
END! 感谢观看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설치하기
10 / 12
04 展望
结核疫苗快速发展,并能对致病性结核杆菌产 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为TB的防治带来了希望。然而, 迄今还没有一个重组疫苗能达到BCG的免疫水平。 其原因在于,重组疫苗虽可激活免疫系统,但不能 引起长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记忆,所以开发一种与B CG协同的、可产生长效免疫应答的疫苗十分重要。 初免-加强免疫策略的出现,有效联合了BCG与新型 结核疫苗,为预防结核、诱导机体产生长期免疫保 护作用提供了可能。
等
MTB肝素结合血凝
素
DNA疫苗
HG85 A/B
临床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嵌合 DNA疫苗 A 医学科学院(吴雪琼) g85A/Ag85B 等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 6 P l T , teh f R, sM ,ta Nu7 d l e e ai 3 3 os w O tn of Vo e 1 r7mo ua sh Pt . t c
差 异却很 大 , 无法 区分 死菌 和活 菌 。而近 年 国外 且
菌 生长 指 示 管 ( atcMG T9 0 液 体 培 养 系 统 进 B ce— I 6 ) 行 培养 分别仅 需 1 5天和 1 . 2 9天[ ’] 而且 均 可 用 1“ , 。
于药物 敏 感 试 验 的 检 测 。B ce- B 6 atcT 4 0系统 是 采
机肽 展示技 术在 结核 病方 面主要 用 于筛选 重要蛋 白 质活 性配 体 , Sg Sg atr 和 热 休 克 蛋 白 如 iH( imafco )
Hs l . ( ets o k po e ) 这 类 特 征 性 蛋 白在 p 6 3 h a h c r ti , n 新药 研制 和免疫 学诊 断试 剂 的研 究方 面具 有广泛 的
sn微 生 物 实 验 室 开 发 的 B ce— 4 0和 分 枝 杆 o atc TB 6
对 于结核 病 的早 期诊 断和快 速指 导 临床用药 具有 重 要 意义 。涂 片镜 检 具有 良好 的特异性 、 简便 、 速等 快 特点, 但是 作 为结核 病 诊 断 的 ‘ 金标 准 ’ 其敏 感 性 的
l i meaoimtru h sp rsi fS B cat i J . i d tb l ho g u pes n o RE Pl ci t ] p s o v y[
Bi c e Bi ph sRe mm u 2 08, ; 6 4 9 0 o h m o y s Co n, 0 22 3 6( ): 1 .
结核分枝杆菌双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双组 分 系 统 由组 氨 酸 激 酶 ( siieKiae Hit n n s , d
HK) 反 应 调 节 器 ( ep n eR g l o , R) 个 和 R s o s e ua r R 两 t
基本组 分 构成 。HK是 一 种跨 膜 蛋 白 ,能发 生 自身 磷酸 化 。其 氨基末 端 含有一 个能 够感受 外界 信号 的
力及 致病 性 方 面发 挥 重 要 作 用 。大 肠 杆 菌 中有 3 O
存 , 在 豚 鼠 中 毒 力 减 弱 。结 核 杆 菌 北 京 家 族 中 且
D s 调 节单 元 高 出非 北 京 家族 5 oR 0倍 。 。最 新 研
究表 明 : 核 杆 菌 北 京 基 因 家 族 是 天 然 的 D s / 结 o S Do T DoR 双组 分 系 统 突 变 株 。结 核 杆 菌 北 京 家 s— s
8 0 7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
Ch ne e J ur l o on e i s o na f Zo os s
文 章 编 号 :0 2 6 4 2 1 )9 8 0 4 1 0 —2 9 ( 0 0 0 —0 7 —0
结 核 分枝 杆 菌双 组 分 系统 的 研 究 进 展
真菌 中介 导环境 应 激 反应 , 而在 致 病性 酵 母 中介 导
P o — h R双 组 分 系 统 对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的毒 h PP o 力及持 留性 有 重 要 作 用 。P o - h R 双 组 分 系 统 h PP o
菌丝形 成 。 目前 , 真 核 生物 如 哺 乳 动物 和 高 等植 在 物 中也发 现 了双 组分 系统 。
陈 伟 ( 综述 ) 袁 ,
