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工作中往往需要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针刺伤不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和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操作不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频繁使用针头、输液管等尖锐物品,如果在操作时不够细心或者急躁,很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意外。

2.患者不配合有些患者因为情绪波动或者疼痛等原因,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导致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注射或者抽血时难以准确操作,从而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

3.医疗设备问题有些不合格的医疗设备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例如输液管质量不过关、针头设计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发生针刺伤。

4.缺乏个人保护意识一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疏忽大意或者忽视个人保护措施,比如不戴手套、不戴口罩等,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5.劳动强度大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加上工作之余的疲劳,很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在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发生针刺伤。

6.其他原因除了上述的几点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特殊情况,比如极端环境下的工作、急诊情况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

二、预防措施1.加强操作培训医院需要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操作培训,包括针头使用方法、注射技巧等,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意识。

2.提高患者配合意识医院可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促使患者配合护理工作,减少因患者不配合而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3.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医院需要严格把关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因设备问题导致的针刺伤。

4.提高个人保护意识医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个人保护意识的培训和引导,提倡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始终戴手套、戴口罩等个人防护设备。

5.合理安排护理工作医院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因长时间连续工作带来的疲劳和疏忽大意。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是医疗机构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在医疗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对着诸多工作风险,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是针刺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面临的常见职业危害之一,会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

1. 针刺伤的原因(1)针头不当处理:在医疗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忙于工作或者护理技能不够熟练,未能将注射器或针头正确地装载或拆卸,或者在使用后未能正确地处理废弃针头,导致针头暴露在外,容易刺伤护理人员。

(2)医疗器具的质量问题:有时候医疗机构为了节约成本,会选用质量不过关的器具,造成器具接头不紧密,易于产生滴漏或者针头松动,导致护理人员受伤。

2.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1)强化教育和培训。

医疗机构应该开展相关的职业安全和卫生教育培训,使护理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职业健康保护知识和技巧,学会正确地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

(2)提高器械管理水平。

加强对医护器械的采购、存储、配发管理,保证器械的质量安全,及时更换陈旧的设备,确保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建立完善的个人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应该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具,面对患者血液等分泌物时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

(4)正确处理废弃物。

护理人员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和销毁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和废弃物,避免不当操作导致的针头暴露。

(5)实行双人操作制度。

遇到繁琐和复杂的操作,应该采用双人操作的方式,一人负责注射操作,另一人负责监督和协助,以避免不必要的针刺伤事故发生。

总之,针刺伤是护理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必须高度重视。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器械管理,建立个人防护制度,正确处理废弃物,实行双人操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针刺伤事故的发生,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外伤害,其中针刺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针刺伤不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会造成感染风险,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对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能够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不合理的操作技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发生针刺伤,比如在给患者打针、插管或者更换输液管等过程中,由于技巧不熟练或者疏忽大意而导致针头刺伤自己。

2. 缺少个人防护意识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个人防护意识,比如不戴手套进行操作,或者在操作过程中手套破裂而没有及时更换。

这样容易让自己暴露在感染源之中,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3. 患者因素有些患者可能由于病情原因导致异常行为,比如突然挥手或者抽动,导致护理人员无法预料到患者的动作而发生针刺伤。

4. 环境因素医院环境复杂多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环境不佳而导致护理人员受伤,比如在繁忙的手术室中操作时,由于工作环境拥挤或者其他因素,容易造成操作疏忽而发生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预防措施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和技能,让护理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从而减少操作不当导致的针刺伤。

医院应该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比如手套、口罩等,并强制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防护用具,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3.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预警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对患者的可能的异常行为做出及时的预警和处置,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针刺伤发生。

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医院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设施和条件,减少环境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影响,从源头上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5. 加强对于针刺伤的管理和救治医院应该建立针刺伤情况的登记和管理制度,对发生的针刺伤事件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处理,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心理支持,减少针刺伤事件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发生针刺伤的意外,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危险的伤害。

出现针刺伤后,会对护理人员及患者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引起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

因此,为了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应该加强针刺伤的防治工作。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护理操作疏忽导致针头滑出护理操作中存在疏忽和马虎行为,错过了正确的抽针、扔针动作,导致针头滑出等情况,进而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

2.患者移动或行为突然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患者突然动了一下或者是突然抬起了身体,护士控制不了针头移动的时候,也会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针头本身缺乏保护措施部分医用器械针头的设计不够安全,或者是使用时间过长,使用次数过多,在使用过程中针头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者是表面受到了大量摩擦,导致针头变得钝硬,再插入的时候无法轻松穿透皮肤,需要强行插入,增加了针刺伤的发生率。

4.多次使用同一针头在医疗工作中,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很多医院会在针头上进行反复使用,这样会增加针头的磨损程度,同时也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1.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械避免使用多次使用的器械尽可能使用单次使用的器械。

