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报刊误用成语

合集下载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成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疏忽或者一知半解,媒体在使用成语时经常出现错误。

以下是一些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1. 本末倒置成语本末倒置常常被误用为“本末苗头”。

实际上,本末倒置是指把事情的轻重次序弄颠倒了,与“本末苗头”没有任何关系。

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慎用本末倒置这个成语,以免造成误解。

2.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指做了多余或者不必要的事情,而媒体中经常将其错误使用为“画蛇添趾”。

这是因为“足”和“脚趾”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表达,但实际上画蛇添趾这个说法并不正确。

3. 昙花一现昙花一现表示现象短暂或者一时之间出现然后消失,而媒体中却经常将其误用为“瞬息万变”。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语,瞬息万变是形容事物变化迅速,没有持久性,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适用性。

4. 亡羊补牢亡羊补牢原本是指事情发生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后,及时采取行动,尽量减少今后的损失。

但是媒体中常常将其误解为“亡羊得牛”,给人的感觉是得到了更大的回报。

5. 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是指航行的时候一帆风顺,媒体中却常常将其误用为“一帆风顺”。

这是因为帆与旗帜有关,而旗帜指的是事物的象征,因此容易出现误解。

总的来说,媒体在使用成语时应当更加谨慎,避免错误的使用导致误解。

只有正确理解和应用成语,才能使文章更具准确性和说服力。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成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疏忽或者一知半解,媒体在使用成语时经常出现错误。

以下是一些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需要引起关注和正视。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本末倒置”。

成语“本末倒置”是指把事情的轻重次序弄颠倒了,但在媒体中却常常被误用为“本末苗头”。

这可能是因为“苗头”与“倒置”有相似之处,导致了误解的产生。

然而,“本末倒置”和“本末苗头”这两个成语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媒体报道中应该慎用“本末倒置”,以免造成误解。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误用成语之一:“画蛇添足”。

《人民日报》总结的60条常被误用的成语第一个就犹豫了

《人民日报》总结的60条常被误用的成语第一个就犹豫了

《人民日报》总结的60条常被误用的成语,第一个就犹豫了生活中,有一些我们常常见到的成语,在口语交流、写作等使用过程中却往往误解了它的本义。

快和孩子一起看一看人民日报总结的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算算平时用对了多少个。

1、三人成虎[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

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2、美轮美奂[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3、炙手可热[解释]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4、侃侃而谈[解释]“侃侃” 本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误用] 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5、首当其冲[解释]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误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6、鼎力相助[解释]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

[误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自己。

7、—言九鼎[解释]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守信用,背离本义。

8、首鼠两端[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误用]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9、溢美之词[解释]过分夸赞的言辞。

[误用]常被误用为褒义。

10、蓬荜生辉[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11、蹉跎岁月[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形容虚度光阴。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望其项背[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13、差强人意[解释]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14、抛砖引玉[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易褒贬误用的成语》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易褒贬误用的成语》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易褒贬误用的成语》1.暗室亏心:指在暗中做亏心事。

(贬义)2.别出机杼:指诗文创作另辟蹊径,不落俗套。

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布局和构思。

(褒义)3.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

形容人态度严肃、庄重。

苟,随便。

(褒义)4.藏头露尾:形容说话办事露一点儿留一点儿,不完全表露出来。

(贬义)5.陈陈相因:国都粮仓里的米谷,一年接一年地堆积起来。

后用来指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

(贬义)6.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贬义)7.弹冠相庆:指一个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贬义)8.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贬义)9.吠形吠声:一只狗看见人叫起来,很多狗跟着声音也乱叫起来。

比喻人们不辨事物的真相,盲目附和。

(贬义)10.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褒义)11.负隅顽抗:(坏人)凭借险要的地势等条件顽固抵抗。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

(贬义)12.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贬义)13.刚愎自用:倔强固执,自以为是。

(贬义)14.隔岸观火:隔着河观看对岸失火。

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灾难袖手旁观。

(贬义)15.沽名钓誉:指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贬义)16.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贬义)17.好高骛远:指热衷于追求过高的目标。

(贬义)18.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指人不够谦虚,好以教导者自居。

(贬义)19.呼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多指坏人结成一伙做坏事。

(贬义)20.画虎类犬:比喻模仿得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贬义)21.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褒义)22.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或从容不迫地谈话。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或从容不迫的样子。

(褒义)23.狂犬吠日:疯狗对着太阳乱叫。

比喻恶人不自量力的攻击和叫嚣。

(贬义)24.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

(贬义)25.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中考语文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中考语文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中考语文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中考语文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1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4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

