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十一字杀人》读后感

合集下载

《剧本杀人案》读后感

《剧本杀人案》读后感

《剧本杀人案》读后感《剧本杀人案》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所著的推理小说,讲述了一场发生在一个小岛上的神秘杀人案。

这部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出色的推理手法而广受读者好评,也成为了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

在读完《剧本杀人案》之后,我深深被小说中的情节所吸引。

故事发生在一个看似平静无波的小岛上,然而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过去和动机,而这些看似无关的细节最终都将汇聚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杀人案。

作者通过巧妙的铺陈和反转,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推理,猜测真相,这种悬疑感让人欲罢不能。

除了情节的吸引力,我也深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

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经历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多维度的塑造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特别是主人公——侦探岛田,他聪明绝顶,机智过人,但同时也有着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在解决案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对于善恶的边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对于人性的思考让我深感敬佩。

此外,我认为《剧本杀人案》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深度。

小说中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力、金钱和名利的执着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下所展现出的人性丑恶和道德沦丧。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让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推理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剧本杀人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精彩的情节、立体的人物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打造了一部充满悬疑和思考的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被故事所吸引,更是被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所感动。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段经历。

希望《剧本杀人案》能够继续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东野圭吾《杀人之门》读后感

东野圭吾《杀人之门》读后感

东野圭吾《杀人之门》读后感东野圭吾《杀人之门》读后感东野圭吾的书一向如此,不经意间突然来个高潮,每个字都可能是暗藏的伏笔,都有内里玄机,不需要猜透点破,意会就行。

待到真正想去分析,却发现很难下手,究其根本,只因为东野对于社会规律以及人性的把握拿捏已经上升到一种非人的境界,至于我们这些小小读者买家的心理,自然也在掌控当中,这本书带来的代入感同样十分强烈,于是乎,当拿起那一本可怕的书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再是你自己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杀人之门,许多人都游走在界限的边缘,能让人真正跨越的方式有两种:非理智的冲动和真正强烈的杀意。

田岛却应该是这两者的结合体,他一生都在追求真正强烈而完美的杀意,最终却做出了非理智的冲动,不得不说是一个强烈的讽刺。

整本书都在探讨杀意的界限,母亲对祖母、父亲对陪酒女、以及田岛对仓持不间断的杀意。

母亲的杀意坚决的非比寻常,以至于直到结束也无法了解,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一个人保留杀意如此之长,如此坚定。

对于母亲而言,她所实施的计划没有证据,低风险的产出——也许这才是保持长期杀意的一个决定因素,母亲对于祖母的恨意远远比不上后来的种种。

田岛一直在重复和他父亲一样的路,拥有的财产,被自己的懦弱和无能拖累,无休止的拖延灾难,最终把灾难类聚到一起爆发,所谓的报复,无非是对自己处境的不甘,意图找到发泄口,真正的目的只是不愿面对自己的责任,推诿于杀人对象,正因如此,父亲和田岛的杀意从来都不坚决,每每都轻易动摇。

当谣言不再成为话题,不祥的故事就不再是单纯的想象,而是作为事实深深烙印在记忆中,时间一直在抹杀田岛的全部力量。

结尾处小富和田岛XX的时候,小富说了一句话:你和爸爸的味道一样,你们果然是一对父子。

话中有话,田岛一心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却最终不得不走上相似的道路。

我对田岛能有的杀人时机做个总结:初中的时候,拿着毒稠鱼烧去毒仓持、高中时阳子刚刚自杀以后、在工厂第一次与仓持见面、第一次失去工作之后、再一次遇见仓持、东西商事倒闭后、在家具店遇见仓持等等,除此之外,仓持也对父亲、藤田。

东野圭吾《杀人之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东野圭吾《杀人之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东野圭吾《杀人之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东野圭吾《杀人之门》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点评!书籍主要内容简介(剧透):主人公田岛的家境优渥,但是亲情凉薄,这和田岛的父母有很大关系,还算是平安的一家人却因为祖母的死去开始,不断地分崩离析,不断地流言四起,不断地落魄,就像遭受了诅咒一样。

而事情刚刚开始,田岛就怀疑上了自己的一个朋友仓持修,所以他一直想策划一起杀人好报复田岛,但是屡次没有下手,首先是因为男主的懦弱与被打击,其次就是仓持在一步步地算计田岛。