细菌Ⅶ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蛋 白分 泌在 调控细 菌 与周围环 境 的互相作 用 中起着 重
被 称 为 含 分枝 菌酸 放 线菌 ( My c o l a t a ) 。分 枝菌 酸 共 价连 接 到细 胞 壁 基质 可 以形 成 第二 疏 水 屏 障 ,称 为 分 枝 菌酸 膜 ( My c o me m b r a n e ) 。因此 ,穿过这 层膜 而分 泌 出去的 蛋 白就 需要 一种特 殊 的蛋 白分 泌机 制 。这 种分 泌系统 的发 现源 于 分 离 牛结 核 分 枝杆 菌 卡 介苗 (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v a c c i n e s t r a i n M. b o v i s ,B C G) 时发 生的 毒力 减 弱 。B C G 疫苗 在体 外 连续 传 代 时 ,缺 失 了 R D1区( R D1 1 ,从 而导 致 了 B C G苗 毒 力 的
减 弱[ Leabharlann 。 要 的作 用 。革 兰 氏阴性菌 的分 泌涉及 内膜和 外膜 的跨膜 转 运 ,已知 的 6种 蛋 白分 泌系 统 均显 示 出相 当可 观 的多 样 性 。而 革 兰氏阳性 菌除 了部分 蛋 白通 过其 中的几 种分 泌系 统来分 泌外 ,其还 进化 、发展 出 了一种特 殊 的蛋 白分 泌系 统 ,就 是 Ⅷ 型 分 泌 系 统 ( T y p e V I I S e c r e t i o n S y s t e m,简 称
见的 I 型 、Ⅳ 型 机制来 转运 出外膜 。
而 在革 兰氏 阳性菌 中 ,分 泌蛋 白穿过 单层膜 通常 是 通
过S e c 或T a t 途径 。然 而 ,最近 的研 究表 明 ,革 兰 氏 阳性
菌 有一 种替 代性 蛋 白分 泌系统 【 2 ] ,这种 特有 的分 泌 系统 是 在 具有 高度复 杂 的细 胞外 囊膜结 构 的革兰 氏阳性 菌上 确定 的 ,如结 核 分枝 杆 菌(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 。结 核分 枝 杆 菌属 于 放 线 菌 目,是高 G十 C含 量 的 革兰 氏 阳性 菌 ,表 面有 大量 羟 基化 的支 链脂 肪酸 。 由于这种 特殊 结 构的 存在 ,它 也
结核杆菌的研究进展

NTM包括MTBC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所有其他分枝杆 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由于NTM对氯化物具有抗 性,它们甚至可以在自来水管道系统中生存。
Company Logo
结核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二、血清学检测 多数血清学实验检测时间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用于人群筛选。但日前 已商品化的组合抗原检测试剂盒都无法检测出所有结核患者血清中的抗结核 抗体。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多且复杂,在宿主体内表达的数量、种类或时机可 能随患者的个体免疫背景和病程而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抗体谱。因此,采 用多种抗原联合检测的手段,在保证特异性的基础上有助于改善灵敏低的缺 点。
Company Logo
结核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 、结核杆茵DNA扩增法(PCR法)
在过去的20年,已建立起多种PCR技术用来检测结核 分枝杆菌特异性的靶序列。实验证明,PCR是一种简便、 快速、灵敏、特异的基因诊断技术,特别适用于因排菌量 少、结核杆菌发生L型变异而被常规细菌学检查漏诊者的 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化疗后排菌情况的观察,标本不需 要预培养,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虽然PCR技术有诸多 好处,但是目前该方法仍缺少权威性的诊断试剂盒,存在 的主要问题是扩增时气溶胶污染导毁的假阳性、标本中 PCR抑制物质导致的假阴性,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菌的菌型鉴定。
Company Logo
