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III型分泌系统
细菌分泌系统研究进展(7页)

细菌分泌系统研究进展细菌分泌系统是细菌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机制,也是细菌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细菌分泌系统的认识逐渐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细菌分泌系统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在细菌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一、细菌分泌系统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菌分泌系统可分为六大类:Ⅰ型分泌系统(T1SS)、Ⅱ型分泌系统(T2SS)、Ⅲ型分泌系统(T3SS)、Ⅳ型分泌系统(T4SS)、Ⅴ型分泌系统(T5SS)和Ⅵ型分泌系统(T6SS)。
1. Ⅰ型分泌系统(T1SS)T1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种单通道蛋白将蛋白质直接转运至细胞外。
T1SS的转运过程不依赖于ATP,而是利用质子动力驱动。
2. Ⅱ型分泌系统(T2SS)T2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通过一个多亚基复合物将蛋白质转运至细胞外。
T2SS的转运过程同样不依赖于ATP,而是利用质子动力。
3. Ⅲ型分泌系统(T3SS)T3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个注射装置将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
T3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ATP。
4. Ⅳ型分泌系统(T4SS)T4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如DNA转运、蛋白质转运和毒力因子传递等。
T4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ATP。
5. Ⅴ型分泌系统(T5SS)T5SS是一种非典型的分泌途径,通过膜泡融合将蛋白质释放至细胞外。
T5SS的转运过程不依赖于ATP。
6. Ⅵ型分泌系统(T6SS)T6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种类似于注射装置的结构将效应蛋白转运至靶细胞。
T6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质子动力。
二、细菌分泌系统的结构1. 转运通道:负责将蛋白质或DNA等物质从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
2. ATP酶:为分泌过程提供能量。
3. 转运底物:包括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
4. 辅助蛋白:参与分泌系统的组装、调控和功能实现。
细菌三型分泌蛋白序列的分段特征提取研究

信息, 如基因本体 Gn n l y 、 ee to )功能域等等 。由于序列数 O og
据是最容易得到的 , 因此第一类方法最 为普遍 。本文也将氨
基酸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 从中抽 取特征 。
【 关键词 】 特征提取 ; 三型分泌 系统 ; 氨基酸序列
0 引言
一
由于验证效应蛋 白需要复杂 的生物实验 , 生物学家亟需 套计算方法来预测可能 的效应蛋 白。
细菌分泌系统 的发现 , 近年来细菌致病机制研究 的重 是
要进展 。革兰氏阴性菌有许多分泌蛋 白通过多种机制被运送
2 已有 的蛋 白质序 列特征 提取 方法
员发现许多效应蛋 白的氨基酸序列 N端存 在一些共 同特点 。
如 : 5 氨基酸 中至少有 1%的丝氨酸 ; 1 前 0个 0 前 2个残基 缺
3 分段 特征 提取方 法
根据 已有 的研究发现 , 三型分泌系统效 应蛋 白的 N端序
少酸 牲氨基酸 ; 第三或第 四个氨基酸是异亮氨 酸、 亮氨 酸、 缬
三型分泌系统的效应蛋 白,并 根据 已知效应蛋 白的特点 , 分 段考察 氨基酸序列 N端 , 取得 了良好 的分类效果 。
位置特征 ; 第二类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 比如溶剂可接
触性 、 极性 、 二级结构等等 ; 第三类结合现有数据库 中的注释
1 三型 效应 蛋 白氨基酸 序列 的 已知特性
长度 。根据这些论断 , 我们将效应蛋 白 N端氨基酸序列分
有的效应蛋 白都满足这些特征 ,有 的只满足其 中的 1 条或 2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之一,由于其耐药严重和易形成生物被膜,特别是近10多年来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的出现,使其治疗更为困难;同时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不断问世,有必要加以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在《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并以临床诊治和预防的思路和技术为重点,以期为临床医生规范化诊治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
PA 下呼吸道感染的种类主要包括肺炎、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合并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 resistant P 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于2014年发表了“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1],对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PA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上市,需要重新认识PA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学组组织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专家对2014版共识加以修订,在病原检测、诊断、抗菌药物、耐药菌治疗策略、综合治疗以及感染预防控制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更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PA的微生物学特点假单胞菌属为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与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同属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PA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属感染的70%以上。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产生
