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概念公式(最全)

职高数学概念公式(最全)
职高数学概念公式(最全)

职高数学概念与公式

预备知识:(必会)

1. 相反数、绝对值、分数的运算

2. 因式分解

(1) ?十字相乘法 如:)2)(13(2532

-+=--x x x x

(2) 两根法 如:)2

5

1)(251(12

--+-

=--x x x x 3. ?配方法 如:8

25)4

1(2322

2

-

+=-+x x x 4. 分数(分式)的运算

5.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 代入法 (2) 消元法

6.完全平方和(差)公式:2

2

2

)(2b a b ab a +=++ 2

2

2

)(2b a b ab a -=+- 7.平方差公式:))((2

2

b a b a b a -+=-

8.立方和(差)公式:))((2

2

3

3

b ab a b a b a +-+=+

))((2233b ab a b a b a ++-=-

9. ?注:所有的公式中凡含有“=”的,注意把公式反过来运用。

第一章 集合

1. 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满足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像法(文氏图)。

注:?描述法{},|3

21321取值范围

元素性质元素

{?∈?=x x x ;另重点类型如:}{]3,1(,13|y 2

-∈+-=x x x y 3. 常用数集:N (自然数集)、Z (整数集)、Q (有理数集)、R (实数集)、*

N (正整数集)、

+Z (正整数集)

4.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1) 元素与集合是“∈”与“?”的关系。 (2) 集合与集合是“?” “”“=”“?/”的关系。

注:(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做题时多考虑φ是否满足题意) (2)一个集合含有n 个元素,则它的子集有n

2个,真子集有12-n

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 5. 集合的基本运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运算尽量用画数轴的方法)

(1)}|{B x A x x B A ∈∈=且I :A 与B 的公共元素(相同元素)组成的集合

(2)}|{B x A x x B A ∈∈=或Y :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相同元素只写一次)。 (3)A C U :U 中元素去掉A 中元素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注:B C A C B A C U U U Y I =)( B C A C B A C U U U I Y =)( 6. 会用文氏图表示相应的集合,会将相应的集合画在文氏图上。 7. 命题:能判断真假的语句。 8. 逻辑联结词:

且(∧)、或(∨)非(?)如果……那么……(?) 量词:存在(?) 任意(?) 真值表:

q p ∧:其中一个为假则为假,全部为真才为真; q p ∨:其中一个为真则为真,全部为假才为假; p ?:与p 的真假相反。

(同为真时“且”为真,同为假时“或”为假,真的“非”为假,假的“非”为真;真“推”假为假,假“推”真假均为真。) 9. 命题的非 (1)是→不是

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不是)

(2)?……,使得p 成立→对于?……,都有p ?成立。 对于?……,都有p 成立→?……,使得p ?成立 (3)q p q p ?∨?=∧?)( q p q p ?∧?=∨?)( 10. 充分必要条件

?p 是q 的……条件 p 是条件,q 是结论

p q ==?<=≠=充分不必要

→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q p (充分条件) p q =≠?<===不充分

必要 →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q p (必要条件) p q ==??==充分必要

→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q p (充要条件) p q =≠??≠=不充分

不必要

→ 件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是q p 注:另外一种情况,p 的 条件是q 。(q 是条件,p 是结论)

第二章 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略)

注:(1)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一般用比较差的方法;另外还可以用平方法、倒数法如:

2008200920092010--与(倒数法)等。

(2)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负数要变号!!

(3)同向的不等式可以相加(不能相减),同正的同向不等式可以相乘。 2. 重要的不等式:(?均值定理)

(1)ab b a 22

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2)),(2+

∈≥+R b a ab b a ,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3)),,(3+

∈≥++R c b a abc c b a ,当且仅当c b a ==时,等号成立。

注:

2

b

a +(算术平均数)≥a

b (几何平均数)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略) 4.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 保证二次项系数为正

(2) 分解因式(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求根公式法),目的是求根: (3) 定解:(口诀)大于两根之外,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小于两根之间

注:若00a ,则??

?-<>?><<-?

x a x a x a

x a a x 或||||

6.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与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相同。注:分母不能为0.