结核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4、噬茵体报告技术 该技术原理为,萤光素酶指示的分枝杆菌噬菌体与在含抗结核药物培养基中 短暂培养的待检菌混合后,能感染活的耐药菌,使之表达萤光素酶基因,再 加入萤光素底物,活菌会产生荧光,而敏感菌无荧光产生。此办法直观性高、 用时短,但如要被广泛应用于结核杆菌的快速检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必 须使用标准化的细菌、标准化的萤光素酶系统,以及标准化的培养基和发光 检测仪,并能与用常规方法所测最低抑菌浓度值相符。
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技术的发展及目前临床应用的新型诊断技术产品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技术的发展及目前临床应用的新型诊断技术产品分析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控制和治疗结核病的前提和关键。
多年来,结核杆菌的诊断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近年来,一些针对结核杆菌检测的新方法陆续被报道,一些新型的诊断技术产品也陆续上市。
本资料综述了结核杆菌的主要诊断方法,并对目前国际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商业化诊断技术产品进行了简要分析。
标签: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技术;分析Advance in diagnosis techniqu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analysis of new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FENG?Meimei1??SU?Wenqin21.Haikou VTI Biological Institute,Haikou 570311,China;2.Department of Pharmacy,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kou 571199,China[Abstract] Fast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s the key and prerequisite to control and treatment tuberculosis.For many years,the diagnostic techniqu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ave been 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In recent years,some new techniques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detection were reported and some new diagnostic products have been listed.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ain diagnosis techniqu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and analysed briefly the commercialized diagnostic products which are used widel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now.[Key word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Diagnosis;Analysis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以肺结核最多见。
结核分枝杆菌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型基 因 , 只带 有一些 与 其转 座作 用 有关 的基 因 , 而 当 它们 转 座到某 一 基 因 中使 该基 因失 活或产 生 极性 效 应 时才 会被 发现 。插 入序 列位 置 的置 换经 常会 使 基 因断裂 , 响相邻 基 因活 性或 是改 变其 表 达“ 。从 影 进化 的 角度看 , 入 序 列 在 基 因组 中的 作 用 目前 有 插 两种 假设 。其 一 是插 入 序 列 作 为 基 因组 中 的“ 生 寄
的分 布 并 不 是 随 机 的 , 研 究 表 明 基 因 组 中 分 布 了 有
一
病 之一 。但 是 , 过百 年来 人们 的努 力 , 经 结核 病 仍然 是 影 响人类 健康 的重要 传染 病 之一 。在 上世 纪 九 十
