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谚语
民间俚语谚语集锦5

民间俚语谚语集锦5得人恩果千年记,得人花戴万年香。
深山出俊俏。
软刀子割头不觉死。
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吹牛不要钱,只要吹得圆。
打死阎王,吓煞小鬼。
道路难行钱作马,城池不克酒为兵。
熬粥要有米,说话要讲理。
背后忍饥易,人前张口难。
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
酒荒色荒,有一必亡。
爱在心里,狠在面皮。
家有千金,不如日进分文;良田万顷,不如薄艺随身。
见什么佛念什么经。
不要轻视毒蛇细,不要小瞧敌人少。
丑是家中宝,可免惹烦恼。
朝西过东,两手脱空。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离家三里地,别是一乡风。
木偶不会自己跳,幕后定有牵线人。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无功不受禄。
心记不如墨记。
甜从苦中来,福从祸中生。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何时仗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守得云开见月明浪从风来,草从根来。
兵来将挡,水来土堰。
笨鸟先飞,大器晚成。
补漏趁天晴,练功趁年轻。
不见其人,先观其友。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大树砍不倒,小草站不牢。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海上无风不翻船,江中无风不起浪。
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白酒红人面,美色动人心。
兵不练不精,树不修不直。
兵贵奇,不贵众。
当迟就要宁耐,当速就要慷慨。
大恶多从柔处伏,须防绵里之针;深仇常自爱中来,宜防刀头之蜜。
吃水不忘挖井人。
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1、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2、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3、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5、俚语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地域性强,较生活化。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
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6、习语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语文常见俚语

语文常见俚语俚语是指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表达简洁、形象生动的词语或短语。
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语文俚语,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俚语。
一、常见的动词俚语1. 摸鱼:指在工作或学习中偷懒,消磨时间。
2. 装逼:指故意表现出与众不同,自我吹嘘,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3. 粉墨登场:指一个人以盛装出现在公众场合,引起众人的关注。
4. 出圈:指突然受到大量关注,成为社会热点。
5. 秀恩爱:指情侣公开展示自己的甜蜜,引起他人的反感。
6. 逃离北上广:指脱离高房价和激烈竞争的大城市,选择到小城镇或农村定居。
7. 难倒:指遇到困难或问题,无法解决。
8. 拍马屁:指通过谄媚、奉承等手段取悦上级或富有权势的人。
二、常见的名词俚语1. 狗血剧:指情节荒诞、离奇、无法理解的电视剧或小说。
2. 小清新:指表达清新、文艺、少女心等风格的事物。
3. 撕逼:指争吵、争执、口角等激烈的争论过程。
4. 数码宝贝:指80、90后时代的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热爱和追逐。
5. 吃瓜群众:指通过观看他人的八卦、热点事件,获得快感和娱乐的群众。
6. 屌丝:指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状态低迷的一群人。
7. 麻烦事:指令人讨厌、烦恼的事情。
8. 吃土:指经济拮据或生活艰难,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常见的成语俚语1. 纸上谈兵:指只在纸上讨论问题,缺乏实践经验。
2. 吃力不讨好:指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3. 混吃等死:指没有目标、没有进取心,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
4. 豁得出去:指能够放得开、大度面对别人的批评或抨击。
5. 水过鸭背:指对批评、指责等消极因素不予理会。
6. 看风使舵:指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立场或行动。
7. 声东击西:指转移对方注意力,达到自己目的的策略。
8. 杀鸡儆猴:指惩罚一个人来警示其他人,起到儆效。
四、常见的谚语俚语1. 趁热打铁:指抓住时机,利用机遇,不拖延。
俗话俚语