以革兰氏阳性菌或少量革兰氏阴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
性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稳定性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毒性作用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1.概念:
2.来源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 阴性菌。
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
5.特性:(1)有菌种特异性。 (2)毒性强。(3)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4)良好的抗原性。(5) 不耐热。 (6)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 脱毒成类毒素。
6.组成 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结合单位,使毒素分子结合宿主细胞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重要概念:
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感染 发病:
2.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概念
1.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在宿主体 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2.毒力:病原菌致病力强弱程度。
二、毒力的测定
细菌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 最小感染量和半数感染量表示法。最为实用的是半数致 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法。
Em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3.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 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白喉棒状杆菌、肉 毒梭菌等的外毒素就是由转座噬菌体的有 关基因所编码的。另外,转座噬菌体从细 菌染色体分离脱落时,可能连带有细菌的 DNA片段,故它还可能在遗传物质转移过 程中起载体作用。
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作者:易杰祥景晓辉吴伦英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4年第08期摘要黄单胞菌借助保守的III型分泌系统,将多个效应蛋白注入植物细胞,克服宿主的防卫,利于黄单胞菌在植物体内发挥毒性功能。
最近对III型效应蛋白致病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酶功能的效应蛋白在黄单胞菌及其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黄单胞菌存在一类独特的III型效应蛋白(AvrBs3家族)。
迄今为止,仅在黄单胞菌和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中发现AvrBs3家族效应蛋白,AvrBs3家族通过模拟转录激活子来操纵寄主植物易感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AvrBs3 ;类转录激活子分类号 S432.42Research Advances on Xanthomona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EffectorsYI Jiexiang1) JING Xiaohui2) WU Lunying2)(1 Hainan Province 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aoting, Baoting, Hainan 5723112 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Bioresources,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Abstract Pathogenicity of Xanthomonas and most other Gram-negative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depends on a conserved type III secretion (T3S) system which injects several different effector proteins into the plant cell. Extensive studies in the last year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ype III effector function revealed that effector proteins with enzymatic functions seem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teraction of Xanthomonas with its host plants. In addition, Xanthomonas express a unique class of type III effectors to pursue another strategy. Effectors of the AvrBs3 family, so far only identified in Xanthomonas spp. and Ralstonia solanacearum, mimic plant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 and manipulate the plant transcriptome.Keywords Xanthomonas ;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 effector ; AvrBs3 ;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黄单胞菌属的致病细菌能够侵染包括重要农作物在内的多种宿主植物。
