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佛教像组合
十八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大全

18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是什么?18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如图: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
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18罗汉佛像简介1、伏虎罗汉伏虎罗汉一说是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弥勒尊者。
另一说法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
其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得名。
2、降龙罗汉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
降龙修炼1420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
3、看门罗汉看门罗汉又称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
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4、长眉罗汉长眉罗汉又称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据传长眉罗汉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
5、芭蕉罗汉芭蕉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沉静有礼,谦虚好学,静心听讲,闭目深思。
与自眷属千四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以济度众生。
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三位。
6、布袋罗汉布袋罗汉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
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
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
7、挖耳罗汉挖耳罗汉在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
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
8、沉思罗汉沉思罗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佛教寺院导游:佛寺中的供奉对象介绍

• 佛像:在游览寺院中常见的佛像有:( 1 )释迦牟尼佛。
亦称“世尊”、“如来”等,是佛教寺院的⼤雄宝殿必须供奉的佛像。
( 2 )过去七佛。
即毗婆⼫佛(胜观佛)、⼫弃佛(最上佛)、毗舍婆佛(⼀切有佛)、拘楼孙佛(成就美妙佛)、拘那舍佛(⾦寂佛)、迦叶佛(饮光佛)和释迦牟尼佛。
( 3 )三⽅佛(⼜名横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说前世、现世、来世或前⽣、今⽣和来⽣等。
横三世佛是指东⽅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极乐世界的阿弥托佛。
三尊塑像的排列⼀般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其左侧,阿弥托佛居其右侧。
( 4 )三世佛(亦称竖三世佛),是代表过去(前世、前⽣)、现在(现世、现⽣)、未来(来世、来⽣)三种时间世界的佛。
即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般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般居左侧,未来佛弥勒佛⼀般居右侧。
( 5 )东⽅三圣。
药师佛、⽇光佛和⽉光佛合称“东⽅三圣”或“药师三尊”。
( 6 )西⽅三圣。
西⽅三圣指西⽅极乐世界德三位⼤圣⼈: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观⾳菩萨,右胁侍⼤势⾄菩萨。
西⽅三圣⼜称阿弥陀三尊。
阿弥陀是“⽆量”德意思,所以阿弥陀佛⼜叫“⽆量佛”。
( 7 )三⾝佛。
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即三种不同的像。
三⾝指的法⾝、报⾝和应⾝,⼜叫⾃性⾝、受⽤⾝、变化⾝。
“⾝”除了体貌外还有“聚积”的含义,即由觉悟合聚积功德⽽成就佛体。
法⾝佛是毗卢遮那佛,报⾝佛是卢舍那佛,应⾝佛是释迦牟尼佛,⼜称化⾝佛。
在佛殿⾥⼀般是法⾝佛居中,报⾝佛居左侧,应⾝佛居右侧。
( 7 )五⽅佛。
五⽅佛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即⼤⽇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积世界得阿佛,代表⼤圆镜智(⾦刚智);南⽅欢喜世界得宝⽣佛,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西⽅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莲花智);被⽅莲花世界得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密宗寺庙的⼤雄宝殿往往供奉这五位主尊佛。
佛教寺庙里有哪些重要的佛像?

佛教寺庙里有哪些重要的佛像?佛教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常常供奉着各类佛像,这些佛像寓意着不同的佛教教义和故事,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寺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佛像,它们不仅在造型上独具一格,传承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佛教智慧的启示。
一、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他的佛像常常被摆放在佛教寺庙的最高处,象征着佛法的至高无上。