最后知道真相的田岛跨越了杀人之门。

读书笔记摘抄:1.当谣言不再成为话题,这个不详的故事便不再是单纯的想象,而成为一个事实,深深地烙印在大家的记忆中。

2.只不过大伙儿在笑闹之间,不会排挤我,于是我拼命扮演丑角。

他们每笑一下,我的心就痛一下。

我知道自己正变得越来越卑微,却欲罢不能。

3.人不能杀人——应该只是个原则吧?有时候,人还是得杀人,比如战争,杀人是国家下达的命令;又比如出于正当防卫而杀人。

但是谁都无法判定何谓正当,它的界限何在?如果杀人只是因为预料到不杀某人未来会有危险,又算什么呢?读后感心得体会:首先,阅读感觉挺憋屈的直观感受。

因为男主特别纠结,每当动了杀意之后,却又因为仓持的一些话语,或者自己内心的变化而动摇,不是坚定的那种杀人魔。

又希望像推理小说里一样可以高智商犯罪,但又缺少一个直接动机,知道最后的真相大白,才跨出了那一步。

对于仓持修,他的角色小编觉得很容易让人恨得牙痒痒的那种,对于家庭贫困的他,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生计,而是通过骗人来赚取利益。

而且,读书笔记.他还要操控田岛,因为他不喜田岛拥有这种富二代的生活,所以恶意从一点点开始累积,制造谣言,拉他入伙,甚至破坏他的姻缘。

而且这一切还非要让男主不经意知道,让男主恨他,这种恨意会让他有快感,因为他是那个站在最高处的操控他嫉妒的人的人生那个人,把男主作为旗子,利用对他有好感的女性,是十分无情与自私的。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

十一字杀人《十一字杀人》是东野圭吾的一本小说,是他一贯的悬疑推理类作品。

小说讲述了一个悬疑小说家追查男友被杀案的经过。

女主在追查真凶的过程中,多次涉险,她查访过的人也都接连被杀,而且在死亡现场都留下了一张写着“来自无人岛的满满杀意”这十一个字的字条。

女主从纸条入手,一步步的接近了真相……东野圭吾的书,总是真相透着真相,揭露一个,还有下一个,连环的真相。

女主的朋友冬子在女主的男友被杀之后,陪同女主一起追查凶手,但是总有人抢先她们一步杀死重要知情人,留意下一个又一个谜团。

故事的真相终于在第二次无人岛之行以后真相大白。

杀死女主男友的凶手居然是一直陪在女主身边,是一直帮着女主查案的冬子小姐,她是为自己在海难中死去的男友竹本幸裕报仇。

旅行社组织的一次游艇旅行发生意外,一行十一人漂流至孤岛,但最终只有竹本幸裕一人遇难。

而冬子就是竹本幸裕的女友,她在收拾竹本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一个酒壶,里面是竹本的记录,上面明确写着竹本已经游到了无人岛,但是同行的人却说竹本是因为没有游到无人岛而被海水淹死。

由此冬子展开了一系列的复仇,在女主男友川津那里知道了事情真相的冬子,连杀了川津先生、新里小姐、坂上先生之后也被杀了,而杀她的是从无人岛上幸存的志津子和金川。

引发这一系列杀人案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一次的无人岛之行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在那次海难中,金川先生因为逃离游艇的时候头部受到重击,以致别人都游到无人岛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穿着救生圈飘在海上。

而他的女朋友志津子则在岸上苦苦哀求众人去救他,但是面对巨大的海浪,没人敢下去救人。

就在这时,竹本先生站起来说他下去。

但是他的壮举不是因为大义而是因为觊觎志津子的肉体。

万般无奈的志津子只能答应,但是在竹本把金川救上来之后,志津子小姐犹豫了,如果是竹本要钱她会不惜一切筹钱,但是他的要求却是自己,她很无奈,二人发生了争执,这一幕被刚醒来的金川先生撞见,他扑上去,却不想意外造成了竹本先生的死亡。

十一字杀人

十一字杀人

你会怎么做?《十一字杀人》的作者是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天王。

这部作品随后被搬到了荧幕上。

电影从女主推理小说家结成梨花子的视角出发,以她的男友川津雅之被杀,并被弃尸在港口为导火线,一步步揭露出了影片中每个人的罪行与公证。

一年前十一人远航无人岛,遇到海难。

竹本以侵占志津子为条件,答应解救其男友金井,随后被沉海。

得知真相的编辑冬子为了帮男友竹本复仇而进行接二连三的谋杀。

东野喜欢在其作品中拿推理来拷问人性,拷问犯罪者的心理,以及受害者的心理,经常是发人深省。

影片《十一字杀人》也透射出东野想告诉我们人性的自私和无奈,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对错,但却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存在。