衣原体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研究进展

相似 的作 用 。根 据 其它 系统 类 推 , 原 体 T3 S效 衣 S 应 蛋 白可能分 泌到包 涵 体 管腔 ( 可能 在 包涵 体 膜 表
可检测 到其去磷 酸 化形 式 , 目前 唯 一一 个 鉴定 的 是 在早期分 泌 的效 应蛋 白 。
染性无 代 谢 活 性 的原 体 ( lme tr o y E 粘 E e n ay b d , B)
附并进 入真核 宿主 细胞 后 , 化 为没 有 传 染性 但 有 分 代谢 活性的 网状体 ( t uaeb d , B , Rei l o y R ) 在寄生 空 c t 泡 内通 过二分 裂 复制 几 代后 , 为 包 涵体 。 网状体 成 生长增 殖持续 1  ̄3 h后 又可重新 分化 回原体 。衣 8 6 原体 和很 多病 原体 一样 , 把分 泌 各种 毒 力 蛋 白作 为 它们 的致 病 机 制 , 泌 的毒 力 蛋 白称 为效 应 蛋 白。 分
2 部 分 效 应 蛋 白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目前 革 兰 阴性 菌 分 泌 蛋 白的 途 径 有 I 、 型 Ⅱ型 、 Ⅲ
型、 Ⅳ型和 V 型分 泌 系统 。其 中 , Ⅲ型 是 一 个 独 立 的分泌 系统 。由 2 0多 种蛋 白形成 功 能性 的 Ⅲ型 分
泌 系 统 ( p l seeins se , S ) 存 在 于 Ty eI ert y tm T3 S , l o
3 6 7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
Chi e e J u n lo n s o r a fZoo o e n s s
文 章编 号 : 0 2 6 4 2 0 ) 4 3 6 3 1 0 —2 9 ( 0 9 0 —0 7 —0
细菌毒力岛的研究进展

细菌毒力岛的研究进展1 毒力岛基本特征及分类1.1基本特征毒力岛(virulenceisland)又称致病性岛(pathogenicity island),是近年来在细菌分子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
1997年Hacker等对毒力岛下了较为精确的定义:即毒力岛是编码细菌毒力基因簇的一分子量相对较大的染色体DNA片段。
毒力岛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4]:(1)编码细菌毒力基因簇的一个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20~100k左右)染色体DNA片段。
(2)一些毒力岛的两侧具有重复序列和插入元件,但是也可以没有。
(3)毒力岛往往位于细菌染色体的tRNA基因位点内或附近,或者位于与噬菌体整合有关的位点,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的LEE毒力岛就位于转运RNAselC位点[2,3]。
(4)毒力岛DNA片段的G+Cmol%、密码使用和宿主细菌染色体有明显差异,有的比宿主细胞的G+Cmol%明显高,有的明显低。
(5)毒力岛编码的基因产物许多是分泌性蛋白和细胞表面蛋白,如溶血素、菌毛和血红素结合因子,一些毒力岛编码细菌的分泌系统(如Ⅲ型分泌系统)、信息传导系统和调节系统。
(6)一种病原菌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毒力岛。
(7)一部分学者认为,细菌的毒力岛应该包括位于噬菌体和质粒上的、与细菌的毒力有关的、其G+C 百分比和密码使用与宿主细胞明显不同的DNA片段。
(8)毒力岛可能与新发现的病原性细菌有关。
1.2 分类目前发现的毒力岛根据其G+C百分比与宿主菌的差异,可分成两类:即高G+C 毒力岛,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毒力岛;低G+C毒力岛,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幽门螺杆菌中的毒力岛。
根据毒力岛编码的产物性质可分为致病性岛和共生岛两大类。
2 结构与功能2.1 结构毒力岛是由独特的DNA片段构成,其不同来源的毒力岛的分子量、密码使用、G+C百分比各异。
毒力岛主要含有与细菌毒力有关的基因,此外,RS和IR在毒力岛上也比较常见,而且,IR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植物免疫系统

植物免疫系统摘要:许多植物相关的微生物病原菌是能够损害植物生长和繁殖.植物对这种感染做出两个固有的免疫系统的反响.第一个分支是对许多级别的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的分子识别和反应.第二个分支是对病原毒性因子,直接或者通过他们的影响作用到寄主植物的反响.这些植物免疫系统以及他们所反响的病原分子,给分子识别,细胞生物学以及在生物界进化中提供了巨大的思路.详细了解植物免疫功能将会为食物,纤维以及生物燃料的生产的作物改良提供根底.引言:植物病原菌采用多种多样的生活策略.病原细菌〔即质外体〕增殖经过间隙气体或者水进入毛孔〔分别是气孔和排水腺〕,或者是通过伤口进入.线虫和助虫取食是通过口针直接插入植物的细胞壁. 真菌能够直接侵入植物表皮细胞,或者延长菌丝顶部, 或者是通过植物细胞.病原共栖真菌以及卵菌能够嵌入吸器进而进入寄主细胞的质膜.吸器质膜,胞外基质以及寄主的质膜组成一个亲密的接口,并且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确定的.这些不同的病原体都在运输效应分子〔致病因素〕进入植物细胞从而增强微生物的适应性.植物不像动物,缺乏运动防卫细胞和体细胞适应性免疫系统.然而,他们依靠每个细胞固有的免疫力以及从感染部位产生的系统信号.我们以前观察了抗病〔R〕蛋白的多样性, 在R位点多态性的野生植物以及缺乏此种蛋白的作物和一组遵守R蛋白质激活的细胞反响.我们推测许多植物的R蛋白可能通过病原体编码效应被间接激活,而并非通过直接识别. 这个“保卫假说〞意味着R蛋白通过监测整个宿主细胞目标的效应动作从而间接识别病原菌效应.抗性蛋白能够识别由病原体引起的自身修改其概念类似于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能够识别在“危险信号〞模式中对自身的修改.我们现在已经清楚的知道,本质上,植物免疫系统有两条分支.一个使用跨膜模式识别受体〔PRRs〕是对缓慢进化的微生物或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MAMPS或PAMPs〕的作出反应,如鞭毛蛋白.