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通常是坐姿或站姿,体态庄严,面容慈祥。
佛像袈裟上绣有诸佛光明或佛经经文,寓意智慧的光辉。
释迦牟尼佛的佛像给人以安宁、慈悲的感受,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二、观世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佛教慈悲菩萨之一,被誉为“救苦救难之神”。
观世音菩萨的佛像通常多臂多眼,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念珠,形象慈祥而庄重。
观世音菩萨的佛像在佛教寺庙中广泛分布,寓意着慈悲与智慧的结合,启示人们发扬慈悲、助人为乐的美德。
三、文殊菩萨像文殊菩萨,佛教智慧菩萨之一,被称为“文殊师利”,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
文殊菩萨的佛像通常坐于狮子之上,手持宝剑与法轮,表现了菩萨战胜智慧障碍的形象。
文殊菩萨的佛像常常出现在寺庙的大殿或后殿,寓意着智慧与勇气的力量,引导众生追求智慧与悟性的境界。
四、普贤菩萨像普贤菩萨,佛教智慧菩萨之一,被誉为“普贤行愿菩萨”。
普贤菩萨的佛像通常手持宝剑与勾索,坐于莲花之上,形象高大庄重。
普贤菩萨的佛像多见于寺庙的禅房和道场,象征着智慧与慈悲的完美结合,启示人们培养智慧,修行善行。
五、地藏菩萨像地藏菩萨,佛教悲愍菩萨之一,被誉为“愿度三途苦众生之神”。
地藏菩萨的佛像通常呈现出慈悲庄严的形象,手持锄头,脚踩鬼斧。
地藏菩萨佛像常见于佛教庙宇的地下殿堂,代表着菩萨降佑的力量,引导众生远离苦难。
佛教寺庙里的这些重要佛像,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是地藏菩萨,都是佛教信仰中最为重要的象征之一。
它们以不同的形象和意义,给人们带来智慧与慈悲的启示,引导信众修行向善。
【最新2019】如何认知哼哈二将、四大天王、三世佛、文殊、普贤与观音等-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如何认知哼哈二将、四大天王、三世佛、文殊、普贤与观音等哼哈二将进入大山门,面对大雄宝殿,在山门内的两边可以看到两尊大菩萨,它们就是佛教里最著名的哼哈二将,这两位大将,他们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武器,为大力士与大武士模样。
其神态威严,怒视凡间,胆小的见了还真有些害怕哩!提起哼哈二将,他们的来历是这样的:他们两位原来都是佛国里的金刚力士。
据《大宝积经》记载,哼哈二将手拿金刚杵(是一种十分坚固而又锋利的古代作战武器),本是保卫佛国的夜叉神,用今天的中国话讲,就是把守山门的两位警卫大神,或者叫两位把门将军。
他们原来都是有名有姓的:哼将,原名郑伦,原是商纣王的大将,是度厄真人的弟子,他拜度厄真人为师。
由于郑伦虔诚拜师,认真学法,因此深得度厄真人的钟爱,于是度厄真人很快授他一种法术,这就是“窍中二气”。
他在“警卫”中如遇盗贼,只要鼻子一哼,就会响如洪钟,并随响声喷出二道白光,可吸敌人魂魄,所以,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失败。
哈将,名叫陈奇,他腹内有一道黄气,如果遇到敌人,只要张口哈出一口黄气,同样可以吸敌人的魂魄,使敌人呆若木鸡,举手就擒,置敌人于死地。
佛教界还有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的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个个都成了佛。
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青叶髻。
一个叫楼至德。
他们两兄弟为了保卫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佛法神。
你看他们两个,一个站在左边,一个站在右边,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四大天王从大山门进庙,除已看过的哼哈二将以外,紧接着不到10米远,便是四大天王殿。
这是一个小殿,在走廊的两边,用木栅栏相隔。
殿内供奉四尊大佛,一边两尊。
这四尊佛像为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又唤名“风调雨顺”,意在要由风调雨顺带来“五谷丰登”与“天下太平”。
锤揲工艺藏传佛像及佛教用品

锤揲工艺藏传佛像及佛教用品藏传佛教艺术博大精深,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藏传佛像及佛教用品用材广泛,制作工艺多种多样,锤揲法就是其中一种很独特的制作工艺。
锤揲法又称金属敲花法,大约于16世纪由尼泊尔传人我国的西藏,后在蒙古及内地渐渐流行起来。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红铜的延展性将铜片进行锤打、錾刻,做成各种部件,再进行焊接组装,使之成为一尊完整的佛像或佛教用品。
以下介绍用锤揲法制作的几尊清代藏传佛像及佛教用品。
1,锤揲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图1) 高19厘米。
佛像面容清秀,沉稳端庄,高肉髻顶饰宝珠,眉间有凸起白毫,著袒右肩袈裟,衣纹线条自然流畅。
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
底部装藏保存完好,具有浓厚的藏地风格。
2,锤揲铜释迦牟尼头像(图2) 残高13厘米。
释尊梳螺发,大耳贴面,鼻梁挺直,细眉高挑,眉间饰白毫,双目微启,双唇紧闭,表情沉静庄严,面部线条优美流畅。
3,锤揲铜漆金阿弥陀佛坐像(图3)高19厘米。
阿弥陀是梵语,译为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此像梳螺髻,发涂绀青色,顶饰宝珠,大耳贴面,眉清目秀,容貌端庄。
身著右祖式袈裟,双手托钵(已失)于胸前结禅定印,全跏跌坐于仰覆莲座。
佛像通体漆金,内有装藏,封底保存完好。
4。
锤揲铜鎏金菩萨头像(图4)残高12.3厘米。
菩萨面部泥金,口涂朱红,眉目清秀,表情端庄,发涂绀青色,发髻高高挽起,戴五叶大花冠,缯带呈u字形向上翻卷,花冠及缯带鎏金,花纹錾刻精美,充分显示出菩萨的高贵典雅、雍容华贵。
5,锤揲铜鎏金上师坐像(图5)高12.5厘米。
此尊上师形象生动、写实,身着僧衣线条优美流畅,头无冠饰,表情肃穆。
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两手的食指与拇指间各挂一法铃,结跏趺坐于双层卡垫上。
6,锤揲铜上师头像(图6)残高22厘米。
上师面庞丰满,大耳贴面,头无冠饰,额头有三道皱纹,双目微启,双唇微闭,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安静祥和,表情生动传神,非常写实。