年代 , 以分 子分 型技 术 为基 础 的分子 流 行病 学 , 给研 究 结核 病病 原特 征 、 染 传 播 和致 病 机 制 等 提 供 了 感 新 的手 段 。尤其 是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H3 Rv全 基 因组 7 序 列测 序完 成后 , 核分 枝 杆 菌 的分 子 分 型 研 究 取 结 得 飞速 的发 展 , 进入 了一 个 全新 的领 域 , 也进 而使 结 核 病流 行病 学 的研究 取 得 了很 大 的进展 。建 立在 基 因序列 基础 上 的分 子分 型技 术 可 以了解 病例 间 的相 互 关 系 , 得流 行病 学 研 究 中对 病 例 的追 溯 更 加 直 使 观 , 于 了解 结 核病 病原 在人 群 中 的传播 动态 特 征 。 易 本 文将 介绍 近年 来 国 内外 经 常应 用 的及新 建 立 的结
吕 冰 , 守一 , 高 万康 林
中 图 分 类 号 : 81 R1 2
结核分枝杆菌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等在内的有效的方法来抵御这些宿主免疫细胞的杀灭效应。
参与 Mt
b 本身编码基础代谢 的 毒 力 蛋 白, 但 更 多 单 个 基 因
与其他一些细菌病原体产生特定的毒力因 子 不 同,Mt
b
在致病过程中的确切作 用 尚 待 研 究。目 前 有 关 Mt
bESX/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的 [3]。新近研究推断可能有 超 过 400 种 其 他 基 因 在 Mt
b与
宿主巨噬细 胞 作 用 过 程 中 是 必 需 的 [4]。 这 些 研 究 结 果 为
在长期的演化进 程 中,Mt
b 已经进化出包括产生毒力因子
Mt
b 的毒力基因的定 义 提 供 了 初 步 框 架, 其 中 许 多 基 因 是
r
i
e
t
fc
omp
l
exl
i
i
dhavebe
c
omet
heho
tt
op
i
co
f
yo
p
t
hea
spe
c
t
s Th
i
sr
e
v
i
ew summa
r
i
z
e
st
her
e
c
en
tr
e
s
e
a
r
chr
e
su
l
t
so
f My
c
oba
c
t
e
r
i
um t
ube
r
cu
l
o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s)中,有些蛋白(如T细胞抗原A985)含有典型的 rinum)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M.
信号肽序列,这些蛋白的分泌通过See途径进行,还 smegmatis)中也发现了ESX一1分泌系统。
有一些蛋白则通过Sec2旁路途径或者Tat途径进 2 ESX一1系统的组成及分泌机制
行分泌。然而在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滤液中含有很
遍认为EspA、EspB、EAST一6、CFP一10、MycPl、
蛋白的代表。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十分复杂的细胞壁PE35、Rv3614c、Rv3615c、Rv3868、Rv3869、
结构(图1),分枝菌酸和细胞壁基质共价结合,形成 Rv3870、Rv3871、Rv3877、Rv3879c和Rv3882c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772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文章编号:1002—269412010)08—0772—04
2010。26(8)
结核分枝杆菌VII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孙林,霍如松,焦新安
中图分类号:R378.9 文献标识码:A
细菌的致病性依赖于分泌毒力因子的能力,这
1 ESX.1分泌系统
着一种特殊的分泌系统。
酶,Rv3870和Rv3871可能共同形成FtsK/Spo Ill E
类ATP酶。其他参与ESX—1分泌系统的蛋白质,
如Rv3869、Rv3877、Rv3881C以及Rv3882,它们与
已知功能的蛋白之间没有同源性,但预测其存在于
细胞质膜上。例如。Rv3877是一种多重跨膜蛋白,
不同的ESX分泌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彼此 之间不能互补。ESX一1被删除后,另外的4种ESX 系统并没有使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得到恢复。 ESX一5和ESX一1一样,都参与了结核分枝杆菌从巨 噬细胞的逃逸以及细胞间的传播=1“143,这就意味着 这两种分泌系统在细胞的感染过程中可能扮演独立 的角色。ESX分泌系统的相互独立,可能是由于它 们不同的进化水平以及基因调控引起的。 5其他革兰氏阳性菌的VII型分泌系统
