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大厦的倒塌
《材料与社会》世贸大厦坍塌的材料学追思

1.3 世贸大厦坍塌的材料学追思世贸大楼简况: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位于曼哈顿闹市区南端,雄踞纽约海港旁,是美国纽约市楼层最多的摩天大楼。
它由纽约和新泽西州港务局集资兴建,原籍日本的总建筑师山崎实负责设计。
大楼于1966年开工,历时7年,1973年竣工以后,以110层、411m的高度作为摩天巨人而载入史册。
它是由5幢建筑物组成的综合体,其主楼呈双塔形,塔柱边宽63.5m。
大楼采用钢架结构,用钢7.8万吨,楼的外围有密置的钢柱,墙面由铝板和玻璃窗组成,有“世界之窗”之称。
塔楼坍塌的原因:波音飞机为什么能够撞倒像世贸中心塔楼这样坚固的庞然大物?据当时世界最权威的科技杂志之一的《科学》杂志报道:专家们相信,塔楼坍塌的首要原因是:飞机上约有3万公升的油料爆炸后,在局部形成了1000 ℃以上的高温以及引燃了某些可燃的建筑材料及楼内可燃物质。
需知几乎任何材料一旦在较高温度时其强度都会迅速降低:如从室温上升到600℃,45钢的抗拉强度下降一半(从调质或正火态的约800MPa降至400MPa);铝合金在400 ℃时的强度仅为室温时强度的10%不到。
按照当初的设计,如果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贸中心塔楼是能够经受住那时的飞机撞击的。
这一方面由于塔楼简直就是钢铁巨人,其钢架结构外围的密置钢柱的柱与柱之间的距离(即窗户宽)仅0.5m宽;另一方面,其钢梁钢柱表面涂有耐火材料。
世贸中心的设计者曾为了比喻大楼的坚固,说:“如果有一架波音707以每小时180英里(1英里=1.61km)的速度飞向大楼,只有它撞击到的7层会被损坏,其余的部分仍然会站在那里,整个大楼也不会塌”。
每小时180英里是纽约允许空间飞行物飞过城市的最高速度。
但是这个美籍日本人如果还活着也难以料想,真会有人驾着飞机冲向他引以自豪的空间控制感极美的双塔。
事实上,纽约人看到的是一架波音767飞机,速度是每小时400-500英里,并在距离大楼不远的地方开始加速。
所以问题在于,现在的飞机越来越大.专家指出,对于如今喷气式飞机燃料所引发的大火,绝大多数建筑物内的灭火装置根本不起作用,而支撑塔楼的钢梁钢柱经过600 ℃以上的持续烘烤,必然发生严重软化,原有的强度几乎丧失殆尽。
Project 1世贸大楼倒塌事故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世贸大楼倒塌事故的调查与原因分析尹航(6123310701),刘嘉磊(6123310702)摘要: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在911事件中的倒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也对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参考多方调查数据以及对于大楼受爆炸冲击、火灾影响的数值分析,得出结论:“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纽约世贸大楼的内部竖向承重钢结构的防火保护层在爆炸中严重脱落,火灾高温使钢材强度大幅度降低,导致着火层群柱失稳,上部巨大的冲击荷载把下层柱逐层压,从而引发连续坍塌。
最后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从抗爆、耐火等方面提出相关设计建议。
关键词:世贸大楼倒塌撞击爆炸影响火灾影响超高层建筑设计建议耐火性设计建议1.引言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塔楼,随后的爆炸和火灾使大楼坍塌,造成3000余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无法估计。
“9·11”事件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也给今后超高层钢结构设计带来严峻挑战。
分析与总结人类用如此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与经验,对今后超高层钢结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2.世贸大楼倒塌事故的调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承担了本次事故世贸中心大楼倒塌原因的主要调查工作,经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于2004年6月19日发出总结报告:世贸大楼的设计者当初可能对该建筑的风力荷载量严重估计过低,导致大楼抵抗袭击的能力下降。
