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寓言两则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语解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词语解释(第三单元)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羊圈:养羊的棚或栏。
窟窿:洞,孔。
街坊:邻居。
后悔:事后懊悔。
劝告:1、拿道理说服人,使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
2、希望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而说的话。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边走,却驾车往北走。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楚国:周朝国名,在今湖南、湖北一带。
把式:精于某种技术的人。
课文中的“好把式”指驾车本领特别好的人。
盘缠:路费。
10、惊弓之鸟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魏国:课文中指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名,在现在的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等地。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是个射箭技术特别熟练、本领很高的人。
打猎:在野外捕捉鸟兽。
弦:弓背两头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大吃一惊:形容对意外发生的事情非常吃惊。
悲惨:处境与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作痛:产生疼痛的感觉。
孤单失群:孤孤单单,找不到同伴。
11、画杨桃叮嘱:再三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想当然:凭主观推测,认为事情大概是或者应该是这样。
课文中指没有仔细观察,凭自己想象认为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走了样:失去了原来的样子。
讲桌:讲课用的桌子,也叫讲台。
一端:(东西的)一头。
正对:恰好对着。
准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
课文中指把杨桃的形状画得符合实际,没有走形。
审视:仔细看。
严肃:1、(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2、(作风、态度等)严格认真。
课文中取第1种意思。
半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好久。
轮流:依照次序一个接替一个。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角度:1、角的大小。
2看事情的出发点。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画杨桃时的观察点。
相似:想像。
教诲:教训;教导。
受用:享受;得益。
课文中指老师和父亲的教诲对“我”一生都有教育意义。
9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

拨开 ) 侧( 披着 ) 遇( 遇到 ) 拨( 侧面 ) 披(
相互争夺,不肯相让 《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鹬蚌相争 最后让渔翁一齐捉住了,这叫___________ ,渔翁得利 _________。
做事要权衡得失,要互相谦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了空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长。比喻违反事物的规律
揠苗助长
强求速成。
精读细研
巴望:希望、 盼望、渴望。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 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 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 长,心里十分焦急。
着急、急切
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 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 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 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寓意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而不应该勾心 斗角̖ 互不想让,否则就会两败俱伤,反 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鹬蚌(相争 ) 渔翁( 得利 )
筋疲( 力尽 ) (喜笑 )颜开 (兴致 )勃勃 揠苗( 助长 )
2.比一比,再组词。
拔河 ) 则( 疲劳 ) 寓( 寓言 ) 拔( 一则 ) 疲(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道理
故事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 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郑人买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揠 苗 助 长
坐 井 观 天
亡 羊 补 牢
守株待兔
zé yà
jiāo
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7.2三年级下《9_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共同点:都是寓言类的成语。
寓言两则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讲道理。 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 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 启发和教育。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
羊圈
huǐ
窟窿
劝告
lonɡ
叼走
后悔
街坊
fanɡ
邻居
辕 辙
讲一讲
用自己的话讲讲《南辕北辙》这个故事。 提示:可以借助板书上的词句,用自己的 语言,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通顺地将故 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加上动作、 表情更好。
作业
1.抄写本则故事的生字、字词。 2.把这则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 3.继续收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班会上 与大家交流。
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 ── 理解内容 ──联系实际 —— 展开想象 解决字词 体会寓意 练讲故事
作业
1.抄写本则故事的生字、字词。 2.把这则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 3.(选作)收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下 节课与大家交流。
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 ── 理解内容 ──联系实际 —— 展开想象 解决字词 体会寓意 练讲故事
换个说法: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联系生活谈一谈
比如: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我能讲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讲《亡羊补牢》这个故事。 提示:可以借助板书上的词句,用自己的 语言,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通顺地将故 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加上动作、 表情更好。
五年级《9.寓言两则《兄弟拉纤》《针瞧不起线》》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五年级《9.寓言两则《兄弟拉纤》《针瞧不起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赚钱、拉纤、摇橹等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意。
3.教育学生做事要齐心,要学会团结协作,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内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课件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1讲故事.学生说说第一则寓言写的是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
2、明寓意学生讨论:①哥哥是怎样做的﹖②弟弟是怎样做的﹖③结果怎样﹖( 船撞坏了,瓷器震碎了)④他们错在哪里﹖ (互相依赖,互相推诿)⑤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齐心协力,要顾全大局,不要互相依赖,互相推诿)3.谈感想学完寓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自己应该怎样做。
四、总结:《兄弟拉纤》讲的是兄弟俩不合作(拉船不同时用力)造成撞船毁物的严重后果,进而告诉人们做事要齐心协力的道理。
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1讲故事.学生说说这则寓言写的是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
2、明寓意学生讨论:①针为什么让线感谢他,他说得对吗?针和线应该怎样做?②针和线应该怎样做?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谈感想学完寓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自己应该怎样做。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9寓言两则57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9寓言两则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பைடு நூலகம்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凡事不要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
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9.《寓言两则(鹬蚌相争)》PPT

