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3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3高中《原子结构》word教案二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
5.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教师打开贺卡][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
[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生]仔细观察,并拆开看看。
[师]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
与上述例子相似,我们前面学过了碱金属及卤族元素等知识,知道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那么,决定它们性质的关键是什么呢?[生]物质的结构[师]很正确。
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性质。
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师]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
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就都能生成新物质呢?举例说明。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案 Word版

第二課時知識與技能:1、瞭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能用構造原理認識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2、能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3、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4、知道原子的基態和激發態的涵義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躍遷及吸收或發射光譜,瞭解其簡單應用教學過程:〖課前練習〗1、理論研究證明,在多電子原子中,電子的排布分成不同的能層,同一能層的電子,還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級。
能層和能級的符號及所能容納的最多電子數如下:(1)根據的不同,原子核外電子可以分成不同的能層,每個能層上所能排布的最多電子數為,除K層外,其他能層作最外層時,最多只能有電子。
(2)從上表中可以發現許多的規律,如s能級上只能容納2個電子,每個能層上的能級數與相等。
請再寫出一個規律。
2、A、B、C、D均為主族元素,已知A原子L層上的電子數是K層的三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K、L層上電子數之和等於M、N層電子數之和;C元素形成的C2+離子與氖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完全相同,D原子核外比C原子核外多5個電子。
則(1)A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是,B元素的原子序數為;(2)寫出C和D的單質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引入〗電子在核外空間運動,能否用宏觀的牛頓運動定律來描述呢?4、電子雲和原子軌道:(1)電子運動的特點:①品質極小②運動空間極小③極高速運動。
因此,電子運動來能用牛頓運動定律來描述,只能用統計的觀點來描述。
我們不可能像描述宏觀運動物體那樣,確定一定狀態的核外電子在某個時刻處於原子核外空間如何,而只能確定它在原子核外各處出現的概率。
概率分佈圖看起來像一片雲霧,因而被形象地稱作電子雲。
常把電子出現的概率約為90%的空間圈出來,人們把這種電子雲輪廓圖成為原子軌道。
S的原子軌道是球形的,能層序數越大,原子軌道的半徑越大。
P的原子軌道是紡錘形的,每個P能級有3個軌道,它們互相垂直,分別以P x、P y、P z為符號。
P原子軌道的平均半徑也隨能層序數增大而增大。
202020-2021-2020年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12 新人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12 新人教版选修3[复习]能层、能级、构造原理等上节课内容。
[过渡]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电子排布都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我们学习第四部分。
[板书]四、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讨论]节日五颜六色的焰火是否是化学变化?若不是化学变化,与电子存在什么关系?(参阅课本)。
[讲解] 节日焰火与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
[板书]2、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激发态—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讲解] 各种焰色反应是由对应的各种元素决定的。
钙、锶、钡以及碱金属的挥发性化合物在高温火焰中,接受了能量,使原子外层的电子从基态激发到了高态,该电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约10-8s)便跃迁到基态或较低的能级上,并在跃迁过程中将能量以一定波长的光能形式释放出来。
由于各种元素的能级是被限定的,因此在向基态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也就不同。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能级差正好对应于可见光范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色彩。
[投影]图1-4 激光的产生与电子跃迁有关[转折]同学们都听说过“光谱”一词,什么是光谱呢?[板书]3、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讲述]资料: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詹森赴印度观察日全食,利用分光镜观察日珥,从黑色月盘背面如出的红色火焰,看见有彩色的彩条,是太阳喷射出来的帜热其他的光谱。
他发现一条黄色谱线,接近钠光谱总的D1和D2线。
日蚀后,他同样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这条黄线,称为D3线。
1868年10月20日,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也发现了这样的一条黄线。
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是一条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新线,是因一种新的元素产生的,把这个新元素命名为 helium,来自希腊文helios(太阳),元素符号定为He。
人教版选修三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罗田一中余金安授课班级:高二(13)班【知识与技能】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α粒子散射实验的探究过程,你将会初步学会“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途径和建立模型研究微观结构的方法。
2、通过学习化学史和化学哲学思想,你将会学会信息处理的方法,并通过思考、合作与交流,理性认识原子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这节课感知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的差异,你会建立基本的物质观、微粒观和原子观。
2、通过科学探究和科学建模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你将会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求实、不断突破的思想。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古代庄子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特点建立物质观、微粒观、原子观;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并认识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特点[新课引入]播放PPT两个和尚的对话,创设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化学情景。
[思考与交流]活动一1、聆听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中包含哪些观点?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投影]观看视频,了解西方从德国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到道尔顿,再到汤姆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活动二1、分小组活动:猜想原子的可能结构活动要求:以小组进行讨论活动,猜想原子内部带正电荷的物质和电子是如何分布的。
用红点表示带正电荷的物质,用黑点表示电子。
在画板上画出你们心目中认为的原子结构图形。
[点评]对学生画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做出点评,引导学生找出可能的原子模型。
[投影]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和过程,并根据你的猜想推理可能的实验现象;[讲]讲解用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的原理。
[投影]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分析是否与你预想的结果一样?[讲]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原子模型[讨论归纳]原子结构的特点:(1)原子核在原子中央,电子在原子核外分散;(2)原子核体积小,聚集了原子主要的质量;(3)电子质量小,绕核作高速运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 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师:同学们,决定这千变万化世界最基本的微粒是什么呢?生:原子师:对,现在我们一起回答有关原子的几个小问题。
回忆:1.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2. 原子能否再分呢?原子如何构成?3. 原子核的构成如何?4. 质子、中子、电子的特点如何?【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1、原子的诞生2、能层与能级3、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一原子的诞生师:现在在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目前我们已发现90多种天然元素,请问它们是怎么诞生的?生:氢、氦原子通过核聚变逐步熔合而成。
