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Ⅲ型分泌系统

合集下载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exoS和exoU基因表达的影响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exoS和exoU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1,42(13):1584-1588.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7月第42卷第13期 IntJLabMed,July2021,Vol.42,No.13
· 1585 ·
sionofexoU gene. Keywords:pseudomonasaeruginosa; type Ⅲ secretionsystems; exoS; exoU; azithromycin
1.2 抗菌药物药敏试验 通过 K-B 法测定 PA 对10 种抗菌药物 的 耐 药 率。 药 敏 纸 片:头 孢 他 啶、头 孢 吡
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 米 卡 星、庆 大 霉 素、哌 拉
西林、哌拉西 林/他 唑 巴 坦、亚 胺 培 南、美 罗 培 南 均 为
英国 Oxoid公 司 产 品。MH 培 养 基 由 重 庆 庞 通 医 疗 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sionofexou mRNAinpseudomonasaeruginosaexospositivestrainstreated with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
azithromycin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blankcontrol.Conclusion TheprevalenceratesofisolatescarryingexoUislowerinthepseudomonasaeruginosaclinicalisolates,buttheresisitancerateishigher.
· 1584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7月第42卷第13期 IntJLabMed,July2021,Vol.42,No.13
·论 著·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exoS和exoU 基因表达的影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因子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因子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王海 光 综述 ; 毛旭 虎 审校
( 三军医大学药学院 、 第 医学检验系 、 临床 微生物及免疫学教研室 , 庆 4 03 ) 重 00 8
摘要 : 出血 性大肠杆菌 ( neo e r ai Ecei i cl H C 通过其 I 型分 泌系统将效应 因子注入 到宿主 肠 E t hmo h g shr ha oi E ) r r c c ,E I I 细胞 内, 坏宿主细胞 内的多种信号通路从而有利 于细菌的感染及定植 。近年来对 于 E E I型分泌 系统效应 因 破 H CI I
T i layMei l nvsy hn q g4 03 , hn ) hr Mitr dc i i ,C og i 0 0 8 C ia d i a U et n Abtat Ef t s f ne h m r ai Ece ci cl ( H C r t nlct t hs cl y yeI ce o s s c : f c r o tr e or g shr ha o E E )ae r s a di o ot es p I ert ns - r eo E o h c i i a o e n lb t Is i y tm (3S )d r gi et n w i l km t l hs cl s nl gptw y n rmo ooi tna di etno e " S u n fci , hc bo ui e ot e i a n a asadpo t cl z i n co f 1 i n o h c p l g i h e n ao f n i
ta t d g e tc n en n r c n e r .S u y s o d t a o e f co sp a n i ot n oe i a tr l ah g n ss rc e r a o c r si e e t a s td h we h ts me n w ef tr l y a mp ra t l b ce a to e e i y e r n i p b s e l si a f co .T e ee fco sa e a l o n y t u v  ̄ mu i l o t el in l g p t wa b t s h b t e i sc a sc lef tr h s f tr r be n to l s b e d e e o t e h s c l sg a i a h y, u o t i i i p n l a on h s c l a o tss a d p a o yo i.T e e f d n s r v a e h t E o t e l p po i n h g c tss h s i i g e e l d t a HEC ef co s h v ai t ff n t n n b ce i — n fe t r a e a v r y o c i s i a tra e u o

细菌分泌系统研究进展(7页)

细菌分泌系统研究进展(7页)

细菌分泌系统研究进展细菌分泌系统是细菌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机制,也是细菌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细菌分泌系统的认识逐渐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细菌分泌系统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在细菌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一、细菌分泌系统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菌分泌系统可分为六大类:Ⅰ型分泌系统(T1SS)、Ⅱ型分泌系统(T2SS)、Ⅲ型分泌系统(T3SS)、Ⅳ型分泌系统(T4SS)、Ⅴ型分泌系统(T5SS)和Ⅵ型分泌系统(T6SS)。

1. Ⅰ型分泌系统(T1SS)T1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种单通道蛋白将蛋白质直接转运至细胞外。

T1SS的转运过程不依赖于ATP,而是利用质子动力驱动。

2. Ⅱ型分泌系统(T2SS)T2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通过一个多亚基复合物将蛋白质转运至细胞外。

T2SS的转运过程同样不依赖于ATP,而是利用质子动力。

3. Ⅲ型分泌系统(T3SS)T3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个注射装置将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

T3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ATP。

4. Ⅳ型分泌系统(T4SS)T4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如DNA转运、蛋白质转运和毒力因子传递等。

T4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ATP。

5. Ⅴ型分泌系统(T5SS)T5SS是一种非典型的分泌途径,通过膜泡融合将蛋白质释放至细胞外。

T5SS的转运过程不依赖于ATP。

6. Ⅵ型分泌系统(T6SS)T6SS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一种类似于注射装置的结构将效应蛋白转运至靶细胞。

T6SS的转运过程依赖于质子动力。

二、细菌分泌系统的结构1. 转运通道:负责将蛋白质或DNA等物质从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

