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观后感

合集下载

2024年地理中国观后感

2024年地理中国观后感

2024年地理中国观后感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令我印象深刻。

从东部的沿海地区到西部的青藏高原,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

我曾在地理课上学到中国是世界上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而亲身体验之后,我更是深有体会。

在青藏高原,我被壮丽的雪山和广袤的草原所震撼,而在南方的热带雨林地区,我则感受到了独特的热带风情。

中国的地理环境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生态基础,也让我对中国的自然风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在中国我也感受到了这个国家飞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在2024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加强大,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我深有感触的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中国的发展成就让我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令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所居住的国家应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除此之外,中国的文化魅力也让我心驰神往。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我在中国游览了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比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辉煌。

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彩,电影、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

我深深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也深信中国的文化传统必将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总的来说,我对中国的观感是非常深刻和积极的。

这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环境、巨大发展潜力和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值得我一再回味的国家。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富强、和谐宜居的国家。

我也深切希望能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感受这个国家更多的魅力和风情。

地理中 国观后感

地理中 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观后感《地理中国》观后感最近迷上了一档节目,叫《地理中国》。

这节目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大地的大门。

以前总觉得地理就是那些枯燥的地图、山脉名称、河流走向啥的,但是看了这个节目之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地理原来是这么有趣、这么神奇、这么充满惊喜的一门学问。

就说有一期讲的是一个神秘的峡谷。

那峡谷深藏在大山之中,周围是陡峭的山峰,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节目组跟着一群勇敢的探险家走进了这个峡谷。

一开始,我看到那狭窄的入口,心里就忍不住嘀咕:“这能走进去吗?别到时候卡在那儿进退两难。

”可那些探险家们毫无畏惧,背着重重的行囊就往里钻。

走进峡谷,里面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

两侧的石壁像是被大自然这个雕刻大师精心雕琢过一样,有的地方凸出来,有的地方凹进去,形成了各种各样奇特的形状。

有一处石壁,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人脸,眼睛、鼻子、嘴巴清晰可见,仿佛在默默地注视着这些闯入它领地的不速之客。

还有一处,石壁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沟壑,像是岁月留下的皱纹,诉说着千万年来的风雨沧桑。

峡谷里的地面也不平整,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

有些石头圆润光滑,想必是被溪水长年累月冲刷的结果;而有些石头则棱角分明,一看就是刚刚从山上滚落下来的。

探险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在这些石头上行走,稍不留神就可能会摔倒。

我在屏幕前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心里不停地念叨着:“小心点,小心点!”沿着峡谷往里走,溪水的声音越来越大。

终于,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出现在眼前。

溪水奔腾而下,撞击在石头上,溅起朵朵白色的水花。

那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就像一颗颗细碎的宝石。

我都能想象到,如果把手伸进这溪水里,会是怎样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溪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

有一种植物特别引人注目,它的叶子大大的,呈心形,上面布满了细细的绒毛。

据专家介绍,这是一种珍稀的草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真是一个神奇的宝库,处处都隐藏着宝贝。

地理中国观后感6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6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6篇地理中国观后感篇1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劳。

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

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

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冰川就是用冰汇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国在研究这方面时,是在1958年开始的,人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条透明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

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点和地貌。

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

但生活条件不足,被迫放弃了。

但时隔46年后,我国冰川学家重新杀了回来,一切条件都具备,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了。

来到他的末端,专家们发现冰川已融化了许多。

经过专家分析,从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约20年时间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约20年里,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后从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退缩了100米,这意味着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渐加快。

从二十年变为十年,透明梦柯冰川每退缩100米,融化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在这样的融化作用下,透明梦柯的末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出水口。

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满着,不断的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固定状态,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支撑着经济和作物的来源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应尽力保护。

地理中国观后感篇2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栏目,我特别喜欢看!在这里,有很多人们还未知的大自然的神奇的故事!每看完一期我都会感动好久!大自然可真神奇啊!"蓬莱滩寻梦"这一期,当我看到那些重重叠叠的岩石交织在一起,我整个人都被吸引了!金玉轩教授无数次的来到这里考察。

这些奇异的岩石的秘密·就是金教授破解的。

他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岩石,有几次他都病倒了,但他还是坚持工作,带病继续考察。

地理中国观后感不少于600字多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不少于600字多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不少于600字多篇地理中国观后感不少于600字1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关于地理中国观后感。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

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

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地理中国观后感不少于600字2今年暑假,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看《地理中国》。

一开始认为老师布置看的东西都没什么好看的,只是与学习有关而已。

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看了一次。

不过,事实并不如此。

它并不像我想得那么死板而很有趣。

一次便让我爱上了这个节目在科考队员的带领下,我领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赏了美丽的沙漠的绿洲;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游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处处胜景都让我难以忘怀,这不只是地理的解说,它更是一本百科全书,有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星球研究所关于中国地理的观后感

星球研究所关于中国地理的观后感

星球研究所关于中国地理的观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星球研究所关于中国地理的观后感篇1《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

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

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

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

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

《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

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

星球研究所关于中国地理的观后感篇2据统计,现在全球已知的活火山大约有一千五百多座。

活火山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平静安详的,火山专家把这叫做休眠。

可是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说不准什么时候,它们就会喷发。

而火山专家最关注的,就是它们的喷发时间。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虽然生活在中国,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却不甚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篇一】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

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

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

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篇二】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关于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观后感200

地理中国观后感200

地理中国观后感200
首先,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我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河流纵横交错的地理特点。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在不同地理环境之中奋力拼搏,穿越无数的山川河流,经历了种种的考验。

这些地理环境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情节,更让我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其次,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我对中国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以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交织着中国近现代史上众多著名事件的描写。