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

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

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

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可以赶上。

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课件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课件
他事物。
13
• 64 叹为观止: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 要说“令人叹为观止”。
• 65 赏心悦目:主浯是人。如果主语是物, 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 66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 得” 、“打得”等。
• 67 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常用 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 68 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 69 无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
• 13蓬荜生辉:谦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 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4
•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 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 使原本褒义的句子错变成为贬。
• 15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 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
易于混淆。 • 101 振振有词:贬义,理由似乎很充分,其
实是强词夺理。
19
• 102 目无全牛:技艺十分纯熟。常误解为没 有全局观念。
• 103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 体多用于惊人消息,误。
• 104 相敬如宾:用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 连用。
• 105 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不表示画得又快 又好。
• 31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贬义。与“无 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 32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 写作昨日黄花。
• 33 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贬 义。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8
• 34 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 不同 。
• 35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与“置之不理”不同。
• 111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 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作者:刘金华地址:江西省玉山一中现实性是高考题的特点之一,许多题目的素材都来源于报刊。

下面是笔者在近期阅读报刊时“吹毛求疵”找出来的用错成语,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一、对象用错(1)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总会把眼神转向他,一种非常温柔、期待的眼神。

我的问题不难,又在提问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读者》2004年第8期第19页)[析]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

显然,“呼之欲出”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答案”是不能“呼之欲出”的。

(2)中国男篮以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姚明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

(《体育竞技报》2004年8月17日)[析] “怨声载道”意即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们的强烈不满。

由释义可知,“怨声载道”一般用于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

而句中是指姚明个人,所以不能用“怨声载道”。

(3)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35页)[析] “如火如荼”原指军容盛大,现在用来比喻气势旺盛或热烈,也可用来比喻形势发展很快。

由此可知,“如火如荼”只适用于比喻气势、场面、形势、活动等,“对秋天的礼赞”显然不能用“如火如荼”。

(4)关于郑贵妃欲废太子由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谣言,早已不翼而飞,传遍街头巷尾,但那毕竟是私下的窃窃私语,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书面形式公开散发,可见事态的严重性。

(《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第32页)[析]“不翼而飞”应改为“不胫而走”。

这两个成语的适用对象不一样:“不翼而飞”现多用于比喻东西突然无故丢失;“不胫而走”本意是没有腿却走得很快,多用来比喻消息、谣言、文章等流传或传播迅速。

二、褒贬失当(5)后世合称的“高岑”,此时也登上了边塞的舞台。

高适有着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官做得最大的就数他了。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 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 一言九鼎 用于自己。 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首鼠两端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溢美之词 12脱颖而出 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 脱颖而出: “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 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 “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 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 蓬荜生辉 生辉” 简直是骂人。 生辉”,简直是骂人。
26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 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 鬼斧神工 形容自然景物。 形容自然景物。 27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 始作俑者 导人。 导人。 28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 文不加点 解为“不加标点” 解为“不加标点”。 29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 侧目而视 光轻蔑地看” 光轻蔑地看”。 3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良莠不齐 用于水平、成绩等。 用于水平、成绩等。
39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 议程度不同. 议程度不同 40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 不翼而飞” 不翼而飞”. 41 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 茕茕孑立:孑然一身 处境孤单 无依无靠。 茕茕孑立: 处境孤单,无依无靠 无依无靠。 指一生不指某时。 指一生不指某时。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媒体中误用成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频率较高的成语误用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混乱甚至误导读者。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记者的语文水平不够扎实,对于成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是因为编辑组织不严,没有对文章进行仔细的校对和修改。

以下是一些媒体中常见的误用成语及其正确用法的例子:1. "页翻如刀"的正确写法应为"页翻如刀刃"。

这个成语比喻翻阅书籍时非常迅速。

2. "名列前锋"的正确应为"名列前茅"。

这个成语形容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色,名列前茅。

3. "大材小用"的正确应为"大材小用"。

这个成语原本形容人才被浪费。

4. "壮士断腕"的正确应为"壮士断臂"。

这个成语比喻舍弃自己的一部分来完成某个艰巨的任务。

5. "井底之蛙"的正确应为"井底之蛙"。

这个成语形容只看到自己身边狭小环境的人,视野狭隘。

6. "如醉如痴"的正确应为"如痴如醉"。

这个成语形容人陶醉于某种事物,毫无自控能力。

7. "明目张胆"的正确应为"明目张膽"。

这个成语比喻明目张胆地进行某些违法或丢失行为。

以上只是一些媒体中常见的误用成语的例子,仅供参考。

媒体在使用成语时,应当确保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运用在文章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避免给读者造成困惑。

媒体中误用成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频率较高的成语误用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混乱甚至误导读者。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记者的语文水平不够扎实,对于成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是因为编辑组织不严,没有对文章进行仔细的校对和修改。

这种误用成语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媒体的专业形象,也破坏了读者对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
现实性是高考题的特点之一,许多题目的素材都来源于报刊。

下面是笔者在近期阅读报刊时“吹毛求疵”找出来的用错成语,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一、对象用错
(1)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总会把眼神转向他,一种非常温柔、期待的眼神。