同时塔楼打防火涂层和灭火设施未达到标准,没有对火灾达到良好的遏制,飞机撞击大楼后,世贸大楼内大火温度高达1093℃,所以即使是铜铸铁打也不能不塌。
大火之所以摧毁大楼,是由于楼内的防火和灭火设施靠不住。
在正常情况下,大楼的灭火系统应该可以控制火势。
但是,飞机撞击损坏了楼内的防火层,切断了部分水管,碎屑粉尘堵塞了洒水装置,导致洒水装置无法运作,大火完全失控,使得火灾成为大楼坍塌的主要原因。
下面是关于世贸大楼及911事件的调查数据统计:2.1世贸中心工程概况数据纽约世贸中心建成于1973年,由两栋110层的方形塔楼和裙房组成。
从世贸大厦倒塌看钢结构防火的重要意义3篇

从世贸大厦倒塌看钢结构防火的重要意义3篇从世贸大厦倒塌看钢结构防火的重要意义1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筑行业正经历着繁荣的变革和发展。
现代建筑开发采用了越来越多的钢结构体系。
钢结构的优点显而易见,包括十分的易于设计、方便的加工、快速的安装以及极为耐用的使用寿命。
然而,钢结构建筑之所以备受争议,也源于其安全性容易受到挑战。
在安全性上,钢结构的工程师们需达成更高标准并研发不断改进。
本篇文章将会讨论世贸大厦倒塌事件,并分析留给全球的经验教训,着重探讨钢结构的防火重要意义。
2001年9月11日,纽约市世界贸易中心双塔袭击事件,震惊全球,极大地震撼了全球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对无辜人员的人身伤害和庞大的财富损失史无前例,而与此同时,这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安全问题。
此次灾难,世界上最高的摩天楼——世贸大厦作为第一架飞机撞击的目标,在塔楼被撞击后不久,因塔楼的钢结构部分受到严重破坏,楼体坍塌,直接导致超过2,600人丧生,更有数百名消防员、警察和EHS人员身亡,同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巨大无比。
那么,在这起事件中,钢结构到底是如何受到破坏的呢?钢结构在世贸大厦倒塌事件中所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是无法被低估的,因为它在将楼层分解为不同的构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火灾燃烧时间十分漫长,极高的温度是导致钢结构失去完整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在火焰持续时间下,钢材化学成分以及内部的物理结构失去了稳定性,其强度会急剧降低,这导致建筑的钢结构渐渐无法支撑,使世贸大厦在地震灾难中坍塌.从这起灾难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结构防火问题的确是全球钢结构安全问题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较火势的控制将相当重要,并重视构建火眼探测和自动灭火系统设备的完整性。
其次,在钢结构建筑工程方面更应强调材料的质量和加工的精度以及承重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此外,在钢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严格确保钢结构的质量,以及对钢结构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维护保养。
总之,世贸大厦倒塌事件,向全世界展示了钢结构建筑的一些缺陷。
911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911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9·11事件”(又称“911‘、“9·11恐怖袭击事件”) ,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起系列恐怖袭击事件。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911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911事件的起因分析911事件是美国最为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
此次事件发生后,许多人们对911事件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许多人认为这次袭击事件是一件阴谋。
在此次事件发生后人们对911事件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
根据世界贸易大厦的倒塌来看,有人认为大楼的倒塌并不是由飞机直接冲撞导致的,而是由于飞机撞击楼体后,飞机内满载的航空煤油倾泻进入大楼里引起的大火所释放的巨大热量,软化了钢筋骨架,最终导致世贸大厦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塌。