第二个反响主要在细胞内,使用被大局部R基因编码的多态的NB- LRR蛋白产物.它们被命名是根据其特有的核甘酸结合〔NB〕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RR〕的区域.NB- LRR结构蛋白与动物中CATERPILLER/NOD/NLR 的蛋白以及STAND ATPases 是有明显相关的.来自于不同生物界的病原效应被NB- LRR蛋白识别,并激活类似的防御反响.NB-LRR介导的抗病水平,可以使病原体的生长只能在生活宿主组织〔专性活体营养性〕或半活体营养病原体,但不能对那些定殖〔坏死营养型〕过程中杀死宿主组织的病原菌其作用.现在植物免疫系统通用观点可以被一个4阶段的“ Z字形〞模式所描述〔见图1〕,其中我们引入几种重要缩写.在第一阶段,PAMPs 〔或MAMPs〕被PRRs识别,导致PAMP触发免疫〔PTI〕,可以阻止进一步的定殖.在第二阶段,成功的病原体部署效应,有助于病原菌毒力.这些效应被PTI干扰.这个导致效应引发易感性〔ETS〕.第三阶段,一个效应物被一个NB- LRR蛋白具体识别,导致效应触发免疫〔ETI〕.这个识别是间接或通过NB- LRR直接识别一个效应.ETI是一个加速和放大PTI的反响,导致对疾病的反抗力,并且通常,高敏性细胞死亡反响〔HR〕在感染部位.第四阶段,自然选择中趋势病原菌避免ETI通过剥离或改变效应识别基因,或通过获得额外附加效应来抑制ETI.自然选择的结果中R新特征能再次触发ETI.下面,我们回忆依次在每个阶段,我们更新的‘后卫假说’的实验验证,我们认为未来的挑战是在理解和操纵植物免疫系统.我们将不讨论小分子RNA的植物免疫系统对病毒主动防范或食草动物主动防范.图1Z字形模型描述植物免疫系统定量输出在这个方案中,抗病性或敏感T的最终幅度是成正比的[PTI - ETS + ETI].在第一阶段,植物通过检测微生物/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MAMPs/PAMPs红色方块〕通过PRRs弓I发PAMP虫发免疫〔PTI〕.在第二阶段,成功的病原体传递效应被PTI干扰,或以其他方式使病原体营养和分散,导致效应触发免疫〔ETI〕.在第三阶段,一个效应器〔由红色表示〕是公认的NB-LRR蛋白,能够放大PTI,并且到达导致过敏性细胞死亡的阈值.在第四阶段,病原别离被挑选,已经失去了红色的效应,也许获得通过水平基因流〔蓝色〕的新效应,这些都可以帮助病原体抑制ETI.选择有利于植物新NB-LRR等位基因,可以识别新的获得到的效应器,导致再一次的ETI.微生物模式和植物识别模式我们定义为根底抗病性是通过易感宿主烈性病原体激活.因此,根底抗病性,乍看之下,PTI减去对ETS的效果;但是,也有导致ETI减弱机制是由弱识别的效应器激发.因此,最准确的根底防御的定义是'PTI能减弱ETI,并能除去ETS'.PTI激发子模型是细菌鞭毛蛋白, 从而激发各种植物防卫反响.鞭毛的运动是对植物细菌致病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种合成22个氨基酸肽链〔flg22〕来自于保守鞭毛域就足以引起许多细胞的反响包括快速转录〔<1小时〕其中至少有1100基因拟南芥〔以下简称拟南芥〕.基因筛选采用flg22所定义的拟南芥LRR-受体激酶FLS2,其中FLS2能够连接flg22.FLS2和哺孚L动物TLR5识别不同鞭毛区域.FLS2内在激活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过程,大概有监管职能.fls2突变显示出增强丁香假单胞番茄DC3000病原菌〔PTO DC3000 〕的敏感性,使丁香假单胞不能渗透到叶子的细胞质中,这说明FLS2行为能很早对病原体的入侵的抑制.细菌冷激蛋白与延伸因子Tu 〔EF- TU〕激活对flg22类似防御反响.Ef-TU是由拟南芥被称作EFR 的LRR激酶所识别〔参考文献20〕.efr突变体的支持高水平农杆菌短暂转移, 这说明PTI 通常可能限制农杆菌致病性.Treatment with a conserved EF-Tu peptide inducesexpression of a gene set nearly identical to that induced by flg22〔参考文献20〕.相反, EFR由flg22转录诱导.因此,对MAMPs/PAMPs的反响集中到几个限制性途径并导致包括PTI等一系列共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对NB - LRR结构功能所需的基因突变不会对flg22起反响.因此,NB-LRR型依赖的信号和MAMPs/PAMPs -介导的信号需要不同的局部组件.分子诱导PTI不易丢弃而被微生物表达出来.然而,来自于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野油菜黄单胞菌〕菌株的鞭毛蛋白是可变的触发拟南芥FLS2介导的PTI,来自于农杆菌或根瘤菌鞭毛蛋白比丁香假单胞菌不太活泼.来自于Pto DC3000的EF-Tu在拟南芥中诱导PTI比来自于Agrobacterium 的EF - Tu活泼度要少的多.有限的变化也存在于一种植物在PAMP响应.拟南芥在FLS2位置上参加一个点突变的WS - 0,表现出它不响应flg22〔参考文献12〕.事实上,个别植物物种只识别一个潜在PAMPs 〔注释6〕.无论PAMPs还是PRRs都是不变的,而且每个都是受到自然选择.附加MAMPs/ PAMPs和相应的PRRs是必须存在,由于根据Agrobacterium 的提取物在fls2 efr-1双突变体上激活PTI 〔参见20〕.其他LRR类激酶,其编码的转录可能是通过刺激更多的参与有关PRRs.有超过200 LRR型激酶在拟南芥的COL - 0基因组;其中28个都在30分钟被flg22诱导.FLS2和EFR 是一个非典型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可能有一个植物免疫系统的具体功能. 此外,还有56个拟南芥受体样蛋白〔RLPs〕编码与I型跨膜蛋白LRR 类ectodomains,但没有细胞内激酶域.MAMP/PAMP的引发是通过提升反响水平等微生物的模式可能‘准备‘进一步防卫反响.病原体成功的抑制PTI什么是一个潜在的病原体,利用其收集的效应,需要到达什么目的有些效应可能成为结构性的角色,例如,在extrahaustorial矩阵,在真菌和卵菌感染过程中形成.其他可能促进营养渗漏或病原体分散.许多可能有助于一个或多个PTI或ETI的抑制.ETI和PTI涉及不同的机制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些效应目标可能是ETI而不是PTI,反之亦然〔图1〕.植物病原细菌利用III型分泌系统〔TTSS〕,每个细胞运输15-30效应器进入寄主细胞. 细菌的效应器有利于病原菌毒性,通常是通过模仿或抑制真核细胞的功能.致病性的丁香假单胞菌菌株对TTSS进行突变,并且无法运输任何III型效应器,比那些野生菌株在豆科植物中,更快,更强的触发转录新程序.这个菌株,代表所有细菌MAMPs/ PAMPs全部,诱导本质上与flg22相同的基因转录〔参30-32 〕.因此,来自于任何细菌病原体的III型效应器抑制PTI ,足以成功的使菌株殖民化.有很好的综述讨论了针对细菌出型效应的细胞过程,我们仅强调新的例子.