常见26尊铜像特征

铜像特征(1)欢喜佛在喇嘛庙的密宗殿里常见拥抱着女性的仇怒形造像,这就是欢喜佛,也称双身佛。
佛教密宗认为:女性感化那些强暴的神魔,并引领他们到佛的境界中来。
因此,在密宗修行的最高阶段是必须有女伴合作才能修法的,称为双修法。
由于密宗义理非常繁琐和艰深,能习双修法的僧人极少。
(2)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像一般被安置在佛堂正中的莲花座上,常见姿势有以下几种:(成道相)释迦佛跏跌坐(俗称盘腿打坐)在莲坐上,左手垂放在左角上或者手捧钵盂(喇嘛庙常见捧钵形),右手垂直指地,叫作“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表明释迦经过无数次磨难才降服了破环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成佛,而这些只有大地才能作证。
(说法相)一手或双手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这种手印也称为“说法印”,表明释迦在鹿野院首次说法。
(旃檀像)这是一种立形的释迦相,据说是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形象雕成。
(太子像)喇嘛庙中还经常供奉着没成佛前身为太子的形象。
一般是头戴宝冠,身上穿着花缎的袍服;或者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身上袒露,佩带着各种精美的项饰、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件。
手和脚的摆放也较自如,可以轻松地盘放,成为“舒坐”,也可以是站立形的。
(3)三世佛喇嘛庙的显宗佛殿里常见三佛并坐的三世佛像。
三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
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样,只是手势微有变化。
这里以三佛表现三世,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
(4)三方佛除三世佛,还有一种以所处的空间位置横向排列的三佛,也成横三世佛或三方佛。
这三尊佛中央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尊阿弥陀佛。
(5)长寿佛阿弥陀佛的梵文原意是“无量光”和“无量寿”两种意思,具有空间和时间两种性质,本来是阿弥陀佛一身所兼具的。
但喇嘛教内却将两种含义分别作为两尊佛供奉。
喇嘛教认为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佛是他的化身。
在喇嘛庙里无量佛的壁画、雕塑、唐卡画像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特别是在灵塔殿里,长寿佛是不能缺的。
莫高窟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在北周出现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探究

第39卷第6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62023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4G16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 (21&Z D 218)ʌ作者简介ɔ杨怀彦(1989-),女,甘肃皋兰人,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艺术研究.莫高窟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在北周出现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探究杨怀彦1,杨文博2(1.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文旅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30;2.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㊀736200)ʌ摘要ɔ莫高窟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始见于北周洞窟,二弟子塑像的出现是莫高窟塑像题材的重要变化.二弟子塑像最早出现于古阳洞南壁正始四年(507年)安定王元燮造释迦龛,其他地区在北魏晚期也陆续出现.莫高窟晚在北周出现,这与北魏晚期至北周时期敦煌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北魏晚期至西魏大统十一年间,敦煌与中原地区交通中断,逐渐失去联系,二弟子造像缺乏进入敦煌的机会.到北周时期,丝路重新畅通,建平公于义就任瓜州刺史,并在敦煌开窟造像,带来了长安新的样式,新的样式很有可能包括二弟子塑像.莫高窟出现的二弟子塑像的渊源应是长安地区.ʌ关键词ɔ莫高窟;二弟子造像;北周洞窟ʌ中图分类号ɔK 879.21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6G0033G06E x p l o r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O r i gi no f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O n eB u d d h a a n dT w oD i s c i p l e s i n M o g a oG r o t t o e s d u r i n g 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Y A N G H u a i Gya n 1,Y A N G W e n Gb o 2(1.S c h o o l o f F o o da n dC u l t u r a lT o u r i s m ,G a n s u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 o f A gr i c u l t u r e ,L a n z h o u 730030,C h i n a ;2.I n s t i t u t e o f A r c h a e o l o g y ,D u n h u a n g A c a d e m y ,D u n h u a n g 736200,G a n s u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s t a t u e s