但是,有一批建筑学家认为,仅凭大火是不可能让大楼倒塌的。
五角大楼被撞击后,所留下的现场也是疑点重重。
五角大楼被撞击后,美国政府随即没收了附近所有有关摄像机的录像带,包括加油站、大酒店和维吉尼亚交通部。
但是在民众的压力下,美国政府被迫才公开了撞击前的一小部分片段,但是其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飞机的踪影。
以至于有人认为五角大楼的撞击是由导弹所为,并不是飞机撞击的,而且在片段中也发现了类似导弹的踪影。
最令人关注的一点是,五角大楼的缺口跟播音飞机相比,它们的直径并不相符,而且也找不到任何关于飞机的零件。
这一系列的现象都将这次事件推向了阴谋论。
这次事件给了美国进入中东的机会,同时也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发动合法的战争。
还有就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因为那里有很丰富的石油,这次事件正是一个极好的借口。
911事件全过程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最为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当事发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911事件全过程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事件的整个经过非常的惊心动魄,亲身经历了这次事件的人们,在它过去的很多年里都会心有余悸。
911事件全过程应该从恐怖分子劫机开始。
恐怖分子一共劫持了4架客机,所有的劫机者一共有19人,而且有7人原本就是飞行员。
纽约世贸大厦为何瞬间坍塌

纽约世贸大厦为何瞬间坍塌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位于曼哈顿闹市区南端,雄踞纽约海港旁,是美国纽约市最高、楼层最多的摩天大楼。
大楼于1966年开工,历时7年,1973年竣工以后,以411米的高度作为110层的摩天巨人而载入史册。
它是由5幢建筑物组成的综合体,其主楼呈双塔形,可容纳5万名工作人员,同时容纳2万人就餐。
其楼层分租给世界各国800多个厂商。
大楼采用钢结构,用钢7万8千吨,楼的外围有密置的钢柱,墙面由铝板和玻璃窗组成,有“世界之窗”之称。
2001年9月11日双子塔遭受飞机撞击后,挺立了近两个小时之后突然坍塌。
从电视里看到大楼坍塌的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其坍塌跟定向爆破一样那么迅速?由于瞬间的坍塌,许多困在里面的人员和跑进去救火的消防队员来不及撤离,牺牲在里面。
这要从纽约世贸大楼的结构说起。
世贸大楼的设计是在1960年完成的。
这世界第一高楼真是钢筋铁骨,大楼的外层是坚硬的钢铁骨架,大楼中心的电梯通道和天井则是由钢索和水泥构成的:一根垂直的水泥柱从顶层通向底层,水泥柱里包着几千条垂直的钢索。
这样的结构是刚中有柔,可以使大楼承受强风和地震,当强风吹来时,大楼楼顶拉到地基的钢索回像果冻一样摇晃,缓冲了破坏力。
就像一个木条钉的包装箱外面有缠了许多绳子一样,可以使木箱抗冲击。
钢索外面的水泥目的是防火的,水泥可以延缓热的传递。
世贸大楼的坚固性在1993年得到检验,当时一颗炸弹在建筑物内部爆炸,但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坏。
但是9·11的情况不一样。
当飞机对着大楼拦腰撞上,91000升燃油在撞破的大洞中猛烈地燃烧时,产生的高温使大楼的钢骨开始熔化,这是设计师从未料到的。
本来是加固大楼的钢索成了拖垮大楼的凶手。
这是为什么?打个比方,用12根木棍做一个长方体,这个架子不很结实,我们用绳子上下缠紧,架子会变得结实。
现在如果作为立柱的木棍断裂了,在绳子的拉力下木架会倒塌得更快。
钢柱熔化了,钢索失去了支撑会牵动上面的东西迅速落下。
世界十大高楼倒塌事故

美国地平线广场公寓楼坍塌事故
1973年3月2日,美国弗吉尼 亚州地平线广场公寓楼群的 一座公寓发生坍塌,形成巨 大的尘土和碎片云。这起事 故共造成14名建筑工人死亡 ,34人受伤。令 人感到吃惊 的是,这座公寓尚未竣工。 虽然在设计上并不存在缺陷 ,但施工时存在重大失误。 当时,施工方过早拆除22层 混凝土支柱的模板,水泥尚 未完全硬化, 无法支撑上面 楼层的重量,最后土崩瓦解 。上面的楼层随之倒塌并引 发连锁反应,导致整座大楼 完全坍塌。
世界十大高楼倒塌事故
9/23/2012