冬子虽然是一切策划的主谋,但是在主人公的眼中却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

山森,在他发现竹本没死时,害怕那天无人岛的事情泄漏,所以痛下杀手,而当他面对女儿,那种慈爱的态度,则是让人对于他初时自私的态度发生改观,他犯罪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家人;她的女儿,出于对父母的爱,而向主角坦露无人岛的真实状况。

而金井与志津子,他们的犯罪,则是出于爱情,想要保护对方的不得以作法。

所以最后也没有什么罪犯落网,(杀人最多的冬子死了),可以说悲剧来源于人性的自私,救人的索要回报,旁观的需要掩盖真相,没有人可以做的理直气壮,所有人都背叛了自己的道德,却一直再拿借口来安慰自己。

当一切都戳穿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无奈和残酷,没有人说他们就真的错,但是他们也一定是错的。

影片以一个秘密收尾,了解整件谋杀案来龙去脉的女主选择以沉默来掩盖真相,也体现了她的纯真和善良,不想因为自己的揭露而伤害那么多活着而又无奈的人。

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她又成了包庇罪犯的帮凶,秘密终究不可能永远只是秘密,总有一天会暴露在大家的视野中,那时好心的包庇是不是反而会更加严厉地害了那些自私而无奈的罪犯呢?《十一字杀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不过推理并不复杂惊奇,真正的核心是为了最后的那一段真相所带来的拷问,包括对观众的拷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2013051130俞金英。

《东野圭吾作品合集》读后感

《东野圭吾作品合集》读后感

《东野圭吾作品合集》读后感《东野圭吾作品合集》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小说集。

作者东野圭吾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在阅读这部作品合集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思考,也体会到了他对推理小说的独特见解。

东野圭吾的作品充满了悬疑和谜团,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无法预料结局。

他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故事的漩涡中,跟随着主人公一步步解开谜团,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紧张和兴奋。

除了悬疑情节的吸引力,东野圭吾的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的真实反应。

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妥协、有的人选择坚守,每一个选择都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和脆弱性。

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中,东野圭吾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也呼吁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另外,东野圭吾的作品还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每一个情节都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这种真挚和温暖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故事的悬疑和紧张,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人性的独特关怀。

总的来说,东野圭吾的作品合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小说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悬疑小说的独特见解,也深刻体会到了他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度过了愉快的阅读时光,也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东野圭吾的作品能够继续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动,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东野圭吾悬疑小说集》读后感

《东野圭吾悬疑小说集》读后感

《东野圭吾悬疑小说集》读后感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对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悬疑小说更是如此。

因此,当我拿起《东野圭吾悬疑小说集》时,我对这本书抱着期待和挑剔的态度。

然而,在阅读完全奇妙的故事后,我不得不承认,东野圭吾的作品确实是悬疑小说中的瑰宝,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在这本悬疑小说集中,东野圭吾巧妙地编织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
故事都让人捉摸不透,充满了悬念和谜团。

他的笔触细腻而又犀利,将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能够置身其中,与主人公共同经历种种离奇事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东野圭吾作为一名悬疑小说大师的才华和魅力。

他不仅擅长营造紧张的氛围,还善于布局复杂的情节,让读者在猜测真相的过程中产生种种猜测和怀疑。

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出人意料,让人啧啧称奇,不禁赞叹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故事情节的精彩之外,东野圭吾在书中还融入了许多人性的思考和情感的
表达。

他通过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快感,还能够得到启发和思考。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这本悬疑小说集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

总的来说,读完《东野圭吾悬疑小说集》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震撼和感动。

这本
书不仅让我度过了愉快的阅读时光,还让我对悬疑小说这个文学体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相信,东野圭吾的作品将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愿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共同探索,共同感悟,共同成长。

杀人者读后感

杀人者读后感

初阅《邪恶的发现:〈杀人者〉分析》这篇文学批评文本时,恐怕我脸部表情早已不自觉纠成“囧”字,脑袋也不灵光了。

说实在的,看学术性文章,绝对是件苦差事,它并不像小说、散文那么通俗易懂,这类的文章就是搞研究用的,条条框框的结构,一大堆的专业术语,把人都看蒙了,一般情况下,我对这些学术性的文章都是敬而远之的。

虽然这类文本读起来枯燥无味,但从学习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阅读名家的经典学术论著,确实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学习研究的对象。