7. 多因式不等式的解法:穿根法。

标根后,从右上角开始划线,“奇次一穿而过,偶次穿而不过”

第三章

函数

1. 映射

一般地,设B A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记作:B A f →:。 注:理解原象与象及其应用。

(1)A 中每一个元素必有惟一的象;

(2)对于A 中的不同的元素,在B 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3)允许B 中元素没有原象。 2. 函数

(1) 定义:函数是由一个非空数集到时另一个非空数集的映射。

(2) 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式法。

注:在解函数题时可以画出图像,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大部分题目变得更简单。 3. 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1) ?定义域的求法: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 主要依据: ① 分母不能为0 ② 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0 ③ 特殊函数定义域

0,0≠=x x y

R x a a a y x ∈≠>=),10(,且 0),10(,log >≠>=x a a x y a 且

)(,2

,tan Z k k x x y ∈+

≠=π

π

(2) ?值域的求法:y 的取值范围

① 正比例函数:kx y = 和 一次函数:b kx y +=的值域为R

② 二次函数:c bx ax y ++=2

的值域求法:配方法。如果x 的取值范围不是R 则还需画图像

③ 反比例函数:x

y 1

=

的值域为}0|{≠y y ④ d cx b ax y ++=的值域为}|{c a

y y ≠

⑤ c

bx ax n

mx y +++=2

的值域求法:判别式法 ⑥ 另求值域的方法:换元法、反函数法、不等式法、数形结合法、函数的单调性等等。 (3) 解析式求法:

在求函数解析式时可用换元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等。 4. 函数图像的变换 (1) 平移

)()

(a x f y a x f y -=→=个单位向右平移 )()(a x f y a x f y +=→=个单位向左平移

a x f y a x f y +=→=)()

(个单位向上平移 a x f y a x f y -=→=)()(个单位

向下平移

(2) 翻折

)()

(x f y x x f y -=→=上、下对折轴沿 |)(|)(x f y x x f y =→=下方翻折到上方

轴上方图像

保留

)||()

(x f y y x f y =→=右边翻折到左边

轴右边图像

保留

5. 函数的奇偶性

(1)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 若)()(x f x f -=-→奇 若)()(x f x f =-→偶 注:①若奇函数在0=x 处有意义,则0)0(=f ②常值函数a x f =)((0≠a )为偶函数 ③0)(=x f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6. ?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21b a x x ∈?、且21x x <,若

??

?><上为减函数

在称上为增函数

在称],[)(),()(],[)(),()(2121b a x f x f x f b a x f x f x f 增函数:x 值越大,函数值越大;x 值越小,函数值越小。

减函数:x 值越大,函数值反而越小;x 值越小,函数值反而越大。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x g f x h =

)(x f 与)(x g 同增或同减时复合函数)(x h 为增函数;)(x f 与)(x g 相异时(一增一减)复合函数)(x h 为

减函数。

注:奇偶性和单调性同时出现时可用画图的方法判断。 7. 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三种解析式

①一般式:c bx ax x f ++=2

)((0≠a )

②?顶点式:h k x a x f +-=2

)()( (0≠a ),其中),(h k 为顶点

③两根式:))(()(21x x x x a x f --= (0≠a ),其中21x x 、是0)(=x f 的两根 (2)图像与性质

?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有如下特征与性质: ① 开口 →>0a 开口向上 →<0a 开口向下

② ?对称轴:a

b

x 2-=

③ ?顶点坐标:)44,2(2

a

b a

c a b --

④ ?与x 轴的交点:??

?

??→?无交点交点有有两交点0100

⑤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

??

?

=

?-=+a c

x x a b x x 2121

⑥ c bx ax x f ++=2

)(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为0=b ⑦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恒大(小)于0)

?>0)(x f ????轴上方图像位于x a 00

轴下方图像位于x a x f ??

??

0)(

⑧ 若二次函数对任意x 都有)()(x t f x t f +=-,则其对称轴是t x =。 ⑨ 若二次函数0)(=x f 的两根21x x 、 ⅰ. 若两根21x x 、一正一负 则??

?<≥?0

021x x

ⅱ. 若两根21x x 、同正(同负)

?????>>+≥?0002121x x x x 若同正,则 ???

??><+≥?0002

121x x x x 若同负,则

ⅲ.若两根21x x 、位于),(b a 内,则利用画图像的办法。

则若,0>a ?????>>≥?0)(0)(0b f a f 则若,0

?