我的问题不难,又在提问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读者》2004年第8期第19页)
[析]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

显然,“呼之欲出”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答案”是不能“呼之欲出”的。

(2)中国男篮以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姚明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

(《体育竞技报》2004年8月17日)
[析] “怨声载道”意即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们的
强烈不满。

由释义可知,“怨声载道”一般用于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

而句中是指姚明个人,所以不能用“怨声载道”。

(3)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名作欣赏》
[析] “如火如荼”原指军容盛大,现在用来比喻气势旺盛或热烈,也可用来比喻形势发展很快。

由此可知,“如火如荼”只适用于比喻气势、场面、形势、活动等,“对秋天的礼赞”显然不能用“如火如荼”。

(4)关于郑贵妃欲废太子由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谣言,早已不翼而飞,传遍街头巷尾,但那毕竟是私下的窃窃私语,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书面形式公开散发,可见事态的严重性。

(《文史知识》
[析]“不翼而飞”应改为“不胫而走”。

这两个成语的适用对象不一样:“不翼而飞”现多用于比喻东西突然无故丢失;“不胫而走”本意是没有腿却走得很快,多用来比喻消息、谣言、文章等流传或传播迅速。

二、褒贬失当
(5)后世合称的“高岑”,此时也登上了边塞的舞台。

高适有着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官做得最大的就数他了。

[析]“目空一切”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不可一世”意即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成语。

(6)如果不是因为他必须得唱,并一唱而不可收拾,终于成为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的话,他可能会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酒吧里当一辈子默默无闻的琴师。

(《意林》)
[析] “不可收拾”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面发展而难以控制,为贬义成语。

三、重复累赘
(7)也许是因为诗人在这首诗里所采用的意象十分丰富多
彩,因此也多少显得有些驳杂,所以给读者一种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的感觉,缺少一条比较鲜明的抒情主线。

(《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34页)
[析] 已经“丰富多彩”,怎么还“十分”?“十分”实是蛇足,应斩掉。

(8)把这样的诗歌拿给中文系讲授现代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的教授去分析,不见得一定就能讲出更多到位的真知灼见。

(《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6页)
[析] “真知灼见”意即正确透彻的认识,用“到位”来修饰它,有重复之嫌,“到位”应去掉。

(9)据《中国商报》9月21日报道,各地交通厅长接二连三地出事,已经让人们觉得习以为常了。

(《报刊文摘》2004年9月27日)
[析]“习以为常”是经常做某件事,就会习惯地把它当作最平常的事情来看待,“觉得”多余。

四、词义误解
(10)他的词是最强烈的伤心之人的言语,满腔血泪,迸涌而出,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不堪卒读。

(《名作欣赏》2004年第6期第106 页)
[析]“不堪卒读”应为“不忍卒读”。

“不堪卒读”多指文章写得不好,使人读不下去。

“不忍卒读”多形容文章写得凄凉感人,使人不忍心读完。

(11)伴随着穆沙拉夫的强硬态度,巴方的军事行动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环球时报》2004年3月29日)
[析] “紧锣密鼓”用来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它只能用于准备工作,而句中“巴方的军事行动”已经“进行”,又怎能用“紧锣密鼓”呢?
(12)在这个浮躁鄙俗风气充斥文坛的时代,先生知人论世的高度真真是高山仰止、不可企及了。

(《作品与争鸣》2004年第5期第77页)
[析]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喻道德高尚;景行:喻行为光明正大。

“高山仰止”用来比喻非常仰慕一个人高尚的道德。

而句中把“高山仰止”错误地理解为像山一样的高度。

(13)……向人们坦白波澜壮阔、心系朝廷的人生艰辛,讲述着他对诗的至纯至美、至真至善境界的不悔追求。

(《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1页)
[析] “波澜壮阔”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有力,规模宏大。

显然不能用来修饰“人生艰辛”。

(14)1300多年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方的教育体系登堂入室,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而科学成了新宠。

(《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6页)
[析]“登堂入室”也作“升堂入室”,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意思是说,子路学习虽然有成就,但还须更进一步。

后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境界。

而句中把“登堂入室”简单地理解为“进入”的意思了。

五、不合语法
(15)据介绍,这位盲人并非走后门照顾来的,她在美国女子1500米奥运选拔赛中名列第三,许多明眼运动员只能望其项背。

(《意林》2004年第11期第60页)
[析]“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其用法是多用于否定句中。

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许多明眼运动员比不上她,所以应改为“许多明眼运动员难以(或“不能”)望其项背”。

(16)但历史依然对命途坎坷的人儿不弃不离,似乎乐此不疲这份伤感。

(《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2页)
[析]“乐此不疲”意即乐于做某件事,沉浸其中,不知疲倦。

一般作谓语、定语,但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

应改为“似乎对这份伤感乐此不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