纽约双子塔倒塌事故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 贸中心双子塔因遭到客机撞 击轰然倒塌,成为历史上最 严重的一起高楼坍塌事故。 在设计上, 双子塔的每座高 塔可承受5000吨横向风载荷 ,也就是说,喷气客机的重 量不足以导致坍塌事故,真 正的原因是客机携带的34万 升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并 没有 熔化支撑大楼的钢柱, 只导致钢柱强度降低50%。 在这种情况下,钢柱仍能支 撑大楼。温度的不均衡成为 压垮双子塔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致一侧钢柱扭曲坍塌, 最 终形成多米诺效应。
上海楼盘倒塌事故
2009年6月27日,上海莲花河畔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 倒塌。庆幸的是,在感觉到大楼开始倒塌时,绝大多数工人成功撤 离,只有一 人因正在楼里取工具,耽误了宝贵时间,跳窗逃命后不 幸身亡。在7号楼倒塌后仅一天,附近一河堤发生塌方,说明这一 地区并不稳定,土质疏松。经过调查,开发商的资质有效期截止到 2004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已经非法运营了5年之久。上海楼盘 倒塌事故引发了很多人对中国建筑安全的关注和担忧。
印度新德里大楼倒塌事故
2010年11月15日,印度新德里的一座质量低劣的居民楼发生坍塌事故, 共造成67人死亡,150人受伤。除了本身质量不过关外,降雨和暴涨的 河水也是 酿成事故的原因。惨剧发生后,救援人员使用手提钻和嗅探犬 展开营救。据悉,这座居民楼居住着大约400名外来民工,均来自印度 东部农村地区。他们绝大多数 人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住在这 种公寓实属无奈之举。
世贸大厦倒塌原因

浅谈世贸大厦倒塌原因及对高层建筑的思考2001年9月11日8:45(美国当地时间,下同),一个举世震惊的时刻,一架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飞机撞击世贸中心美国纽约摩天大楼北楼,大火燃烧后引发爆炸。
第二次9:03,第二架飞机撞击南楼,同样大火燃烧引发爆炸,至lO:00和10:29,由于火猛温高至使南北大楼相继坍塌。
霎那间,那块标志着美利坚繁荣的地段,只留下一片向东飘去的浓浓黑烟和大量废旧钢铁,那未来超高层建筑的去向如何?大厦概貌世界贸易中心是纽约的一个建筑群,由7座建筑物组成。
核心部分是两座110层,各高417m、415m的摩天大楼。
予1966年开工,1973年竣工。
大厦有84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可容纳5万名工作人员,同时可容纳2万人就餐。
其楼层分租给世界各国贸易多个厂商.还设有为这些单位服务的贸易中心、情报中心和研究中心。
楼中共有电梯104部,含23部高速电梯,地下有供停车2000辆的车库,并有地铁在此经过、设站。
世贸中心的外圈结构为密柱深梁框筒,由240根钢柱组成,棰柱距1.02m。
内部核心区为47根钢柱形成的框架,用以承担重力荷载。
框筒柱采用450mm×450mm方管,从上到下,外形尺寸不变,靠改变壁厚来适应结构不同的受力条件。
总用钢量约20万吨,为了增强框筒的竖向抗剪强度,减少框筒的剪力滞后效应,利用每隔32层所布置的设备楼层,沿框筒各设置一道7m高的钢板圈梁。
大楼顶部的风速按255公里/小时计算,所产生的风压达到了400kg/m^2。
为了防止大风引起的振动和位移,世界贸易中心的第7层至107层的中桁架下面都装了减振器。
当最大风速时,测得顶部的位移量仅28cm。
这对于人的感觉来说,已难以觉察了。
在防火问题上,世界贸易中心采用了石棉水泥材料防火,在裸露的钢结构上部分全部喷涂了3mm厚的石棉水泥防火层。
为了防止高层建筑电梯井产生的烟囱(拔风)作用,井四周设计成用防火墙及防火门包起来的安全防火区,安全区内备有消防龙头供消防队使用,顶部的机械层放有一个容积为18.5立方米的水箱。
世贸大厦“坐塌”分析与高层建筑的分区隔震

( e ig Ke a o ao y o a t q a eEn ie r g a d S r cu a Rer f ,B in ie s y o e h oo y B in 1 0 2 ) B in yL b r tr f rh u k gn ei n tu t rl to i e ig Unv ri fT c n lg e ig j E n t j t j 0 0 2
摘 要 飞 机 撞 击 和 爆 炸 产 生 的应 力 波在 楼 体 中的 传 播 和 叠 加 , 生 了 巨 大 的 反 复 破 坏 应 力 , 得 世 贸 大 厦 承 重 产 使
结 构发 生 塑 性 破 坏 , 而使 之 发 生“ 从 坐塌 ” 而非 倾 斜 倒 塌 。世 贸 大厦 冲 击 部 位 上 部 结 构 倒 塌 虽 然 不 可 避 免 , 可 通 但 过 采取 一 定 的 减 震 措 施 来 避 免 下部 结 构 的 倒 塌 。鉴 于此 , 出 了超 高层 建 筑 结 构 振 动 分 区控 制 的 思 想 , 为 今 后 提 并
c c pto on e i n.