o f o n eB u d d h aa n dt w od i s c i p l e so fM o ga oG r o t t o e sw a s f i r s t s e e n i nt h eN o r t h e r n Z h o uc a v e s ,a n d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s t a t u e s o f t h e t w od i s c i p l e s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h a n g e i n t h e t h e m e o fM o g a o c a v e s t a t Gu e s .T h e s t a t u e o f t h e s e c o n dd i s c i p l e f i r s t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 f o u r t h y e a r (507)o f t h e s o u t h e r nw a l l o fG u y a n g C a v e ,w h e n K i n g Y u a n x i e o fA n d i n g m a d e a s h r i n e o f S h a k y a ,a n d i no t h e r a r e a s i n t h e l a t eN o r t h e r n W e i D y n a s t y .T h e l a t e a p pe a r Ga n c e of t h e M og a oG r o t t o e s i nth e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i s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D u n h u a n gf r o mt h e l a t eN o r t h e r nW e i D y n a s t y t o t h e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D u r i ng th e l a t eN o r t h e r nW ei D y n a s t yt o t h e e l e v e n t h y e a r o f t h eW e s t e r nW e i D y n a s t y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u n h u a n g a n d t h e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w a s i n t e r r u p t e d ,a n d c o n t a c t g r a d u a l l y l o s t ,a n d t h e s t a t u e so f t h es e c o n dd i s c i p l e l a c k e d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 t oe n t e rD u n h u a n g .B y t h eN o r t h e r nZ h o u D y n a s t y ,t h eS i l kR o a d w a sr e o p e n e d ,J i a n p i n g G o n g Y u y iw a sa p po i n t e da st h et h o r no fG u a z h o u ,a n das t a t u ew a s o p e n e d i nD u n h u a n g ,b r i n g i n g w i t h i t a n e ws t y l e o f C h a n g a n ,w h i c hm o s t l i k e l y i n c l u d e d t h e s t a t u e o f t h e s e c o n dd i s c i Gp l e .T h e o r i g i no f t h e s t a t u e s o f t h e t w od i s c i p l e s t h a t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M o g a oG r o t t o e s s h o u l db e i n t h eC h a n g a na r e a .K e y wo r d s :M o g a oG r o t t o e s ;t w od i s c i p l e s t a t u e s ;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c a v e s ㊀㊀莫高窟现存彩塑两千余身,其造像题材包括佛像㊁菩萨像㊁弟子像㊁天王像㊁力士像等,而在北周时期莫高窟的塑像题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开始出现二弟子的造像.莫高窟北凉时期的塑像题材主要是佛像与菩萨像,北魏至西魏㊁北周时期时期佛像两侧各有一身胁侍菩萨塑像,形成一佛二菩萨的塑像组合.北周时期在一佛二菩萨塑像的基础上出现二弟子塑像,分列于佛的两侧,形成33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铺五身的塑像形式.所以二弟子造像的出现是北周造像题材一个重要的变化.关于北周时期塑像的研究,段文杰先生对北周时期塑像的造型及艺术风格进行了研究[1].史苇湘先生分析了北周时期敦煌彩塑的内容㊁特征与服饰,并强调敦煌彩塑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其独特的个性[2].刘玉权先生对北周时期彩塑的特点与风格进行了研究[2]1~18.郑炳林㊁张景峰先生对北周时期的彩塑艺术进行了概括[3].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二弟子造像在北周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渊源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一、北周一佛二弟子塑像概况莫高窟北周时期的洞窟有第250㊁290㊁291㊁294㊁296㊁297㊁299㊁298㊁301㊁428㊁430㊁432㊁438㊁439㊁440㊁441㊁442㊁461窟等18个洞窟[4].其中有10余个洞窟出现二弟子的塑像,具体如下,第250窟西壁圆券龛内塑迦叶,第290窟主室中心塔柱东向面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佛像右侧塑年轻弟子一身右侧塑老年弟子一身,龛外各塑胁侍菩萨一身(图1).