单次使用的器械更具备卫生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避免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引起的钝化、磨损等情况。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负荷护士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负荷。

如果工作超时或工作疲劳,容易出现疏忽和失误,容易导致发生针刺等事故。

3.工作服要求干净卫生护士工作服和管制尽可能的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穿拖鞋或者是裸露脚、手,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源菌和细菌的传播,同时还可以保护护理人员的皮肤,避免感染。

4.护士加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针刺伤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和操作技能不熟练,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能力,避免错误操作、流程安排不当等现象而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并就如何预防提出具体预防措施。

方法:对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护理不良事件中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包括实习护士)18名为调查对象,调查护理人员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结果:调查18名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情况,发现危险意识不足、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医院缺乏应对措施是引起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结论:意外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工作中常见的情况,护理人员对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薄弱,常常因为自身的原因和不规范的用针方法发生意外针刺伤,应大力宣传针刺伤的危害,杜绝这一类事件的发生。

加强岗前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建立上报和应急处理流程,减轻工作负荷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事件。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预防措施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1]。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中难以避免的意外事件,表面上看,针刺伤可能仅有轻微疼痛、出血等表现,但因医疗操作的风险较高,因针刺伤引发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则后果严重[2]。

为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事件,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确引起意外针刺伤的原因。

本次研究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护理人员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我院2017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不良事件记录表,其中急诊科6例、骨伤科4例、内科4例、外科3例、五官科1例,调查发现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科室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科室。

1.2 调查方法以我院护理不良事件中护理人员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数量及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

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医疗设备不合格一些医疗设备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比如针头的包装不严密、容易损坏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2.操作不慎护理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导致针头刺伤,比如注射、采血等操作。

3.病人的突然动作一些病例患者可能在接受护理过程中突然做出一些动作,导致护理人员无法避免地受伤。

4.工作环境不良一些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可能不够安全,比如工作台面过于拥挤、病人和家属的干扰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

5.护理人员疲劳或焦虑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可能出现疲劳和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工作的警惕性,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强化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确保每一种医疗器械的质量达标,尽量减少因为医疗器械本身的问题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2.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技能,让其能够更加熟练地操作医疗器械,降低操作不慎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3.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人可能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为病人的动作导致的意外伤害。

5.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医疗机构应当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避免因为护理人员的疲劳和焦虑情绪导致的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一个常见的意外事件,这既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改善工作环境,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3年12月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踝关节屈伸运动,指导家属用单手掌沿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并轻捏小腿肌肉,并鼓励督促患者1小时翻身一次,胭窝处避免垫枕,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术后6小时后鼓励患者在床上做主动活动,如用力蹬床足背屈伸、深呼吸、膝关节的屈伸活动。

术后48小时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3.2.2 要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如果必须选择下肢静脉,须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在穿刺时,避免在同一血管上反复穿刺,要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 注意保护血管。

研究认为,留置针按输入的药物、血液制 品、输液速度等要求,应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机械性损伤和血栓的形成[4]。

持续静脉输液不超过48 h,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3.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饮水,改善血液黏稠状态,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 、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3 特殊护理3.3.1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科室应加强护理力度。

全科护理人员对此类病人作为全科的护理重点,科室有醒目提示,有特殊交班各班护士应经常下病房,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肤色、温度、感觉,询问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指导病人注意下肢保暖 保暖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回流,如用热水泡脚。

如发现病人有咳嗽、咯血、胸闷、发绀、烦躁等症状,首先考虑发生肺栓塞,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3.3.2 使用抗凝、溶栓治疗时护理上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生活规律,掌握抗凝、溶栓药物的用药时间、方法、用量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

3.3.3 休息与体位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严格制动,切忌按摩、热敷、理疗,禁止有压迫的检查,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周极不稳定,极易脱落,故从发病开始,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体位可采取床头、床尾均抬高l5-20度以控制血流,减轻下肢肿胀 ,防止脱落的栓子向上行。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护理安全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意外针刺伤。

在医院环境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医护人员遭受意外针刺伤,进而感染传染病。

该文章将从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原因分析(一)医疗器械问题1、使用不当: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材时,未按照规范正确操作,造成针头脱落或者破损,导致护理人员被针头扎伤。

2、医疗器材陈旧:在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材更新换代相对缓慢,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导致器材磨损、老化,增加了使用不当的风险。

(二)护理操作问题1、无意识的不注意安全:由于工作强度大、睡眠不足等原因,护理人员较难保持高度关注,容易出现疏忽等问题,导致针头误伤。

2、过度自信:护理人员经常从事注射等操作,从而形成过度自信的心态,不认为自己会犯错误,导致疏忽而发生针头误伤。

1、文化程度低:很多护理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认知水平不高,缺乏安全意识,容易犯错误。

