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富营养及其蓝藻资源化开发利用前景

合集下载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一、引言滇池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对于滇西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不合理的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滇池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滇池的水生态环境,滇池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围绕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展开论述。

二、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1. 生态环境状况长期以来,滇池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表现为水质恶化、湖泊富营养化、湿地退化等问题。

水质恶化主要体现为富营养化和污染物排放导致的水体浑浊、藻类过度繁殖等现象。

湖泊富营养化对滇池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湿地退化则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丧失,加剧了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2. 生态系统风险滇池流域的生态系统面临多种风险,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的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原因导致的。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指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生态连通建设等因素导致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减少的现象。

土壤侵蚀是指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以及不恰当的农业种植方式导致的土壤流失现象,使得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历程1. 环境意识的觉醒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滇池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推动了环境问题的解决。

2. 监测和评估为了了解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水质监测和生态评估活动。

通过连续多年的监测和评估,政府对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为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富营养化_中国湖泊面临的治理难题[1]

富营养化_中国湖泊面临的治理难题[1]

湖泊被喻为“地球晶莹的眼”,然而,人类正在使她黯淡甚至失明!每年夏季,气温并不算高的昆明城畔,滇池都会出现大面积的蓝藻爆发。

池水不仅气味难闻,且观感极差,绿如油漆的状况让人难以置信:这还是水吗?滇池、太湖以及很多湖泊类似状况的出现,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典型写照。

湖泊的哀鸣湖泊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它不仅具有淡水资源储备、洪涝调蓄、生物多样性繁衍、水产养殖、景观旅游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特殊功能。

逐水而居是千百年来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个难以更改的习惯,然而,就是这一习惯导致了湖泊的另一种命运的出现——富营养化。

纵观当今全球湖泊,保持水质清澈稳定的“净水”已经越来越少。

我国是一个湖泊较多的国家,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2 305个,湖泊总面积为71 787平方千米,总蓄水量7 088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贮水量为2 261亿立方米。

全国有50%的饮用水来自于湖泊和水库。

最近,有关环保机构对我国67个主要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科学调查,结果显示约20%的湖泊水质较好(Ⅱ—Ⅲ类),约80%的湖泊受到污染(Ⅳ—劣Ⅴ类),表明当前我国湖泊水质污染的问题很严峻。

从对67个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看出,贫营养湖泊数量为零;中营养的湖泊为18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26.9%,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37.6%;属富营养型的湖泊为49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73.1%,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62.4%。

也就是说,从湖泊数量上来看,有近四分之三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所占的面积也接近总面积的2/3,表明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对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迫在眉睫。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4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是上海、无锡等沿湖9个城市的重要饮水源,承担3 000万人口的饮用水供给。

2007年6月15日中国国家气象局卫星遥感图发现,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现了约800平方公里面积的蓝藻。

滇池蓝藻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滇池蓝藻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Di e iL ke y o a tra;c mp h n i e u i z t n n a h a ;C a b ee n i o r e sv t i i e la o
蓝 藻 ( l la ) 名 蓝 细 菌 ( y nb c . bea e 又 u g C a o at e r ) 蓝 绿藻 ( l — r nag ̄ , 一类 进化 历 史 i 、 a b e u ge ta ) 是 e
胜 地又 是昆 明人 的供 水 源 之 一 。但 自 2 0世 纪 8 0 年 代 以来 , 湖污 染物 不 断增 加 , 入 导致 湖 内蓝 藻 大 量 繁殖 , 藻类 生 长 的高 峰 季节 , 在 会形 成 严 重 的蓝 藻“ 水华 ” 现象 , 物量可 高 达 22 生 13万 t干重 ) 即 ( ; 使在藻 类 生 长 的 淡 季 , 生 物 量 至 少 也 有 近 18 其 3 万 t干 重 ) 。在 滇 池 中形成 水 华 的 主 要 是微 囊 (
表 1 。
d 以及 束 丝藻 属 (p n ) A
4 0 4 X 1 。一 1 08 X 1 ・L~ . 0
加n) 的水华 束丝 藻 年 平 均 为 1 3X1。・ . 0
( .oaue 。总体 来说 , 华蓝 藻细胞 数约 为 3 Af sqa) l 水 .