第294窟主室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与二弟子,第296窟主室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佛左右两侧各有一身弟子,头部均为清重修.第297窟主室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佛右侧塑老年形象弟子一身,右侧塑年轻形象弟子一身(图2),第299窟主室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与二弟子,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说法佛一身,佛左侧塑老年形象弟子一身,佛右侧塑青年形象弟子一身(图3);南向面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西向面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北向面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第430窟主室西壁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与二弟子.第439窟主室西壁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一身,与佛右侧塑年轻形象的弟子一身,左侧塑年老形象的弟子一身(图4).第442窟中心柱南向面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与二弟子.我们看到在莫高窟北周时期的18个洞窟中有10余个洞窟出现二弟子的塑像,弟子塑像都位于主室中心柱或西壁的圆券龛内,分列于佛的左右两侧,而胁侍菩萨的位置与北魏时期相比,未发生变化,仍然位于中心柱龛外的两侧,从二弟子塑像的位置上看,是这一时期新增加的塑像题材,也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塑像题材,自北周以后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成为莫高窟固定的塑像组合.图1㊀莫高窟第290窟弟子塑像(«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图2㊀莫高窟第297窟弟子塑像(«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图3㊀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弟子塑像(«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㊀㊀一佛二弟子塑像是佛教造像中最为常见的造像,关于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最早出现的时间,宿白先生认为是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上层杨大眼造像龛(景明初)和同窟正壁左侧正始二年(505)钩楯令王史平吴共合曹人造弥勒龛为最早.但明确43雕出一老一少二弟子的形象,以古阳洞南壁正始四年(507)安定王元燮造释迦龛为最早[5].张宝玺先生认为 一佛二弟子 造像模式的出现,不是始于龙门,而是云冈,并列举出云冈第6窟㊁第9窟的部分造像,认为是弟子胁侍[6].孟宪实先生则完全同意宿白先生的观点[7].笔者也同意宿白先生的观点,认为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最早出现于龙门石窟.在景明㊁正始年间龙门石窟出现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后,受龙门石窟造像的影响,北方中原地区其他佛教造像中也逐渐出现一佛二弟子造像.巩县石窟第1窟的开凿时间与龙门魏字洞㊁普泰洞接近,即完工于胡太后被幽之前[5]192,其四面皆刻佛龛一个,各龛内均刻圆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8].1973年西安市公安局移交龙首造像碑,正面圆拱顶形龛内雕刻结跏趺坐佛一身,佛左侧刻有一身老年形象的弟子,右侧有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9].西安碑林博物馆藏1951年西安市西关出土北魏释迦弥勒造像碑,造像碑分上下两层,上层刻盝形帷帐龛,龛内中间刻交脚佛像一身,倚座佛两侧各有一身弟子.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魏朱黑奴造像碑,碑正面分上下两层开龛,下层龛内刻结跏趺坐佛一身,佛左右两侧各有一身弟子.麦积山石窟第161窟正壁塑结跏趺坐佛像一身,左右两壁各有一身老年形象与年轻形象的弟子.麦积山石窟第85窟右壁塑结跏趺坐佛一身,在佛左侧塑一身老年弟子形象,右侧塑像残毁.麦积山石窟第142窟左壁塑结跏趺坐佛一身,佛右侧塑年轻形象的弟子一身,左侧塑像残毁.麦积山石窟161窟与第85㊁142窟均是景明之后开凿的洞窟,虽然第85窟与142窟目前没有完整保留的一佛二弟子造像的组合,但从残留的造像看,除第161窟外,在北魏晚期麦积山石窟其图4㊀莫高窟第439窟弟子塑像(«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他洞窟应也出现了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组合.炳灵寺石窟第115龛为北魏时期的造像龛,龛内造像风化严重,但基本能看到造像内容为一佛二弟子造像.我们看到在北魏晚期的洛阳地区㊁长安地区㊁秦州地区以及炳灵寺石窟等都有一定数量的一佛二弟子造像的出现,虽然这一时期仍然以一佛二菩萨的造像组合为主,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的流行.但莫高窟却晚在北周时期出现,笔者认为莫高窟在北魏时期没有出现二弟子造像,应与当时敦煌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二、莫高窟北周时期二弟子像出现的历史背景㊀㊀前文所述,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最早出现于古阳洞南壁正始四年(507)安定王元燮造释迦龛,其后北魏晚期在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而莫高窟在北周时期才出现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组合,相比其他地区约晚了四十余年.