丁香假单胞菌HopM效应器的目标,至少有一个ARF-GEF蛋白很可能在宿主细胞囊泡运输有关.HopM功能伴随着丁香假单胞菌毒力无关的效应AvrE ,说明寄主囊泡运输的操控对成功定植起重要作用.与III型效应器无关的AvrPto和AvrPtoB,可能有助于毒性通过抑制在PTI的早期步骤以及上游的MAPKKK 〔见37〕.像其他III型效应器,AvrPtoB是一个偶蛋白质.氨基端有助于毒力;竣基端可能在阻断宿主细胞死亡过程中起作用.来自AvrPtoB C区末端成为一个活泼的E3连接酶,这说明它的功能涉及宿主蛋白的降解.Yersinia效应YopJ,是来自植物病原细菌AvrRxv家庭成员的效应,通过乙酰磷酸化调节残留在MEK蛋白来抑制MAP激酶.许多其他细菌出型效应的蛋白质家族已经确定,他们的目标和功能等待的定义.来自于植物病原体是真核细胞影响因素的了解甚少.真菌和卵菌效应既可以作用在细胞外基质内也可以在宿主细胞.例如,番茄RLPs, Cf- 2, Cf- 4, Cf- 5和Cf - 9通过番茄叶霉病产生胞外效应的具体回应.其他真菌和卵菌的效应可能在宿主细胞,他们是由NB-LRR结构蛋白识别.例如,来自于卵菌性黄叶病编码卵菌效应器A trl 3基因在卵菌性黄叶病菌株中表现出等位基因多样性与拟南芥RPP13的NB- LRR类基因的等位基因多样性相匹配.多样性也在卵菌性黄叶病Atr 1和拟南芥RPP1等位基因发现.Atr1和Atr13携带来自卵菌性黄叶病分泌的信号肽.他们与马铃薯晚疫病Avr3a蛋白相互交流,它是一个RxLR,它可以将变形体效应器运输到宿主细胞.这与分类学接近的卵菌纲和疟原虫是一致.亚麻锈菌病的小种亚麻栅锈菌表达Avr基因是通过亚麻L, M和P的Nb - LRR结构蛋白基因的特定等位基因来识别.这些吸器蛋白携带真菌运输和在植物细胞内起作用的信号肽.它们是如何占据寄主细胞是未知的.然而,大麦白粉病Avrk和Avra10蛋白质由NB- LRR类大麦基因Mlk和Mla10识别,既不包含明显信号肽,也不包含RxLR,但都是在布氏白粉病和白粉病菌属基因家族的成员.这些卵菌和真菌的效应如何传递到宿主细胞,并有助于病原菌毒力是未知的.病原体产生的小分子效应器模仿植物激素.某些丁香假单胞菌能产生冠菌素,一种模仿素馨酮酸,能抑制水杨酸酸介导对生体营养病原的防御并能诱导气孔开放,帮助致病细菌进入到质体外.PTI涉及到植物生长素反响,局部通过RNA来调节也在脱落酸介导的压力反应其诱导作用.赤霉素是由'foolish seedling'综合征的稻恶苗病菌真菌病原产生的,由许多病原体产生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病原菌成功通过受感染的叶片组织中,并延缓衰老.PTI和正常的激素信号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病原体模拟并影响它,只是刚刚开始被揭开.效应使病原体克服PTI是被公认的特定抗病性〔R〕基因识别.大多数R基因编码的NB - LRR结构蛋白;拟南芥中Col- 0基因组有125个.如果一个效应被相应的Nb - LRR结构蛋白识别,ETI就跟着发生.公认的效应被称为一个无毒〔AVR〕的蛋白质. ETI是一个PTI更快,更强的版本中经常在HR中到达高潮.HR通常不会超出被感染的细胞:在一些相互作用中阻碍病原菌生长,特别是那些涉及吸器寄生虫的生长,但并不总是遵守,也不是必须需要ETI.在大多数情况下,目前还不清楚究竟什么停止病原体的生长.信号要求激发NB-LRR来调节ETI这个根本是不知道的.NB-LRR结构蛋白可能折叠在一个信号可胜任的区域是通过胞浆热休克蛋白90和其他受体的合作伴侣.该LRRs似乎作为对阻碍不适宜NB激活作用的负调控.NB-LRR结构激活涉及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构象变化, 并可能引起邻近类似的机制,使相关动物活化因子Apaf- 1蛋白激活细胞程序化死亡.NB - LRR激活导致交叉网络调节在响应通路部署,在某种程度上,活体营养与腐殖病原菌攻击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对许多抗活体营养的一个局部和全身性信号的水杨酸和素馨酮酸组合以及乙烯累积信号相平衡的,促使对坏死营养型防御.额外的植物激素有可能改变水杨酸-素馨酮酸-乙烯信号的平衡.水杨酸生物合成缺陷或响应的拟南芥突变体在根底防御以及系统性获得抗性上都缺乏免疫力.NB-LRR激活诱导不同水杨酸和ROS依赖性在感染部位及周围系统性的反响.NADPH氧化依赖酶氧化爆发伴随ETI抑制水杨酸在周围细胞感染部位引起细胞死亡的蔓延.在基因表达上局部和系统T的变化大局部是由WRKY类和TGA家族转录因子介导的.几个NB-LRR结构蛋白间接识别III型效器,是通过检测寄主上的目标产物,这与‘防御假说〞是一致的.这一假说的主要原那么是:〔1〕效应器作为一个致病因子作用有一个目标寄主;〔2〕通过操纵或改变这个目标的效应有利于病原体成功在易感宿主基因型;3〕效应干扰目标寄主生成一个‘病原体引起的修改自身’分子模式,激活相应的NB - LRR结构蛋白,导致ETI.这种模式三个重要的结果,现在已在实验得以证实:〔1〕多效应可能独立进化到同一寄主操作的目标,2〕利用多效应目标本可以带动一个以上的NB - LRR结构蛋白进化,〔3〕这些NB-LRRs将被激活通过识别不同修饰自产生的效应作用于同一目标RIN4,是一个含211个氨基酸,酰化和血浆膜相关的蛋白,是一种由寄主目标的III型因子通过NB-LRR为效应原型的例子.它是由三个不同的细菌作用因子限制,并与两个拟南芥的Nb -LRR类蛋白质〔图2a和2b〕相关联.两个不相干的III型作用因子,AvrRpm1和AvrB , 互动和诱导RIN4磷酸化〔参见62〕.RIN4修饰激活RPM1NB-LRR结构蛋白.第三个作用因子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AvrRpt2 ,在宿主细胞内有活性,通过两个位点消除裂解RIN4.裂解的RIN4激活RPS2NB-LRR结构蛋白.同时RPM1和RPS2激活功能要求该GPI锚定NDR1蛋白质且RIN4与NDR1交互.Figure 2: Plant immune system activation by pathogen effectors that generate modified self molecular patterns. 图2:植物通过病原菌产生的分子修饰模式因子激活免疫系统.一,拟南芥RPM1是周边质膜的Nb - LRR结构蛋白.它可被AvrRpml或AvrB效应蛋白激活.AvrRpml增强了一些拟南芥如大豆AvrB 丁香假单胞菌菌株的毒力.AvrRpml和AvrB是修饰真核生物特有的酰化一旦进入细胞交付III型分泌系统就定位于细胞膜.对AvrRpml和AvrB的生化功能未知,尽管他们作用于RIN4,转化磷酸〔+ P〕和?敷活RPM1,如文字详细说明.在RPM1, AvrRpml及AvrB作用于RIN4和其他目标的为毒力作出奉献.在此及以后的浅蓝色圆形表示为未知的蛋白质.b, RPS2是铝-LRR结构蛋白位于细胞膜.这是通过AvrRpt2 III型半胱氨酸蛋白酶从丁香假单胞菌作用因子激活的.AvrRpt2自动化过程是通过寄主目标到达共识,但为未经证实的新的氨基端,肉豆蔻酰化位点,这说明它也可能将其定位于细胞膜上的寄主.AvrRpt2是作用于RIN4的第三个因素.断裂的RIN4通过AvrRpt2导致RPS2介导ETI.在RPS2的情况下,AvrRpt2可能裂解RIN4和其他目标作为其致病功能的一局部.,RPS5是拟南芥的Nb - LRR结构的膜蛋白位于质膜上,很可能是通过酰化完成的. RPS5与NDR1无关.