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不仅展现出了主人公的坚韧和毅力,更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变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小说的讲述,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经历了多次的革命斗争,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断奋发努力。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让我对中国的多民族和睦相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通过小说的阅读,我对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看完小说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地大物博的地理特点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民族精神的崇尚。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历程,进一步强化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地理中国》,我对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中国的地理和历史,更好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理中 国观后感

地理中 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观后感《地理中国》观后感以前啊,我总觉得地理这玩意儿,不就是看看地图,背背地名,了解了解气候啥的,枯燥得很。

可自从看了《地理中国》这个节目,我这想法可算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有一期节目,讲的是云南的石林。

那景色,真叫一个绝!节目一开始,镜头就带着咱在那怪石嶙峋的石林里穿梭。

那些石头,有的像宝剑直插云霄,有的像大象悠然漫步,有的像莲花静静绽放。

我眼睛都看直了,心里直嘀咕:“这大自然咋这么能折腾,能造出这么些奇奇怪怪的石头来。

”随着节目的深入,我了解到这石林的形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据说啊,得追溯到好几亿年前。

那时候,这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海底慢慢抬升,石灰岩露出了水面。

然后呢,又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石灰岩不断地被侵蚀、溶解,才有了今天咱们看到的这千姿百态的石林。

你瞧那一块石头,长得就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

节目组的专家说,这是因为雨水沿着石头的纹理流淌,侵蚀的程度不一样,就形成了这样独特的形状。

我就忍不住想,这石头“少女”在这站了不知道多少年,见证了多少的风风雨雨。

说不定在古代,还有文人墨客对着她吟诗作画呢。

还有一处,两块石头之间夹着一块小石头,看上去摇摇欲坠,可就是不掉下来。

我当时就替它捏了一把汗,心说:“这小石头也太调皮了,在这么危险的地方玩儿。

”后来听专家解释,原来是因为石头之间的受力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所以这小石头才能一直待在那儿。

节目里,还跟着当地的村民去体验了一把他们的生活。

他们在石林里穿梭自如,就像走在自家的后花园。

村民们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就在这石林里捉迷藏、玩耍。

有时候,还能在石头缝里找到一些珍贵的草药。

我听着就觉得羡慕,这可比我们在城市里的钢筋水泥森林里有意思多了。

看着看着,我不禁感叹,咱们中国的大地可真是神奇啊!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和魅力。

这石林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那么多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以前旅游的时候,我也就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有感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1210班江雨萱今年暑假,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看《地理中国》。

一开始认为老师布置看的东西都没什么好看的,只是与学习有关而已。

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看了一次。

不过,事实并不如此。

它并不像我想得那么死板而很有趣。

一次便让我爱上了这个节目
在科考队员的带领下,我领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赏了美丽的沙漠的绿洲;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游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处处胜景都让我难以忘怀,这不只是地理的解说,它更是一本百科全书,有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最令我难忘的是《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了,它一共分为两集。

其实,所谓的“幽潭魅影”,就是指生活在溶洞中的大鲵——娃娃鱼,又名人鱼、孩儿鱼、狗鱼、啼鱼、腊狗等,它和恐龙同时繁盛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盘纪时期,被誉为“游动的活化石”,是世界级濒危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上集中,我跟随着科考队员,了解了王国兴的大鲵养殖基地,王国兴被尊称为“中国娃娃鱼之父”。

他进行了人工养殖,目前数量已经达到了400多条。

科考队员对养殖基地进行了检查,包括水中矿物质含量、温度、光照。

随后,科考队员对泉河进行了科学考察,这可是大鲵野外生存基地。

在下集中,王国兴突然告诉记者,说珍藏有一条完整的长达3.5米的娃娃鱼化石,科考队员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至今还没有见到过这么长的娃娃鱼。

他们走进大鲵生物科技馆,想要探求问题的真相。

在这里,他们了解了无脊椎两栖动物的知识,并查到大鲵和蝾螈中的其它动物生活习性及骨骼化石的区别。

蝾螈类的动物,骨骼并不是完全相接,可是,王国兴的这尊化石骨骼是相连接的,而且,颧骨有细微的不同,所以判定,这并不是娃娃鱼的化石。

在考察期间,科考队员在大鲵生物馆里,还听见了导游介绍说仿真娃娃鱼的叫声和娃娃相似,而并不是因为娃娃鱼长得像娃娃而得名的。

仿真娃娃鱼的叫声,引起了科考队员的疑问,这真的是娃娃鱼的叫声吗?它和婴儿的叫声区别?通过娃娃鱼叫声和婴儿哭声的频谱图对比,发现现实并非如此,两者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看似柔弱,行动迟缓,穿越上亿年时光的动物,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是什么使大鲵不受伤害?是什么使大鲵停滞变异的呢?科学家又对此展开了系列
的调查,在确保大鲵不受伤害的情况下,科学家找到了一块塑料当武器,戳了几下大鲵的背,发现大鲵背上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粘液,来导致袭击者行动变慢!大鲵的保护色与它生活的环境色融为一体,也为大鲵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特别是经过第第四世纪冰川时,因为大鲵的新陈代谢十分慢,可以两到三年不进食,这也对大鲵的生存非常有利!
看完这集后,我感触很深,大鲵这种和恐龙同时代的繁盛的动物,能延续至今,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对大鲵的伤害,导致大鲵数量锐减,被列为濒危动物。

多么希望世间的人能够有意识地环保一些,节约一些,为这些珍稀的动物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生存环境!
我对科考队员的求真意识与求真精神也十分钦佩!对他们那种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的做法非常欣赏,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是已科考为证据的实事求是。

特别是在科考的途中,还差点发生意外,我们要向科考人员学习。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努力一点就可以让世界跟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