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公羊传》和《毂gǔ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背景:公元前685年,齐国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三、疏通文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道:“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把实情告诉上天。
”曹刿回答道:“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是我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诚心处理。
”曹刿回答道:“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
九年级语文下第20课笔记

九年级语文下第20课笔记《曹刿论战》《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战争的见解和指挥。
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军事和政治智慧。
文章开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在这危急关头,曹刿主动请求拜见鲁庄公。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作战,庄公先是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认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众人,百姓不会因此服从。
庄公接着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信用,神灵不会保佑。
庄公最后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这才肯定,认为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作战之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鲁庄公刚要击鼓进军,曹刿制止了他,因为此时“齐人三鼓”,士气衰竭,而鲁军“一鼓作气”,士气正盛,于是出击,大败齐军。
紧接着,“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确认齐军是真的溃败后,才让庄公下令追击。
战后,曹刿向庄公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
他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篇文章通过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以及战争过程的描写,展现了曹刿的“远谋”。
他在战前重视民心向背,战时善于把握战机,战后善于总结经验。
相比之下,鲁庄公虽然见识略显短浅,但能虚心纳谏,也是一位明智之君。
从文学角度看,文章以简洁生动的语言,紧凑的情节,将一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人物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描写战争过程时,重点突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而非战争的激烈场面,这种写法独具匠心。
从思想内涵上,它强调了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也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分析,把握时机。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如“肉食者鄙”中的“鄙”,意为“目光短浅”;“弗敢专也”中的“专”,意为“独自专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本文记叙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有自知之明,从生活小事领悟到深刻道理,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使威王纳谏改过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3、《陈涉世家》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4、《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北伐前对刘禅上的表文。
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同时表明了自己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5、《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 年版)。
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忧国之痛以及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他赴陕途中,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这首散曲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
第20课《曹刿论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 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 见……
本文作者的观点与哪篇文 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取信于民= 人和
☺ 请试一试 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 一鼓作气
惧有伏焉 故克之
危机四伏 克敌制胜 殚精竭虑
背景介绍
❖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 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是 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 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
❖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 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准备迎战,却 准备不足。由于鲁国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 要与鲁庄公“论战”。
彼竭我盈之时 (后发制人)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 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 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 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根据
实情
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可以凭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之属也,类可以一战 。 战则请
第一段:战前准备译文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 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 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 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答: “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 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 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 处理。”曹刿说:“尽力(为人民)做好本 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作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

背景介绍
❖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 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是 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 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
❖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 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准备迎战,却 准备不足。由于鲁国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 要与鲁庄公“论战”。
请你指出“轼”
已经 战胜 缘故
发语词无实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士气正旺盛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 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 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 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 所以战胜了他们。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
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 文 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 章
体经过等则略写。
详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 略
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5.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
术特色。
写
作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庄
【“鄙”,具体表现在】
公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形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象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 识才,任人唯贤。
4.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 好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九、本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宾语前置:
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前语,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译文:您 凭借什么作战呢?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 鲁庄公 的“鄙”表现在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
刿的“远谋”表现在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6、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如: 战前:鲁 浅陋 ; 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参与
2、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 鄙:(见识)浅陋
3、何以战:靠什么作战?以: 用,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 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弗:不 专 :专有
5、徧,通“遍”普遍。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 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4、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即取信于民) 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 大小小的案件, 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这一句话所 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 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九下《曹刿论战》知识清单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儒家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二、字音字形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败绩(jì)遂(s uì)逐(zhú)齐师旗靡(mǐ)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军队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3.肉食者鄙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安身专:独自享有5.对曰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6.小惠未徧遍:遍及、普遍7.虽不能察察:明察8.必以情情:实情9.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10.战则请从从:跟随11.齐师败绩败绩:大败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13.既克既:已经14.一鼓作气作:振作15.彼竭我盈竭: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6.难测也测:推测,估计17.惧有伏焉伏:埋伏18.望其旗靡靡:倒下(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4.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6.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书信7.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小信未孚孚:使动用法,使……信服4.忠之属也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部编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朗读+知识点

课后思考探究一、复述课文略。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三、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
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1.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六、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
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
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主要知识点(一)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攻打(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遍及,普遍(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字音】曹刿(guì)间(jiàn)玉帛(bó)未孚(fú)辙(zhé)靡(mǐ)【注释】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可,可以。
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
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
彼,代词,指齐军方面。
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作家、作品简介】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创作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主要内容】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
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
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
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
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
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
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主题思想】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思维导图】【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民弗从)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必以信)。
把(必以分人)5.请:请求(曹刿请见)。
允许(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 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又何间焉)兼词,于此,在哪里。
(惧有伏焉)【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3.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