蓝藻广 泛存 在 于 自然 界 , 包括 各 种 水 体 、 壤 土 和部 分生 物 体 内外 等 , 至 在 某些 恶 劣 的环 境 中 甚 也可 以发现它 们 的 踪迹 。滇 池 是 云南 高 原 上 面积 最大 的淡水 湖泊 , 素有 “ 高原 明珠 ” 之称 , 既是 旅游
维普资讯
20 0 6年 6月
云 南 化 工

滇池藻泥用途

滇池藻泥用途

滇池藻泥用途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也是云南省最大的城市水源地之一。

滇池藻泥指的是湖底沉积的一种淤泥,主要由藻类生物残骸和有机质构成。

藻泥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探讨滇池藻泥的用途。

1. 农业领域滇池藻泥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是优质的有机肥料资源。

可以通过处理和厌氧发酵等方式,将藻泥转化为有机肥,用于农田的施肥。

藻泥中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够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的养分供应,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分,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建筑材料滇池藻泥中富含的沉积物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和粘性,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

可以将藻泥与其他材料,如砂、水泥等进行混合,制成砖块、瓷砖等建筑材料。

由于滇池藻泥富含有机物质,制成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好的隔声、保温和环保性能。

这种利用藻泥制造建筑材料的方式既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污水处理滇池藻泥中含有大量的藻类和微生物,可以作为生物处理污水的重要材料。

藻类能够吸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通过光合作用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净化水体。

藻泥可以用于构建湿地植物系统,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生物处理,降解有机物质和去除污染物。

4. 能源利用滇池藻泥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能源资源。

藻泥中的藻类富含油脂,可以通过提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或生物燃料。

此外,藻泥还可以通过厌氧发酵转化为沼气,用于发电和采暖。

5. 生态修复滇池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域,水质污染和藻类暴发现象频繁发生。

利用滇池藻泥进行生态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藻泥可以用于河湖底质修复、湿地重建以及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通过将藻泥投入滇池湖区,可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促进水质优化和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

综上所述,滇池藻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农业领域的有机肥料、建筑材料、污水处理、能源利用和生态修复是其中重要的应用方向。

随着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更多关于滇池藻泥的研究和开发将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浅谈滇池的地理环境与现状及处理措施

浅谈滇池的地理环境与现状及处理措施

浅谈滇池的地理环境与现状及处理措施摘要: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传承着云南的名族特色,云南的文明摇篮。

为云南的经济发展,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然而,由于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薄弱与近代工业的污染,滇池已经变为世界上过富营养化最严重的三个湖泊之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藻类水华暴发。

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与对策?是目前人们关注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滇池富营养化藻类水华暴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1 概述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

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

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

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

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

滇池低纬度、高海拔,气温恒定,换水周期长,治理滇池蓝藻水华,成为世界性难题。

滇池,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由于蓝藻水华泛滥,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 云南命系于滇池滇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为云南的经济,旅游,生态提供重要的保障,传承着云南名族特色,加强了云南人民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

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中心,有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名胜古迹,海口、晋宁、呈贡、黑林铺等大小城镇考察风俗民情。

滇池的岸边,游览胜景甚多:海埂湖滨公园、西园别墅、观音山等。

这些名胜古迹及景点给云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入,促进云南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云南经济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云南跨入全国旅游大省。

滇池的特殊自然环境影响了昆明的自然气候,拥有滇池的昆明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少有的气候特征使得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良好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昆明成为云南省省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滇池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大型淡水湖泊,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和晋宁县境内,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

滇池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拥有多种物种的鱼类、鸟类和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很高。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污染,滇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了解滇池的生态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生态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滇池的水质与以前相比明显下降,出现了大量富营养化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排放废水所致。

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湖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暴发。

蓝藻生长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湖水缺氧,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蓝藻产生的毒素也会危害人类健康,使得滇池的水资源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除了水质问题,滇池的湿地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但是在滇池周边,大量湿地被填埋和开发为农田和城市建设用地。

这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植物和生物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湿地的破坏也使得滇池的水质更加不稳定,失去了对水体净化的功能。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滇池的渔业资源已经极度减少。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滇池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

正常而言,滇池应该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对渔业资源的无限捕捞和无序管理,滇池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

针对滇池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水质监控和污染治理。

加大对农业和城市排放的监管力度,减少化肥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避免过度富营养化的现象发生。

其次,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

保护好滇池周边的湿地,减少填埋和土地违法开发的现象,保护湿地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后,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