敦煌晚于其他地区出现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笔者认为一与敦煌远在西陲,与中原等中心地区距离遥远有关,李裕群先生指出,敦煌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中原文化和造像新样式㊁新内容的传入,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因此,每当中原出现和流行新样式,敦煌仍使用旧样式,因而出现了与中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象[10].二是与这一时期敦煌的历史背景有关.北魏晚期,东阳王元荣就任瓜州刺史,宿白先生认为元荣就任瓜州刺史的时间当在孝昌元年(525)九月十六日之前[5]307.元荣本身就信仰佛教,到达敦煌后进行抄写佛经㊁修建石窟等佛事活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载: 复有刺史建平公㊁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 元荣在敦煌开窟造像,很有可能带来了洛阳的新样式.在正始年间洛阳地区已经有一佛二弟子的造像出现,但为何元荣来敦煌之后,敦煌依然没有出现二弟子的造像.笔者认为在北魏晚期,龙门石窟以及其他地区的石窟虽都有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组合,但并不十分流行,数量不多,仍然以一佛二菩萨的造像组合为主流.这一造像组合很有可能并未引起元荣的注意,所以其并未将二弟子的造像题材带到敦煌.元荣到敦煌之后,敦煌与内地交通中断[10]188~189, 大代普泰二年岁次壬子三月丑朔二十五已丑,弟子使持节散骑常侍都岭西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瓜州刺史东阳王元荣,惟天地妖荒,王路否塞,君臣失礼,于兹多载.天子中兴,是得遣息叔和,早得回还. [5]306清信士佛弟子尹波,实53由宿福不勤,触多屯难,扈从主人东阳王殿下届临瓜土.瞩遭离乱,灾妖横发,长蛇竞炽,万里含毒,致使信表牢隔,以径年纪,寻幽寄矜,唯凭圣趣. [5]306在大统十一年瓜州刺史邓彦被执之前,敦煌与中原朝廷的关系也并不融洽[10]187.«周书 申徽传»载: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 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授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使还,迁都官尚书[11].由此可见,在北魏晚期与西魏时期敦煌逐渐失去了与内地的联系,中央王朝政令不达敦煌,更不用说佛教造像.所以在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二弟子造像题材一直未传到敦煌.敦煌与中原的联系直到西魏晚期至北周时期恢复正常,李裕群先生认为,西魏大统十二年至北周时期丝路恢复畅通,敦煌与内地的联系也加强,以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中 僧徒云集,不远敦煌之城;学侣相奔,更合华阴之市 的记载为例进行说明[12].随着丝路的畅通,敦煌与中原内地的联系加强,二弟子造像在北周时期也随之传入敦煌.莫高窟在北周时期出现一佛二弟子造像,应与建平公有密切的关系.同东阳王的记载,«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载: 复有刺史建平公㊁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 根据«李君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不仅东阳王元荣在敦煌营建洞窟,还有建平公同样在敦煌营建大型洞窟.关于建平公,宿白先生认为是北周时期的于义[5]315.«隋书 于义传»记载: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父谨,从魏武帝入关,仕周,官至太师,因家京兆.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 明㊁武世,历西京㊁瓜㊁邵三州刺史. [12]关于于义就任瓜州刺史的时间,宿白先生推测第一个可能在周明帝时,即在558-560年间,第二个可能在564-574年间[5]318~319.宿白先生并推测莫高窟第428窟即于义所 修一大窟 ,莫高窟第428窟与第439㊁440㊁441㊁430㊁290㊁442窟等属于一组洞窟,这组洞窟在塑像组合中增加了二弟子造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较为典型的北周洞窟[5]325~326.施萍婷先生同样做此推测[13].所以莫高窟北周时期出现一佛二弟子的造像与建平公于义必然有密切的关系.李裕群先生指出崇信佛教的建平公于义和段永等出任瓜州刺史,带去了长安的新样式新内容[10]189.新的内容很有可能就包括二弟子造像.所以莫高窟二弟子造像的源头应是来自长安的造像.三、莫高窟北周时期二弟子像出现的渊源莫高窟二弟子造像的源头应是来自长安的造像,我们从现西安地区出土或保存的北周时期二弟子造像遗存可以看到.1975年西安市未央区草滩出土了3座北周形制相似的一佛二弟子造像龛,其一,形制为竖长方形帷帐龛,龛内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右侧刻弟子一身,立于莲花台柱上,较为年轻,左侧同样刻弟子一身,立于莲花台柱上,较为年长;其二,形制为竖长方形圆券龛,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右侧刻较为年轻的弟子一身,立于莲花座上,佛像左侧刻较为年长的弟子一身,立于莲花座上;其三,形制为竖长方形帷帐龛,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左右两侧各站有一身弟子,佛右侧一身较为年轻的弟子,左侧为一身较为年长的弟子.1972年西安市碑林区围墙巷第一中学院内出土四面造像碑,碑背面刻帷帐龛,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右侧刻有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立于莲花座上,佛像左侧刻有一身弟子立于莲花座上,其面部略有残毁,应是较为年长的形象.碑林博物馆藏1974年西安市西关王家巷出土四面佛造像,造像碑背面刻一圆券龛,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右侧立有一身较为年轻形象的弟子,左侧立有一身较为年长形象的弟子.碑林博物馆藏荔菲氏造像碑,碑右侧刻一圆券龛,龛内刻倚座佛像一身,佛像右侧立有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左侧所立弟子像面部残毁,应为年长形象的弟子(图5).