它的激活是通过来自于丁香假单胞菌的AvrPphB半胱氨酸蛋白酶起作用. AvrPphB被切除,酰化并传递到寄主质膜.激活AvrPphB裂解拟南芥PBS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导致RPS5激活.催化裂解PBS1的活动需要RPS5激活, 这说明这个自我修饰片段保存其酶活性作为RPS5激活机制的一局部.迄今为止,没有功能已被归因于PBS1在RPS5缺失.D, Pto是一个番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to是多态,从而满足了某种疾病的遗传性蛋白的定义标准.Pto活动需要NB - LRR结构蛋白Prf,而该蛋白来自于一个复杂的分子结构.prf的是单态,至少在分析了最新的番茄品种师这样的.Pto是两个无关的丁香假单胞菌作用因子,AvrPto和AvrPtoB ,每一个有利于pto病菌致病突变体的表达.因此,这可能是的Prf上pto的警卫基因〔参101 , 103〕.Pto激酶显然不需要PIT,虽然有可能存在功能冗余,由于它是一个基因家族的成员.跨膜的RLP的cf- 2是Rcr3警卫外半胱氨酸蛋白酶.Cf- 2成认的C.叶霉病菌胞外效应Avr2 ,编码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vr2结合并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番茄Rcr3o在突变的CF - 2 -依赖Avr2确认Rcr3具体损失结果.因此,cf- 2监察Rcr3状态,并激活Rcr3当其由Avr2所抑制〔参见104页〕. 如果RIN4是这三个因子的唯一目标,那么它的消除将消除它对弱致病株增加其毒力的水平.然而,RIN4消除说明,它是AvrRpml或AvrRpt2唯一宿主易感〔rin4 rpml rps2 〕植物.此外,AvrRpt2可以切割几个拟南芥体外的蛋白质,包含其裂解位点共识.因此,任何对毒力有奉献的因子,可能涉及几种寄主之间操纵一些宿主目标,以及假设干自我修饰分子的生成.但是,只要一个目标变动足以对Nb - LRR结构激活.RIN4负调控RPS2和RPM1 〔只有这两个NB-LRR结构蛋白〕.但是,是什么使RIN4的RPS2和RPM1功能消失在rpm1 rps2 植物,AvrRpt2或AvrRpm1 〔可能还有其他的作用因子〕操作RIN4 〔也可能是相关的蛋白质或其他目标〕,以抑制PIT.因此,植物利用的Nb - LRR类蛋白质,以预防病原体部署作用因子,抑制PAMP -信号.间接识别等仞子详见图解. 2;这些因素包括引起修复病原致病性的内外部细胞.并非所有的NB-LRR结构识别是间接的,并且有三个AVR-NB-LRR结构相互作用的例子.亚麻L等位基因编码的Nb - LRR类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相应的AvrL蛋白酵母,提供第一个证明效应因子的多样性决定的Nb - LRR结构,能纠正NB-LRR蛋白作用.L和AvrL蛋白是根据多样化的选择,争论在于直接进化的相关物种.其他病原真菌和卵菌等位基因多样性,以及其相应的宿主的Nb - LRR类蛋白质如上所述,还可能直接作用,虽然这还有待证实.几十万被子植物140-180万年前的植物物种进化的可能是许多独立的情况下伴随着病菌协同进化,特别是适应宿主的活体营养生物.大多数植物反抗大多数病原体感染;他们被认为是非宿主植物.这种非寄主抗性可能是介导的至少两个机制.首先,病原体潜在的新的作用因子可能是不起作用的,但不同的进化、不同的寄主,很少或根本没有抑制PTI,造成病原体生长失败.此外,一个或更多的作用因子补充了想成为病原体可以由植物甚至其共同寄主的Nb - LRR识别,作用于ETI.这两种情况与预测方面引发不同的结果是由不同时间和幅度变化引发的,而且还引起病原体和宿主不同的进化压力.非寄主抗性拟南芥对非适应大麦病原体有抗性.大麦通常涉及的细胞壁阻碍病原菌进入〔物理屏障〕,并在病原体侵入部位抗菌代谢产物的快速生产,但没有HR.拟南芥渗透〔PEN〕的突变体的局部影响了这种反响.PEN2是过氧化物酶体葡萄糖水解酶, PEN3包含着一个ABC转运编码.PEN2和PEN3在真菌中均能找到, 显然是一种毒素介导传递到质外体极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可能有助于这种反响,也许可以作为PEN2含过氧化物酶和/或囊泡的轨道.这种入侵前的非寄主抗性基因是可分的,从一入侵后的机制,需要额外的PTI和ETI的双向调节.同时PEN2和PTI / ETI的信号转换成主机消除一个进化的非病原真菌拟南芥适应.这说明,非寄主抗性包括抗机械性不同的层次.PEN1在不同的入侵前的非寄主抗病途径表现不同的行为.PEN1很可能是一个三元SNARE复合体,预防真菌入侵,形成细胞壁防御的一局部.具体的七个跨膜MLO 〔防霉性locus O〕成员在通过PEN1依赖型分泌作用调控病原体侵入.在MLO突变的拟南芥或大麦反抗共同进化中的白粉病病原菌.因此,在这拟南芥和大麦, 这些真菌可能通过激活MLO抑制PEN1-介导的抗病.这一结果意味着,一个显着的共同的宿主细胞进入机制包含在白粉病菌进化之时或之前. PEN2和PEN3基因诱导flg22 ,这说明他们可能包含于PTI.非寄主抗性也可以通过ETI的反响介导.例如,四个从番茄大豆别离到的病原细菌作用因子无法进行定殖,可以分别触发了特定大豆R基因当病原体传递至大豆.番茄病原体基因缺失可削弱它对番茄的毒性,但不允许它定殖大豆.因此,有可能是其他基因的缺失抑制其定殖.另外,分布广,单形性的无毒蛋白作用足以使水稻稻瘟病菌无法进行定殖.在50株以上,成功定殖多年生黑麦草的存在一个致病性作用.最后,拟南芥非寄主抗性小球腔菌属油菜病原真菌的,实际上是由无关联的Nb - LRR结构蛋白在每一个参加的两个亲本介导.因此,神秘的Nb - LRR类的反响可以限制病原体的宿主范围.病原体躲避宿主的监视对ETI的有效性选择的微生物的变种,可预防Nb - LRR型介导的特定的作用〔图3〕.等位基因频率效应很可能被他们的行动模式的影响.两个亚麻锈病AvrL等位基因和卵菌Atr13和Atr1等位基因多样性说明一种作用因子的演变.这些蛋白质可能在植物与本亚麻L和拟南芥RPP1和RPP13位点,分别编码等位基因的蛋白质.对高层次多样化作用因子的选择是由寄主决定的,因此那些残留的因子可能不需要效应因子的作用.Figure 3: Co-evolution of host R genes and the pathogen effector complement. 图3:协同进化的寄主R基因互补效应的病原体.病原体携带一效应基因〔E1〕的,由一种罕见的R1的等位基因〔上〕的表达.群体中的R1频率增高是这一选择导致的结果.病原菌作用因子发生突变而后进行选择,由于他们可以在含R1的植物上生长〔右〕.由于由R1的频率降低导致至少有些R基因有相关的价值,植物携带R1可以减少R1侵入的有效性〔下〕.病原菌群仍将包含独立的E1.在R1的情况下,将赋予更多的有效E1,其频率在菌群中将增加〔左〕.这将导致R1 〔上〕选择性恢复.在植物和病原种群,这个周期不断循环,各种作用因子和许多等位基因在R位点表达.与此相反,作用因子产生的生化功能即对寄主目标的修饰很可能是在优化选择.NB-LRR结构通过病原引起的自我修饰感知复合作用因子并包含于同一寄主目标的机制〔图2〕.