K EY O RDS hi — ie buidng W gh rs l i
v b a i on r i r ton c t o1
s a e ub r a
1 世 界 贸 易 大 厦 “ 塌 ” 因 简 析 坐 原
飞_ 机
根 据 工程 波动 理论 和 冲击 力 学 理论 , 把 世 贸 可 大厦 的破坏 过程 分 为 : ) 1 飞机 冲击产 生 的剪 切 波动 ; 2 飞机 爆炸 冲击 产 生 的水 平 和 竖 向波 动 ; ) 时 间 ) 3长 高 温燃 烧和燃 烧 部分 材 料 的 软 化 ; ) 撞 部 位 上 部 4被 结 构 的倒 塌对 下 部结 构 的动力 放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贸大厦的倒塌,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容灾是何等重要。
在至今还未清理完的废墟中,深埋着800多家公司和机构的重要数据。
这其中最为世人所关注的,当属金融界巨头Morgan Stanley公司。
这家执金融业之牛耳的公司,在世贸大厦租有25层,惨剧发生时,有2000多名员工正在楼内办公。
随着大厦的轰然倒塌,无数人(包括笔者在内)认为Morgan Stanley将成为这一恐怖事件的殉葬品之一。
然而,正当大家为此扼腕痛惜时,该公司竟然奇迹般地宣布,全球营业部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因为先前建立的数据备份和远程容灾系统,保护了重要的数据。
不得不承认,数据备份和远程容灾系统在这时挽救了Morgan Stanley,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全球的金融行业。
在Morgan Stanley公司的IT系统中,所有重要数据都要经过双重保护——磁带备份和实时复制到远程。
磁带备份的目的,是保护数据免受人为误操作或蓄意破坏的损失。
其实现方式相对简单,在系统中配置自动磁带库设备和自动备份管理软件,由管理员根据情况,制定好备份策略,系统就会根据策略定时、自动地备份数据。
数据实时复制到远程,是远程容灾系统的一部分,其实现方式也不一而足。
我们还是先从了解什么是远程容灾系统开始。
了解容灾远程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2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
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和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如图1所示)。
从技术上讲,典型的容灾系统一般包括2个主要的功能部分: 数据复制和应用切换。
数据复制是指,在异地之间保证各个系统关键数据和状态参数的一致,其实现可以是软件的方式,也可以是硬件的方式; 应用切换是指,当某个具体应用在一个系统中失效之后,可以在另外一个系统中自动启动并接管该网络服务,这要求系统必须配置有相应的软件。
Morgan Stanley公司的主要系统中心建在世贸大厦内,同时在新泽西的Teaneck市建有一个容灾中心。
其内部配备有与主系统基本一致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与主系统一样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最重要的是,该容灾系统时刻复制主系统中产生的数据,这不仅使得灾难发生后公司的关键数据不会丢失,而且,还能很快接管主系统的工作任务,向全球营业部提供原来由主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能力。
也正是这个容灾系统的出色表现,把Morgan Stanley公司在这次恐怖事件中的损失降到最低。
全球的正常业务也基本没有停滞。
数据保护前边已经提到,容灾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保护和应用切换两大方面。
目前,对容灾系统的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最为重要的数据保护部分。
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容灾系统中关于数据保护的一些技术细节。
需要保护的数据包括业务数据、财务数据以及重要历史数据等,一般为数据库数据。
除了要将这些数据存放在高可用的存储设备上之外,数据库应用本身也要提供一定的数据保护机制。
最重要的是,这些关键数据应该在异地之间保持一致,以使灾难发生后,系统可以尽快恢复。
实际上,绝大多数存储设备厂商,都把“异地数据复制”这一功能视作衡量存储设备是否支持容灾的标志性特征。
实现数据的异地复制,有软件方式和硬件方式2种途径。
软件方式,顾名思义,是通过主机端软件来实现。