碑林博物馆藏释迦弥勒造像碑,正面分上下两层龛,下层圆券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63图5㊀西安碑林博物馆藏荔菲氏造像碑(长安佛韵 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佛右侧刻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左侧刻有一身老年形象的弟子(图6).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周建德三年吕建崇造像碑,造像碑正面龛内刻有一佛二弟子.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周保定二年僧贤佛造像碑中刻倚座佛一身,佛像右侧为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右侧为一身年老形象的弟子.长安在北周时期是北周武帝灭法以及唐会昌法难的核心地区,所以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保存的较少.我们从西安地区现保存的造像内容看,二弟子造像基本出现在造像龛内,呈一佛二弟子的造像形式.莫高窟北周时期出现的二弟子造像也在中心柱或主室西壁龛内,与长安地区的形式基本相似,而且莫高窟北周洞窟中多是倚座佛与二弟子造像的组合,在长安地区的部分造像碑也有这种组合.笔者认为莫高窟北周时期出现的二弟子造像的源头很有可能就是长安.莫高窟北周洞窟在塑像题材上增加了二弟子造像,佛像的袈裟样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出现悬裳座,如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中的佛像. 悬裳座 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与使用[14],关于悬裳座的来源,村田靖子认为源头是犍陀罗造像[14]33.悬裳座最早流行于南朝造像,其后影响到了龙门石窟造像[15].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图6㊀西安碑林博物馆藏释迦弥勒造像碑(长安佛韵 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进行了服饰的改制, (太和)十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 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甲子,帝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 [16]孝文帝断胡服,在佛教艺术上的表现则是南方褒衣博带式的袈裟开始进入北方石窟造像中.而且这时造像样式也开始向瘦骨清像转变,大同和洛阳作为北魏改制前后的都城,这种造像风格的变化在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最为明显.龙门石窟第二期(约500-510)[17]褒衣博带式袈裟的造像逐渐大量出现.龙门造像中伴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流行,悬裳座也在龙门石窟的造像中出现.宾阳中洞正壁佛像内着僧祇支,胸前系结,外穿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一角敷搭于左臂,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出现悬裳座(图7).来思九洞㊁药方洞㊁慈香洞等洞窟同样有大量的悬裳座出现.龙门石窟出现的大量具有悬裳座的造像则可反映出悬裳座是当时的主流造像.龙门石窟处于当时北魏的都城,皇家以及北魏贵族也在龙门石窟开窟造像,所以当时龙门石窟的造像与未迁都前的云冈石窟地位相同.龙门石窟接受悬裳座之后,作为都城的造像样式的影响力开始展现,长安㊁河北㊁山西㊁河西等地区均出现悬裳座.可见龙门造像中的悬裳座对整个北方中原地区地方造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悬裳座在北魏晚期与西魏时期发展达到顶峰,衣裾长悬,十分华丽繁复,在北周时期悬裳座佛像的衣裾逐渐变短,也变得简洁.这在我们前面所介绍的长安出土的北周造像中可以看到.73悬裳座中袈裟的衣裾在其他地区的从北魏至北周时期由长到短的演变有明显的轨迹.在莫高窟北魏晚期与西魏时期虽然有了褒衣博带式的袈裟,却没有出现悬裳座,但在北周时期却直接出现与长安地区等其他地区一致的悬裳座,所以莫高窟出现的悬裳座没有经历北魏晚期㊁西魏时期至北周时期的演变,而是直接在北周出现,这就说明莫高窟北周时期出现的悬裳座是新的样式,这种新的样式很有可能也是在北周时期建平公于义从长安带到敦煌.北周时期的塑像,题材上不仅发生了新的变化,佛像的袈裟样式也直接引进了新的样式.由此可见,北周时期,在塑像上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它的变革与长安地区的造像有密切的关系.图7㊀宾阳中洞正壁造像(«中国石窟 龙门石窟»)四㊁小结莫高窟二弟子塑像始见于北周洞窟,二弟子塑像的出现是莫高窟塑像题材的重要变化.莫高窟现存有北周洞窟18个,其中有10余个洞窟出现二弟子塑像,二弟子塑像都位于主室中心柱或西壁的圆券龛内,分列于佛的左右两侧.二弟子塑像最早出现于古阳洞南壁正始四年(507)安定王元燮造释迦龛,其他地区在北魏晚期也陆续出现.莫高窟晚在北周出现,这与北魏晚期至北周时期敦煌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北魏晚期至西魏大统十一年间,敦煌与中原地区交通中断,逐渐失去联系,二弟子造像缺乏进入到敦煌的机会.到北周时期,丝路重新畅通,建平公于义就任瓜州刺史,并在敦煌开窟造像,带来了长安新的样式,新的样式很有可能包括二弟子塑像.通过与长安地区现存的北周造像对比,笔者发现莫高窟出现的二弟子塑像的渊源应是长安地区.莫高窟北周洞窟中除了出现二弟子这种新的塑像题材,还出现了悬裳座这种新的袈裟样式.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莫高窟北周时期在塑像上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它的变革与长安地区的造像有密切的关系.ʌ参考文献ɔ[1]段文杰.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26G129.[2]«中国美术全集»编纂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 雕塑篇 敦煌雕塑[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9G30.[3]郑炳林,张景峰.