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酸和碱化学性质》word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通过案例分析,如酸雨的形成与治理、家庭清洁用品的酸碱性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测定家中常用液体的pH值,将化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开展差异化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个性化辅导和额外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材料和探究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5.实施多元化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表现和期末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展示一张受潮的报纸图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为什么报纸受潮后会变皱?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的作用。
2.强调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酸碱化学性质的理解,并检验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特别是酸碱中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题。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主题,如酸雨的成因与防治、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进行资料搜集和调查研究。
-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4.思考作业: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酸碱化学性质学习中的收获和存在的疑问,并尝试提出解决疑问的方法或途径。
1.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实验技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导学案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了解酸、碱溶液的性质及它们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实验材料•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酚酞溶液•非金属容器•雌黄溶液•感受纸实验步骤实验1:酸溶液和酚酞溶液的反应1.在非金属容器中放入少量的酸溶液。

2.用滴管向酸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

3.观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2:酸溶液与金属的反应1.取少量的酸溶液放入非金属容器中。

2.将一小块锌片放入酸溶液中。

3.观察反应过程中有无气体产生,是否有颜色变化。

实验3:碱溶液与感受纸的反应1.在非金属容器中放入少量的碱溶液。

2.用滴管将碱溶液滴在感受纸上。

3.观察感受纸颜色的变化。

实验4:酸与碱的中和反应1.在非金属容器中放入少量的酸溶液和少量的碱溶液。

2.用滴管向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直到出现酸碱中和时停止加入。

3.用感受纸测试溶液的性质。

实验原理1. 酸溶液和酚酞溶液的反应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而在碱性溶液或中性溶液中呈现无色或黄色。

当酸溶液和酚酞溶液反应时,酸溶液的酸性会使酚酞呈现红色。

2. 酸溶液与金属的反应酸与金属反应会产生氢气。

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与金属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同时放出氢气。

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氢气。

3. 碱溶液与感受纸的反应感受纸是一种特殊的纸张,可以用于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当碱溶液与感受纸接触时,感受纸会变蓝或变绿。

4.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时,酸性物质的氢离子和碱性物质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和盐。

中和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1:观察到酸溶液呈现红色,说明酸溶液呈酸性。

•实验2:观察到酸溶液与锌片反应时产生气泡,颜色也可能发生变化,说明酸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

•实验3:感受纸在碱溶液中变蓝或变绿,证明碱溶液呈碱性。

•实验4:观察到酸溶液和碱溶液中和后,感受纸不再发生颜色变化,说明酸与碱中和后,溶液呈中性。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学案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学案

页眉内容九年级化学《酸和碱》学案编者按:九年级化学学习即将进入攻坚阶段,一方面这部分知识有许多有趣的化学实验,另一方面这部分知识在中考化学试题中所占分值最多。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这部分知识,希望这份学案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而又充满乐趣的酸与碱的世界!课题一常见的酸与碱【核心知识储备】酸、碱、盐三类物质的水溶液比较酸、碱、盐三类物质都是化合物,可溶性的酸、碱、盐在溶于水时都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水溶液均能导电。

酸、碱、盐的水溶液是电中性的,故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但是每个阳离子与每个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不一定相等,所以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不一定相等。

一.酸的定义:电离时得到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例如:HCl=H++Cl—;H2SO4=2H++SO42—;HNO3=H++NO3—【点拨】1.酸溶于水时都能解离(又称离解或电离)出H+(阳离子)和酸根离子(阴离子)。

2.含有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例如:NaHSO4=Na++H++SO42—;NaHSO4溶液中含有氢离子,但还含有阳离子Na+,所以它不是酸。

3.所有的酸由于含有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酸溶液显酸性。

但显酸性的物质不一定就是酸。

4.酸溶液能够导电。

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含有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关系密切。

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越多,导电性能越好。

5.学习酸的性质我们通常学习浓酸的物理性质,学习稀酸的化学性质。

【核心知识梳理】二、两种常见的酸。

(一)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或碱的溶液,本身可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像常见的石蕊、酚酞这类物质。