一画一通百通。
一环套一环。
一正压百邪。
一勤生百巧。
一巧胜百力。
一强压百弱。
一熟三分巧。
一打三分低。
一步两脚窝。
一动不如一静。
一多必有一缺。
一心不可二用。
一步一个脚印。
一人难敌众手。
一锹挖不成井。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个菩萨一个样。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一步迈上阳关道。
一步练错百步错。
一番手脚两番做。
一瓶不满半瓶晃。
一辈同窗三辈亲。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处不到一处迷。
一层窗户纸捅破。
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个师父一个传授。
一个模子脱出来的。
一口不能吃一个饼。
一口咬定一个血印。
一瓢水倒不出一瓢水。
一堵墙难挡八面风。
一个膀子推不动车子。
一个马杓一个柄儿。
一个锅里做不出两样饭。
一只手捂不住两个耳朵。
一个人看不见自己的后颈窝。
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根钉。
一是一,二是二。
一不做,二不休。
一回生,二回熟。
一传十,十传百。
一窍通,百窍通。
一枝动,百枝摇。
一步错,步步错。
一环离,全链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一不伤弓,二不伤弦。
一人传虚,十人传实。
一朝相识,千日朋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人打井,万人饮水。
一人拼命,万人莫敌。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一星半星,聚两成斤。
一树枣子,哪能个个红。
一根草易凋,一滴水易干。
一树一种果,一山一样柴。
一日勤在早,一年勤在春。
一勤生百巧,一懒长百病。
一只羊也是赶,两羊也是放。
一天结下仇,千日解不透。
一个人是龙,挑不起天来。
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
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一步跟不上,步步拉饥荒。
一招走错,满盘皆输。
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
一砖难垒墙,独木不成林。
一根柱子动,根根房梁摇。
一扎翅膀,就知道要往哪飞。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满园春。
一花独放经一点,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不做,二不休,推倒葫芦撒了油。
二画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二人同心,黄土成金。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小学的解析学习常见的谚语与俚语的使用

小学的解析学习常见的谚语与俚语的使用在小学解析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谚语和俚语,它们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能教会我们一些人生道理和智慧。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小学常见的谚语和俚语的使用。
一、寓意深刻的谚语1.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个谚语告诉我们要早起,只有付出努力和勤奋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我们可以引用这个谚语来鼓励自己或他人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2.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谚语表示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们可以引用这个谚语来提醒自己要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互相包容和理解。
3. 吃一堑,长一智这个谚语告诉我们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能够更加谨慎和聪明地处理。
我们可以引用这个谚语来鼓励自己要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二、生动形象的俚语1. 等闲视之,莫如过之这个俚语常被用来形容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而是要积极应对。
比如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我们可以引用这个俚语来鼓励自己要勇敢地面对困难。
2. 拾人牙慧这个俚语表示学习他人的好点子或经验,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们可以引用这个俚语来表达对他人的赞赏并表示自己会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
3. 骑驴找马这个俚语形象地比喻在选择问题上要灵活变通,不能僵守一种选择。
我们可以引用这个俚语来告诉自己要善于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不要固守旧有的思维方式。
三、用谚语和俚语进行故事讲解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谚语和俚语,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解释。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含义。
故事讲述了一个顽皮的小猴子不听爷爷的劝告,结果掉进了陷阱里。
在故事中可以插入对话来让孩子理解并记住这个谚语的意义。
四、在写作中使用谚语和俚语在写作中使用谚语和俚语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文采。
例如写作文时,我们可以在结尾使用一个富有启示性的谚语来强化文章主题。
这样可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内涵。
总之,小学解析学习中常见的谚语和俚语给予我们智慧和引导。
民间俚语谚语集锦9

民间俚语谚语集锦91.天变一时,人变一刻。
2.对牛弹琴,牛不入耳。
3.寡门不入宿,临甑不取尘。
4.房里无人莫烘火,烘火犹忌埋头睡。
5.万事开头难。
6.皇天不负有心人。
7.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8.兔儿不吃窝边草。
9.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
10.勤能补拙,勤能损欲。
11.亲不择骨肉,恨不记旧仇。
12.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
13.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14.临危望救,遇难思亲。
15.梦吉则凶,梦凶则吉。
16.名师出高徒。
17.鸟各有群,人各有志。
18.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19.树大分杈,人大分家。
20.人怕揭短,龙怕揭鳞。
21.忍得十日破,忍不得十日饿。
22.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
23.悖入亦悖出,害人终害己。
24.不计今朝凶吉,哪知他日兴亡。
25.矮檐之下出头难。
26.养儿不在阿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便好。
27.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
28.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29.心不负人,面无愧色。
30.行得春风有夏雨。
31.一根单丝难成线,千根万根拧成绳。
32.拄棍要拄长,结伴要结强。
33.在家千日好,出外片时难。
3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5.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36.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37.燕子衔泥垒大窝。
38.要取骊龙项下珠,先须打点降龙手。
39.一步错,步步错。
40.养正邪自退。
41.眼见稀奇物,胜活十年人。
42.田舍翁亦当积三斛麦。
43.贪根不拔,苦树常在。
44.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45.初犯叫过错,屡犯叫作恶。
46.从虎者应无善兽,好斗者必遇强敌。
47.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48.床头吵架床尾和。
49.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50.刀子嘴,豆腐心。
中国俗语谚语俚语大全