2. ATP酶:为分泌过程提供能量。

3. 转运底物:包括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

4. 辅助蛋白:参与分泌系统的组装、调控和功能实现。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之一,由于其耐药严重和易形成生物被膜,特别是近10多年来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的出现,使其治疗更为困难;同时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不断问世,有必要加以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在《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并以临床诊治和预防的思路和技术为重点,以期为临床医生规范化诊治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

PA 下呼吸道感染的种类主要包括肺炎、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合并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 resistant P 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于2014年发表了“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1],对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PA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上市,需要重新认识PA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学组组织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专家对2014版共识加以修订,在病原检测、诊断、抗菌药物、耐药菌治疗策略、综合治疗以及感染预防控制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更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PA的微生物学特点假单胞菌属为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与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同属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PA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属感染的70%以上。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产生
以革兰氏阳性菌或少量革兰氏阴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
性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稳定性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毒性作用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1.概念:
2.来源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 阴性菌。
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
5.特性:(1)有菌种特异性。 (2)毒性强。(3)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4)良好的抗原性。(5) 不耐热。 (6)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 脱毒成类毒素。
6.组成 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结合单位,使毒素分子结合宿主细胞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重要概念:
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感染 发病:
2.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概念
1.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在宿主体 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2.毒力:病原菌致病力强弱程度。
二、毒力的测定
细菌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 最小感染量和半数感染量表示法。最为实用的是半数致 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法。
Em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3.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 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白喉棒状杆菌、肉 毒梭菌等的外毒素就是由转座噬菌体的有 关基因所编码的。另外,转座噬菌体从细 菌染色体分离脱落时,可能连带有细菌的 DNA片段,故它还可能在遗传物质转移过 程中起载体作用。

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作者:易杰祥景晓辉吴伦英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4年第08期摘要黄单胞菌借助保守的III型分泌系统,将多个效应蛋白注入植物细胞,克服宿主的防卫,利于黄单胞菌在植物体内发挥毒性功能。

最近对III型效应蛋白致病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酶功能的效应蛋白在黄单胞菌及其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黄单胞菌存在一类独特的III型效应蛋白(AvrBs3家族)。

迄今为止,仅在黄单胞菌和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中发现AvrBs3家族效应蛋白,AvrBs3家族通过模拟转录激活子来操纵寄主植物易感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黄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AvrBs3 ;类转录激活子分类号 S432.42Research Advances on Xanthomona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EffectorsYI Jiexiang1) JING Xiaohui2) WU Lunying2)(1 Hainan Province 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aoting, Baoting, Hainan 5723112 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Bioresources,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Abstract Pathogenicity of Xanthomonas and most other Gram-negative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depends on a conserved type III secretion (T3S) system which injects several different effector proteins into the plant cell. Extensive studies in the last year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ype III effector function revealed that effector proteins with enzymatic functions seem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teraction of Xanthomonas with its host plants. In addition, Xanthomonas express a unique class of type III effectors to pursue another strategy. Effectors of the AvrBs3 family, so far only identified in Xanthomonas spp. and Ralstonia solanacearum, mimic plant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 and manipulate the plant transcriptome.Keywords Xanthomonas ;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 effector ; AvrBs3 ;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黄单胞菌属的致病细菌能够侵染包括重要农作物在内的多种宿主植物。

细菌III型分泌系统

细菌III型分泌系统

分泌器蛋白:不同三型
1) 内膜转运蛋白的Lcr D家族, 可形成一个中央通道; 2) 细胞质ATP酶Ysc N家族,其同源性蛋白在已知的细菌、 真核、
古细菌三型分泌系统中均存在; 3) Ysc O、 Ysc P及同源蛋白这个位点被氨基酸同源性小或 无的基因
所占据; 4) Ysc F、 Ysc l 、Ysc K , Ysc L家族有完全的亲水特性, 可能位于
细胞质; 5 ) Yop N 及同源性蛋白位于细菌表面,在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以及不
接触真核细胞时,通道关闭; 6) Ysc C家族及其同源性蛋白是形成通道使分泌蛋白穿过外膜;
7)形成鞭毛的成分等。
I、Ⅲ型分泌系统是sec不依赖性的,Ⅱ、Ⅳ型是sec依赖性的。
现已发现的Ⅲ型分泌系统 主要存在于耶尔森氏菌 ( Yersinieae ) 、肠炎 沙门氏菌 ( Salmonella enterica) 、志贺氏菌 ( Shigella) 、埃希氏大 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等;
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菌的分 泌系统有 5个类型, 即 Ι~ V 型,均由一些具有特殊功能 的蛋白质、 多肽组成。另 外 ,第五种大分子分泌途径 和质粒的接合转移有关。
IV型
根据是否依赖信号肽 ( signal sequence ,sec)的特点,可将其 分为 sec依赖性和sec不依赖性 两类。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
安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 11720695 杨骁
主要内容
一、Ⅲ型分泌系统的概述 二、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三、Ⅲ型分泌系统分泌机制 四、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五、Ⅲ型分泌系统的特点 六、Ⅲ型分泌系统的展望
一、细菌分泌系统的概述