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118G120.[4]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5]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9:210.[6]龙门石窟研究所.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3G35.[7]孟宪实.论佛教造像中 一佛二弟子 模式的诞生[J ].美术研究,2020(5):16G22.[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 巩县石窟寺[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16.[9]孙福喜.西安文物精华 佛教造像[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10:21.[10]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87.[11]令狐德棻.周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1:556.[12]魏征.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1145.[13]施萍婷.敦煌石窟与文献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42G43.[14]村田靖子.佛像的系谱:从犍陀罗到日本 像貌表现与华丽的悬裳座历史[M ].金申,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97.[15]杨文博.麦积山石窟北魏造像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9:119.[16]魏收.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17:191.[17]龙门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石窟 龙门石窟[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24.[责任编辑:王作华]83。
盛唐以前敦煌石窟中的杂密七佛

2009年6月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Jonm al0f S0ut I l w es t G ui zhou T e ac her s’coU egeJ une2009 f打N a t i onal i t i e s N o.2盛唐以前敦煌石窟中的杂密七佛彭建兵(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摘要:盛唐以前敦煌石窟中出现较多杂密七佛形象。
北凉石塔与敦煌遗书中的有关材料证明杂密七佛信仰在敦煌地区的流行。
此佛教信仰的流行说明它具有较强的护世护法功能。
关键词:盛唐以前;敦煌莫高窟;杂密七佛文章编号:1009_-0673(2009)02—0029--03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关于七佛,有显、密之分,名号也略有不同。
西晋竺法护译《贤劫经》卷6、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1、前秦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卷44、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50、后秦鸠摩罗什译《禅秘要法经》卷中、北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8等佛经中提到的七佛是显宗的。
显宗七佛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或译为式诘佛、试诘佛)、毗舍罗婆佛(或译为毗舍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或译为拘楼孙佛、世楼孙佛)、拘那含佛(或译为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或译为释迦文佛)。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大灌顶经》卷8、东晋昙无兰译《佛说摩尼罗亘经》、北凉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梁代失译《陀罗尼杂集》、东晋失译《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等佛经中提到的七佛是杂密性质的。
以上五部杂密佛典对七佛的称呼是相同的。
我们从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大灌顶经》卷8中可知杂密七佛名号:“佛悯念世间天下人民,为诸邪恶鬼神所恼,佛便结是摩尼罗歇神咒经。
于是世尊便举过去七佛名号以为经证,第一维卫佛,第二式佛、第三随叶佛、第四拘楼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叶佛,今我第七释迦文佛。
”【l】∞t7’七佛造像起源于古印度犍陀罗艺术,他们有时与弥勒菩萨(佛)造于一起,有时又可与西方无量寿佛形成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常见佛教像组合是什么呢?《大乘宝云经》:譬如有人咽喉闭塞则能断命。
如是善男子。
一切诸见。
唯有我见斯能断于智慧命根。
汉地佛教中常会出现三尊一组的佛像,例如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及大势至)及释迦三圣(释迦本师、文殊及普贤)等通式。
这种情况在藏传佛教中可说更为多见,在这里笔者列出几种较常见的组合:
三世佛——过去佛以迦叶佛为代表,本师释迦牟尼为现在佛,弥勒为未来佛。
释迦三师徒——指本师释迦牟尼及阿难与大迦叶两位主要弟子。
宗喀巴三师徒——指宗喀巴祖师及贾曹杰与凯珠杰两位主要弟子。
藏地弘教三祖——指前弘期的莲华生祖师、中兴期的阿底峡祖师及后弘期的宗喀巴祖师。
(不少人认为莲华生只为宁玛派祖师,事实上莲师为藏地各派共尊的佛法始弘祖师。
由另一角度说,不少人亦认为莲华生、阿底峡及宗喀巴三师为同一心识之分别三次先后化现。
)
三部主——以观音表诸佛之圆满悲心、文殊表诸佛之圆满智慧及金刚手(大势至)表诸佛之圆满力量。
此组合亦称「悲智力三尊」及「智仁勇三尊」等。
长寿三尊——即阿弥陀之报身相、白度母及尊胜母三尊。
(俱为延寿本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