(注意: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酸性或碱性的溶液)1.紫色石蕊试液。

简称为“酸红碱蓝中不变”。

及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

2.无色酚酞试液。

简称为“酸无碱红中不变”。

及酚酞遇酸性溶液为无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重点:使学生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包括酸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酸碱现象。
2.难点:
(1)理解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理,能熟练运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尤其是滴定实验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探究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测不同溶液的酸碱性,并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酸碱指示剂在不同pH值下的颜色变化规律。
3. **应用拓展题**: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酸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例如酸雨的形成及对环境的影响。
-讨论如何通过化学反应来中和酸性废水,并简述其原理。
2.介绍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解释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理。
-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在不同pH值下变色的化合物,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石蕊、溴酚蓝等。
-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因是其在不同pH值下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吸收光谱发生改变。
3.演示实验: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准备不同pH值的溶液,分别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酸碱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酸的定义及分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同时,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word教学设计

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word教学设计

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形;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现,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把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预备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苹果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教材延伸①实验10-2中的表格的下面加“储存方法”的内容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

②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形,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形。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酸、碱与指示剂作用引入、发觉、提出问题情形问题引入: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学生探究结果: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差不多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游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苹果汁、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51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那个地点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依旧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看现象,问这两种物质怎么说是酸依旧碱。

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 教案

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 教案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情景创设,复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归纳总结,形成酸和碱的性质的知识网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网络构建,提高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分析、运用,.进一步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学科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解释身边
发生的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的学科价值;
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的构建。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播放《是真的吗》片头视频,
本节课在实验室共同参与对
节目中问题的验证:。

观看视频,产生利用化
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的意识。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播放视频——问题1:用食
用碱辨出勾兑的红酒,是真
的吗?
请同学们猜真假。

利用已有的认知,猜真
假。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a.写一篇关于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短文,讨论碱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b.结合本章节所学,思考如何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升学习效果。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讨论主题:碱的性质有哪些?碱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4.知识梳理,形成体系:引导学生总结碱的化学性质,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和理解。
5.应用拓展,提高能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碱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并掌握相关化学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2.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3.采用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合作意识。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碱的化学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2.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提高实验技能。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c.碱与酸:以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为例,学习碱与酸的中和反应,并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word教案

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word教案

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word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明白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明白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查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周围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明白溶液导电的缘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缘故。

2.明白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①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查找指示剂的探究。

③认识周围的物质,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物质【教学难点】什么缘故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教学预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烧杯玻璃棒点滴板胶头滴管氢氧化钠固体【课时】:三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A) 1、常见的酸碱有哪些?(B) 2、石蕊和酚酞遇酸碱溶液的变色情形引言:上节课我们明白了一些常见的酸,现在我这儿有一瓶盐酸和一瓶硫酸,这节课我和大伙儿一起来研究常见酸的性质。

展现:盐酸和硫酸引导:学生依照实物和投影的内容进行观看分析。

播放实验录象:分别在两个已调零的天平上放上敞口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称出起始质量,久置一段时刻后观看天平指针的变化,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A)投影:浓盐酸浓硫酸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缘故有挥发性无挥发性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缘故有挥发性有吸水性讲解:通过观看和录象我们就会发觉: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瓶口形成白雾;因此,敞口久置后质量会减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化学九年《酸和碱化学性质》word学案
环节一:慧眼识酸
[问题1] 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两个无色试剂瓶,分别装有稀盐酸和NaCl溶液,如何
可能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

[问题2] 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两个无色滴瓶,分别装有稀硫酸和NaCl溶液,如何把
可能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

环节二:除锈专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实验] 往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然后分别加入稀盐酸、稀硫酸,过一会儿
实践应用:
1、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两个棕色试剂瓶,分别是蒸馏水和稀醋酸,可用哪些化学方法进
2、小明想除去卫生间瓷砖上的铁锈痕迹,他从家中选择了一种最适合的物质对铁锈进行处理,这种物质是()
A、汽油
B、食盐水
C、白醋
D、米酒
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常食醋中含3%~5%的醋酸。

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温度高于16.6o C 时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醋酸具有酸的性质。

材料二:钙是人体中的一种常量元素,人们每日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钙。

动物的骨头中含有磷酸钙,但磷酸钙难溶于水,却能跟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含钙物质。

(1)在10o C时,醋酸的状态是。

(2)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食醋?,缘故是。

(3)人们在熬骨头汤时,常加入少量食醋,理由是:。

4、还原铁粉是灰色或黑色粉末,又称“双吸剂”,能够吸取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常用于食物保鲜。

检验使用一段时刻后的“双吸剂”是否仍有效的化学方法为:。

5、以氧化铜、铁和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铜。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