2、随意捏压废针:护理人员在废针处理方面处理不当,随意将针头捏压绕扔,导致废针满地散落,增加了意外针刺伤的可能性。

二、预防措施1、更新器材:定期更换器材的使用,降低使用不当的风险。

2、审核产品质量:着眼于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审核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二)加强护士培训管理1、加强知识普及: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安全行为。

2、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护士行为规范,筛选出不适合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加强废针处理1、规范操作:强调对于已经使用的针头和注射器的管理操作,加强规范化操作。

2、添加安全措施:在废针处理过程中添加安全措施,避免废针满地散乱。

结语护理人员是医院中关键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安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

本文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包括改进医疗器材、加强护士培训管理和加强废针处理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并采取了一些列的预防措施后,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的
情况大大的得到了减少。所以,此方法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护理人员;意外针刺;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3-0105-02
3.2 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如果不小心被针 刺,护理人员应该尽早的向医院的感染管理科上报,对 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具体的方式有:(1)马上用流 动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的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针刺 出的血液,伤口用 0.5% 的碘伏或者 70% 的酒精消毒液 浸泡,如果患者情况特殊应立即前往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被血液中乙肝或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感染后,应在 24 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疫苗 [3]。(2) 医院加大对医疗废品的处理力度,避免医疗废品给医护 人员造成伤害,如流入社会将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后 第一时间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 理,从而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害性。
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一定要仔细认真,平时也要不断 的努力提高自身的护理操作技能与防范意识,因为这样 做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通过对原因的分 析并采取了一些列的预防措施后,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 刺的情况大大的得到了减少。所以,此方法在临床上具 有显著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桂云 .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J ] . 求医问药 .2012,(11):693 [2] 张盼盼 , 马雅静 , 化璐璐 . 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及预防 措施 [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5,(04):742 [3] 顾露 , 胡萍 . 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针刺伤情况 回顾性分析 [J]. 职业与健康 .2015,(04):532
心理医生2015年2月第21卷第3期 探索·交流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及预防措施
左裕玲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以及预防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 80 名临床科室的护理人
员进行了自制问卷的调查,并对此进行了分析。究其原因,有护理人员对临床各项操作的技能不熟练、防范意识
不强,或者患者在接受护理操作的时候不够配合等,这些因素是目前临床上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些因素,应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80 名护理人员中有 90% 的人都有过被针刺的经历。结论:护理人
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一定要仔细认真,平时也要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护理操作技能与防范意识,因为这样做
3.1 预防方式 具体的方式是:(1)培养出自身 良好的工作习贯。据调查发现有些护理人员犹豫自身粗 心。技术部熟练、或者没有严格的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 操作,如徒手处理玻璃器械或手持锐器等,从而发生针 刺伤。因此,护理人员也别是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一 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规范操作 [2]。(2)改变自己 危险的工作方式。注射器在使用完以后,可以用手将其 移除放入锐器盒里,或者采取单手复帽技术将针头盖住。 禁止在行进的路上手拿没有盖帽的针头。使用过后的一 次性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他一些 锐利的医疗用品要马上丢入锐器盒内。手术上台护士在 传递手术刀给医生的时候要记得将到刀头朝向自己,刀 背朝向掌心,免得刺伤手术医生和自己。(3)建立针 刺伤的报告制度。医院应成立一项针对针刺伤的报告系 统和制度,制定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熊大经认为,鼻渊发生的主要病机是脏腑郁热,邪 舍通窍,正气不足,通过临床进一步观察,鼻渊患者中 肝胆湿热型最多见,治当清胆肺之热,通络利窍。处方: 北 柴 胡 10g, 黄 芩 片 10g, 藁 本 15g, 白 芷 10g, 川 芎 10g,薄荷 10g,天花粉 20g,枳壳 10g,黄芪 30g,茯苓 20g,桔梗 20g,鸡内金 20g[3],5 天一个疗程,用药 1-2 疗程。 我科采用熊大经上述方剂,根据患儿年龄剂量酌减。同 时采用中药制剂鼻腔清洗介入治疗(石家庄康灵医院配 方及方法)及鼻窦负压置换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小儿慢性鼻 - 鼻窦炎,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欠佳,我科探 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可能通过局部用药,减少全身用药, 尽可能采用中药制剂,避免抗生素的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副作用,使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治疗过程中, 所有患儿未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1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自觉症状消失,粘 膜肿胀消退,分泌物消失。(2)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粘膜肿胀基本消退,分泌物明显减少。(3)有效:症状 减轻,分泌物减少。(4)无效症状及检查无明显好转。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中治愈 46 例(53.5%),显 效 22 例(25.6%),有效 12 例(14.0%),无效 6 例(7.0%), 总有效 80 例(93.0%);对照组中治愈 12 例(14.6%), 显效 8 例(9.8%),有效 12 例(14.6%),无效 50 例(61.0%), 总有效 32 例(39.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