限制对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制定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和指导,推广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方式。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保护滇池的生态资源。

滇池近20a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滇池近20a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收稿日期:2008-11-07滇池近20a 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王红梅,陈 燕(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8)摘 要:根据1988~2007年滇池水质监测数据,评价了近20a 来滇池水体主要富营养化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逐年加重趋势。

根据其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及变化趋势。

认为昆明市虽然在治理滇池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关键词: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原因;滇池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55(2009)03-0057-04 滇池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城区西南面,属断陷构造湖泊,是云贵高原上湖面最大的淡水湖泊。

滇池平均水深414m ,湖水面积309km 2,湖容1219亿m 3。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17亿m 3,扣除多年平均蒸发量414亿m 3,实有水资源量513亿m 3。

湖泊补给系数919,湖水滞留期约为981d 。

滇池水域分为草海、外海两部分,现由人工闸分隔。

草海位于滇池北部,外海位于滇池中南部,为滇池的主体,面积大约占全湖的9617%,草海、外海各有一个人工控制出口,分别为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

20世纪70年代滇池无论是草海还是外海水质均为Ⅲ类水,80年代初水质逐渐被污染,90年代迅速恶化。

90年代后期由于滇池水质污染严重,已纳入国家重点治理的三大湖泊之一。

1 监测点位的变化在1986~2001年期间,滇池的监测点位不断调整变化,在最多年份达到24个测点,2002年通过国家点位优化认证,最终确定了滇池监测点位为10个,其中草海2个,外海8个。

2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从2003年开始,滇池水质监测项目为G 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的24项基本指标,同时加测了透明度、叶绿素a 等水生生物指标。

监测分析方法为《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中的标准方法。

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滇池是我国第八大淡水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昆明市最大的自来水源地。

近年来,滇池水华问题频发,成为困扰昆明市民的重要环境问题。

滇池水华主要是由蓝藻引起的,蓝藻水华不仅影响了滇池的生态环境,还给城市的自来水供应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技术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滇池蓝藻水华的危害与成因1. 对环境的危害蓝藻水华会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影响生态平衡,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2. 对城市自来水供应的影响蓝藻水华会导致藻类大量逝去并降解,产生臭味和异味物质,影响自来水的水质,给城市自来水处理带来压力。

3. 成因分析滇池水华的形成是由湖泊富营养化、氮磷含量高、水温升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也是滇池水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1. 生物控制技术通过引入和培育一些具有高水平的生物控制蓝藻水华的微生物和浮游植物,来改变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过程,从而控制蓝藻组织生长。

2. 化学控制技术利用化学方法来控制蓝藻水华,包括投加杀藻剂、投加固氮剂等手段来改善水体的营养盐结构,控制水华的发生和发展。

3. 物理控制技术通过喷淋、搅拌、曝气等物理方法来改善水体的流动状况,减少蓝藻在水体中的滞留和生长。

4. 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人为手段引入适当的水生植物和动物,修复水体的生态平衡,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

5. 应急处理技术在水华暴发时,采取防治措施,包括机械收割、高压水枪清洗等手段来应急处理已经形成的蓝藻水华。

三、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实践1. 技术实验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对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多次实验,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经验。