即在主系统和容灾系统的主机上,安装专用的数据复制软件。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与硬件无关,而且成本较低。
但是由于效率和可管理性方面的问题,在实用中,这种容灾方式的案例并不多见。
实践中,大多数的容灾系统都采用硬件方式的数据复制,即数据直接在存储设备之间传输,并不依赖主机的管理。
这种方式要求在主系统和容灾系统配置上支持这种功能的专用存储设备,所以成本较高。
随着SAN的出现,存储系统结构中引入了交换部分。
一些光纤通道交换机厂商也随之提出了新的“容灾结构”——在交换部分中实现数据复制(如图2所示)。
这种方式兼有软件方式和硬件方式的优点,不仅开放性好,可以在各种存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复制;同时与主机无关,可在不占用主机资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数据复制。
当然,这种结构在技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暂时还不能应用到实际建设中。
在实际的容灾系统中,由于系统的环境不同,安全性要求不同以及采用的软硬件产品不同,数据复制过程的工作机制也不尽相同。
概括地讲,数据复制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同步和异步2种,此外,各厂商还在自己的产品中,提供附加的其他工作机制,以满足一些容灾系统环境的特定需求。
同步复制是安全级别最高的工作方式。
具体的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是,当主系统主机向本地的存储设备发送一个I/O请求时,这个请求同时被传送到容灾系统的存储设备中,等到2个存储设备都处理完成后,才向主系统主机返回确认信号。
这一机制确保在2个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在数据块级别的高度一致。
但是,当2个系统距离较远或者通讯效率不够时,向容灾系统发送I/O请求,会造成主系统明显的延迟,甚至会使主机无法正常工作。
异步复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种工作方式。
它的工作机制是主系统内主机与存储设备间的I/O处理与数据复制过程无关,也就是说,主机无须等待远端存储设备完成I/O处理。
这样,主系统与容灾系统之间数据复制的通讯效率高,不会影响到主系统内部的处理能力。
但是这样一来,2个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就可能存在不一致,这也就是采用异步复制机制的代价。
假如某证券公司在北京市的海淀区和东城区各设一个营业厅,并想在2个营业厅之间实现交易系统的容灾。
首先需要在2个营业厅,配置能够实现数据复制的存储设备。
然后要为2个营业厅之间的数据复制选择通讯系统。
如果资金充裕,选择2MB甚至更高的专线通讯,以一般证券交易系统的工作压力而言,2个营业厅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同步数据复制,也就可以实现实时容灾。
如果通讯系统的效率较低,为了不影响2个营业厅自己的正常交易速度,就只能采用异步的方式了。
其代价就是,如果一个营业厅在上午11:10发生意外,在另外某营业厅只能将交易数据恢复到11:00或者更早,而这期间的交易数据则无法恢复。
如果2个营业厅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由于距离太远,以目前的技术能力,只能实现异步的容灾。
费用问题现在,再让我们以Morgan Stanley公司为例,说说像它这样的容灾解决方案的资金投入问题。
首先是在容灾系统中,需要配置与主系统基本相同的软硬件。
用以保证容灾系统接管工作任务后,可以具有与主系统相当的任务处理能力。
其次,为了保证2个系统之间能够高效地协调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投入。
比如,为了保证2个系统之间数据复制工作的安全和高效,就需要高速的通讯系统做保证。
Morgan Stanley公司每月仅为容灾系统支付的通讯费用就超过了10万美元。
可以想见,整个容灾系统的建立和维护费用之巨,非一般中小型企业所能承受。
好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许多软硬件厂商都可以提供相对低成本的容灾解决方案。
在硬件方面,有EMC公司的CLARiiON FC4700、IBM公司的MSS 2106和HDS公司的Thunder 9200等产品,都是以部门级产品的价格提供了远程数据复制功能。
在软件方面, Veritas和Legato等专业存储软件供应商都提供了基于纯软件的容灾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传统上采用专业设备的巨额成本。