高级植物病理学-分子部分-考试题库

高级植物病理学-分子部分-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1.病毒: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RNA或DNA核酸模板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者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依赖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细胞物质和能量完成其复制,随着核酸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2.类病毒:类病毒是小的环状分子,长度为数百个核苷酸,具有高度的二级结构。

它们不编码任何多肽,可独立于任何相关的病毒而复制。

3.病毒卫星:包括卫星病毒和卫星RNA。

4.卫星RNA:有些RNA 病毒伴随小分子的RNA,它与辅助病毒RNA 无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增殖。

这些小分子量RNA即为卫星RNA。

5.卫星病毒: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并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6.PAMPs及PAMPs-Trigger Immunity (PTI):PAMPs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主要包括病原细菌菌体表面的鞭毛、胞外多糖、脂多糖等引起植物防卫反应的物质。

PTI:在病原物与植物接触时,类型识别受体感受到病原物的PAMPs后,植物免疫系统被激活,表达PAMP激发反应性,即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免疫(PTI)。

7.Effectors及Effector-Trigger Immunity (ETI):Effectors是一种病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可以抑制植物免疫的物质。

ETI是植物经过进化和自然选择,产生了抗病基因,抗病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异的效应子,表达专化抗病性,即效应蛋白触发免疫。

8.biotrophic, necrotrophic 及hemibiotrophic pathogens:Biotrophic pathogens活体营养型真菌:直接从活的寄主体内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真菌。

Necrotrophic pathogens死体营养型真菌: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的真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感染宿主细胞:鼠伤寒沙门氏菌(橙 色)种病原菌的 T3SS在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观察都很相似,其结构很像注射器, 有人称之为针头复合物目前已有了较为 规范的新名词:T3SS注射装置 T3SS注射装置的核心是一针 头状的复合物,由一个多环型 基座和一个针头状 突起组成 , T3SS由多环型基座固定在细菌 表面,基座中贯穿有圆柱状的 连接针头和基座的杆。
Psic A、Sicp 编码Ⅲ型分泌 系统
• 动、植物致病菌的Ⅲ型分泌系统有 许多高度保守的主要结构成分 ,由 20种以上的蛋白质组成,是所有已 知蛋白分泌系统中最复杂的;在分 泌中,不同的蛋白发挥各自的功能。 • Ⅲ型分泌系统的组分包括:分泌蛋 白质、伴侣蛋白、分泌器蛋白和调 节蛋白。
T3SS模型图
来自鼠伤寒沙门氏菌 TS33电镜照片
Ⅲ型分泌系统的组成
• Ⅲ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 kbp大小的 基因编码,以毒力岛 的形式存在于细菌 的质粒或染色体上。 • 与基因组其他部分相比,该分泌系统基 因的DNA G+ C含量较低,编码Ⅲ型分 泌系统的基因常常是成簇的。在致病菌 中,Ⅲ型分泌系统基因簇通常位于染色 体或质粒上,常通过进化而获得。而在 相关的非致病菌株中大多缺乏这些致病 区,但一般有相似或相同的相邻序列。
细菌分泌系统的概述
细菌分泌系统的发现,是近年来细菌致病机制研究 的重要进展。 致病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 繁殖和扩散, 必须分 泌一些蛋白性质的毒力因子; 而一些非致病菌为了 适应其生活环境, 也向外分泌一些蛋白质。 革兰氏阴性细菌有许多分泌蛋白和外露蛋白,系统发 育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 细菌是通过相对较少的几种 分泌机制将这些蛋白分泌出去的。目前认为革兰氏阴 性菌的分泌系统有 5个类型, 即 Ι~ V型,均由一些具有 特殊功能的蛋白质、 多肽组成。
• 根据是否依赖信号肽 ( signal sequence ,sec)的特 点,可将其分为 sec依赖性和sec不依赖性 两类。 • I、Ⅲ型分泌系统是sec不依赖性的,Ⅱ、Ⅳ型是sec 依赖性的。
致病菌通过注射毒力因子到宿主细胞中, 被 注入的细菌毒力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刺激或干扰宿 主细胞的代谢过程, 支配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 作用, 从而引起诸如鼠疫、 伤寒、 痢疾等许多 疾病。 现已发现的Ⅲ型分泌系统主 要存在于耶尔森氏菌 ( Yersinieae ) 、肠炎沙门氏 菌 ( Salmonella enterica) 、 志贺氏菌 ( Shigella) 、埃希 氏大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等;
Ⅲ型分泌系统的特点
⑴ 该分泌系统是一种多成分分泌系统 , 在革 兰氏阴性细菌中高度保守; ⑵ 其分泌蛋白不具有典型的分泌蛋白分泌依 赖的 sec模式的氨基酸末端序列; ⑶ 分泌需要辅助蛋白; ⑷ 分泌蛋白质通过细菌的内外两层膜;
⑸ 能够把效应分子直接从胞质输送到细胞表面; ⑹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 , 可以诱导分泌装置和 效应分子的合成; ⑺编码 Ⅲ 型分泌系统的许多成分基因与编码许 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鞭毛装 置的基因有一定的同源性; ⑻编码 Ⅲ 型分泌系统的基因可在细菌间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