2. 工程应用在滇池及其周边区域开展了多项水华综合防控工程应用实践,包括投放生态修复材料、喷洒杀藻剂等措施。

3. 效果评估了解各种综合防控技术在滇池水华治理中的应用效果,不断进行效果评估和技术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区 KMnO4指数 总磷 总氮 (mg/L) ) (mg/L)(mg/ ) L) ) 7.7 1.295 13.1 5.7 7.0 6.2 0.155 1.07 0.186 1.98 13.1 1.82 营养 状态 指数 79 63 76 62 水质 类别 劣Ⅴ Ⅴ 劣Ⅴ Ⅴ
草海 2004年 年 外海 草海 2005年 外海 年
Company Logo
在藻类生长的高峰季节, 在藻类生长的高峰季节,严重的 蓝藻"水华"生物量可高达 生物量可高达2123万t 蓝藻"水华 生物量可高达 万 (干重 ,在藻类生长的淡季,其生 干重) 在藻类生长的淡季, 干重 物量至少也有近138万t (干重 . 干重) 物量至少也有近 万 干重 总体来说,水华蓝藻细胞数约为 3.44 ×106 ~1. 08 ×109 L - 1 , 年 平均为1. 平均为 3 ×108 L - 1.
LOGO
滇池富营养及其 蓝藻资源化开发利用前景
第一部分 滇池富营养
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 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 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水系是全国13 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水系是全国13 个重点保护水系之一.南北长约40公里, 40公里 个重点保护水系之一.南北长约40公里, 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300平方公里, 300平方公里 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300平方公里, 湖岸线长163 2公里,最大水深10 湖岸线长163.2公里,最大水深10.4 163 10 平均水深4 4 南盘江, 米,平均水深4.4米.南盘江,宝象河 20多条河流注入滇池 出水口在海口, 多条河流注入滇池, 等20多条河流注入滇池,出水口在海口, 流入螳螂川,普渡河又汇入金沙江. 流入螳螂川,普渡河又汇入金沙江.
Company Logo
(1)以浮游动物,鱼类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 )以浮游动物,
采用鱼类种群的下行调控,如增加食鱼性鱼类 采用鱼类种群的下行调控, 或减少食浮游动物或食底栖动物鱼类, 或减少食浮游动物或食底栖动物鱼类,以保证 有充分的浮游动物等来控制藻类; 有充分的浮游动物等来控制藻类;也有直接利 用"食藻鱼 控制蓝藻水华. 食藻鱼" 控制蓝藻水华. 食藻鱼
Company Logo
滇池北部有一天然湖堤( 滇池北部有一天然湖堤(海 ),分隔为南北两水区 分隔为南北两水区, 埂),分隔为南北两水区,中间 有一航道相通.海埂以北为内湖, 有一航道相通.海埂以北为内湖, 称草海,面积10.67km2,以南为 称草海,面积 外湖,是滇池主体,称外海, 外湖,是滇池主体,称外海,面 积287.1km2,草海北端于昆明市 区相连. 区相连.
2 3
4
Company Logo
蓝藻的危害
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
1. 水华暴发常使大量水生生物 死亡;另外, 死亡;另外,在水生动物体内积 累的藻毒素,包括鱼, 累的藻毒素,包括鱼,贝和浮游 动物等, 动物等,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累 积效应而危害人体健康. 积效应而危害人体健康. 2. 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体中 的迁移,如与粘土共沉淀, 的迁移,如与粘土共沉淀,或被 水生生物捕食后随其颗粒排泄物 沉淀, 沉淀,使毒素积累并滞留在底质 对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 中,对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 藻体死亡时还会散发恶臭, 3. 藻体死亡时还会散发恶臭, 严重破坏景观. 严重破坏景观.
Company Logo
针对滇池污染
实施城市截污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 实施城市截污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流域内 253 家 污染企业强制达标排放; 座污水处理厂, 污染企业强制达标排放;已建成了 6 座污水处理厂, 日处理能力达到 55.5 × 104t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60% 以上. 以上. 实施防护林带建设与农业面源控制工程: 实施防护林带建设与农业面源控制工程:包括柴河 大河防护林工程, 大河防护林工程,滇池南岸磷矿区防护林工程以及松 花坝防护林建设工程等; 花坝防护林建设工程等;实施了湖滨农村面源污染控 制示范工程. 制示范工程.
Company Logo
滇池富营养化治理
走过了从营养盐控制 到生态修复的艰难历程
1 营养盐控制
2 直接除藻
3 生物调控
4 生态修复
Company Logo
1,营养盐控制: 营养盐控制: 是传统的富营养化防治措施,对于 是传统的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外源性污染采取截污,污水改道, 外源性污染采取截污,污水改道, 污水除磷, 污水除磷,对于内源性污染采取了 清淤挖泥,营养盐钝化,底层暴气, 清淤挖泥,营养盐钝化,底层暴气, 调节湖水氮磷比等一系列措施. 调节湖水氮磷比等一系列措施.
点源污染
面源污染
内源污染