对于选择不受ETI所限制的因子的形成, 该因子可能会失去其某些特征的功能.最简单的病原与寄主的识别反响是抛弃效应基因的检测,提供从易感宿主中包含潜在丧失作用因子的全部因子.事实上,效应基因往往与遗传因素或移动端粒有关,是俗称的存在/穿过细菌和真菌菌株的情况下多态性的表现.间接成认行动的效应是通过识别病原自身引起的改变,很可能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和进化的受病原菌有针对性的保护的作用因子.ETI也可以战胜病原体的效应演变,它直接抑制〔图1〕.例如,在丁香假单胞菌.phaseolicola的AvrPphC ETI的抑制效应所引发的AvrPphF效应在局部品种,而豆类,正如其名称所示, AvrPphC本身可以在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条件表现无毒.采取行动打击的ETI的细菌或抑制效应已经可观察到的其他情形.亚麻锈病的遗传分析说明,所谓的抑制剂基因功能,以抑制ETI的其他无毒基因引起的.因此,这很可能是一些抑制效应ETI的其他效应引起的.针对ETI的微生物进化可能导致两个NB-LRR类演化的极端.拟南芥中参加不同的Nb - LRR 类基因同源积累不同的位点不同的速率表现不同进化新意.有些NB-LRR类基因并不容易产生重复,而且不断开展相对缓慢.他们的产物于寄主蛋白完整性及其延缓多样化紧密相关.其他正在更加迅速开展,可能与迅速开展的因子直接相关.可能是什么驱动这些进化模式〔图3〕 ?在病原体菌群中,作用因子出现频率多将增强其水平,以促进毒性,降低寄主识别作用.例如,在亚麻/亚麻锈病系统,无毒性锈基因在低丰度植物种群和一低丰度基因想适应, 包含有avr基因,用以增强病原菌生长水平.因此,自然选择应保持对缺失因子功能的识别.但作用因子出现与相应的R基因出现频率相关.和R基因可能确实对寄主生长有利.因此, 如果作用因子在病原体菌群出现频率下降时,寄主可能会选择损失相应的R等位基因而频率依赖性周期将继续〔图3〕.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定义从不同的机能和病原体生活史行动模式的效应.这将有助于确定目标的寄主一套全面,以及两台寄主上的进化压力和病原体的作用.例如,如果大多数的细菌进化效应净化选择下保持固有功能, 然后是不相关的微生物效应广泛人口集可能收敛到一个NB-LRR型相关的寄主组有限的目标.这些联合的NB - LRR类蛋白与宿主蛋白的完整性他们监测大概是受到挑战,新的进化,或新购置的,仍可以效应暗中操纵中的毒力稳定的效劳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泌器蛋白:不同三型
1) 内膜转运蛋白的Lcr D家族, 可形成一个中央通道; 2) 细胞质ATP酶Ysc N家族,其同源性蛋白在已知的细菌、 真核、
古细菌三型分泌系统中均存在; 3) Ysc O、 Ysc P及同源蛋白这个位点被氨基酸同源性小或 无的基因
所占据; 4) Ysc F、 Ysc l 、Ysc K , Ysc L家族有完全的亲水特性, 可能位于
细胞质; 5 ) Yop N 及同源性蛋白位于细菌表面,在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以及不
接触真核细胞时,通道关闭; 6) Ysc C家族及其同源性蛋白是形成通道使分泌蛋白穿过外膜;
7)形成鞭毛的成分等。
I、Ⅲ型分泌系统是sec不依赖性的,Ⅱ、Ⅳ型是sec依赖性的。
现已发现的Ⅲ型分泌系统 主要存在于耶尔森氏菌 ( Yersinieae ) 、肠炎 沙门氏菌 ( Salmonella enterica) 、志贺氏菌 ( Shigella) 、埃希氏大 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等;
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菌的分 泌系统有 5个类型, 即 Ι~ V 型,均由一些具有特殊功能 的蛋白质、 多肽组成。另 外 ,第五种大分子分泌途径 和质粒的接合转移有关。
IV型
根据是否依赖信号肽 ( signal sequence ,sec)的特点,可将其 分为 sec依赖性和sec不依赖性 两类。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
安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 11720695 杨骁
主要内容
一、Ⅲ型分泌系统的概述 二、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三、Ⅲ型分泌系统分泌机制 四、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五、Ⅲ型分泌系统的特点 六、Ⅲ型分泌系统的展望
一、细菌分泌系统的概述
细菌分泌系统的发现,是近年来细菌致病机制研 究的重要进展。
调节蛋白: 包括 invF 、 FhilA—iagB、phoPQ、 操纵子等若干蛋白,对三型分泌系 统的基因表达发挥调节作用
分泌蛋白 可借助于分泌器形成的通道, 在分子伴侣的帮 助下,直接从细胞质分泌到细胞外。 分泌过程受谓节蛋白的调节。若细菌接触上皮细胞,可将一些分泌蛋白注入宿主 细胞中。分泌蛋白的进入,可促进细菌侵入上皮细胞。如果缺失某个分泌器基因, 常会导致分泌蛋白无法分泌到细胞外。
针头状突起是一个直的中空筒状结构, 长约60nm,其内部有专门输送分泌蛋 白狭窄的的中心孔道 (约2~3nm) ,孔 道从底部的环状结构一 直延伸到针头 的顶端 。
中心孔道非常小,折叠的蛋白要经过伸 展后才能从中通过。针头结构可以将细 菌的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
Ⅲ型分泌系统组成
Ⅲ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 kbp大小的 基因编码,以毒力岛 ( Pathogenicity island )的形式存在于细菌的质粒或染色
⑵ 其分泌蛋白不具有典型的分泌蛋白分泌 依赖的 sec模式的氨基酸末端序列;
⑶ 分泌需要辅助蛋白;
⑷ 分泌蛋白质通过细菌的内外两层膜;
⑸ 能够把效应分子直接从胞质输送到细胞表 面;
⑹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 , 可以诱导分泌装置 和效应分子的合成;
⑺编码 Ⅲ 型分泌系统的许多成分基因与编码 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鞭毛 装置的基因有一定的同源性;
分泌过程的翻译后调控与系统中刺激这个调控的生理信号和与宿主因子 的接触有关。
•分泌蛋白识别注 射装置的机制很 复杂,需要多种 信号肽、分子伴 侣 ( 伴侣蛋白)和 辅助蛋白的帮助。 在这些蛋白的帮 助 下分泌蛋白才 能从直接从细菌 的胞质中分泌到 细 胞外。
•其中,T3SS注射装置对分泌效应蛋白的调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T3SS注射 装置只允许少量的分泌蛋白通过。分泌蛋白必须 正确识别和通过不同的注射 装置。分泌蛋白首先识别 注射装置的开口,然后开始伸展通过狭窄的注射装 置口,进入宿主细胞后形成效应蛋白。