泌通道。Rv3877预测含有11个跨膜结构域,很有 可能形成了位于内膜(inner membrane,IM)上的转 位通道。但是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蛋白或者哪些蛋 白形成了分枝菌酸膜上的通道。
当发现ESX一1分泌系统的第2个基因簇 (Rv3614c~Rv3616c)后,ESX—l的分泌机制变得更 加复杂。Rv3616c(EspA)和ESAT-6、CFP-10是协 同分泌的,共同参与ESX-1分泌系统。RzB614c~ R∞6j6f与RDl区域的Rv3864~R"03867同源, EspA可能与Rv3614c和Rv3615c共同形成操纵 子。胞质蛋白Rv3614c和胞膜蛋白Rv3882c相互 作用进而促进相关ESX—1分泌蛋白的分泌(图3)。 Rv3815c是一种分泌蛋白,其C端同CFP一10一样 是分泌系统ESX一1所必需的。在缺少EspA或 Rv3815c时,能有效形成ESAT一6/CFP一10复合物, 但是只能停留在细胞内而不能被分泌,这就意味着 ESX一1的所有底物(EspA,Rv3815e,ESAT-6和 CFP一10)在分泌时是互相依赖的∞。1。
能够在细胞质膜上形成蛋白质转位孑L。Rv3881c
(Mh3881c)在分泌时C端会被切除,而其C端对协
同分泌具有重要的作用。对ESAT-6的分泌水平有
影响。研究还发现,基因序列Rv3614c~R仍6j6c
也参与了ESX一1分泌系统的组成,如果这些基因缺
图l结核分枝杆菌细胞膜结构示意图(1, Fig.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cell envelope of M.tu‘
现在绝大多数的基因簇中,如编码PE、PPE蛋白的 基因,而有些基因仅仅出现在特定的分泌系统中。
由于ESX一1和致病性分枝杆菌的毒力相关,因 此ESX一1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对于其他 ESX系统的研究较少。系统发生学和比较基因组 学研究揭示,分枝杆菌中5种不同的ESX系统是通 过基因复制的形式进化而产生的。其顺序为ESx_4, ESX一1,ESX.3,ESX-2以及ESX一5“∞,因此ESX一4 在分枝杆菌中是最古老的T7S系统。与其他的 ESX基因座相比,ESX-4最小,在结核分枝杆菌中 仅为9 870bp,而其他的ESX基因座一般为14— 22kb。同时ESX一4含有的基因数目最少,在结核分 枝杆菌中仅含有7个基因,而其他的ESX基因座含 有11一18个基因。目前关于ESX一4的生物功能仍 然不清楚,同样,对于ESX~2的功能也是一无所知。 在结核分枝杆菌中,ESX一2位于ESX一1基因座的下 游。尽管ESX-2片段较大,但是在海洋分枝杆菌中 是缺失的。有关ESX一3的信息比较多,通过基因芯 片微阵列分析表明,ESX一3在结核分枝杆菌的Fe/ Zn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3。然而,ESX一3系统究 竟是如何工作的还不清楚。目前对于ESX一5系统 的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关数据都是通过对海洋 分枝杆菌以及斑马鱼幼体感染模型的研究获得的。 Wilbert小组首次证实ESX一5系统与PPE蛋白的 分泌相关¨扪。后来该小组还发现,与野生型海洋分 枝杆菌相比,ESX-5缺失株感染人M币一1后引起了 IL-12p40、IL-6和TNF-a分泌水平的上调和IL-113 分泌水平的下调。因此认为ESX一5在调控细胞因子 分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兰氏阴性菌简单,因此其分泌的蛋白只需穿过质膜 泌系统或者ESX一1分泌系统,亦被称为VII型分泌
和肽聚糖层就可以到达细胞外环境。
系统(type VII secretion system,T7S system)¨’。
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
接着,在鱼致病性分枝杆菌海洋分枝杆菌(M.ma—
失,即使存在完整的RDl区,同样导致ESAT一6和
CFP一10不能分泌门。43(图2)。
Fig.2
图2 ESX一1分泌系统中的基因Ⅲ Genes involved in the ESX一1 secretion system