就好比吃榴莲,想要体味“水果之王”的滋味,就必须忍受它的臭味。

我们想要学习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那势必也要面对这些学术文章的枯燥乏味。

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这篇文学批评文本的理解吧。

很多人看书都不喜欢看序言,其实阅读序言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和作品。

比如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经过、文章的内容、对作家的评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等等。

在这篇《邪恶的发现:〈杀人者〉分析》中有一段编者按,通过阅读本文的编者按,我对这一文学批评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编者按中,我们不难找到一些关键词:新批评理论、《杀人者》、细读分析、局限性。

重新整理概括得出——《邪恶的发现:〈杀人者〉的分析》是一篇主要运用新批评理论的细读法分析、解构海明威短篇小说《杀人者》的文学批评文本,此外,作者在分析中突破了新批评的局限性。

显而易见,文章的内容就是由细读法分析、突破局限性分析两大主干构建,再在主干基础上延伸枝叶。

在了解文本大概后,我们便可以比较有条理地阅读文章。

在正式阅读这篇文学批评文本前,我们务必对其分析对象有所了解。

这篇文本研究的对象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

翻阅了一些资料,我才发现《杀人者》这篇小说名气可非同一般,受到了众多作家的欣赏和研究,在世界文坛上有极高的地位。

抱着期待的心情,我认真地阅读了这篇小说。

但读完后,我个人并没太大的惊喜,应该说这篇小说不合我胃。

一方面它的情节简单,没有跌至的高潮,只是按时间顺序把事情来龙去脉陈述出来;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整个篇幅几乎是直白简短的对话,过分追求简洁,文章变得单调、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字杀人》读后
首先来以全知视角回顾一下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一群人一起去无人岛游玩,乘船过程中遭遇风暴,在努力之下除金井外全员平安到达无人岛。

金井的女朋友志津子恳求大家去救金井,但却没有一个人敢去,这个时候竹本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要求是志津子必须陪他一晚。

志津子很纠结但别无选择,就这样竹本按照约定救出了金井,但苏醒后知道真相的金井却失手将竹本摔在了岩石上。

慌张的金井和志津子并没有亲自检查竹本的生命体征,代劳的是此次旅行的组织者山森先生,山森先生不想让自己曾经见死不救的丑闻流传出去,于是就告诉大家竹本已死,并表示愿意帮助金井隐瞒竹本的死因,大家也纷纷表示赞同。

就这样竹本被扔进大海,这一群人带着这个共同的秘密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

本以为此事会石沉大海,直到参与此事的人一个一个被谋杀……而杀人者正是竹本的女友——冬子,同时也是叙述视角即追凶者最亲密的好朋友。

整个故事不过就是一个复仇计划,但是吸引人的是叙述方式,上面所交代的故事梗概并不是这本书的主要篇幅,主要篇幅在复仇过程,呈现方式是我和冬子对众人死亡真相的共同追踪。

上面的梗概只作为追凶者一直在追寻的真相在文章结尾处简单呈现。

这样的谋篇布局充斥着阴谋和未知,比正常的叙述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感官体验,直观感受是——更加阴森恐怖,因为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带着无知和畏惧。

另外,复仇的主角是一直潜伏在追凶者身边的人设,也增加了读者毛骨悚然的程度。

冬子小姐一直是我追凶的助手,而且是唯一助
手,读者一开始对她的信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当一切恩怨尘埃落定,再以全知视角回读此篇,读者又会发现原来作者在追凶过程中已经给过很多暗示,冬子对于每一件事的反应都是那么值得怀疑。

本文在结构上还有一点创新之处在于四个独白的呈现,在每一个时间突破性转折也就是人们相继被谋杀的连接点上,作者都安排了一篇独白,这个独白是凶手的。

根据独白,我们可以似懂非懂地推测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又不那么确切。

当最后我们知道凶手竟然会是冬子的时候,再以冬子的口吻读一读这四篇独白,一切都豁然开朗。

此外,这一篇悬疑小说在思想上也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困惑,那就是:当一个不道德遭遇另一个不道德的时候,谁又能说谁更不道德呢?竹本救金井时要求志津子以肉体作为回报是不道德,金井落水而同行者不愿意冒险相救也是不道德,同为不道德,为什么后者能够理直气壮地指责前者?你可以为自己辩解,当时的情况实在危险,可能自己下去救人,不仅救不上别人,自己也要搭上性命,所以已经安全的人都不要以身犯险,大家都保全自己才是这种状况下最理智也最圆满的处理方式。