二、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
各种病原菌的 T3SS在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观察都很相似,其结构很像注射器, 有人称之为针头复合物( needle complex,NC)或 “ 注射器” ,目前 已有了较为规范的新名词:T3SS注射 装置 (injectisome)。
来自鼠伤寒沙门氏菌 TS33电镜照片
体上。
与基因组其他部分相比,该分泌系统基 因的DNA G+ C含量较低,编码Ⅲ型分 泌系统的基因常常是成簇的。在致病菌 中,Ⅲ型分泌系统基因簇通常位于染色 体或质粒上,常通过进化而获得。而在
相关的非致病菌株中大多缺乏这些致病
区,但一般有相似或相同的相邻序列。
Psic A、Sicp 编码Ⅲ型分泌 系统
认为T3SS和鞭毛系统同源,示意图如下
三、Ⅲ型分泌系统分泌机制及调控
细菌的 Ⅲ 型分泌系 统是一步性分泌 , 是 sec不依赖性的 所分泌的效应蛋白 不在胞浆间隙中停 留 , 也不被切割 , 直 接从胞质输送到细 胞表面。Ⅲ型分泌 系统的分泌信号长 期以来被认为是位 于分泌蛋白的 N端 的 15~20个氨基酸。
⑻编码 Ⅲ 型分泌系统的基因可在细菌间传递。
六、Ⅲ 型分泌系统的展望
对于Ⅲ 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革兰 氏阴性菌的致病性以及生物体的防御系统。
从医学角度看 , 对其研究有利于发展新疫苗和 抗微生物新药。
Ⅲ型分泌可能为定向输送工程蛋白、 影响细 胞信号转导等提供有用的工具。
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志贺氏菌属分泌有 2种: I paA和 I paC。
耶尔森氏菌有3种效应蛋白干扰细胞骨架动力学, 其中:
YopH引起局部黏附部位几种蛋白去磷酸化 , 从而 导致这些复合物解离 , 引起细胞骨架重组。
YopE可修饰巨噬细胞蛋白 ,破坏细胞的功能 , 使 巨噬细胞不能够吞噬和杀伤细菌;
四、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不同的病原菌能够分泌不同的蛋白质 , 作用于不同的宿 主细胞和分子,产生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
致病蛋白常类似于真 核细胞因子 ,具有信 号转导的作用 ,并且 能干扰真核生物的信 号途径。修改细胞信 号转导可导致宿主免 疫反应紊乱或细胞骨 架重组织 ,为细菌定 植建立亚细胞的生态 环境。
五、Ⅲ型分泌系统的特点
大多数细菌只有一套 Ⅲ 型分泌系统 , 少数细菌, 如鼠伤寒沙门氏菌则有 2 套完全独立的分泌系统 在感染的不同阶段发挥 作用。一套系统分泌的 蛋白参与对真核细胞的 侵入 , 另一套则用于细菌 侵入真核细胞后的生存。
⑴ 该分泌系统是一种多成分分泌系统 , 在 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高度保守;
动、植物致病菌的Ⅲ型分 泌系统有许多高度保守的 主要结构成分 ,由20种以 上的蛋白质组成,是所有 已知蛋白分泌系统中最复 杂的;在分泌中,不同的 蛋白发挥各自的功能。
Ⅲ型分泌系统的组分包括: 分泌蛋白质、伴侣蛋白、 分泌器蛋白和调节蛋白。
T3SS模型图
伴侣蛋白: 三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 需要小的、 通常是酸性、 位于细 胞质膜的附属蛋白,特异结合和分泌蛋白结合发挥帮助分泌和 分泌前的稳定作用。在已发现的俘侣蛋白中,Syc E/Yea A, Syc H作为Yop E 、 Yop H的分子伴侣、Let H/Syc D作为 Yop B 、 Yop D的分子伴侣
人们所知的对动物致病的效应蛋白约 20余种。其中 6种由耶尔森氏菌属分泌 , 包括: YopE、YopH、 YopM、YopJ /P、YopO /YopA和 YopT;
沙门氏菌属 SPⅠ-1编码装置分泌有 8种: Avr A、 SipA、SipC、SopB、SopD、SopE、SotP和 SspH1;SPⅠ-2系统分泌的有 4种: ExoS、ExoT、 ExoV和 ExoY;
志贺氏菌属利用 2个效应蛋白作用于细胞骨架 , 使菌细胞进入非吞噬细胞 , 如侵入大肠的黏膜上 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 , 起定居作用。
沙门氏菌属 SPⅠ-1和 SPⅠ-2基因编码的产物 , 可使宿主细胞产生细胞因 子 , 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 还可以促使在细菌表面装配与宿主细胞相接触的 侵袭小体等附属结构。
致病菌通过注射毒力因子到宿主细胞中, 被注入的细菌毒力 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刺激或干扰宿主细胞的代谢过程, 支配细菌与 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从而引起诸如鼠疫、 伤寒、 痢疾等许多 疾病。
细菌感染宿主细胞:鼠伤寒沙门氏菌(橙色)在宿 主细胞中(蓝色)建立感染
病原菌为了生存和进 入真核宿主细胞,经 过长期进化逐渐形成 了入侵宿主细胞的特 异性机制,其中最显 著的机制是细菌Ⅲ型 分泌系统 (T3SS) 。
致病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 繁殖和扩散, 必须 分泌一些蛋白性质的毒力因子; 而一些非致病菌 为了适应其生活环境, 也向外分泌一些蛋白质。
革兰氏阴性细菌有许多分泌蛋白 和外露蛋白, 虽然细菌分泌的这 些蛋白功能各异,但系统发育和遗 传进化分析表明, 细菌是通过相 对较少的几种分泌机制将这些蛋 白分泌出去的。
T3SS可以将病原菌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中。最初T3SS只 是在少数的致病菌中发现,后来在人类、动物甚至植物的共生菌或 益生菌中都有发现。
近几年在 T3SS的结 构、装配以及致病机 理的研究上取得巨大 的进展。研究T3SS 的装配不仅有助于探 索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还对研究细胞器装配 和蛋白分泌有很大的 帮助。
Ⅲ 型分泌系统可释放几种效应蛋白 , 刺激宿 主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 , 导致一系列的细胞效 应。
Ⅲ型分泌系统分泌蛋白的分泌信号不依赖于信号肽 , 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诸如 mRNA的 5’端、分泌蛋 白的 N端、分泌前分泌蛋白与相应的伴侣分子结合 等情况。其中与伴侣分子结合则是确保分泌前的稳 定性和有效分泌的主要环节。
与分子伴侣结合分泌蛋白的转运过程
另外 , 该系统通常在细菌与宿主细 胞接触之后启动 , 并且分泌产物能 够注入细胞 , 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 信号活动 , 以利于细菌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