ESX一1分泌系统中的相关蛋白是如何相互作用 进而定位和转移出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尽管缺乏结 构数据的支撑。ESX—1分泌系统组分很有可能形成 一个类似于细菌1型一1V型分泌系统的多重跨膜 结构。有关ESX一1分泌系统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的 研究为了解ESX一1分泌系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 论依据。
些毒力因子可以表达在细胞表面。也可以通过分泌
在ESX一1分泌系统被发现之前,通过基于ES一
的方式到达细胞外基质或者是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AT一6、CFP一10以及两侧的膜相关蛋白和假定ATP
对蛋白分泌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革兰氏阴性菌。
酶的基因芯片分析已经预测到了这个分泌系统的存
并由此鉴定出了不同的分泌系统,分别命名为I—VI 在。有关这个分泌系统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是≈3,只
ESX-1位于RDl区域,是结核分枝杆菌重要的 毒力因素,这个区域在BCG疫苗株中是缺失的。1。 如果结核分枝杆菌缺失功能性的ESX一1分泌系统 将会导致其毒力的降低“’,同样如果将完整的ESX一 1互补进BCG将会使BCG恢复部分的毒力。。8’。 麻风分枝杆菌(M.1eprae)也含有ESX—1分泌系 统,麻风患者的T细胞能够对麻风分枝杆菌的ES- AT一6发生强烈的反应。3。但是功能性的ESX一1分 泌系统并不仅仅存在于致病菌中,并且有少数分枝 杆菌,如溃疡分枝杆菌(M.ulcerans)、田鼠分枝杆 菌(M.microti)和禽分枝杆菌(M.avium),它们缺 少ESX一1的部分区域,ESAT一6不能被分泌,但依然 是致病性的。为什么仅仅在某些种属的细菌中 ESX一1与毒力相关?或许与非致病菌相比,致病性 分枝杆菌中的ESAT一6/CFP一10具有额外的功能, 也有可能是因为致病性分枝杆菌通过ESX-1系统 分泌了其他的蛋白¨3。究竟哪些分泌蛋白对于细菌 的毒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蛋白又是怎样和宿主发 生相互作用的?目前的认识还无法清晰地回答这些 问题,这将寄希望于对ESX-1分泌系统的进一步 认识。 4分枝杆菌中其他的ESX分泌系统
分泌的ESAT一6和CFP一10在稳定性上互相依 赖,并且形成紧密的1:1的二聚体结构。酵母双杂 交试验揭示,Rv3870可能与Rv3871相互结合,而 Rv3871又是与CFP一10结合的,因此推断胞浆蛋白 Rv3871首先识别ESAT一6/CFP一10复合物,并与 CFP一10的C端结合。接下来Rv3871与Rv3870在 细胞内膜上相互作用并形成具有活性的ATP酶 (图3)。分子伴侣Rv3868可能和Rv3870和 Rv3871相互作用进而促进ESAT-6和CFP-10蛋 白TP酶,形成一个具有中央空 洞的六环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分泌的底物通过分
ESX一1系统所包含基因的数量还存在着争议,
多小分子量、高免疫原性的蛋白,它们都缺少典型的 可能在不同种类的分枝杆菌之间存在差异。目前,
信号肽序列,其中ESAT-6(6 kDa early secreted an-
已经鉴定出一些确切参与ESX一1的蛋白质组分,普
tigenic target,6 kDa早期分泌抗原靶位)就是这些
了高度疏水、几乎不通透的分枝菌酸膜(mycomem- 蛋白参与了ESX一1分泌系统的形成。Rv3868是具
brane,MM),蛋白质必须穿过分枝菌酸膜才能分泌 有AAA+ATP酶位点的假定细胞质伴侣蛋白,
到胞外环境,这就提示在结核分枝杆菌中可能存在
Rv3883c(MycPl)是一种枯草杆菌样丝氨酸蛋白
万方数据
Fig.3
图3 ESX-1分泌机制模式图“’ Working model for the ESX-I secretion system
774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有关ESX-1的分泌机制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 决,例如在ESX-1分泌系统中MycPl的作用是什 么?虽然MycPl对于ESX一1系统是必需的,但是 目前还没有鉴定出由MycPl作用的分泌底物。另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ESX-1底物是如何穿过分枝菌 酸膜的?分枝菌酸膜非常厚,达9一lOnm,然而目前 经预测ESX一1系统中没有组分位于分枝菌酸膜上。 3 ESX-1分泌系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