可是,见死不救,这道德吗?
谈到竹本是否道德,那从发扬雷锋精神的角度看,他救人却图回报这肯定是不道德的。

但是,往后退几步想想,竹本本身就不是个雷锋,从冬子的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竹本在男女关系问题上是很开放的,他对志津子有好感,所以在救人时向她提出这样的要求。

我们要清楚一点,竹本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志津子一定要答应这场交易。

既然是交易,那就意味着银货两讫。

竹本当时有三种选择:一,和其他人
一样选择因为害怕因为惜命而见死不救;二,发扬雷锋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地见义勇为;三,也就是竹本在故事中选择的那样——交易。

看看这三种选择,除了第二种是我们热烈拥护反复吟唱的,第一和第三种都意味着不完美不道德。

我们所受的正统的教育观念是:我们要见义勇为!我们要为别人的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我们决不能趁人之危!决不能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尤其是肉体!
可是,我们再来看看故事中的设定,没有人选择第二种(或许有,就是腿瘸而无能为力的川津),那么整个群体就被分成以山森先生为代表的占据绝大多数的第一种人,和独自坚持自己的第三种人——竹本。

故事中第一种人在对阵第三种人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他们十分高调地认为竹本是个该死的卑鄙无耻的家伙,所以觉得即使杀死此人也不用负责和负疚。

那么,他们的观念正确吗?口口声声竹本自私自利的他们难道不自私吗?
如果第一种人觉得当时最理想的状况就是保全现存的大家,那么当竹本决定以身犯险的时候,他们怎么没有阻止呢?他们明知道下海救人很危险,为什么不劝劝竹本呢?这不是跟尽可能保持住最理想的状况相违背了吗?这样看来,所谓保持最理想状态只不过是他们给自己的软弱找的好听的借口,他们满脑子想的关心的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命。

当每一个人都是这种想法,那这就升格为了大家的想法,在“大家的想法”“最理想的状态”的包装之下,软弱和卑鄙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家的意志”“保全最理想状态”。

所以说,这一类人是没有
资格没有脸指责第三种人卑鄙的,因为第三种人起码比他们多了一样优秀品质,那就是勇敢,尽管这种勇敢也是自私和不纯粹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种人,所谓卑鄙的人,不是想替他们开脱罪名,只想还原一下最真实的逻辑。

首先,救人却要回报,大可以算作趁人之危(罪状一);其次,所要求回报的物品是别人的身体(罪加一等),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罪名吗?应该是没有了吧。

这种程度的罪孽足以被剥夺生的权力吗?显现不能。

那么第一种人之后的所作所为就是罪恶的,不仅从法律意义上,从道德意义上也是如此。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第三种人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合理之处,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虽然竹本提出了这样荒谬的交易内容,但是决定权还是在志津子手中的,志津子考虑到交易的非正义性,她完全可以拒绝,所以促成交易最终完成的人是志津子,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而且这个交易是公开透明的,虽然我们会从道义上谴责竹本,但是我们并不具备妄图改变他的资本。

最后的一个引起我注意的点是我们对身体的敏感度,假设竹本对志津子的要求不是她的身体而是金钱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话,我们对于这件事的敏感度一定不会这么高,我对于这样的推论是深信不疑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身体的崇拜程度超越了我们的灵魂和思想。

我们对夫妻或者情侣间的忠贞局限于肉体的遵从,甚至可以原谅精神出轨却不能原谅肉体。

但是故事中冬子对志津子问题的回答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角度,当面对自己的男友要求其他女性为他提供性服务这一尴尬问题时,她的回答是:他只是要你的身体又不是要你的心!
荒谬吗?我们能说冬子宽容大度吗?能替她指责竹本的背叛吗?可
是人家自己对伴侣的这种行为都可以包容,我们外人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呢?况且冬子对这件事情是有自己清楚且明确的认识的,那就是竹本所要求的仅仅是志津子的肉体,而非她的真心。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冬子,她所在乎的是与伴侣精神的契合,她没有那么强烈的身体崇拜,或许有人会骂冬子卑贱,可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志津子在对金井的爱面前,不也是选择献出自己的身体给竹本吗?这样来讲,身体和爱发生冲突时,爱情中的人该选择哪一个有标准答案吗?
《十一字杀人》中的十一字:来自于无人岛的满满杀意。

一场源于爱的复仇,正与邪的界限自在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