实施底泥疏浚工程:包括底泥疏浚,围场围埝建造, 实施底泥疏浚工程:包括底泥疏浚,围场围埝建造, 堆场外泄余水处置以及堆场内植草工程, 堆场外泄余水处置以及堆场内植草工程,使疏挖区的 草海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草海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Company Logo
2,直接除藻: 直接除藻: 化学药品(如硫酸铜和其他除藻剂) 用化学药品(如硫酸铜和其他除藻剂) 控制藻类可能是最古老原始的方法, 控制藻类可能是最古老原始的方法,化 学药品可快速杀死藻类, 学药品可快速杀死藻类,除非应急和健 康安全许可, 康安全许可,化学杀藻目前一般不宜采 用. 用机械方法收获湖水中大量的藻类,可 机械方法收获湖水中大量的藻类, 收获湖水中大量的藻类 在短期内快速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藻类 及藻华, 及藻华,但该法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劳 力和能量. 力和能量.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Diagram
90年代 90年代 80年代 80年代 60-70年代 60-70年代 外海水质为Ⅱ类 外海水质为Ⅱ 草海水质为Ⅲ类 草海水质为Ⅲ 外海水质为Ⅲ 外海水质为Ⅲ类 草海水质为Ⅳ 草海水质为Ⅳ类 外海水质为Ⅴ 外海水质为Ⅴ类 草海水为劣Ⅴ 草海水为劣Ⅴ类
Company Logo
2003年10月,玉溪市在抚仙湖北岸马料河建 年 月 成人工湿地,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I类 成pany Logo
2005年滇池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分布 2005年滇池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分布 (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 )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
Company Logo
初期有机污 染
早期富营养化
深度富营养化
大量工业废水和生 活污水未经处理入 湖后, 湖后,会导致湖内 化学需氧量急剧增 高,湖水呈厌氧状 态,进而水生生物 大量死亡, 大量死亡,湖体原 有的自净破坏 有的自净破坏
湖内的有机污染物 直接作为有机碳源 藻类吸收后大 ,被藻类吸收后大 面积繁殖 繁殖, 面积繁殖,形成局 部地区的水华现象
当污水进入湖区 后,二级处理技 术使氮磷在入湖 前就已经呈现无 机状态, 机状态,无机氮 磷可以迅速为藻 类生长提供营养 物,形成大范围 的水华现象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4,生态工程与生态修复 ,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 (CW-Constructed Wetland)是一种人工将 ) 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 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 按不同方式控制有效停留时间并使其沿着一 定的方向流动,在物理,化学, 定的方向流动,在物理,化学,生物共同作 用下,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 用下,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 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来实现水质净化的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
Company Logo
滇池污染
点源
面源 滇池有163公里 公里 滇池有 的湖岸线, 的湖岸线,污染 物主要来自于农 田水土流失, 田水土流失,湖 面降水降尘, 面降水降尘,农 田径流污染
内源
磷是滇池最主要的内 源释放营养物, 源释放营养物,每年 入湖磷营养盐约有 70 沉入湖底, %沉入湖底,草海由 于接纳大量的城市污 水,底泥中磷的含量 较高, 较高,基本处在 1 - 2 × 10-3mg/g 之间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国家科技部和云南省政 府重大环保科技攻关项 目"滇池水污染控制技 术研究"投资五千万, 术研究"投资五千万, 历时4年时间 年时间, 历时 年时间,这是在 滇池蓝藻水华收集区里, 滇池蓝藻水华收集区里, 自动吸藻器在吸取厚达 5厘米的微囊藻水华. 厘米的微囊藻水华. 厘米的微囊藻水华
营养状态指数
重度富营养状态:>70
90
80
中度富营养状态:>60
70
60
轻度富营养状态:>50
50
40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Company Logo
巢湖
滇池
太湖
2005年滇池主要污染指标年际变化 年滇池主要污染指标年际变化
Company Logo
形成滇池水华的蓝藻
1
铜绿微囊藻(M. aerginosa ) 铜绿微囊藻 惠氏微囊藻(M. weisenbergii) 惠氏微囊藻 绿色微囊藻(M. viri2dis) 绿色微囊藻 束丝藻属(Aphanizom enon ) 水华束丝藻(A. flosaquae)— 束丝藻属 水华束丝藻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 微囊藻属 约占98% 约占
蓝藻对人类和家畜等的危 害:
1. 对人类健康影响:在游泳 对人类健康影响: 及进行水上运动时, 及进行水上运动时,接触含藻 毒素水体可引起眼睛和皮肤过 敏;少量喝水可引起急性肠胃 长期饮用则可能引发肝癌. 炎;长期饮用则可能引发肝癌. 2. 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 藻毒素的水后,会出现腹泻, 藻毒素的水后,会出现腹泻, 乏力,呕吐,嗜睡等状, 乏力,呕吐,嗜睡等状,甚至 死亡. 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