一个故事,居然制止了一场战争 。
yù
bàng
鹬和蚌为什么会 发生争斗呢?
我会 认
ruò
弱
威胁
zhuó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啄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鹬
鹬是一种水鸟,羽毛 茶褐色,嘴、脚都很长, 上体通常杂黑褐色,尾和 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 或田野中捕吃小鱼、贝类 等。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蚌
生活在江、河、湖、沼里 的贝类,种类很多,大部分 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
啄肉 夹住 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
• 带着下面的问题,读课文。
(1)它们为什么争? (2)它们怎么争? (3)结果怎样?
读课文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有谁?他 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 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 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 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牢牢地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国最 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 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 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 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 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 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 喜,认为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而燕王派一个叫 苏代的人去求见赵王。苏代是著名的游说之士苏 秦的弟弟,他也很善于游说,只给赵王讲了一个 故事,就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秦王 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小故事,大道理。
寓言
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 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 、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 伤,让第三者得利。
9《寓言两则》之《南辕北辙》

读 读 演 演
分角色演读《南辕北辙》。
☆ 你在学习上和生活中也遇见过类似 “南辕北辙”这样的事吗?说说你的见闻和 感想。 ☆ 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 课后再搜集一些寓言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说了一件什么 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 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 苗都枯死了。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 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 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 糟。——《拔苗助长》
战国时候,有一回魏国的大夫季梁到赵国去旅行。
途中他得到了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消息。季梁立
刻感到了一种不安。为制止魏王攻打赵国,他停止
旅行,转身回魏国而去。 魏王看他风尘仆仆、慌慌
张张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问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
情。季梁不紧不慢地说道:“事情并不算特别要紧,
只是我遇到了一个怪人以及他的怪事,我愿意早一
辕
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辙 车轮压的痕迹
街市 大街小巷 缠人 纠缠 盘缠 游街 街头巷尾 缠绵 胡搅蛮缠
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 整个故事的内容? 最后一节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 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 了楚国。
偏偏,一定
楚国在南边,他 硬要往北边走。
南辕北辙
你家在哪里?假如你要回家,要往
哪个方向?往相反的方向可以回家吗?
自读课文,想想文中的这则寓言讲 的是什么故事。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同
学间可相互交流认字方法。
读读认认
yuán zhé 南 辕 北 辙 chán 盘 缠 yì g n 硬 要
把
式
街
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坐井观天
揠苗助长
寓:寄托
言:讲道理
寓言的特点:通过一个简短的 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
亡:丢失。亡羊:丢了羊。 补:修补。牢:羊圈。 亡羊补牢:丢了羊后去修补羊圈。
我会读
寓言 羊圈 街坊 劝告 圆圈 叼走 窟窿 后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 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 了楚国。
道理:行动和目的相反,无论花多少力气 都无法达到目的。
如果去楚国的人路 过你的身边,你会对他 说什么?
就不算晚。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发生 类似的事,你能举例说说吗?
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对两次丢羊,养羊人分别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结果么样? 自由朗读课文,填 写下表。
怎么说 怎么做
结果怎样
内心的 想法
第一次
羊已经丢了 ,还修羊圈 干什么呢?
没有修羊圈
羊又少 了一只
满不在乎
不知错
第二次
现在还不晚
他的朋友劝了那个人三次,那个
人接受了吗?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 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
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
他的朋友劝了那个人三次,那个
人接受了吗?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 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
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
固 执 二次: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 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 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最后结果: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 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 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
再
也没丢过。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由此可见:一个人犯了错误,只要—
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 ———————————————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2.养羊人为什么丢了羊?丢了几次羊?
3.第一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是怎么 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又是怎么 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第一次: •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 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 街坊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 堵上那个窟窿吧。” •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 么呢?” • • 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
赶快堵上那 个窟窿,把 羊圈修得结 结实实的
羊再也没丢 非常后悔
去改错
《南辕北辙》
辕:车前头架在牲口上的两根长木。
辕
辙
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中,那个人是 怎么想怎么说的?他的朋友又是
怎么说的?请你找出他们之间一
共发生了几次对话?
• “你上哪儿去呀?” “到楚国去。” •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