【参考文献】
[1] 周兵,马晶影,黄谦 . 少年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 响因素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12):915-918. [2] 陈洪春。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窦炎疗效观察 [J]。中华现代中 西医杂志,2003,11(1). [3] 熊大经,田媛媛,许必芳 . 熊大经鼻部“五度辩证”思想及 应用 [J]. 中医杂志 2014,55(2):106-109.
本文通过选取我院 80 名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 了自制问卷的调查,并对此进行了分析。80 名护理人员 中有 90% 的人都有过被针刺的经历。综上所述,护理人
105
探索·交流 心理医生2015年2月第21卷第3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鼻 - 鼻窦炎
刘丽媛 (香河县人民医院 0654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鼻 - 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68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86
1.2 诊断标准 (1)病史:鼻塞、流脓涕症状达 12 周; (2)纤维鼻咽镜检查:鼻腔、鼻窦口处有脓性分泌物; (3)排除鼻腔内新生物。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中药制剂鼻腔清洗介入治疗 + 鼻窦负 压置换 + 中药汤剂口服,5 天 1 个疗程,治疗 2 ~ 3 个疗程。
2.2 对照组 鼻窦负压置换 +0.5% 麻黄素滴鼻液滴 鼻 5 天 + 丙酸氟替卡松鼻腔喷雾剂喷鼻 + 盐酸氨溴索口 服液口服 + 抗生素口服。 3.疗效判定
106
3.讨论 临床护理人员水发生意外针刺的高位人群,职业感
染的潜在危险非常大,所以,医院应对工作中有可能接
触患者血液、体液的医护人员进行职业的防护知识的培 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 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消毒隔离制度以 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从而提高针刺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针刺伤的 时机分析,详见表 1 所示。
表 1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时机分析
注射或 抽血 拔针 针头回 回套针 其他针 过程 配药
输液时 时 时 收时 冒时 刺伤针刺ຫໍສະໝຸດ 数 1510 4 20 20
5
6
针刺伤概率 18.75% 12.5% 5.0% 25% 25% 6.25% 7.5%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 80 名临床科室的护理人 员进行了自制问卷的调查,选取的护理人员中男性有两 名,女性 78 名,年龄在 20 至 4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35.5±16.0) 岁。
1.2 方法 每人一卷,发放出去 80 份,收回 80 份, 回收率 100%。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针刺伤的发生次数、 发生的时机和原因等。 2.结果
例与对照组 82 例,治疗组以中药、西药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记录两组症状、体征变化,按疗程治疗,
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3.0,对照组总有效率 3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鼻 - 鼻窦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 - 鼻窦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1.1 一般治疗 将 168 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 组 86 例,男 46 例,女 40 例,年龄 4 ~ 0,平均年龄 6.5 岁,对照组 82 例,男 40 例,女 42 例,年龄 4 ~ 11 岁, 平均年龄 7 岁。病程 12 周~ 6 年,纤维鼻咽镜检查符 合慢性鼻 - 鼻窦炎。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谓的意外针刺伤,顾名思义就是针刺入到皮肤内 的意外伤害,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会接收到大量的 尖锐的医疗用品与器械。所以,工作时间一长加上疲劳 过度,护理人员在工作被针刺是不可避免的 [1]。但是到 医院就诊的患者有些患者的血液中可能会携带一些艾滋 病、乙肝、丙肝、梅毒等病菌,从而通过血液传播的方 式对护理人员造成感染。据国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 计,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有 80% ~ 90% 是因为针刺 伤导致的,而这里面被刺伤的医务工作者中护理人员占 80%,产生致命后果的同时还可能会对护理人员的心理 造成伤害,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因此, 应采取相对应的预防和处理针刺伤的措施,将伤害降至 最低限度。 1.资料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3-0106-01
小儿慢性鼻 -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表现为 鼻堵、流脓涕、头痛、嗅觉减退、咳嗽等。如不及时进 行恰当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除导致颌面 部发育障碍、听力损害外,患儿还容易出现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记忆力差,易疲劳,头痛及头昏等症状,引 起睡眠、学习及各种社会活动障碍,从而导致一些行为 性格的异常 [1]。目前鼻窦炎治疗方案以中西药为主的保 守治疗和以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为主的手术治疗 [2]。 由于小儿不会擤鼻,不愿配合治疗,服药困难,治疗 效果不佳,给患儿及家长带来苦恼。我科自 2012-8 至 2014-8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鼻 - 鼻窦炎,取得较 好临床疗效,受到广大患儿家长欢迎。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