中国俗语谚语俚语大全
摘要:
1.引言
2.俗语、谚语、俚语的定义与区别
3.俗语、谚语、俚语的来源
4.俗语、谚语、俚语的分类
5.俗语、谚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结语
正文: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俗语、谚语、俚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们以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1.俗语、谚语、俚语的定义与区别
俗语是指长期在民间流传,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具有教益意义的警句或格言。
俚语是民间非正式场合中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词汇和表达。
这三者之间有一定的重叠,但各自有其特点和用途。
2.俗语、谚语、俚语的来源
俗语、谚语、俚语来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来源包括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活经验等,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
3.俗语、谚语、俚语的分类
俗语、谚语、俚语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分为许多类别,如道德伦理类、生活经验类、自然现象类、人物描写类等。
这些类别反映了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4.俗语、谚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俗语、谚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用它们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教育后代、描绘事物等。
它们以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富有智慧的特点,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5.结语
俗语、谚语、俚语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智慧。
中国俗语谚语俚语大全

中国俗语谚语俚语大全以下是一些中国俗语谚语俚语的例子: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 熟能生巧。
4.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6. 画龙点睛。
7. 隔行如隔山。
8. 人生如梦。
9. 破釜沉舟。
1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12. 树大招风。
13.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1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5.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6.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7. 宰相肚里能撑船。
18.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19.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0. 狗咬狗,一嘴毛。
这些俗语谚语俚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生智慧。
在日常交流中,适当运用这些俗语谚语俚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m, if you lend me a strong book, I will treat you next time.—Oh, no. I won't _____ your story.A. buyB. receiveC. getD. read从2010年两道含美国俚语、谚语的高考题谈起发表时间:2011-4-25 来源:高教版英语周报11年32期作者:李宝忱[导读] 在2010年高考英语(安徽卷)上,出现了一道含有美国俚语的单项选择试题。
文/ 李宝忱在2010年高考英语(安徽卷)上,出现了一道含有美国俚语的单项选择试题,而在2010年高考英语(江苏卷)的单项选择试题中,又出现一道考查美国谚语的题目,两道题都十分抢眼且耐人寻味。
笔者现分别抄录如下,并略加说明。
先谈安徽卷上含有美国俚语的题目:1. You are the team star! Working with ____ is really your cup of tea.(2010 安徽卷)A. bothB. eitherC. othersD. the other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代词辨析。
both两个都;either两者中的任何一个;others另几个、别的人;the other 为other的特指。
本题中“cup of tea”是美国俚语,意为“喜欢的人或事物”。
例如:This novel is not my cup of tea.这本小说不合我的意。
通过综合分析句意及备选项,可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
对于这一道题中所含的美国俚语,如果考生对其不了解,便很难在解题时把握句意并正确作答。
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美国俚语也可适当关注,引进一些鲜活的语言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美国社会生活及其风土人情的了解。
美国俚语是伴随着美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特别是当人类社会已进入电子时代,人们交流的方式在发生剧变的同时,语符编码流程也在随之变化、发展,而美国俚语则是美国社会当中多种变化语言的前锋。
俚语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简练、幽默诙谐、富于表现力等特点。
诸如:美国俚语:the Big Apple 大苹果城市——纽约市。
例句:My mother has lived right in the heart of the Big Apple for the last ten years, and has never thought of moving.我母亲一直住在纽约市中心,不曾有搬家的念头。
美国俚语:big name 指演艺界名人。
例句:We've already asked a lot of big names to attend the awarding ceremony.我们已邀请很多演艺界名人来参加颁奖仪式。
美国俚语:cold fish 冷若冰霜的人。
例句:Nobody invites Carson, because he is a cold fish.没人邀请卡森,因为他这个人不合群。
俚语中包含语体有:亲昵、戏谑、委婉、蔑视等。
俚语使用的范围相当广泛,语域包括商界、体育界、文艺界等等。
最早美国俚语曾被人们认为是低俗语言,但随着时间地推移,许多俚语由于其具有的形象生动、鲜明简练、幽默诙谐、富于表现力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广泛认同和使用,甚至于被政界、要人所使用。
如今美国俚语已收入《美国俚语词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的词条就有15,000多条。