【小结】宇宙大爆炸促使氢、氦原子合成其它原子!师:这些原子的结构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几代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吏。
【展示】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1805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904年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1、什么是能层?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2 8 1832 5、、、、、、、、、【小结】: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 》教案设计

构造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3、能力目标4、:能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3、情感目标:4、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重点难点】构造原理,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书写【教学方法】自学探究与启发讨论【教学过程】一、复习1、原子核外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多少?2、各能层有多少个能级?如何排列?3、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多少?有何规律?二、新授——构造原理1、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举例〗H原子:1s1;C原子:1s22s22p2;〖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知识,写出1-18号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 第1周期 H :1s 1;He :1s 2;第2周期 Li :1s 22s 1;Be :1s 22s 2;B :1s 22s 22p 1;C :1s 22s 22p 2;N :1s 22s 22p 3; O :1s 22s 22p 4;F :1s 22s 22p 5;Ne :1s 22s 22p 6;第3周期 Na :1s 22s 22p 63s 1;Mg :1s 22s 22p 63s 2;Al :1s 22s 22p 63s 23p 1;Si :1s 22s 22p 63s 23p 2; P :1s 22s 22p 63s 23p 3;S :1s 22s 22p 63s 23p 4;Cl :1s 22s 22p 63s 23p 5;Ar :1s 22s 22p 63s 23p 6;〖小结〗核外电子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层、能级上 2、构造原理〖提问〗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和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就可以得出各种原子的电子排布呢?〖探究〗根据已有知识,试写出K 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猜想一:1s 22s 22p 63s 23p 63d 1;猜想二: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分析〗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一式,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二式。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2. 掌握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的各种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结构模型;3. 原子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质量为1;-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质量为1;-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带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质子、中子的1/1836。
2. 原子的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外层轨道运动,各层轨道能量不同,电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 量子力学模型: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用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分布情况,电子的位置不确定,只有一定的概率存在于某个区域。
3. 原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图示、实验等形式展示原子的结构;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3. 提问、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知识。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3. 独立思考,总结学习体会。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应用视频、图片、类比和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认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发展过程。
2.进一步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层状排列。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了解电子排布式,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简单元素(1~18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5、让学生感受到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
2、核外电子排布式。
三、教学方法视频和图片观察、讲解、归纳、练习。
四、教学用具录播教室、本节课ppt。
五、教学过程:导入:原子是怎样诞生的呢?视频:地球的起源宇宙大爆炸_标清讲解:(展示三张宇宙大爆炸图片)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思考与交流: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讲解:氢元素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约为氢的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它们的原子总数加起来不足1%。
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地球上的元素绝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建议课外阅读: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从大爆炸到生命诞生的故事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图片讲解)1、古希腊原子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2、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3、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教学过程: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焰火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录像播放或计算机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霓虹灯光、激光、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等。
提出问题: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原子中电子能量变化的角度去认识光产生的原因。
问题解决:联系原子的电子排布所遵循的构造原理,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与电子跃迁等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释光谱产生的原因。
应用反馈:举例说明光谱分析的应用,如科学家们通过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了稀有气体氦,化学研究中利用光谱分析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与含量,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的有关资料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总结〗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
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
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阅读分析〗分析教材p8发射光谱图和吸收光谱图,认识两种光谱的特点。
阅读p8科学史话,认识光谱的发展。
〖课堂练习〗
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
3、比较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
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 B.原子核外电子的多少
C.电子离原子核的远近 D.原子核外电子的大小
4、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 ( )
A. 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
B. 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C. 产生的光谱线的条数可能是2 条
D. 电子的势能将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