??<<≥?0)(0)(0

b f a f

注:若二次函数0)(=x f 的两根21x x 、;1x 位于),(b a 内,2x 位于),(d c 内,同样利用画图像的办法。

8. 反函数

(1)函数)(x f y =有反函数的条件

y x 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求)(x f y =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②由原函数的解析式,求出?=x

③将y x ,对换得到反函数的解析式,并注明其定义域。 (3) ?原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关系 ① 原函数的定义域是反函数的值域 原函数的值域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② 二者的图像关于直线x y =对称

③ 原函数过点),(b a ,则反函数必过点),(a b ④ 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单调性一致

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 指数幂的性质与运算 (1)根式的性质:

①n 为任意正整数,n

n a )(a =

②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当n 为偶数时,||a a n n = ③零的任何正整数次方根为零;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2) 零次幂:10

=a )0(≠a (3) 负数指数幂:

n

n a

a 1=

- ),0(*

N n a ∈≠ (4) 分数指数幂:

n m n

m a a

= )1,,0(>∈>+n N n m a 且

(5) 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0(R n m a ∈> ①n

m n

m

a

a a +=? ②mn

n m a

a =)( ③n

n n b a b a ?=?)(

2. 幂运算时,注意将小数指数、根式都统一化为分数指数;一般将每个数都化为最小的一个数的n 次

方。

3. ?幂函数???∞+=<∞+=>=)上单调递减,

在(时,当)上单调递增

,在(时,当0000a

a a

x y a x y a x y 4. 指数与对数的互化

b N N a a b =?=log )10(≠>a a 且 、 )0(>N

5. 对数基本性质:

①1log =a a ②01log =a ③N a

N

a =log ④N a N a =log

?⑤互为倒数与a b b a log log a

b a b b a b a log 1

log 1log log =?=??

?⑥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6. 对数的基本运算:

?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7. ?换底公式:a

N

N b b a log log log =

)10(≠>b b 且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定 义 )1,0(的常数≠>=a a a y x )1,0(log 的常数≠>=a a x y a

图 像

性 质

(1) 0,>∈y R x (2)? 图像经过)1,0(点 (3

)?

为减函数

为增函数;x x

a y a a y a =<<=>,10,1

(1) 0,>∈y R x (2) ?图像经过)0,1(点 (3)?

上为减函数

在上为增函数;

在),0(log ,10),0(log ,1+∞=<<+∞=>x y a x y a a a

9. 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将其变为同底、同幂(次)或用换底公式或是利用中间值0,1来过渡。 10.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1) 指数式和对数式互化 (2) 同底法 (3) 换元法 (4) 取对数法

(5) ?超越方程(作图法)

注:?解完方程要记得验证根是否是增根,是否失根。

第五章

数列

1. 已知前n 项和n S 的解析式,求通项n a

??

?-=-11

n n n S S S a )

2()1(≥=n n 2. ?弄懂等差、等比数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的证明方法。(见教材)

第六章 三角函数

1. 理解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并能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2. 弧度和角度的互换

π=o 180弧度

180

=

o 弧度01745.0≈弧度

1弧度'1857)180(o o

≈=π

3. 扇形弧长公式和面积公式

?r ||?=α扇L ?2||2121r Lr S ?==

α扇 (记忆法:与ah S ABC 2

1

=?类似) 注:如果是角度制的可转化为弧度制来计算。

重要例题:3+X 书P106例4. 4. 任意三角函数的定义:

斜边对边=

αsin ααsin 1

csc =

??→←倒数 记忆法:S 、C 互为倒数 斜边邻边=

αcos ααcos 1

sec =

??→←倒数 记忆法:C 、S 互为倒数 邻边对边=

αtan α

αtan 1

cot =

??→←倒数 5. α 000= 0306

0454

0603

0902

一象限

αsin

20

21 22 23 24 ↑ αcos

2

4 23 2

2 21 2

0 ↓ αtan

0 3

3 1

3

不存在

6. 三角函数的符号判定

(1) 口诀: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三角函数中为正的,其余的为负) (2) 图像记忆法 7. ? 三角函数基本公式

α

αααcot 1

cos sin tan =

=

(可用于化简、证明等) 1cos sin 22=+αα (1.可用于已知αsin 求αcos ;或者反过来运用。 2.注意1的运用) αα22sec tan 1=+ (可用于已知αcos (或αsin )求αtan 或者反过来运用)

8. 诱导公式

(1) 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解释:指)(2

Z k k ∈+?

απ

,若k 为奇数,则函数名要改变,若k 为偶数函数名不变。

(2) 分类记忆

① 去掉偶数倍π(即πk 2)

② 将剩下的写成(四象限)(三象限)、(二象限)、(一象限)、ααπαπα-+-再看象限定正

负号(函数名称不变);或写成

(二象限)(一象限)、απ

απ

+2

-2,再看象限定正负号(要变函数名称)

③ ?要特别注意以上公式中互余、互补公式及运用;做题时首先观察两角之间是否是互余或互补的关

系。

9.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