另外,传统备份产品也扩展出一些新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廉价的容灾解决办法。
甚至,针对一些中小型企业需要容灾,又没有资金和技术能力的现状,出现了一些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容灾服务的专业公司。
Iron Mountain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这家总部在波士顿的公司,在世贸大厦中共有33家客户。
Iron Mountain公司在新泽西的Moonachie市建有一个防火的仓库,用于存放客户的重要数据资料,这是距世贸大厦最近的一处,距离纽约市21km。
灾难发生前,这里就存放着那33家客户的重要数据。
灾难发生的第2天,当这33家公司再次看到这些数据时,他们知道,重建公司有希望了。
目前,国内还没有像Iron Mountain公司这样的从事专业容灾服务的公司,绝大多数国内存储技术公司,目前还只停留在为用户提供存储产品和存储技术方案的层面上。
随着近年来一批专业从事存储系统集成服务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也不乏在理念和技术上颇具先进性的公司。
数月前,北京的一家存储专业公司就曾召开发布会,对用户宣称自己存储服务供应商(SSP——Storage Service Provider)的业务方向。
看来,不久的将来,国内用户也可以采用这种委托式的数据存储和容灾解决方案了。
新的冰山通过对9月11日这次事件的研究,人们对容灾系统的建设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事件发生后,许多组织和公司都对如何建立一个真正高效率的容灾系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这其中,除了传统上认为的2项重点——数据保护和应用重建之外,通讯系统的作用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容灾系统中新的重点。
先前,人们在探讨容灾系统方案时,更多的是在考察一个解决方案能否将数据安全无误地传输到远端的系统上,当灾难发生时,应用系统如何接管系统功能等问题。
9月11日的事件让人们看到,当灾难真的发生时,通讯系统一片拥挤和混乱不堪,很多已经建立了备份或容灾系统的公司,由于无法了解系统的确切状况,根本无法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致使斥巨资建立的容灾系统,其作用大打折扣。
我们都知道,备份也好容灾也罢,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恢复。
在考察一个系统的可恢复性时,能否正确恢复当然是第一关键的问题,但同时,恢复的效率和速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则之一。
总之,是要把系统停机的时间缩到最短,把系统可用性提到最高。
在容灾系统这个“木桶”上,通讯问题看来是最短的一块“木板”。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一些技术组织和公司已经开始研究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主办的“Storage Decisions 2001”年会上,Comdisco公司的高级副主席Damian Walch先生就提出了一个“容灾系统专用通讯端口标准化”的设想。
即像OSI标准一样,把容灾系统之间的通讯规范化,这其中包括系统状态描述和数据同步2部分。
这样一来,容灾系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提升,而对通讯资源的要求却显著地下降。
目前,这一设想刚刚提出,相信很快各个厂商就会对此做出反应。
毕竟,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产品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容灾策略企业容灾是一个系统工程。
像其他系统工程一样,订制一份好的容灾策略是成功实现企业容灾的第一步。
首先,让我们鼓起勇气面对今天现有系统中的几大特点: 第一,不停出现的新应用和新工具,带来了数不清的管理对象和极度复杂的数据库关系;第二,关键性业务应用,要求在如此复杂的系统中实现7×24小时的高可用; 第三,各种软硬件平台之间诡异无常的关系,使系统资源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率; 第四,留给系统维护的时间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