总之我们通过林林总总的俚语,可以从中了解美国不同阶层人士的用词倾向,领略到美国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之下的各种风土人情。
下面再说说江苏卷上考查美国谚语的题目:31. —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ut in vain.— Why not consult with Frank? You see, ____.(2010江苏卷)A. great minds think alikeB.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C.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D.it's better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something[译文]—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最终徒劳无益。
—你为什么不找弗朗克商量商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答案:B解析:句中You see, 是插入语,作独立成分。
而选项A译为“英雄所见略同”,选项C译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选项D译为“三思而后行”,均与此题语境不相符合,故正确答案为选项B: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考单项选择题中,用谚语命题还是少见的,笔者认为由此可引伸的思考甚多。
大家知道,作为高度发展的语言,英语和汉语一样,其中含有为数众多的成语、谚语及惯用语。
学习与掌握这一部分词汇对于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你会发现,你开始关注、收集、学习谚语的过程也是饶有趣味的。
遇到谚语,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翻译,或把一句西谚译成汉语,或把一句中谚译成英语。
有些西谚和中谚,其言虽异,其意则一,如果匹配得当,确能添彩、生辉,起到“相得益彰”、“佳偶天成”的效果。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
语言通俗、句式工整、含义深刻。
下面就是西谚配中谚的例子。
例如:1. 西谚: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中谚: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2. 西谚: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may be done today.中谚:今日事,今日毕。
3. 西谚:A bad workman quarrels with his tools.中谚:拙匠常怪工具差。
4. 西谚: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中谚:物以类聚。
5. 西谚: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中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6. 西谚:So many men, So many minds.中谚:人各有志。
7.西谚: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中谚: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8. 西谚: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中谚:雨过天晴。
9.西谚: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中谚: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10. 西谚: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中谚: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11. 西谚:All roads lead to Rome.中谚:殊途同归。
12. 西谚: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中谚:万事开头难。
13. 西谚:Better the devil you know than the devil you don't know. 中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14. 西谚: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中谚:血浓于水。
15. 西谚:Clothes do not make the man.中谚:人不可貌相。
16. 西谚:Coming events cast their shadows before.中谚:山雨欲来风满楼。
17. 西谚: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中谚:滴水穿石。
18. 西谚:Practice makes perfect. / Custom makes all things easy. 中谚:熟能生巧。
19. 西谚:Custom reconciles us to everything.中谚:习惯成自然。
20. 西谚: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中谚:量入为出。
21. 西谚:Diamond cut diamond.中谚:强中自有强中手。
22. 西谚:Don't cross a bridge till you come to it.中谚:船到桥头自然直。
23. 西谚:Don't wash your dirty linen in public.中谚:家丑不可外扬。
24. 西谚: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中谚:早睡早起。
如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即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讲,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学习英语,适度学习俚语、谚语也是十分必要的。
正如《英语课程标准》所讲:“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部,2003)本文结束前,笔者愿以一句话,赠给学子们:I consider it wrong that Chines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without comparing it with our own language.我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与我们自己的语言相比较是不对的。
只要一比较,你就会发现,英语和汉语都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表达我们思想、感情的工具。
这也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学好英语应当有助于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是相反。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